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3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35)

1. 內傷兼外風證

(針隱白。)證見少陰,有汗無熱,(太陰不言有汗,少陰不言無汗,當是互文。)本湯倍桂枝、附子、甘草。(針太谿。)若無此四證,而但見少陽、厥陰證者,或六經證混淆者,或支節攣痛,麻木不仁者,每本湯八兩,加羌活四兩,連翹六兩。(其證見少陽者,灸絕骨;見厥陰者,刺大敦,以引其熱。

按小續命湯,乃麻黃、桂枝之變方,止可用於中血脈,然亦不可輕用,內熱熾者尤忌,慎之。《金鑑》以口眼喎斜,肌膚麻木不仁為中絡,形氣實者烏藥順氣散,虛者大秦艽湯。以喎斜癱瘓不遂為中經,實者換骨丹,虛者小續命湯、黃耆五物湯。)按六經形證,在傷寒以頭疼、(腦後巔頂。

)項強、背痛,屬太陽;以頭痛、(額前。)目痛、鼻乾,屬陽明;頭痛、(兩太陽穴兩角。)脅痛、嘔、口苦、寒熱往來,屬少陽。此皆以其經脈所行之部分言也。若太陰之腹痛自利,(飲食不消,腹脹噯氣,身重黃腫,亦是。)少陰之脈沉細,但欲寐,(唾沫、善恐、奔豚、骨痿、脊腰兩股後廉內痛、足下熱痛,亦是。)厥陰之消渴,氣上撞心等證,(閉癃、遺尿、疝、小門痛、面塵、嘔逆,亦是。

)則皆以其經脈受邪之為病言之。然三陰主裡,病輒經臟相連,病在經者有此證,入臟者亦有此證,何以別之?曰:三陰入臟則身無熱,在經則身熱。(觀《傷寒論》三陰證,以發熱為邪還於表,可悟。)則但有身熱惡風寒,而內無便溺阻隔及昏迷等證,則可知為病在血脈之表,而不在臟腑之裡矣。抑又思之,此皆以足經言耳,豈手經獨無可言者乎。

考其經脈可知也。再按六經形證,可參下文中腑兼中臟條。中腑者,內有便溺之阻隔,(大、小二便不通也,不利於飲食者亦是。)三化湯或局方麻仁丸通利之。(《金鑑》實者三化湯,虛者搜風順氣丸。)

若外無六經之形證,內無便溺之阻隔,而但手足不能運動,舌強不能語言,乃血弱不能養筋故也。大秦艽湯養血而筋自榮。若內外證俱有,先解表而後攻裡,表裡邪既解,當服愈風湯,以行中道。(行中道猶雲和解。)久服大風盡去,縱有微邪,亦從愈風湯加減治之。然治病之法,不可失於通塞,(塞固不可,太通利亦不可也。

)或一氣之微汗,(十五日也。)或一旬(十日也)之微利,(內外分解,使餘邪盡出也。問:此證既兼內傷,何得數為汗、下,不顧虛虛耶?曰;虛者自虛,實者自實,不去其邪,何以存正?庸醫惟知溫補,反訾古人,亦可哂矣。久之清濁自分,營衛自和矣。)

中臟者,痰涎昏冒,至寶丹、活命金丹之類。內有麝香入脾治肉,牛黃入肝治筋,龍腦入腎治骨。中血脈、中腑者不可用,恐其通竅而引邪入筋骨,不能出也。(《金鑑》實者牛黃清心丸,虛者參附湯,脫症見者倍參。)

白話文:

(使用針灸隱白穴。)這個病症的表現是少陰病,有汗但沒有發熱。(太陰病沒有提到有汗,少陰病沒有提到無汗,這裡應該是互相補充說明。)治療使用原來的湯藥,加倍桂枝、附子、甘草的用量。(使用針灸太谿穴。)如果沒有上述四種症狀,而是出現少陽病、厥陰病,或者六經的症狀混淆,或是出現肢體關節攣縮疼痛、麻木不仁的狀況,可以用原來的湯藥八兩,加上羌活四兩、連翹六兩。(如果病症表現為少陽病,可以灸絕骨穴;表現為厥陰病,可以針刺大敦穴,以引導熱邪外散。)

總體來說,小續命湯是從麻黃、桂枝湯演變而來的方劑,只能用來治療血脈中的問題,但也不可輕易使用,尤其內熱嚴重的人更要避免,要謹慎使用。《醫宗金鑑》認為,口眼歪斜、肌肉麻木不仁是病邪侵入經絡,體格強壯的人可以使用烏藥順氣散,體虛的人可以使用大秦艽湯。如果出現歪斜癱瘓、肢體不能活動,這是病邪侵入經脈,體格強壯的人可以使用換骨丹,體虛的人可以使用小續命湯或黃耆五物湯。按照六經的症狀來判斷,傷寒病以頭痛(包括後腦勺和頭頂)、頸項僵硬、背痛屬於太陽病;以頭痛(主要在額頭)、眼睛痛、鼻子乾燥屬於陽明病;頭痛(主要在兩側太陽穴)、脅肋疼痛、嘔吐、口苦、忽冷忽熱屬於少陽病。這些都是按照經脈所經過的部位來說的。如果太陰病出現腹痛腹瀉(飲食不消化、腹脹、打嗝、身體沉重發黃腫脹也算),少陰病脈象沉細、只想睡覺(流口水、容易恐懼、奔豚、骨頭痿軟、脊椎腰部兩側後方內側疼痛、腳底發熱疼痛也算),厥陰病出現口渴、氣往上衝心口等症狀(小便不通、尿失禁、疝氣、小便處疼痛、臉色灰暗、噁心嘔吐也算),這些都是按照經脈受到邪氣侵襲導致的病變來說的。然而,三陰經主要聯繫身體內部,病邪經常會牽連到內臟,在經脈上的病有這些症狀,侵入臟腑也會有這些症狀,要怎麼區分呢?答案是:三陰經的病邪侵入臟腑,身體不會發熱;如果病在經脈,則身體會有發熱的情況。(觀察《傷寒論》中三陰證,以發熱代表病邪回到體表,就能明白這一點。)所以,如果只有發熱、怕冷,沒有大小便不通暢、昏迷等症狀,就可以判斷病邪是在血脈表面,而不是在臟腑內部。進一步思考,這些都是根據足經來說的,難道手經就沒有相關的症狀嗎?研究經脈就能知道了。再次說明六經的症狀,可以參考下文中提到的腑和臟的兼病條目。

病在腑的,會有大小便不通暢的症狀(大便、小便不通,食慾不振也算),可以用三化湯或局方麻仁丸來通利。(《醫宗金鑑》認為,體格強壯的人可以用三化湯,體虛的人可以用搜風順氣丸。)如果體表沒有六經的症狀,體內也沒有大小便不通暢的症狀,只是手腳不能活動,舌頭僵硬說不出話,那是因為血液不足,無法濡養筋脈。可以使用大秦艽湯來滋養血液,筋脈自然就能恢復。如果體表和體內都有病症,要先解表再攻裡,表裡之邪都解除後,應該服用愈風湯來調和。(調和就是指和解。)長期服用就可以徹底去除風邪,即使還有輕微的邪氣,也可以通過對愈風湯進行加減來治療。總之,治療疾病的方法,不能偏離疏通或阻塞的原則。(阻塞固然不行,過度疏通也不可以。)可以通過一次輕微的出汗(大約需要十五天),或是一次輕微的腹瀉(大約需要十天),來使體內外邪氣分解排出。(有人問:這個病既然兼有內傷,為何多次使用發汗、瀉下的方法,而不顧慮體虛?答:體虛是自身虛弱,體實是自身強盛,不去除邪氣,如何保存正氣?庸醫只知道溫補,反而指責古人,真是可笑。長時間治療,身體的清濁之氣就會自然分開,營衛之氣也會自然調和。)

病在臟的,會有痰多昏迷的症狀,可以使用至寶丹、活命金丹等藥物。其中,麝香入脾經治療肌肉疾病,牛黃入肝經治療筋脈疾病,龍腦入腎經治療骨骼疾病。這些藥物不能用在病邪侵入血脈、腑的時候,恐怕它們會疏通孔竅,反而引導邪氣進入筋骨,無法排出。(《醫宗金鑑》認為,體格強壯的人可以使用牛黃清心丸,體虛的人可以使用參附湯,如果出現脫證要加倍使用人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