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2)
卷之一·雜症 (12)
1. 發熱
發熱者,熱之發現於肌表者也。凡病多發熱,熱生於火,火本於氣,(丹溪謂氣有餘便是火,其義可見。)其理不外氣乖與氣鬱二端。(小兒痘疹發熱別見。)
白話文:
發熱是指熱度在皮膚表面表現出來的症狀。大抵疾病常常會伴隨著發熱,熱是由火引起的,而火則源於氣。丹溪曾提到,氣過剩就等同於火,這理論的核心就是氣的失調或氣的堵塞。發熱的原理通常可以歸納為氣的失調或氣的堵塞兩種情況。關於小孩出痘疹時的發熱,另有其他說明。
2. 氣乖有三
一曰陽亢發熱
陰陽水火,原自和平,不熱不寒,是謂正氣。一有乖違,不無偏勝。《經》曰:陽勝則熱。此為亢陽之火,證見煩渴,燥結,小便赤澀,六脈洪數,治宜寒涼。(有因濃酒厚味,蘊釀而成者,有炎令燥氣,感觸而致者,有五志過極,心火亢暴者。)
一曰陰虛發熱(血虛同)
陰虛,謂腎水虛也。火性本上炎而外現,得水以制之,則離交於坎,龍潛於淵,內蘊而為神明,下濟而成交泰。若陰虧水虛,則柴干火烈,而焚灼為災矣。(或由色欲損精,或由瀉利亡陰,或由燥熱傷液,皆能致之也。)此之火炎,乃由水虛所致,與上條陽亢而陰未虧者不同。
白話文:
"一曰陽亢發熱"
陰陽水火,原本應該保持平衡和諧,既不熱也不冷,這就是正常體質。一旦失去平衡,就會產生過度的熱或寒。《經》中有言,「陽勝則熱」,這指的是過度的陽氣導致的熱症狀,如口渴、乾燥、小便赤黃,脈搏強大且快速。治療應使用寒涼的藥物。 (這可能由過量飲酒、食用厚膩食物引起,也可能由夏季燥熱之氣影響,或是情緒過度激動,心火旺盛所導致。)
"一曰陰虛發熱"(血虛同)
陰虛,指的是腎水不足。火的本性是向上升騰並顯現在外,但有了水的調節,火就能在水的控制下穩定,就像龍潛藏於深海中,內藏而不外露,表現出靈魂的智慧,並向下流動以達到平和狀態。但如果陰氣不足,水資源短缺,火勢就會變得強烈,引發災難。 (這種情況可能是由過度的性行為導致精氣耗損,或者是因排泄失衡導致陰液流失,或者是由乾燥的熱力損傷了體液,這些都會導致這種情況發生。)這種火熱之症,是因為陰液不足所引起的,與上面提到的陽氣過旺但陰氣尚未耗盡的情況有所不同。
證見口乾體瘦,食少懶倦,頭痛時作時止,遺精盜汗,骨蒸肉爍,唇紅顴赤,咳嗽痰血,久成癆瘵。治宜甘潤之劑,滋水以制火。若誤用苦寒,則火被寒鬱,其怒發愈烈矣。按薛立齋治一老人,腎虛火不歸經,而遊行於外,發熱,煩渴引飲,面目俱赤,遍舌生刺,斂縮如荔枝,兩唇焦裂,或時喉間如煙火上衝,急飲涼茶少解,兩足心如烙,痰涎壅盛,小便頻數,喘急,脈洪數無倫,而且有力,捫其身烙手。
以十全大補(見虛損)加山茱萸、澤瀉、丹皮、山藥、麥冬、五味、附子,及八味丸(見虛損)治之而愈。愚謂此證明是水虛火炎,當用六味(見虛損),而用前藥者,必因其人年老,水火併虛故爾。如火不虛,不得因此案而誤用溫熱,以致陰分愈傷也。(虛不論水火,脈皆無力,而此有力者,必曾服寒涼之劑,激之使然。
白話文:
病人表現口乾體瘦,食慾不振,精神倦怠,頭痛發作時有時無,遺精盜汗,骨蒸潮熱,嘴唇紅潤,面頰發紅,咳嗽帶血,久而久之形成癆病。治療應以甘潤的藥物滋養陰液,以制止內熱。若誤用苦寒的藥物,則會使寒氣鬱結,反而加劇內熱。薛立齋曾經治療一位老人,腎虛導致內熱不歸經絡,反而外散,出現發熱、口渴、面紅,舌頭佈滿小刺,舌頭縮成荔枝狀,嘴唇乾裂,有時喉嚨感覺像有煙火往上衝,喝涼茶可以暫時缓解,脚心发烫,痰多,小便頻繁,呼吸急促,脈搏洪大而數,而且有力,觸摸身体感觉很烫。
以十全大補湯加上山茱萸、澤瀉、丹皮、山藥、麥冬、五味子、附子,以及八味丸來治療,患者痊癒。我认为这种症状属于水虚火炎,應該用六味地黃丸治療,之所以用前述藥物是因為這位老人年老體衰,水火兩虛所致。如果內熱不虛,就不能因為這個案例而誤用溫熱藥物,以免造成陰液損傷。通常水火兩虛的脈象都无力,而这个病人脈搏有力,一定是曾经服用过寒凉的药物,才導致脈象強勁。
故凡用寒藥直折者,必須熱服,不效、則藥須用薑汁或酒炒過服之即愈。亦防郁遏之意也。再按此證,全似實火,然虛火較實火必反烈,以其離根浮越,全體外現,比實火之內熱透外,韜光埋焰者自不同也。《已任編》云:有誤服白虎,以致熱甚如燔,衝開三五尺,人不能近者,可想見虛火之烈矣)。血虛發熱,或由吐衄便血,或由產後崩漏,一切失血所致。
證見煩躁,面目黑,渴飲不止。證類白虎,惟脈不長不實,浮大而重按全無為異耳。誤服白虎,必危。治宜滋陰補血。若陽並虛,兼用氣藥,血脫補氣,陽生陰自長也。
一曰陽虛發熱
陽虛,謂腎火虛也。陽虛應寒,何以反發熱,則以虛而有寒,(若無寒而但陽虛,則止自見其不足,不能發熱)。寒在內而格陽於外,故外熱;(陽被寒拒,出居肌表,外越則脫,不脫而又不能內返,則格鬥而激發為熱也)。寒在下而戴陽於上,故上熱也。此為無根之火,乃虛焰耳。
白話文:
因此,使用寒性藥物直接治療時,必須用熱水服用,若無效,則需要用薑汁或酒炒過藥物再服用,這樣效果會更好。這也是為了避免藥性郁結的作用。再者,這種情況雖然看起來像是實火,但虛火比實火更猛烈,因為虛火無根而浮於體表,全身表現出來,這與實火內熱透外、潛藏起來的性質截然不同。《已任編》說:曾有人誤服白虎湯,導致熱症非常嚴重,熱氣逼人,讓人無法靠近,可想而知虛火有多麼猛烈。血虛發熱,可能是因為吐血、鼻出血、便血、產後出血或其他失血造成的。
表現為煩躁不安、面色發黑、口渴難忍。症狀類似白虎湯症,只是脈象不同,虛脈不長不實,浮大而重按無力。誤服白虎湯,必定危急。治療方法應該滋陰補血。若陽氣也虛弱,則需同時服用補氣藥物,補血之後再補氣,陽氣恢復,陰氣自然會增長。
陽虛發熱
陽虛指的是腎火虛弱。陽虛應該怕冷,為何反而會發熱呢?這是因為虛弱之中有寒氣,(如果沒有寒氣,只是陽虛的話,就只會表現出不足,不會發熱)。寒氣在內部阻礙陽氣,使陽氣外溢,因此身體表面感覺到熱;(陽氣被寒氣阻擋,跑到肌肉表面,外溢就會導致虛脫,不虛脫又不能回到內部,就會相互爭鬥而激發出熱)。寒氣在下方,把陽氣頂到上方,因此上半身感覺到熱。這是無根之火,只是虛假的熱象。
證見煩躁,欲坐臥泥水中,面赤如微酣,或兩顴淺紅,遊移不定,(與實熱之盡面通紅者異)。渴欲飲水,或咽喉痛,而索水置前,卻不能飲,肌表雖大熱,而重按之則不熱,或反覺冷,且兩足必冷,小便清白,下利清穀,脈沉細,或浮數無力,按之欲散。治宜溫熱之劑。溫其中而陽內返,溫其下而火歸元。
誤投寒涼立死。(或口食冷物,或鼻吸寒氣,其人平素陽虛陰盛,外寒一中,陰邪遂張,真陽因之失守也。)
白話文:
患者表現出烦躁不安,想要坐在泥水中,臉色發紅,像微醺一樣,或是兩頰泛著淺紅,而且坐立不安,與實熱症狀的滿臉通紅不同。患者口渴想喝水,或感到咽喉疼痛,但即使把水放在面前,也無法喝下,雖然肌膚表面很熱,但用力按壓則不熱,甚至感覺冰冷,而且雙腳一定冰冷,小便清澈,大便稀薄,脈象沉細,或浮數無力,按壓時感覺快要消失。治療應採用溫熱的藥物,溫暖內部使陽氣回歸,溫暖下焦使火氣歸位。
如果誤服寒涼藥物,就會立刻死亡。(患者可能吃了冷的食物,或是吸入了寒氣,而患者本身就陽虛陰盛,外寒侵入之後,陰邪就會趁機擴張,真陽因此無法守住。)
3. 氣鬱有七
一風寒鬱熱
陽氣自內達外,喜暢達而惡遏閉。若風寒外襲,則陰凝之氣,足以閉固腠理,而表陽不宣,則鬱而為熱也。證見頭項強痛,惡風汗出,脈浮緩者為傷風。兼體痛而惡寒無汗,脈浮緊者為傷寒。治宜解肌發表,得汗則熱泄而愈。(此乃表陽受郁。)
一飲食鬱熱
飲食停滯中脘,則脾胃之陽氣被其遏抑,不能宣通,亦鬱而成熱。證見頭痛發熱,如傷寒而身不痛,惡食欲吐,噯腐吞酸,胸口飽悶,或脹痛,氣口脈滑大,甚或沉伏。治宜消導。(此乃里氣受郁。)
一為痰飲鬱熱
痰飲所在之處,氣被阻滯,鬱而成熱,理同食滯。證見惡風自汗似傷寒,但頭不痛,項不強,或頭痛而作止無常,胸膈不快,噁心,氣上衝,目下如灰色,或煙黑,脈弦滑。治宜除痰。
白話文:
人體的陽氣應該從內而外暢通無阻,但若外感風寒,陰寒之氣就會堵塞毛孔,阻礙陽氣外散,導致陽氣鬱結而化為熱。表證表現為頭項強痛、怕風、出汗、脈象浮緩,稱為傷風。若伴隨全身疼痛、怕冷、無汗、脈象浮緊,則為傷寒。治療上需解表散寒,讓汗出則熱氣消散。
飲食積滯在胃脘,就會阻礙脾胃陽氣的宣通,導致陽氣鬱結而化為熱。表現為頭痛發熱,類似傷寒,但無全身疼痛,伴隨食慾不振、嘔吐、噯氣、吞酸、胸悶、脹痛,脈象滑數有力,甚至沉伏。治療上需消導積食。
痰飲阻礙氣機,也會造成氣機鬱結而化為熱,道理與食滯相同。表現為怕風、自汗,類似傷寒,但頭不痛、項不強,或頭疼時發作不定,胸悶不適、噁心、氣往上衝,眼圈灰暗或發黑,脈象弦滑。治療上需化痰。
一為瘀血鬱熱(癰疽同)
理同痰飲。證見小便利,大便黑,小腹臍或胸脅急結,按之痛,或兩足厥冷,或吐紅鼻衄,不渴,即渴亦嗽水不咽,脈必澀。治宜行血。柴胡、黃芩、川芎、白芷、桃仁、五靈脂、甘草,便結加大黃、濃蜜,利出黑物愈。瘡毒則脈弦數惡寒,飲食如常,而有痛處。
一為水濕鬱熱
白話文:
一為瘀血鬱熱 (癰疽同)
理同痰飲。 也就是說,瘀血鬱熱的病理和痰飲相似。證見小便利,大便黑,小腹臍或胸脅急結,按之痛,或兩足厥冷,或吐紅鼻衄,不渴,即渴亦嗽水不咽,脈必澀。 患者會出現小便量少而清亮,大便呈黑色,小腹臍周圍或胸脅部有緊縮疼痛感,按壓時會加重疼痛,或者兩足冰冷,或者吐血或流鼻血,口渴,但喝水後會咳嗽而不嚥下,脈搏摸起來會很澀。
治宜行血。 治療方法應以活血化瘀為主。柴胡、黃芩、川芎、白芷、桃仁、五靈脂、甘草,便結加大黃、濃蜜,利出黑物愈。 可以用柴胡、黃芩、川芎、白芷、桃仁、五靈脂、甘草等藥材來治療。如果患者同時有便秘,可以加入大黃和蜂蜜,幫助排出黑色物質,就能治愈。
瘡毒則脈弦數惡寒,飲食如常,而有痛處。 如果是瘡毒引起的瘀血鬱熱,患者的脈搏會摸起來又緊又快,而且會怕冷,飲食狀況正常,但會感到疼痛。
一為水濕鬱熱
(未完待續,請提供下一段文字內容。)
水濕由外感者,理同風寒,由內傷者,理同痰飲。證見身重,或重痛不可轉側,骨節掣痛,屈伸不利,汗出惡風,不欲去衣,頭如裹,聲如從甕中出,脈遲緩。治宜利濕。
一為肝氣鬱熱
恚怒不發,止自摧抑,則肝氣不宣,鬱而成熱,婦人最多此證。證見胸脅脹痛,或飧泄,面青,手足冷,太息不樂,脈沉弦。木鬱則達之,宜逍遙散。(見郁。)
一為脾氣鬱熱
或勞倦氣散,或思慮氣結,或飢餓氣餒,中氣因而衰微,不能運行,或滯於中,或陷於下,而鬱滯成熱。證見怠惰嗜臥,行動喘乏,四肢困倦,(此勞倦飢餒傷。)或時自言自語,不知首尾,(此思慮傷。)夜分即熱,(氣行里親下,滯陷愈甚也。)天明暫緩,(氣外出上升,郁陷得略解也。
白話文:
水濕入侵身體,如果是外感,就跟風寒一樣;如果是內傷,就如同痰飲一樣。症狀表現為身體沉重,或疼痛難以翻身,骨節酸痛,難以屈伸,出汗怕風,不想脫衣服,頭部像是裹著東西一樣,聲音像是從甕裡發出,脈象遲緩。治療方法應該以利濕為主。
一種情況是肝氣鬱熱。 由於生氣憋悶不發泄,自我壓抑,導致肝氣不通,鬱積化熱,婦女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。症狀表現為胸脅脹痛,或腹瀉,面色青白,手足冰冷,嘆氣不樂,脈象沉而弦。由於肝氣鬱結,需要疏通,可以使用逍遙散。
另一種情況是脾氣鬱熱。 可能是勞累過度導致氣散,或者思慮過度導致氣結,或者飢餓疲乏導致中氣虛弱,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行,或者停滯於中焦,或者下陷於下焦,形成鬱滯化熱。症狀表現為懶散嗜睡,活動喘不過氣,四肢困倦(這是勞累飢餓造成的),或者自言自語,前言不搭後語(這是思慮過度造成的),夜間發熱(因為氣機運行到下焦,鬱滯更加嚴重),天亮後稍微緩解(因為氣機外散上升,鬱滯稍微減輕)。
此初郁病證)。或晝夜不解,(郁久則熱甚,不分晝夜矣)。或日出氣暄則熱,天陰夜涼則緩,(鬱熱又久,則氣耗散,愈熱愈耗,愈耗愈熱。晝動陽浮,故加煩熱,動散靜存,故天陰夜涼則緩。緣初則鬱熱而生火,繼則火發而熱劇,終則火壯而氣耗。節次如此,乃病成而變之理,不可不知)。
五心煩熱,甚則肌肉筋骨如燒。此李東垣所謂陽虛發熱也。(此症《內經》名陰虛發熱。陰字當內字看,東垣名陽虛發熱,陽字當氣字看,合二說言之,是內氣虛發熱也)。與上條陽虛發熱,戴陽格陽症不同。蓋此為中焦之陽,彼為下焦之陽,彼格陽是內寒而外熱,此則內外皆熱而無寒。
白話文:
這種症狀一開始是鬱病,可能整天都覺得熱,也可能白天熱晚上涼,這是因為鬱熱久了,氣會消耗散失,越熱越耗,越耗越熱。白天陽氣浮動,所以更煩熱,晚上陽氣內斂,所以就緩解了。一開始是鬱熱生火,然後火旺熱烈,最後火勢強盛,氣力消耗殆盡。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,是疾病演變的道理,不可不知。
五心煩熱,嚴重時肌肉筋骨像燒一樣,這是李東垣所說的陽虛發熱。這種症狀在《內經》裡叫陰虛發熱,這裡的「陰」應該看成「內」,東垣所說的陽虛發熱,這裡的「陽」應該看成「氣」,綜合起來說就是內氣虛發熱。這和上面提到的陽虛發熱,戴陽格陽症不同。因為這個是中焦的陽虛,而那個是下焦的陽虛,戴陽格陽是內寒外熱,而這個是內外皆熱,沒有寒。
戴陽是上熱而下寒,此則熱反下陷而無寒,故不同也。治宜培補中氣。氣旺則滯者運,氣升則陷者舉矣。(五臟郁證,止舉肝脾,余當於郁證門求之。)勞倦者,加酸味以斂其浮越。
上疏發熱之理,至熱分臟腑、經絡、三焦、晝夜、血氣、虛實,詳後。
一熱分臟腑經絡
東垣云:五臟有邪,各有身熱,其狀各異。(脈皆洪數,而有浮沉之別。)以輕手捫之則熱,重按之則不熱,(王海藏謂:皮膚如火燎,重按則不甚熱。然則東垣所云不熱,非全不熱也,特不甚熱耳。下仿此。)是熱在皮毛血脈也。在皮毛者屬肺熱,申酉尤甚。(肺金氣旺時也。
白話文:
戴陽指的是上半身熱而下半身寒,這和現在的情況不同,現在是熱氣往下沉,而不是下半身真的寒,所以治療方法也不一樣。應該要補益中氣,氣旺了就能讓阻塞的氣血運行,氣上升了就能讓下陷的氣血上升。勞累的人,可以加些酸味的食物來收斂浮躁的氣血。
接下來會詳細說明上半身發熱的原因,包括熱氣分佈到臟腑、經絡、三焦、晝夜、血氣、虛實等方面。
首先談談熱氣分佈到臟腑和經絡的情況。
東垣說:五臟被邪氣侵犯,都會出現發熱,但症狀各不相同。(脈象都偏洪數,但有浮沉的區別。)用輕輕的手去摸,感覺很熱,但用力按下去就不熱了。(王海藏說:皮膚就像火燒一樣,用力按下去就不那麼熱了。由此可見,東垣說的「不熱」,不是完全不熱,而是不那麼熱而已。以下的描述以此類推。)這說明熱氣在皮毛和血脈中。在皮毛中的熱氣屬於肺熱,尤其是申酉時分(下午三點到五點)最明顯。(因為這個時候肺金氣最旺盛。)
)症見喘咳,灑淅惡寒,輕者瀉白散,重者涼膈散、白虎湯、地骨皮散之類治之。白晴赤,煩渴,黃芩一物煎湯,丹溪清金丸,即黃芩為末,粥丸。二方瀉肺中血分之火,瀉白散瀉肺中氣分之火。在血脈者屬心熱,日中益甚。症見煩心,掌中熱,以黃連瀉心湯瀉丁,導赤散瀉丙,火腑丹(見淋)丙丁俱瀉,硃砂安神丸(見煩躁)、清涼飲子(見傷燥)之類治之。重按至筋骨之分,則熱蒸手極甚,輕摸之則不熱,是熱在筋骨間也。
白話文:
患者出現喘咳、畏寒、出汗的症狀,輕者用瀉白散治療,重者則用涼膈散、白虎湯、地骨皮散等藥物治療。如果患者出現口渴、眼睛發紅的症狀,可以用黃芩煎湯服用,或者用丹溪清金丸(黃芩製成丸藥)來治療。這兩種藥物都能瀉去肺部的血分熱,而瀉白散則瀉去肺部的氣分熱。如果熱在血脈,則表現為心煩、手掌發熱,可以用黃連瀉心湯瀉去丁火,導赤散瀉去丙火,火腑丹則瀉去丙丁兩火。若患者煩躁不安,可用硃砂安神丸治療;若出現口乾舌燥,則可用清涼飲子治療。如果熱氣深入筋骨,則摸起來手心不熱,但按壓筋骨處會感覺到熱氣,可以用其他藥物治療。
在筋者(肌肉之下,骨之上也)屬肝熱,寅卯間甚。(或寅申間發。)症見胸脅滿悶,便難,轉筋,多怒善驚,四肢困熱,筋痿不能起床,瀉青丸、柴胡飲(見虛損)之類治之。或當歸龍薈丸(見脅痛)、左金丸。在骨者屬腎熱,亥子尤甚,骨蒸,酥酥然如蟲蝕,困熱不任,亦不能起於床,滋腎丸(見小便不通)、六味地黃丸(見虛損)主之。輕捫重按俱不熱,不輕不重按之而熱,是熱在肌肉也,屬脾熱,遇夜尤甚。
白話文:
肌肉下面、骨頭上面是筋,筋熱屬肝熱,尤其寅卯時辰(凌晨三點到七點)最嚴重,也可能在寅申時辰(凌晨三點到七點、下午三點到七點)發作。症狀包括胸脅悶脹、排便困難、抽筋、易怒易驚、四肢發熱、筋骨無力無法起床等。可用瀉青丸、柴胡飲治療,如果體虛則用柴胡飲;若出現肋骨疼痛,則可用當歸龍薈丸,如果胃火旺盛可用左金丸。骨頭發熱屬腎熱,亥子時辰(晚上九點到凌晨一點)最為嚴重,會有骨頭發熱、骨頭酥軟如同蟲蛀、發熱難受、無法起床等症狀。可用滋腎丸治療,如果小便不暢則用滋腎丸,體虛則用六味地黃丸。輕輕觸摸骨頭不熱,用力按壓也不熱,但輕重皆不適當的按壓才會熱,則熱在肌肉裡,屬於脾熱,尤其晚上更嚴重。
(脾陰土,夜屬陰。)症見怠惰嗜臥,四肢不收,無氣以動。實熱,以瀉黃散、調胃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治之。虛熱,以人參黃耆散、補中益氣湯(見氣)治之。胃中熱則消穀,令人懸心,(心神被火灼,故懸懸不寧也。)善飢,臍以上皮熱,(胃居臍上也。)腸中熱則出黃如糜,(糜粥也。
)臍以下皮熱。(腸居臍下也。)由是推之,肝膽熱,則脅亦熱,心肺熱,則胸背亦熱,腎熱,則當腰亦熱矣。兩手太熱,如在火中,為骨厥,灸湧泉穴三壯立愈。手足心熱,梔子、香附、蒼朮、白芷、半夏、川芎、為末,神麯糊丸。五心煩熱,火鬱脾中,火鬱湯。三物黃芩湯(見煩躁)治婦人四肢煩熱。
白話文:
脾陰土,夜屬陰。
脾屬陰土,夜晚也屬陰。
症狀:患者表現出懶散嗜睡,四肢無力,行動無力氣。
實熱:若脾胃有實熱,可以用瀉黃散、調胃承氣湯治療。(若大便不通則用調胃承氣湯)
虛熱:若脾胃有虛熱,可以用人參黃耆散、補中益氣湯治療。(若氣虛則用補中益氣湯)
胃熱:胃中熱則食慾不振,令人心神不寧。(心神被熱氣灼傷,故不安寧。)易飢餓,腹部上部皮膚發熱。(胃位於肚臍上方。)
腸熱:腸道熱則排出黃色稀便。(如稀粥狀。)腹部下部皮膚發熱。(腸道位於肚臍下方。)
推而廣之:
- 肝膽熱,則脅肋部位也會發熱。
- 心肺熱,則胸背也會發熱。
- 腎臟熱,則腰部也會發熱。
治療:
- 雙手過熱,如同在火中,稱為骨厥,可用艾灸湧泉穴三壯,可立即痊癒。
- 手心腳心發熱,可用梔子、香附、蒼朮、白芷、半夏、川芎等藥物研磨成粉末,用酒麴糊製成丸藥服用。
- 五心煩熱,火鬱於脾中,可用火鬱湯治療。
- 婦女四肢煩熱,可用三物黃芩湯治療。(若伴隨煩躁不安,則用三物黃芩湯)
熱時發時止,知不在表,(在表則常熱也。)大小便如常,知不在裡,非表非里,是在經絡也。
一熱分三焦
熱在上焦,咽乾口爛,梔子、黃芩。熱在中焦,心煩口渴,黃連、芍藥。熱在下焦,便閉溺赤,黃柏、大黃。
一熱分晝夜血氣(詳惡寒篇末)
晝熱夜靜,是陽邪(即熱邪)自旺於陽分也。(陽分者表也、腑也、氣也。陽邪在陽分,遇陽時故熱作。)晝靜夜熱,是陽邪下陷於陰分也。(觀熱入血室症,日輕夜重可見。詳《傷寒·少陽篇》。)晝夜俱熱,煩躁,是重陽無陰,當亟瀉其陽,峻補其陰。晝熱在氣分,柴胡飲(見虛損、)白虎湯,以瀉氣中之火。
白話文:
發燒的時候,熱度有時出現有時消失,說明病不在表層,因為表層的病症會持續發熱。大小便正常,說明病不在內臟,既不在表也不在裡,應該是病在經絡。
發熱可以分為三焦,上焦發熱表現為咽喉乾燥、口唇潰爛,可以用梔子、黃芩治療;中焦發熱表現為心煩意亂、口渴,可以用黃連、芍藥治療;下焦發熱表現為大便秘結、小便赤色,可以用黃柏、大黃治療。
發熱也可以根據晝夜血氣變化來區分,白天熱晚上靜止,說明陽邪(熱邪)在陽分(表層、腑臟、氣)旺盛,因為陽邪在陽分,遇到白天陽氣旺盛的時候就發熱。白天靜止晚上熱,說明陽邪下降到陰分(血)。白天晚上都熱,還伴隨煩躁不安,說明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,應該趕緊瀉去陽氣,補充陰氣。白天發熱,病在氣分,可以用柴胡飲或白虎湯瀉去氣分中的火。
(陰虛者不宜用。)夜熱在血分,地骨皮散、清涼飲子(見傷燥),以瀉血中之火。
一熱分虛實
血肉充盛,皮毛榮潤,陰有餘而熱,及能食而熱,口苦幹燥,大便難,脈洪盛者為實熱。骨痿肉燥,筋緩血枯,皮聚毛落,陰不足而熱,及不能食而熱,氣短脈虛者,為虛熱。
白話文:
陰虛的人不適合使用。晚上發熱是因為血液裡有熱,地骨皮能散熱,清涼飲能清熱解燥,用來瀉掉血液中的熱。
熱分為實熱和虛熱兩種。血肉充實,皮膚光澤,陰氣充足而發熱,同時能吃東西也發熱,口乾舌燥,便秘,脈搏有力者為實熱。骨瘦肉干,筋軟血枯,皮膚乾燥毛髮脫落,陰氣不足而發熱,同時無法吃東西也發熱,氣短脈虛者,為虛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