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2)
卷之三·雜症 (2)
1. 痙
仲景所言外感寒證,自不多見,辛溫發散之劑,勿輕用也。
《準繩》謂:內熱因外寒所鬱則愈甚,甚則津液乾燥而無汗,大小筋俱受熱灼而枯縮,故曰剛痙。若柔痙則為濕熱相兼,《經》謂濕熱大筋短,小筋長,又謂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痙。注云:柔謂筋柔無力,痙謂骨強不隨。
則仲景所謂柔者,豈非小筋得濕而弛長,所謂項背強反張者,豈非大筋得熱而強直乎?後人乃以無汗為表實,有汗為表虛,而用姜附溫熱等劑,寧不增大筋之熱歟?其說雖未盡合仲景之意,亦自可取。
《醫宗金鑑》云:六經皆有痙,身背屬太陽,凡項背強急,脊腰反張,髀不可以前曲,膕如結者,太陽也。身前屬陽明,頭面動搖,口噤齒齘,缺盆紐痛,肘膝相構,陽明也。身側屬少陽,口眼喎斜,手足搐搦,兩脅拘急,半身不遂,少陽也。至若腹內拘急,因吐利後而四肢攣急,非太陰乎?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,(腳攣不能行,背曲不能伸意。
)俯而不能仰者,非少陰乎?睪丸上升,少腹裡急,囊縮舌卷,非厥陰乎?按《經》言,足少陰之筋,主癇瘛及痙,在外者(外,背也,腎筋之行於背者)不能俯,在內者(內,身前也,腎筋之行於身前者)不能仰。又曰:腎脈為病,脊強反折,然則反張亦屬腎痙,(不獨太陽為然矣。
)不獨能俯不能仰也。仲景謂: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又謂:寒濕相搏,發汗已,其脈如蛇,(柔曲而不弦直。)為欲解。脈如故,反伏弦者,痙。(從《金鑑》訂定。)
治法:火盛血虛者,當歸、芍藥、生地、紅花、黃連、鉤藤鉤。兼氣虛加人參,兼痰加竹瀝。金衰木旺,(壯火食氣也。)先用瀉青丸(見中風),後用異功散(見氣)。獨肝火旺者,先用加味小柴胡湯,(見寒熱。)次用四物湯(見血)。加柴胡、丹皮、山梔。鬱熱用加味逍遙散(見郁)。
若脾土受克,補中益氣(見氣)加芍藥、山梔。脾土濕熱,三一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。腎虛,六味丸(見虛損)。太陰寒濕凝結腹痛,桂枝加芍藥防己防風湯。手足厥逆,附子散、桂心白朮湯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的外感寒邪引起的痙攣症狀,現在已經很少見了,所以發散辛溫的藥物,不要輕易使用。
《準繩》這本書說:體內有熱,又被外來的寒邪鬱住,熱會更加嚴重,嚴重到津液乾枯,沒有汗。大小筋脈都受到熱的灼燒而枯萎收縮,所以叫做「剛痙」。如果是「柔痙」,則是濕熱同時存在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濕熱會讓大筋變短,小筋變長,又說肺部的熱會傳到腎,導致柔痙。書中註解說:「柔」是指筋脈柔軟無力,「痙」是指骨頭僵硬不能隨意活動。
那麼張仲景說的「柔」,難道不就是指小筋因為濕邪而鬆弛伸長嗎?所謂的「項背強硬反張」,難道不就是指大筋因為熱邪而變得強硬僵直嗎?後人竟然把無汗當作是表實證,有汗當作是表虛證,然後使用薑、附子等溫熱的藥物,難道不是更加增加了大筋的熱嗎?這種說法雖然不完全符合張仲景的意思,但也有可取之處。
《醫宗金鑑》說:六經都有可能出現痙攣。背部屬於太陽經,凡是頸背強硬、脊椎腰部反張、大腿不能向前彎曲、膝蓋後方像打了結一樣的,就是太陽經的痙攣。身體前部屬於陽明經,頭部和面部晃動、牙關緊閉、牙齒咬緊、鎖骨部位疼痛、手肘和膝蓋相互牽引的,就是陽明經的痙攣。身體側面屬於少陽經,嘴角眼角歪斜、手腳抽搐、兩脅拘緊、半身不遂的,就是少陽經的痙攣。如果腹部內部拘急,因為嘔吐腹瀉後導致四肢攣縮,不就是太陰經的痙攣嗎?用屁股代替腳跟,用脊椎代替頭部(意思是腳部攣縮不能行走,背部彎曲不能伸直),俯身而不能仰頭的,不就是少陰經的痙攣嗎?睪丸向上收縮,小腹裡急,陰囊縮緊,舌頭捲曲的,不就是厥陰經的痙攣嗎?根據《黃帝內經》所說,足少陰經的筋脈,主要負責癲癇和痙攣,在背部的腎經筋脈,會導致不能俯身,在身體前部的腎經筋脈,會導致不能仰頭。又說:腎脈有病,會導致脊椎強硬反折,這樣看來,反張也是屬於腎的痙攣(不只是太陽經如此而已),不僅僅是能俯不能仰。張仲景說:痙攣的脈象按起來像拉緊的琴弦,直直地上下走動。又說:寒濕相互搏鬥,發汗後,如果脈象像蛇一樣(柔和彎曲而不像弦一樣直),表示病要好了。如果脈象仍然和之前一樣,反而沉伏弦硬,那就是痙攣。(這是根據《金鑑》的內容訂正的。)
治療方法:如果是火盛血虛的,應該用當歸、芍藥、生地、紅花、黃連、鉤藤。兼有氣虛的,加人參,兼有痰的,加竹瀝。如果是金衰木旺(意指火氣旺盛耗損正氣),先用瀉青丸(治療中風的藥方),然後用異功散(治療氣虛的藥方)。單純是肝火旺的,先用加味小柴胡湯(治療寒熱往來的藥方),然後用四物湯(治療血虛的藥方),加柴胡、丹皮、山梔子。如果是鬱熱的,用加味逍遙散(治療鬱證的藥方)。
如果脾土受到克制,用補中益氣湯(治療氣虛的藥方),加芍藥、山梔子。如果脾土有濕熱,用三一承氣湯(治療大便不通的藥方)。如果是腎虛,用六味丸(治療虛損的藥方)。如果是太陰經寒濕凝結導致腹痛,用桂枝加芍藥防己防風湯。如果是手腳冰冷,用附子散、桂心白朮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