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34)

1. 中風

其證卒然仆倒,昏迷不醒,痰涎壅塞,咽喉作聲。或口眼喎斜,四肢癱瘓,或半身不遂,或口噤舌強,喑不能言。(卒倒者中臟,重證。不倒者中血脈等,輕證。詳下。)風有外風,有內風。內風者,即人身中之氣也。(《經》曰:人身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。又氣有餘便是火,火氣之標疾如風也。

又肝屬風。)外風由於外感,內風由於內傷,此證有純是內傷者,有內傷兼外風者,從無純只外風者。若單隻感冒外風,不過為頭疼發熱,自汗等輕證。如仲景《傷寒論》所云而已。烏有昏迷卒倒,瀕於死亡,如前所舉諸重證哉?(前項重證,皆由內傷虧敗而然。風若非寒,縱極狂暴,無令人昏倒之事。

惟西北方寒風,令人凍僵仆倒則有之,然此即屬中寒,不名中風矣。)按王安道謂卒暴僵仆等證,昔人以為外中於風,及劉河間、李東垣、朱丹溪出,所論始與昔人異。河間主火,東垣主氣,丹溪主濕,(詳下。)反以風為虛象。蓋三子以相類中風之病,混同立論,致使後人狐疑雲云。

後人祖其說,咸以古人所言者為真中風,三子所論者為類中風。張景岳又謂:三子所論,與外中風邪無涉,固不可以中風名之,並不可以類中風名之,直名之為非風可耳。(瑤)按:三子所論,乃指內風立說,與外感之風對講,內風、外風皆可雲中,故予仍舊概以中風名之,使人知有內風之義,非故與王、張諸公立異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風的情況,描述患者突然倒地,失去意識,喉嚨有大量痰液,發出聲音。有的口眼歪斜,四肢無法動彈,或半邊身體不能活動,或嘴巴緊閉,舌頭僵硬,無法說話。(突然倒地的是內臟受到影響,病情較嚴重。沒有倒地的是血液循環受影響,病情較輕。詳細解釋如下。)

風分為外風和內風。內風實際上就是人體內的氣。(《經》書中提到:人體的氣,就像天地之間的強風。再者,氣過剩就會變成火,火氣的表現就像風一樣迅速。此外,肝臟與風相關。)外風是由外部感染引起,內風是由內部損傷造成,這種病症有可能純粹是內傷導致,也可能內傷同時伴隨外風,但不會只有外風。如果只是感染了外風,通常會出現頭痛、發燒、自汗等較輕微的症狀。就像仲景《傷寒論》所描述的那樣。怎麼可能會出現突然昏迷倒地,生命垂危,像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嚴重症狀呢?(這些嚴重症狀,都是因為內傷導致身體機能衰弱造成的。風如果不是寒冷的,即使再狂暴,也不會讓人昏迷倒地。

只有西北方的冷風,會讓人凍僵倒地,然而這種情況屬於寒氣侵襲,不能稱為中風。)根據王安道的說法,突然倒地僵硬等症狀,古人認為是被外部的風所影響,直到劉河間、李東垣、朱丹溪等人出現,他們的觀點才與古人不同。劉河間認為是火熱導致,李東垣認為是氣血不足,朱丹溪認為是濕氣過重,(詳細解釋如下。)他們反而認為風是虛假的現象。這三位學者將類似中風的疾病混為一談,導致後人產生疑惑。

後人沿用他們的觀點,認為古人所描述的是真正的中風,而三位學者討論的是類似中風的病症。張景嶽又認為:三位學者討論的問題,與外部風邪無關,不僅不能稱為中風,也不能稱為類似中風,直接稱為非風即可。(瑤)根據我的理解:三位學者討論的是內風的問題,與外來的風相對應,內風和外風都可以稱為「中」,所以我仍然統稱為中風,讓人們明白內風的概念,並不是故意與王、張等學者持相反意見。

2. 內傷兼外風證

《靈樞經》云:虛邪(即外風)。偏客於身半,(因其人半身血氣空虛,故風邪偏客之。)其入深,內居營衛,營衛衰則真氣去,邪氣獨留,發為偏枯。(偏,謂半身枯,枯,廢也。真氣衰乃偏枯,其非一外感即偏枯,可知。可見外感風寒,必無卒僕及偏廢等證,惟內傷而後有。

)身偏不用(不能運動也)。而痛,(血氣為邪滯故痛。)言不變,志不亂,(邪未入臟腑,神明不亂也。)病止在分(分肉)。腠(腠理)之間,巨針取之。(刺經絡以通其血脈。)益其不足,損其有餘,乃可復也。痱之為病也,(《經》謂:中風有四,一曰偏枯,如木之根本未甚枯,而一邊枝幹先萎也,即上證。二曰風痱,即下證。

三曰風癔,謂奄然忽不知人也,即中臟證。四曰風痹,謂痹證因風所成者也,詳痹門。)身無痛者,(病在裡,故外不痛也。)四肢不收,(如癱瘓是也。癱者,坦也,筋脈弛縱,坦然不舉也。瘓者,渙也,血氣散渙而無用也。較偏枯止病半身者為甚矣。)志亂不甚,其言微知,(其言尚可曉也。

)可治。甚則不能言,不可治也。

仲景謂:中風絡脈空虛,(經絡之血氣虛。)賊邪不瀉,或左或右,邪氣反緩,(邪滯故緩也。緩,遲滯弛縱之意。)正氣即急。(正被邪遣,故急迫也。如左被邪氣凝滯,而寒則迫正氣於右而熱,故右之筋脈縮急也。)正氣引邪,喎僻不遂。(即口眼喎斜。)邪在於絡(肌表浮絡,)肌膚不仁。

(麻木不知痛癢。)邪在於經,即重不勝。(營分著邪,筋脈廢而不用,則轉動艱難,故重。或兼濕氣也。)邪入於腑,即不識人。(中腑必歸胃,胃熱蒸液成痰,由胃之大絡入迷心竅,故不識人也。)邪入於臟,舌不能言,口吐涎。(中臟必歸心,舌者心之苗,心經痰滯,筋脈不靈,無以運舌,故舌強難言。

心火上蒸,舌下廉泉穴開,故吐涎也。)

東垣則分:中血脈(蓋兼仲景中絡、中經言之。)者,外有六經之形症;中腑者,內有便溺之阻隔;(二便不通。)中臟者,痰涎昏冒卒倒,口不能言,不識人。(東垣所謂中臟,蓋兼仲景中腑言之。)

中血脈者,(偏枯歪斜,麻木者是。)小續命湯加減,分六經證治之。證見太陽,無汗惡寒,(此傷寒也,非中風也。然風每兼寒,故通言之。)本湯倍麻黃、防風、杏仁;(並針至陰、崑崙、舉蹺。)有汗惡風,本湯倍桂枝、芍藥、杏仁。(針風腑。)證見陽明,無汗身熱,(亦是傷寒證。

)不惡寒,(傷寒惡寒,傳至陽明則不惡寒,而反惡熱)。本湯加石膏、知母各二兩,甘草一兩;有汗身熱不惡風,本湯加葛根二兩,倍桂枝、黃芩。(針陷谷,刺厲兌。)證見太陰,無汗身涼,(傷寒在三陽經則身熱,傳至太陰則熱入於裡,身但微溫,今言涼者,蓋主直中言也。)本湯倍附子,加乾薑二兩,甘草三兩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病症是「內傷兼外風」的表現:

《靈樞經》說,外來的邪氣(也就是外風),如果侵入身體,常常會偏向身體的某一側,這是因為這個人那一側的血氣比較虛弱,所以邪氣容易停在那裡。當邪氣深入,進入到營衛(體內負責營養和防禦的系統)時,如果營衛的功能衰退,就會導致身體的真氣(正氣)離開,只剩下邪氣停留,這樣就會形成半身不遂(偏枯)的情況。所謂的「偏」指的是半邊身體,而「枯」則表示功能廢退。這種半身不遂是因為真氣衰弱所導致的,並非單純的外感風邪就一定會造成。這說明外感風寒通常不會突然倒下或半身不遂,這些症狀通常是內傷之後才會出現的。

這種病症會導致半邊身體不能活動,而且會感到疼痛,這是因為血氣被邪氣阻滯的緣故。患者的語言能力可能不會有明顯變化,意識也不會混亂,這表示邪氣還沒有侵入到臟腑,所以神志還算清醒。病症通常只停留在肌肉和皮膚之間的部位,可以用較粗的針來治療,疏通經絡、活絡血脈。要以補虛和瀉實的原則來治療,這樣才能夠恢復健康。

另一種叫做「風痱」的病症,(《黃帝內經》認為中風有四種:第一種是偏枯,就像樹木的根部沒有完全枯萎,但一邊的枝幹卻先萎縮,就是上述提到的偏枯。第二種就是風痱,也就是下面要講的這種。第三種是風癔,指的是突然昏迷不省人事,屬於邪氣侵入臟腑的狀況。第四種是風痹,指的是因為風邪而引起的痹症,詳細情況會在痹症的章節中說明。)這種情況通常不會感到身體疼痛,這是因為病症是在身體內部。患者的四肢無法自由活動,就像癱瘓一樣。癱的意思是筋脈鬆弛,無法舉起;瘓的意思是血氣渙散,失去作用。這種情況比半身不遂更嚴重,因為它影響的是全身,而半身不遂只影響半邊身體。雖然意識會有些混亂,但仍然可以說出一些話,這種情況還可以治療。如果嚴重到無法說話,就無法治療了。

張仲景認為,中風是因為經絡的血氣虛弱,邪氣入侵卻沒有被排除,邪氣可能停留在身體的左邊或右邊,導致邪氣運行遲緩,而正氣則會變得急迫。這是因為正氣被邪氣排擠,所以顯得急迫。舉例來說,如果左邊被邪氣阻滯,感覺寒冷,就會迫使正氣跑到右邊,導致右邊的筋脈收縮變得急迫。正氣受到邪氣的牽引,就會導致口眼歪斜等情況。如果邪氣停留在經絡的淺表部位(肌肉表面的浮絡),就會出現皮膚麻木,感覺不到疼痛。如果邪氣停留在經絡,就會感覺身體沉重,難以活動,這是因為邪氣侵入到營分(體內負責營養的部位),導致筋脈無法正常使用,才會感到沉重,有時候也可能同時有濕氣的影響。如果邪氣侵入到腑,就會出現神志不清,不認識人的情況。這是因為邪氣侵入到腑就會歸屬於胃,胃熱會將體內津液蒸發成痰,這些痰會通過胃的大絡進入到心竅,造成神志不清。如果邪氣侵入到臟,就會導致舌頭僵硬,說不出話,口中流涎。這是因為邪氣侵入到臟就會歸屬於心,舌頭是心的外現,心經被痰阻滯,導致筋脈不靈活,無法控制舌頭,所以舌頭變得僵硬難以說話。心火上蒸,導致舌頭下方的廉泉穴打開,所以會流口水。

東垣則將中風分為三種:一是中血脈(這種情況包括了張仲景所說的中絡、中經),這類患者的身體外在會有六經的表現;二是中腑,這類患者的內部會有大小便不通的問題;三是中臟,這類患者會有痰涎昏迷、突然倒地、無法說話、不認識人等情況。東垣所說的中臟,實際上包含了張仲景所說的中腑。

中血脈的患者(如偏枯歪斜、麻木等),可以使用小續命湯加減來治療,並根據六經的症狀進行辨證論治。如果出現太陽經的症狀,比如無汗、怕冷,(這屬於傷寒的症狀,但風邪常常與寒邪同時出現,所以這裡一併說明),可以使用原方,並且加倍麻黃、防風、杏仁的劑量,也可以針灸至陰、崑崙、舉蹺等穴位。如果出現有汗、怕風的症狀,可以使用原方,並加倍桂枝、芍藥、杏仁的劑量,並針灸風府穴。如果出現陽明經的症狀,比如無汗、發熱、不怕冷(傷寒一開始怕冷,到了陽明經階段則不怕冷,反而怕熱),可以使用原方,並加石膏、知母各二兩,甘草一兩。如果有汗、發熱、不怕風,可以使用原方,並加葛根二兩,加倍桂枝、黃芩的劑量,並針灸陷谷、厲兌等穴位。如果出現太陰經的症狀,比如無汗、身體發涼(傷寒在三陽經時會發熱,到了太陰經時熱邪會轉入內部,身體可能只是微微發熱,這裡說發涼,應該是直接感受寒邪導致的情況),可以使用原方,並加倍附子的劑量,加上乾薑二兩,甘草三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