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1)
卷之一·雜症 (11)
1. 反治論
以熱治寒,以寒治熱,謂之正治,又謂之逆治。(逆其性也。)以熱治熱,以寒治寒,謂之反治,又謂之從治。(從其性也。)而有真反假反之分。假反者,如熱邪內陷,陽氣不達於外,故身冷肢厥,戰慄惡寒,以大承氣湯下之而愈。不識者,見其外證似寒,用寒訝其相反。
識者謂其內證真熱,用寒實為正治,乃假反而非真反也。真反者,如風火暴盛,痰涎上湧,閉塞咽喉,非辛熱之品不能開散,不得已,暫用星、半、烏、附、巴豆等熱藥,是則真反也。又有寒熱並用者,因其人寒熱之邪夾雜於內,不得不用寒熱夾雜之劑。古人每多如此。昧者訾為雜亂,乃無識也。
然亦有純寒而於熱劑中少加寒品,純熱而於寒劑中少加熱藥者,此則名為反佐。以純熱證雖宜用純寒,然慮火因寒鬱,則不得不於寒劑中少佐辛熱之品,以行散之,庶免凝閉郁遏之患。(寒藥熱服,亦此意也。)純寒證雖宜用純熱,然慮熱性上升,不肯下降,則不得不於熱劑中少佐沉寒之品,以引熱藥下行,(如加膽汁、童便入熱藥中,引入肝腎之類。又熱藥寒服,亦此意也。
)此反佐之義也。知此諸義,則上病取下,(如心火上炎,由腎水下虛,滋陰則火自降。)下病取上,(如小便不攝,由肺氣虛者,則益肺氣。)左病取右,右病取左,(如左半身痰凝不遂,由右半身火氣逼注使然,則瀉右之火氣,而左自寬。)欲升先降,(濁降而後清可得而升,如水停氣不化津而渴,用五苓去水升清,則津生渴止是也。)欲降先升,(如小便不通用吐法。
)欲行先止,(如氣虛散漫,不能運行,須先收斂其氣,凝聚不散,盛則自運,所謂塞因塞用也。)欲止先行,(如食積,瀉用承氣去積則已,所謂通因通用也。)等法,皆觸類貫通矣。
白話文:
[反治理論]
使用熱性治療寒症,或者用寒性來治療熱症,這被稱作「正治」,同時也被叫做「逆治」,因為這種治療方式是逆著病症的自然屬性的。(逆其性也。)然而,用熱性治療熱症,或者用寒性治療寒症,這被稱作「反治」,也被叫做「從治」,因為這種治療方式是順著病症的自然屬性的。(從其性也。)然而在這裡存在著「偽反」和「真反」的區別。
「偽反」的情況,例如體內有熱邪內陷,導致陽氣無法達至體表,因此身體會出現寒冷、四肢厥冷、戰慄怕冷的症狀,這種情況下使用大承氣湯進行下泄治療可以得到改善。對於不明真相的人來說,他們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寒症,但實際上用寒藥才真正相反。
明辨的人會發現體內的真實狀態是熱症,用寒藥實際上是「正治」,這是「偽反」而非「真反」。而「真反」的情況,例如風火暴盛,導致痰涎上湧,阻塞咽喉,這種情況下,如果不使用辛熱的藥物就無法開散,因此,只能暫時使用星、半、烏、附、巴豆等熱藥,這就是「真反」的例子。
還有一種情況,需要同時使用寒熱藥物,因為患者體內的寒熱邪氣混雜,必須使用寒熱混合的藥物。古人在治療上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。不懂的人會批評這種做法混亂,實際上這是缺乏理解的表現。
然而,也有純寒或者純熱的病情,在熱性藥物中加入少量寒性藥物,或者在寒性藥物中加入少量熱性藥物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反佐」。對於純熱的病症,雖然應該使用純寒的藥物,但是考慮到如果寒性過重可能導致熱氣鬱結,所以必須在寒性藥物中加入少量辛熱的藥物,以促進藥物的分散,避免出現封閉鬱結的問題。(寒藥熱服,也是這個道理。)對於純寒的病症,雖然應該使用純熱的藥物,但是考慮到熱性藥物可能導致熱氣上昇,因此必須在熱性藥物中加入少量寒性藥物,以引導熱性藥物下行,(例如在熱性藥物中加入膽汁、童便等,以引入肝腎等臟器。再者,熱藥寒服,也是這個道理。)
以上就是「反佐」的概念。理解了這些概念,就能明白上部病症通過治療下部來解決,(例如心火上炎是由於腎水下虛,滋補陰液就可以讓火氣下降。)下部病症通過治療上部來解決,(例如小便失禁是由於肺氣虛弱,就需要提升肺氣。)左側的病症通過治療右側來解決,右側的病症通過治療左側來解決,(例如左半身痰液凝固,行動不便,是由於右半身火氣過旺導致,那麼通過降低右側的火氣,左側的問題就會得到緩解。)想要提升,首先要下降,(例如濁氣下降後,清氣才能上升,像水停氣不化津導致口渴,使用五苓散去除水分,提升清氣,這樣津液生成,口渴就能停止。)想要下降,首先要提升,(例如小便不通暢,可以使用催吐的方法。)想要行動,首先要停止,(例如氣虛散漫,無法運行,需要先收斂氣息,使其凝聚不散,氣息充足後自然能運行,這就是所謂的「塞因塞用」。)想要停止,首先要行動,(例如食物積滯,使用承氣湯去除積滯就可以停止,這就是所謂的「通因通用」。)這些方法都是類似的,理解了基本原理,就能融會貫通。
2. 標本說
標本中氣之說,出於《內經》。有謂天之六氣為本,人之六經為標,經之相為表裡者為中氣。所謂少陽之上,火氣治之,中見厥陰。(天在人上,故曰上。言少陽感天之火氣而病,少陽與厥陰為表裡,病每相連,故其中兼見厥陰證也。余仿此。)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見太陰。
太陽之上,寒氣治之,中見少陰。厥陰之上,風氣治之,中見少陽。少陰之上,熱氣治之,中見太陽。太陰之上,濕氣治之,中見陽明。是也。有謂人之臟腑為本,六經為標,臟腑之相為表裡者為中氣。如胃為本,足陽明經為標,脾為中氣。脾為本,足太陰經為標,胃為中氣是也。
有謂病之先受者為本,病之後變者為標。如病本於傷食,因而證見吐瀉是也。又此臟此經先病,後乃轉屬他臟他經是也。《經》謂病有生於本者,有生於標者,有生於中氣者。有在標而求之於標,在本而求之於本。有在本而求之於標,在標而求之於本。先病而後逆者,(因病而致氣血之逆。
)先逆而後病者,先寒或熱而後病者,先病而後寒或熱者,先病而後泄者,先泄而後病者,皆治其本。惟先熱而後生中滿,先病而後生中滿,及大、小便不利者,皆治其標。(中滿指脹極,肚腹欲裂者言。大、小便不利,指點滴不通者言。並屬危急之候,故先治標。按中風,痰涎壅盛不通則死,急用三生飲、稀涎、通關等散去其痰。
又吐衄,余血停瘀,不得不去瘀導滯,亦急則治標之義也。)又謂病發而有餘,(邪盛也。)本而標之,(邪盛則侮及他臟,而因本以傳標。)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病發而不足,(正虛也。)標而本之,(不足則他臟來侮,為標病傳本。)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謹察間、(間,即《論語》病間曰之間。
)甚,以意調之,間者並行,(標本兼治也。)甚者獨行。又謂少陽太陰從本,少陰太陽從本從標,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。從前解者,殊欠明白。愚謂少陽,經之屬陽者也。少陽之上,火氣治之,火亦陽也,故少陽從本,為以陽從陽。不言從中者,中為厥陰,木從火化,彼反從我,故不言也。
太陰,經之屬陰者也,濕亦陰氣也,故太陰從本,為以陰從陰。不言從中者,中為陽明,燥從濕化,亦彼反從我,故不言也。少陰,經之屬陰者也,熱氣則為陽矣。太陽,經之屬陽者也,寒氣則屬陰矣。標本異氣,各能生病,故或從本,或從標也。亦俱不言從中者,少陰之中為太陽,言從本之陽,足以該之。
太陽之中為少陰,言從本之陰,亦足以該之。至若陽明,亦經之陽者也,燥亦氣之屬陽者也,寧非以陽從陽。而不言從本者,以從本一義,已於少陽太陰發之,而有燥從濕化者,其理不可不明,故特舉從中言也。厥陰,亦經之陰者也,風亦氣之屬陽者,寧非標本異氣,而不言或從標或從本者,以從標一義,已於少陰太陽發之,而從本之風,則又從乎火化,故不從本而從乎中也。然風從火化,木火同氣,其理無疑。
白話文:
[標本理論]的觀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。一種觀點認為,天地的六種氣象為根本,人體的六條經絡為標誌,而那些互相表裡的經絡則被視為中氣。例如,少陽之上,由火氣主宰,而內部可以看到厥陰的情況。(因為天位於人上方,所以稱為上。意思是說,當少陽受到天上的火氣影響而生病時,由於少陽和厥陰互相表裡,疾病往往會連帶影響到厥陰,因此在內部也能看到厥陰的症狀。以下類推。)陽明之上,由燥氣主宰,內部則可看到太陰。
太陽之上,由寒氣主宰,內部可看到少陰。厥陰之上,由風氣主宰,內部可看到少陽。少陰之上,由熱氣主宰,內部可看到太陽。太陰之上,由濕氣主宰,內部可看到陽明。這是其中一種觀點。另一種觀點認為,人體的臟腑為根本,六條經絡為標誌,而那些互相表裡的臟腑則被視為中氣。例如,胃為根本,足陽明經為標誌,脾則為中氣。脾為根本,足太陰經為標誌,胃則為中氣。
還有一種觀點認為,最先受病的部位為根本,後續發展的病症為標誌。例如,疾病最初是由過度進食引起,然後出現嘔吐和腹瀉的症狀。此外,某一臟腑或經絡先病,然後病情轉移到其他臟腑或經絡也是這種情況。《內經》認為,疾病可以從根本產生,也可以從標誌產生,或是從中氣產生。有些情況是在標誌上尋找治療方法,有些情況則是在根本上尋找治療方法。有些情況是在根本上尋找標誌的治療方法,有些情況則是在標幟上尋找根本的治療方法。
首先出現病症然後導致氣血逆行的情況,(由於疾病導致氣血逆流。)首先氣血逆行然後出現病症,先有寒冷或發熱然後出現病症,先有病症然後出現寒冷或發熱,先有病症然後出現腹瀉,先有腹瀉然後出現病症,這些情況都應治療根本。只有先有發熱然後出現腹部脹滿,先有病症然後出現腹部脹滿,以及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,都應該先治療標誌。(腹部脹滿指的是極度膨脹,肚子似乎要破裂。大小便不通暢指的是完全無法排尿或排便。這些都屬於緊急狀況,所以應該先治療標誌。按照中風的情況,如果痰液阻塞嚴重,會導致死亡,應立即使用三生飲、稀涎、通關等散劑來清除痰液。
此外,對於吐血或鼻血,如果剩餘血液停留並形成瘀血,必須去除瘀血和疏導滯留,這也是在緊急情況下優先治療標誌的原則。)還有一種觀點認爲,當疾病發作時表現爲過剩狀態,(邪氣旺盛。)從本源和標誌的角度來看,應該先治療本源,後治療標誌。當疾病發作時表現爲不足狀態,(正氣虛弱。)從標誌和本源的角度來看,應該先治療標誌,後治療本源。仔細觀察疾病的間歇期和嚴重程度,根據病情進行適當調整治療。在間歇期,可以同時治療標誌和本源;在嚴重期,則需單獨治療。
另一種觀點認爲,少陽和太陰遵循本源,少陰和太陽遵循本源和標誌,陽明和厥陰不遵循標誌和本源,而是遵循中氣。對於前一種解釋,理解起來較爲困難。我認爲,少陽是屬於陽性的經絡。在少陽之上,火氣主宰,火也屬於陽性,因此少陽遵循本源,這是以陽從陽。沒有提及從中氣是因爲中氣爲厥陰,木會隨火變化,它反而從我這裏得到力量,所以沒有特別說明。
太陰是屬於陰性的經絡,溼氣也屬於陰性,因此太陰遵循本源,這是以陰從陰。沒有提及從中氣是因爲中氣爲陽明,燥氣會隨溼氣變化,同樣它反而從我這裏得到力量,所以沒有特別說明。少陰是屬於陰性的經絡,熱氣則是陽性。太陽是屬於陽性的經絡,寒氣則屬於陰性。標誌和本源的性質不同,各自都能引發疾病,因此有時遵循本源,有時遵循標誌。也沒有提及從中氣的原因是,少陰的中氣爲太陽,提到遵循本源的陽性,已經足夠涵蓋。
太陽的中氣爲少陰,提到遵循本源的陰性,也同樣足夠涵蓋。至於陽明,同樣是屬於陽性的經絡,燥氣也屬於陽性的氣,這難道不是以陽從陽嗎?但是沒有提到遵循本源,因爲在少陽和太陰的例子中已經闡述了遵循本源的意義,而燥氣會隨溼氣變化的原理需要明確,所以特別提到了從中氣。厥陰同樣是屬於陰性的經絡,風也屬於陽性的氣,這難道不是標誌和本源性質不同,沒有提及遵循標誌或本源,因爲在少陰和太陽的例子中已經闡述了遵循標誌的意義,而從本源的風會隨火變化,所以不遵循本源而是遵循中氣。
然而,風隨火變化,木火同氣,這個道理沒有疑問。至於燥和溼相反,它們隨變化的原理看似難以解釋。然而,觀察張仲景治療傷寒燥渴的方法,反而使用五苓去溼,這個道理可以推斷出來。因爲脾土的溼氣,如果停滯不流通,那麼氣化不能分佈,津液不會流動,胃和大腸都會失去滋潤,反而形成燥結,這種情況確實存在。按照從中氣的理論,不過是在常規理論之外,另外建立一個意義,以展示木能生火,溼鬱成熱的例子。並不是說厥陰病一定只有陽而無陰,陽明病一定只有溼而無燥。
如果固執地堅持這種說法,就不容易理解了。張子和的標本歌雲:少陽從本爲相火,太陰從本溼土坐,厥陰從中風是家,陽明從中溼是我,太陽少陰標本從,陰陽二氣相包裹,風從火斷汗之宜,燥與溼兼下之可。他的意思大概是說,乾燥的症狀應該使用溫潤的藥物來治療。觀察他治療乾燥的各種條目,只使用硝、黃,而不使用去溼的藥物,可見他並不拘泥於經典的說法。
再按少陽太陰從本,這表示純粹的熱而無寒,純粹的寒而無熱,標本合爲一體,是治療的範例。少陰太陽從本從標,這表示寒中有熱,熱中有寒,陰陽夾雜,是治療的範例。陽明厥陰不從標本,而是從乎中治,這表示陽證根源於陰,陰證根源於陽,表裏互相尋求,是治療的範例。這樣看來,治療方式更爲靈活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