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12)

1. 標本說

若燥濕相反,其從化理似難說。然觀仲景治傷寒燥渴,反用五苓去濕,其理可推。蓋脾土之濕,壅滯不行,則氣化不布,津液不流,而胃與大腸均失其潤,反成燥結,固有之矣。按從中之說,不過於常理之外,另立一義,以示木能生火,濕鬱成熱之例。非謂厥陰病必有陽無陰,陽明病必有濕而無燥也。

若執泥便說不去。張子和標本歌云:少陽從本為相火,太陰從本濕土坐,厥陰從中風是家,陽明從中濕是我,太陽少陰標本從,陰陽二氣相包裹,風從火斷汗之宜,燥與濕兼下之可。其意蓋謂燥證當以溫潤之藥治之耳。觀其治燥諸條,只用硝、黃,不用去濕之藥,不泥《經》語可見矣。

再按少陽太陰從本,此純熱無寒,純寒無熱,標本合一者之治例也。少陰太陽從本從標,此寒中有熱,熱中有寒,陰陽夾雜者之治例也。陽明厥陰不從標本,從乎中治,此陽證根陰,陰證根陽,表裡互求者之治例也。如此看較活。

白話文:

如果燥和濕這兩種情況相反,它們之間轉化的道理好像難以說明。但是觀察張仲景治療傷寒口渴的案例,反而使用五苓散來去除濕氣,這個道理是可以推論的。因為脾土的濕氣,如果淤積停滯不流通,就會導致氣化功能無法正常運作,津液也無法順利流動,那麼胃和大腸就會失去滋潤,反而形成乾燥結塊的情況,這種情況本來就存在。按照從中的說法,只是在一般常理之外,另外建立一種解釋,用來說明木能生火,濕氣鬱積會變成熱的例子。並不是說厥陰病就一定只有陽而沒有陰,陽明病就一定有濕而沒有燥。

如果死守著固定的說法,就無法理解。張子和的標本歌說:「少陽從本為相火,太陰從本濕土坐,厥陰從中風是家,陽明從中濕是我,太陽少陰標本從,陰陽二氣相包裹,風從火斷汗之宜,燥與濕兼下之可。」他的意思是說,燥證應該用溫潤的藥物來治療。觀察他治療燥證的各種方法,只用硝石、大黃,而不用去除濕氣的藥物,由此可見他並沒有拘泥於《黃帝內經》的說法。

再說,少陽太陰從本,這說明它們是純熱沒有寒,或純寒沒有熱,屬於標本一致的情況。少陰太陽從本從標,這說明它們是寒中有熱,或熱中有寒,屬於陰陽夾雜的情況。陽明厥陰不從標本,而是從中間來治療,這說明陽證的根本在於陰,陰證的根本在於陽,需要從表裡互相尋求治療方法。這樣來看,就比較靈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