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3)
卷之三·雜症 (3)
1. 汗
汗者,水也,腎之所主也。內藏則為液,上升則為津,下降則為尿,外泄則為汗。而所以外泄,則火之所蒸發也。火屬心,故謂汗為心之液。火盛者,雖表固亦出;不盛者,必表疏乃出。自汗者,非因發表而汗自出也,其出無時,火退乃已。傷風傷寒,皆熱蒸汗出,中暑病濕亦然。
五志過極則生火,亦汗出。(如驚則心神浮動飛越,汗隨出可見。)勞動則生火,飲食則長氣,(《經》云: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。氣屬於陽,氣有餘便是火也。)房事則精泄於下,火散於上,故皆汗出。火在裡,則汗隨臟腑出;火在表,則汗從經脈出。(如太陽傷風,熱在皮膚,則翕翕汗出,乃肌表之汗也。
陽明胃實,則蒸蒸汗出,乃胃府之汗也。翕翕、蒸蒸皆熱貌,翕字為合羽,其身如合羽所覆,捫之自溫;蒸蒸則如炊籠騰越,捫之熱氣透手也。)春夏氣浮,汗出肌膚。秋冬氣沉,汗出骨髓,故筋骨之疾宜汗者,當於冬至後發之。自汗,舊雲表虛,然不可概論。如傷寒其始無汗,後傳陽明即自汗,豈前者表實,後者表虛乎?(前之無汗,則陰邪凝固使然,無論其人平素表實無汗,即表虛亦無汗。後傳陽明,熱盛蒸越,無論其人平素表虛有汗,即表實亦有汗。
問:太陽傷風有汗,用桂枝湯,非表虛乎?曰;傷風有汗,有汗則表疏,故謂之虛。是因有汗而表虛,非因表虛而有汗也。因表虛而有汗,則重實表;因有汗而表虛,則重散熱。其用桂枝,是發散風邪,非固表也,固表乃其兼能耳。)有實火,有虛火,陽虛,(即東垣補中益氣證。
)陰虛,(即血虛。)腎陽虛,腎陰虛,皆發熱,皆虛火也。火炎則身溫汗熱而膚澀,陽虛則身涼汗冷而膚滑。(陽衰則衛氣不固,又陽虛則不能內守,而易於浮越也。然亦有熱極而反出冷汗者,蓋熱聚於內,肌膚反冷,膚冷故汗亦冷也。或汗過多,陽從汗脫所致。然熱甚汗多而脫者,其汗必先熱,後乃冷耳。
丹溪謂熱極反汗冷,乃火盛兼水化,其說牽強。)盜汗者,寤時無汗,寐時汗出,如盜乘人睡熟而出也。人寤則氣行於陽,寐則氣行於陰。若其人表陽虛者,遇寐而氣行於里之時,則表更失所護而益疏,即使內火不盛,而陽氣團聚於裡,與其微火相觸發,亦必汗出。若內火素盛,兩陽相搏,陰液被擾,雖表固者,亦必潰圍而出矣。
(其人陰虛尤易動。)及其醒覺,則陽氣還出於表,而汗自止。傷寒之盜汗亦然,蓋邪在半表半裡時,寤則氣挾邪還於表,陰得安靜不擾,故無汗;寐則氣挾邪入於裡,陰被擾而不寧,故汗出也。(丹溪謂雜證之盜汗,有陽虛,有陰虛,大病後陰氣未復,遺熱未清,或勞役、七情、色欲之火,或飲食積熱,皆足耗損精血。陰氣既傷,陽火獨旺,內蒸成汗也。
白話文:
標題: [汗]
內容: 汗,是體內的水分,主要由腎臟調控。當它在體內時,稱爲液體;向上流動時,成爲津液;向下流動時,則爲尿液;當它從體內排出,就成爲了汗。汗之所以能夠排到體外,是因爲受到火氣的蒸發作用。火屬心,因此汗被視爲心的液體。火氣旺盛的人,即使外表堅固,也會出汗;火氣不旺盛的人,只有當表層鬆弛時纔會出汗。自汗是指並非因爲發表而自然出汗,其出汗沒有固定時間,直到火氣消退纔會停止。感冒和風寒,都會因爲熱氣蒸發而出汗,中暑和溼病也是這樣。
過度的情緒波動會產生火氣,導致出汗。(例如,當受到驚嚇時,心神浮動,可見汗隨之而出。)勞動會生成火氣,飲食則會增長氣血,(《經》說:食物進入陰部,會在陽部生長氣血。氣屬於陽,如果氣過多就是火。)房事會使精液在下面流出,火氣在上面散發,所以都會出汗。火在內臟,汗就會隨臟腑排出;火在表層,汗就會從經脈排出。(例如太陽傷風,熱在皮膚,就會微微出汗,這是肌表的汗。
陽明胃實,就會蒸騰出汗,這是胃府的汗。微微、蒸騰都是熱的表現,微微字意爲合羽,身體就像被合羽覆蓋,摸起來自己會感到溫暖;蒸騰則像蒸籠沸騰,摸起來熱氣會穿透手掌。)春夏季節氣浮,汗會從肌膚排出。秋冬季節氣沉,汗會從骨髓排出,因此筋骨疾病適合出汗治療,應在冬至後進行。自汗,以前認爲是表虛,但不能一概而論。比如,傷寒初期可能不出汗,之後傳到陽明階段就開始自汗,難道是前面表實,後面表虛嗎?(前面無汗,是因爲陰邪凝固導致,無論這個人平時表實無汗,即使表虛也不會出汗。之後傳到陽明,熱氣蒸騰,無論這個人平時表虛有汗,即使表實也會有汗。
問:太陽傷風有汗,使用桂枝湯,這不是表虛嗎?答:傷風有汗,有汗則表疏,因此稱其爲虛。這是因爲有汗而表虛,並非因爲表虛而有汗。因爲表虛而有汗,就要着重鞏固表層;因爲有汗而表虛,就要着重散熱。使用桂枝,是爲了發散風邪,並非爲了鞏固表層,鞏固表層只是它的附加功能而已。)有實火,有虛火,陽虛,(即東垣補中益氣證。)陰虛,(即血虛。)腎陽虛,腎陰虛,都會發熱,這些都是虛火。火旺則身體溫熱,汗熱且膚澀,陽虛則身體涼,汗冷且膚滑。(陽衰則衛氣不固,陽虛則無法內守,容易浮越。然而,也有極熱反而出現冷汗的情況,因爲熱聚於內,肌膚反而冷,膚冷所以汗也冷。或者汗過多,陽隨汗脫導致。然而,熱甚汗多而脫,其汗必先熱,後才冷。
丹溪說熱極反而汗冷,是火盛兼水化,這種說法牽強。)盜汗是指醒着時無汗,睡覺時出汗,就像盜賊趁人熟睡時出來一樣。人醒時氣行於陽,睡時氣行於陰。如果這個人表陽虛,在睡時氣行於裏,表層更加失去保護而更加疏鬆,即使內火不盛,陽氣聚集於裏,與微火接觸,也必定出汗。如果內火一直旺盛,兩陽相搏,陰液被擾,即使表層堅固,也必定衝破圍困而出。
(這個人陰虛更容易動。)等到醒來,陽氣回到表層,汗自然停止。傷寒的盜汗也是如此,因爲邪在半表半里時,醒時氣挾邪回到表層,陰得以安靜不受打擾,所以無汗;睡時氣挾邪進入裏層,陰被擾而不寧,所以出汗。(丹溪說雜症的盜汗,有陽虛,有陰虛,大病後陰氣未恢復,遺熱未清,或勞役、七情、色慾之火,或飲食積熱,都會損耗精血。陰氣受損,陽火獨旺,內蒸成汗。
)
心孔汗,其他地方無汗,只有心孔一處有汗。這是因爲思考過多,心神浮動導致。頭汗,其他地方無汗,熱無法外散,只能向上蒸發。或者是因爲黃疸未發,或者是因爲溼病誤下,或者是因爲水結胸蒸,或者是因爲火劫熱迫,或者是因爲陽明蓄血,或者是因爲熱入血室,詳細情況請參閱《傷寒論》。手足汗,其他地方無汗,這是脾胃的熱達到四肢。(脾胃主管肌肉、四肢,熱達到肌肉則全身出汗,如果達到四肢則手足出汗。
)冬天腳多汗,是氣降的原因。還有一種手足汗,屬於脾胃虛寒,無法運行津液,虛陽外越,(虛陽被寒逼迫外越。)而在四肢橫溢。就像陰盛而淫雨滂沱,這種汗一定是冷的,與實熱的汗(其汗一定是熱的)不同。
脫汗。陰盛格陽,汗從陽脫,味道淡不鹹,(長期儲存的液體是鹹的,如果是剛經過氣化的液體則是淡的,鹹的已經完全排出,新的液體也排出,那麼津隨氣脫就可以知道了。)如珠不流,(沒有後續,是絕汗,)無法治療。(淋漓如雨,擦拭不及,以及液體乾涸而火正旺,熬煮如膠粘的,都難以治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