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31)
卷之一·雜症 (31)
1. 潮熱
有作有止,如潮水之來,不失其期,一日一發。(熱者,火也。火氣所在之經,必乘本經氣旺之時而發,如心經熱則潮於午,腎經熱則潮於子之類,已詳發熱門。)若日三五發,即是發熱,不名潮熱矣。潮熱有虛有實,傷寒日晡潮熱,胃實也,已詳《傷寒論》。餘症潮熱,若大便結澀,小便赤短,喜冷畏熱,睡臥不安,此氣盛也,參蘇飲(見發熱)或小柴胡湯(見寒熱。
)或氣乏食少,神瘁體羸,病雖暫去,而五心常有餘熱,此為虛,茯苓補心湯、十全大補湯、養榮湯(二方俱見虛損)之類。病後欠調理者,八珍散。症似虛,而胸膈痞滿,背心痛,服補藥不效者,痰飲也。隨氣而潮,故熱隨飲而亦潮,五飲湯。夜微熱,病人不自覺,早起動作無事,飲食如常,既無別症可疑,只是血虛,陰不濟陽、宜潤補,宜上條茯苓補心等湯。脈滑有宿食,常暮發熱,於傷食門求之。
血虛,五心熱,夜劇者,四物二連湯。熱病愈後,餘熱伏留在經,復發熱者,小便清利,誤用寒涼,致中氣虛寒,無以托邪,不能行散,大劑參、術等補之,戰汗而解,血虛加歸、地。
白話文:
潮熱就是一種有規律的發熱,就像潮水一樣,總是在固定時間到來,每天發作一次。(這裡的熱,指的是火氣。火氣影響的經絡,在其氣血旺盛的時候就會發作,比如心經熱會在午時發作,腎經熱則在子時,詳細解釋已在發熱門中有述。)如果一天內多次發作,那就是普通的發熱,不能稱為潮熱了。
潮熱可能由虛或實引起,例如感冒在下午時分發燒,這是胃部實熱,詳細內容已在《傷寒論》中說明。其他疾病引起的潮熱,如果伴有大便乾結、小便色黃量少、偏好冷飲、害怕熱氣、睡眠不佳等症狀,這是由於氣血旺盛,可用參蘇飲(見發熱)或者小柴胡湯(見寒熱)治療。
如果患者氣力不足、食慾不振、精神疲憊、身體虛弱,雖然病情暫時好轉,但手心腳心常有餘熱,這屬於虛證,可用茯苓補心湯、十全大補湯、養榮湯(以上兩方均見虛損)等藥方。如果病後未得到妥善調理,可使用八珍散。如果患者看似虛弱,卻有胸悶、背部疼痛等症狀,服用補藥無效,這可能是痰飲問題,治療應選擇五飲湯。如果患者夜晚輕微發熱,自己並未察覺,早上起牀後活動自如,飲食正常,且無其他可疑症狀,這只是因為血虛,陰陽失調,應該進行滋補,可以考慮使用茯苓補心湯等。
如果脈搏滑數,表示體內有積食,通常在傍晚發熱,應在傷食門中尋找治療方法。
對於血虛導致的手心腳心熱,尤其是晚上症狀加重的患者,可以使用四物二連湯。對於熱病康復後,餘熱仍伏留體內,再次發熱的患者,如果小便清長,錯誤使用寒涼藥物,導致中氣虛寒,無法驅邪,熱氣無法排出,應該大量使用人參、白朮等補藥,通過戰汗來解熱,血虛患者還需加入當歸、熟地黃。
2. 惡寒
(輕則畏怯,重則戰慄)
惡寒分內傷、外感。
白話文:
(輕微的情況會感到畏懼寒冷,嚴重的話會全身顫抖)
對惡寒的感受可以分為內傷和外感兩種情況。
3. 外感惡寒有四
一傷感初感
傷風惡風,傷寒惡寒,猶傷酒惡酒,傷食惡食也。蓋表陽被邪所郁,方欲就溫暖以宣通。故惡寒之遏閉,未發熱時固惡,即發熱時亦惡,不欲去衣被,甚而近火猶凜,當暑亦惡,不論有風無風,皆生畏怯,(惡寒與惡風稍異,惡風者有風乃惡,無風則否,不若惡寒之有風無風皆惡也。)必待表解方罷。
症必發熱無汗,頭項強痛,脈浮緊。(所謂發熱惡寒,發於陽也。)若不發熱而惡風蜷臥,則為直中陰症矣。(所謂無熱惡寒,發於陰也。按《傷寒論》少陰、厥陰篇,俱言惡寒,而太陰篇無之,闕文耳。蓋六經皆有惡寒,妄生分別便非。)
一為傷寒陽邪深入
傳經陽邪,深入陰分,熱鬱於內,表氣不通,手足厥逆,惡寒,狀若陰症,所謂惡寒非寒,明是熱症者此也。
一為傷寒將解
按《傷寒論·辨脈篇》曰:脈浮而緊,按之反芤,此為本虛,故當戰而汗出也。其人本虛,是以發戰,以脈浮,故當汗出而解也。若脈浮而數,按之不芤,此人本不虛。若欲自解,但汗出耳,不發戰也。蓋傷寒欲解,正氣實者,邪不能爭,則汗出而解,不發戰。若正氣本虛,邪與正爭,則先戰而後汗。若但內慄而汗不出,則正氣虛極,無以托邪,為危候。
一為瘧疾發作
瘧邪與衛氣相爭,正為邪滯,內郁不通,不達於表則表寒,不行於里則里亦寒,故外戰而內慄也。
白話文:
[外感惡寒有四]
一、初感風邪
就像喝醉了酒會更怕酒,吃壞肚子會更厭惡食物一樣,風邪入侵使人怕風,寒邪入侵則讓人更怕冷。這是因為人體表面的陽氣被邪氣阻塞,身體正試圖尋求溫暖來疏通。因此,在還未發燒前會感到寒冷,即使開始發燒,還是會怕冷,不願意脫掉衣物或蓋被,甚至靠近火爐仍覺寒冷,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會感覺到冷,無論是否有風吹過,都會產生畏懼感。(惡寒和惡風有些不同,惡風是有風才會怕,無風則不會;但惡寒不管有無風吹,都會覺得冷)。這種狀況必須等到邪氣被排除後,才能停止。
病徵一定會出現發燒且無汗,頭部和頸部強烈疼痛,脈搏浮而緊。(這就是所謂的發燒怕冷,是由陽氣被抑制所導致的)。如果不發燒卻畏風蜷縮著躺下,那可能就是直接受到陰邪的侵襲了。(也就是所謂的無熱怕冷,是由陰氣過盛所導致的)。根據《傷寒論》中的少陰、厥陰篇,都提到怕冷,但在太陰篇中卻沒有提及,應該是遺漏了。實際上,六經都有怕冷的現象,如果硬要區別開來,那就錯了。
二、陽邪深入
當邪氣從陽經傳入陰經,深入陰分,熱氣在體內鬱積,表氣無法流通,就會出現手腳冰冷,怕冷,看起來像是受到陰邪的侵襲,這就是所謂的怕冷不是因為冷,而是熱症的表現。
三、傷寒將解
根據《傷寒論·辨脈篇》記載:脈搏浮而緊,但輕按卻發現空虛,這是身體原本就虛弱的跡象,因此會先打顫再出汗。因為身體本來就虛弱,所以會先打顫。由於脈搏浮起,所以應當會出汗並解病。但如果脈搏浮而快,輕按卻不空虛,表示這個人身體本來就不虛弱。如果想要自行康復,只要出汗即可,不會先打顫。這是因為當傷寒即將好轉,身體的正氣充足時,邪氣無法對抗,就會出汗而解病,不會先打顫。但如果身體正氣本來就虛弱,邪氣和正氣在體內交戰,就會先打顫再出汗。如果只是內部顫抖卻不出汗,表示身體的正氣已經虛弱到極點,沒有能力驅逐邪氣,這是危險的徵兆。
四、瘧疾發作
瘧疾的邪氣與身體的衛氣相互較量,邪氣滯留在體內,導致內氣鬱結無法流通,無法達到體表就產生表寒,無法在體內運行也會造成裡寒,因此會在外表打顫,內部顫抖。
4. 內傷惡寒有五
一為陽衰表虛
此《經》所謂陽虛則惡寒也。治宜薑、附、參耆之類,助陽固表。又有痹氣一症。帝曰:人身非衣寒也,中(指臟腑言)非有寒氣也,寒從中生者何?岐伯曰:是人多痹氣也,(寒濕之氣凝閉於肌體。)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此則陽衰而兼寒實者也。
一為陰乘陽位
上焦陽虛,下焦素有陰寒之氣,發動乘虛上干,故惡寒也。
一為陽氣鬱陷
或酒食、痰血、水濕、瘡毒,鬱抑陽氣於裡,不達於表;或勞倦鬱抑,中氣下陷,不能升發,則表虛而怯寒也。或發之,或吐之。(產後血瘀、乳脹皆能致之。)觀邪塞上焦不通,抑遏陽氣,東垣用升陽益胃湯,丹溪用吐法,吐出濕痰,使陽氣隨吐升發,可見矣。
一為熱盛氣散
熱盛於裡,火能生風,衝突元氣,氣從火散,故凜凜而寒,甚則振顫,鼓頷咬牙,戰慄如傷神守,有以大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下之而愈者。此外假寒,而內真熱之症也。(此為陽盛格陰,與陰盛格陽相反。陽,指內熱言;陰,指外寒言。內熱外寒,兩相格拒,所謂陽盛格陰也。)
一為肺被火刑
肺主皮毛,熱則氣張汗越,失其斂肅之權,腠理虛疏,不任風寒,故惡之。
上明惡寒之理。至內傷外感之辨,晝夜之分,詳後。
一內外之辨
外感惡寒,雖近烈火不除;內傷惡寒,得就溫暖則解。
一晝夜之分
夜寒者,陰氣(即寒邪)。旺於陰分;(為里、為臟、為血。)晝寒者,陰邪加於陽分;晝夜俱寒者,重陰也。(與《發熱篇》熱分晝夜條對看,更詳味下條自明。)按陽虛則畏寒而惡陰,故旦安而暮亂;(至夜則寒也。)陰虛則畏熱而惡陽,故夜寧而朝爭;(晝則熱也。)此正虛之候也。
陽邪實者,遇陽而愈旺,故朝熱而暮輕;陰邪實者,逢陰而更強,故夜寒而晝減;此邪實之候也。陽虛而陰邪乘於陽分,則氣行陽二十五度而病發,故日寒而夜息;陰虛而陽邪陷於陰分(即血分也),則氣行陰二十五度而病發,故夜熱而晝涼;(觀瘧疾或日發,或夜發,可見矣。)此正虛挾邪之候也。
其有晝夜俱熱甚者,為重陽無陰;晝夜俱寒甚者,為重陰無陽;晝寒夜熱者,為陰陽交錯也。其有久病虛弱,無分晝夜,作止不時者,以正氣不能主持,而陰陽相乘,勝復無常也。(若壯實人初病見此,又為邪正相攻,不時擾動之故。觀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,初無定期可見矣。
)
白話文:
[內部受損引起的寒冷感有五種情況]
一為陽氣衰弱,表面防禦力下降
這就是古醫書所說的陽氣不足會感到冷。治療上應使用像薑、附子、人參等藥物,以幫助增加陽氣,強化身體表面的防禦力。另外有一種叫痹氣的病症,人體並非因外部寒冷,臟腑也沒有寒氣,但卻感覺到寒冷,這是因為人體內有多餘的痹氣(寒濕氣凝結在肌肉組織中),陽氣少,陰氣多,所以身體感覺像是從水中出來一樣寒冷。這就是陽氣衰弱且伴有寒氣實證的情況。
二為陰氣佔據陽氣的位置
上半身陽氣虛弱,下半身原本就有陰寒之氣,當陰寒之氣發作,趁著上半身陽氣虛弱時向上幹擾,因此感到寒冷。
三為陽氣被抑制
可能是飲酒、食物、痰血、水濕、瘡毒等因素導致陽氣在內部被抑制,無法達到身體表面;或是勞累疲倦導致中氣下降,無法上升發散,因而表面防禦力下降,容易感覺寒冷。有時可能需要發汗或催吐來處理。(產後血塊堵塞、乳房腫脹都可能導致這種情況。)如果邪氣阻塞上半身,影響陽氣流通,東垣使用升陽益胃湯,丹溪則使用催吐法,將濕痰吐出,讓陽氣能隨著吐出而上升,可以由此看出。
四為熱氣過盛,氣散開
體內熱氣過盛,火氣能產生風,衝擊元氣,導致氣體跟著火氣散開,因此感覺到寒冷,甚至顫抖,緊咬牙齒,戰慄不已,就像受到驚嚇一樣。有時使用大承氣湯(適用於大便不通的情況)下瀉後就能改善。這是外表看似寒冷,但內部其實是熱症的情況。(這就是陽氣過盛,導致陰氣被排擠在外,與陰氣過盛,導致陽氣被排擠在外的情況相反。陽,指的是內部的熱氣;陰,指的是外表的寒冷。內部熱氣與外表寒冷互相排斥,就是陽氣過盛,導致陰氣被排擠在外的情況。)
五為肺部受熱氣傷害
肺部主管皮膚和毛髮,熱氣會讓氣體擴張,汗水增多,失去收斂的功能,毛孔變得虛弱疏鬆,無法抵擋風寒,因此會感到寒冷。
以上說明瞭為什麼會感到寒冷的原理。至於如何區分內傷和外感,以及日夜的差異,詳細的解釋在後面。
一內外之別
外感引起的寒冷,即使靠近熊熊大火也無法消除;內傷引起的寒冷,只要靠近溫暖的地方就會消失。
二日夜之別
夜晚感到寒冷,是因為陰氣(也就是寒氣)在身體的陰分(代表體內、臟器、血液)旺盛;白天感到寒冷,是因為陰氣在身體的陽分(代表體表、皮膚、氣血)增強;日夜都感到寒冷,代表陰氣極其旺盛。(與發熱篇中的日夜熱度差異條目對照閱讀,可以更瞭解下面的解釋。)按照醫學理論,陽氣虛弱的人會害怕寒冷,並且討厭陰暗,因此白天安靜,夜晚混亂;陰氣虛弱的人會害怕熱氣,並且討厭陽光,因此夜晚安靜,白天混亂;這是身體虛弱的徵兆。
受到陽氣邪氣侵擾的人,遇到陽氣會更加旺盛,因此白天熱度高,夜晚則較輕;受到陰氣邪氣侵擾的人,遇到陰氣會更強烈,因此夜晚寒冷,白天則減輕;這是邪氣旺盛的徵兆。陽氣虛弱,陰氣邪氣趁機在陽氣部分活動,會導致氣體在陽氣的部分活動二十五次後發病,因此白天寒冷,夜晚則停止;陰氣虛弱,陽氣邪氣陷入陰氣部分(也就是血液部分),會導致氣體在陰氣的部分活動二十五次後發病,因此夜晚熱度高,白天則較涼爽;(觀察瘧疾有的在白天發作,有的在夜晚發作,就可以看出。)這是身體虛弱且夾雜邪氣的徵兆。
有的人在日夜都感到極度的熱度,代表陽氣過剩,缺乏陰氣;有的人在日夜都感到極度的寒冷,代表陰氣過剩,缺乏陽氣;白天寒冷,夜晚熱度高,代表陰陽氣互相糾纏。有的長期疾病患者,不分日夜,病情時好時壞,這是因為正氣無法控制身體,陰陽氣互相壓制,勝負不定。(如果是健康的人初次生病出現這種情況,則是邪氣和正氣互相攻擊,病情時好時壞的原因。參考感冒少陽證狀的往來寒熱,沒有固定時間的情況可以看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