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雜症 (1)

1.

痙,強直也,謂筋之收引緊急,而不舒縱也。其所以致此者有二:一曰寒,筋得寒則血凍而堅凝,故緊急,觀物之寒凝者必強硬可見,所謂寒則收引也。濕亦寒之屬,故《經》謂諸痙皆屬於濕也。一曰熱,熱甚則灼其血液乾枯,乾枯則短縮,觀物之乾者必縮可見也。又《經》謂諸強直皆屬於風者,風有內外,內風則從乎熱,外風則從乎寒也。

《經》言痿屬濕熱,是濕與熱合,故筋脈緩縱。(詳痿門。)痙則濕與熱分,故筋脈短縮。蓋濕有寒濕,有熱濕,寒濕如水之冰凝,故堅強;熱濕如膠飴之熔化,故柔軟。無濕而熱則筋干,有熱而濕則筋潤也。

《金匱》痙證謂:身熱惡寒,(傷寒證。)頸項強急,面赤目赤,(陽明證。)頭熱足寒,(陽性上升也。)獨頭動搖,(此下乃痙證所獨有,故用獨字以別之。)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痙病也。(太陽脈循背上頭,陽明脈挾口,寒客二經,故筋脈急致此。按此乃以寒則收引言。

然熱為寒鬱,而傷血液筋枯,致此者多矣。)又謂:太陽病,無汗惡寒,為剛痙;(此寒傷營,寒勝血凝,筋脈收引之證也。)有汗不惡寒,為柔痙。(汗出不惡寒,溫病也,此血枯筋干縮之證。)又謂: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(內氣虛寒,不化液也。)氣上衝胸,(寒氣上逆。

)口噤不得語,(寒氣盛,故牙關緊急。)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(以發散太陽、陽明之寒。)又謂:胸滿,(裡熱壅也。)口噤,臥不著席,(反張甚也。)腳攣急,齘齒,(牙緊甚也。)可與大承氣湯。(見大便不通。攻其熱以救液。)又謂:太陽病,其證備,身體強,𠘧𠘧然,(俯仰不能自如之象。

)脈反沉遲,(應浮數,而反沉遲,是表裡皆寒矣。加栝蔞根何為?遲當作數為是,不浮而沉數,則內熱津干,故加栝蔞根也。)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(解太陽之表,加栝蔞根以生津潤燥。)又謂: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(太陽脈下項,循肩挾脊,陽明脈循喉嚨,入缺盆。

)無汗惡風,(此寒傷營證。)葛根湯主之。有汗惡風,(此風傷衛證。)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(較葛根湯少麻黃一味。以上身體強,背項強,將欲成痙,故用解表之劑,使鬱熱得伸,以免焚灼筋縮也。)又謂:太陽病發汗太多,因致痙。又謂:風病下之則痙。又謂:瘡家不可發汗,(指潰後言。

)汗出則痙。(皆血液傷損涸燥意。)又謂: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(血被灸益枯也。)合而觀之,不出寒熱二端,虛實兩途,治者取衷焉可也。

按寒熱雖皆足以致痙,而多由於熱,以熱者火之有餘也。火之有餘,由水之不足,故血液枯竭之人,(汗下過多,亡其津液,產後,失血後,大病後,血虛,小兒陰血未足。)多患此。以水虛無以制火,火盛而水愈虧也,此為內傷之證。若外感風寒濕氣,不過為發熱痹痛等證,何遽致筋脈急縮,竟至頭搖齒齘腰反折之甚哉。

白話文:

痙攣,指的是肌肉僵硬,收縮緊繃,無法放鬆舒緩的狀態。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種:

第一種是寒冷。肌肉受寒會使血液凝結變硬,因此會感到緊繃。就像我們觀察到寒冷的東西一定會變硬一樣,這就是所謂的「寒則收引」。濕氣也屬於寒冷的性質,所以古書中說,各種痙攣都與濕氣有關。

第二種是熱。熱到極致會灼傷血液,使其乾枯。乾枯的血液會縮短,就像我們觀察到乾燥的東西一定會縮小一樣。另外,古書中也說,各種僵硬的症狀都與風有關。風有內風和外風,內風是熱引起的,外風則是寒引起的。

古書說「痿證」是屬於濕熱,這是濕氣和熱氣結合,所以肌肉筋脈會鬆弛無力。(詳細情況在痿證的章節說明)而痙攣則是濕氣和熱氣分開,所以肌肉筋脈會短縮。因為濕氣有寒濕和熱濕之分。寒濕就像水結成冰一樣,會堅硬;熱濕就像麥芽糖融化一樣,會柔軟。沒有濕氣只有熱,肌肉會乾燥;有熱又有濕,肌肉會潤澤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描述痙攣的症狀是:身體發熱又怕冷(這是傷寒的症狀),脖子僵硬,臉和眼睛發紅(這是陽明經的症狀),頭熱腳冷(這是陽氣向上升的表現),只有頭部在搖動(這是痙攣特有的現象,所以用「獨」字來強調),突然牙關緊閉,背部向後反張,這就是痙攣病。(太陽經脈沿著背部上到頭部,陽明經脈沿著嘴巴,寒氣侵入這兩條經脈,導致肌肉筋脈急迫而發生這些症狀。這是用寒冷會使肌肉收縮的道理來解釋。)但很多時候,是熱被寒邪鬱住,損傷血液,導致肌肉乾枯而引起的痙攣。

《金匱要略》還說:太陽病,沒有汗又怕冷,是「剛痙」(這是寒邪侵入營分,寒邪勝過陽氣,血液凝結,肌肉筋脈收縮的症狀);有汗但不怕冷,是「柔痙」(這是溫病的表現,是血枯筋乾而收縮的症狀)。又說:太陽病,沒有汗而且小便反而減少(這是體內陽氣虛弱,不能化生津液),氣往上衝到胸口(這是寒氣上逆),牙關緊閉說不出話(這是寒氣太盛,導致牙關緊繃),將要發生剛痙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(用來發散太陽和陽明的寒氣)。又說:胸部脹滿(這是體內有熱邪壅塞),牙關緊閉,躺臥在床上會覺得難受(這是背部反張很嚴重),腳部抽筋,咬牙(這是牙關緊繃很嚴重),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(因為大便不通暢,所以用來攻下熱邪,以保住津液)。又說:太陽病,各種症狀都出現,身體僵硬,搖頭擺尾不能自如(這是身體不能彎曲伸展的樣子),脈象反而沉細遲緩(脈象應該是浮數的,但卻沉細遲緩,表示表裡都有寒邪)。為何要加栝蔞根呢?遲緩應該改為數,脈不浮而沉數,表示體內有熱,津液乾枯,所以要加栝蔞根來生津潤燥。這是痙攣的表現,可以用栝蔞桂枝湯治療(用來解除太陽經表面的邪氣,並加栝蔞根來生津潤燥)。又說:太陽病,脖子和背部僵硬,(太陽經脈沿著脖子往下,沿著肩膀和背脊,陽明經脈沿著喉嚨,進入缺盆),沒有汗又怕風(這是寒邪侵入營分的表現)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。有汗又怕風(這是風邪傷到衛分的表現),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來治療(比葛根湯少用麻黃一味)。以上描述的身體僵硬,脖子和背部僵硬,都是即將發生痙攣的表現,所以要用解表藥來治療,讓鬱熱得以疏散,以免熱邪灼傷肌肉筋脈而使其收縮。又說:太陽病,發汗太多,會導致痙攣。又說:得了風病,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會導致痙攣。又說:身上有瘡的人,不能發汗(指的是潰瘍癒合之後),發汗會導致痙攣(這些都表示血液受損,乾枯的意思)。又說:患有痙攣病的人,如果身上有燒灼的疤痕,很難治療(表示經過艾灸治療後血液更加乾枯)。綜合來看,痙攣的原因不出寒熱兩種,治療方法也要從虛實兩方面來考慮,採取恰當的方法就可以。

總而言之,寒和熱都可能導致痙攣,但多數是由於熱引起的。因為熱是火氣過盛的表現。火氣過盛,是因為體內水液不足。所以血液枯竭的人(例如:發汗、瀉下太多,津液喪失,產後、失血後、大病之後,造成血虛,或小兒陰血不足),容易患上痙攣。因為體內水液不足,無法制約火氣,火氣旺盛,水液就更加虧損,這是屬於內傷的表現。如果是感受外來的風寒濕邪,通常只會出現發熱、麻木疼痛等症狀,為何會導致肌肉筋脈急迫收縮,甚至頭搖、咬牙、腰部反折這麼嚴重的現象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