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0)
卷之一·雜症 (10)
1. 舌衄
舌上無故忽出血線,此心、脾、腎諸經之火所致,(三經脈皆及舌。)槐花炒研末糝之。(或浦黃炒為末。)《準繩》云:文蛤散治熱壅舌出血如泉,五棓子、白膠香、牡蠣粉等分為末,每月少許糝患處。又云:肝壅則舌血上湧,服清肝之藥。(按肝脈絡於舌本。)
白話文:
如果舌头上突然无缘无故地冒出血线,这是心、脾、肾三条经络的火气导致的,因为这三条经脉都连着舌头。可以用炒过的槐花研成粉末撒在患处,也可以用炒过的浦黄研成粉末撒在患处。 《準繩》这本书里提到,可以用文蛤散治疗因热气堵塞导致舌头出血像泉水一样的情况,可以用五棓子、白胶香、牡蛎粉等量研成粉末,每月少量撒在患处。书中还提到,如果肝脏淤积就会导致舌头出血,需要服用清肝的药物,因为肝经连着舌根。
2. 耳衄
耳中出血也。小腸、三焦、膽各脈俱入耳中。又耳屬腎,諸經皆足為病。龍骨末吹入即止。若左關脈弦洪,柴胡清肝散。尺脈或躁或弱,六味地黃丸。(見虛損)
白話文:
耳朵出血,可能是小腸、三焦、膽經的脈絡病變,也可能是腎臟出了問題,影響到全身經脈。可以用龍骨粉吹入耳中止血。如果左關脈跳動有力,可以服用柴胡清肝散;如果尺脈跳動急促或微弱,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。
3. 肌衄
血自毛孔中出,曰血汗,又名脈益。心主血脈,極虛有火則見。脈益湯: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伏神、麥冬、石蓮、硃砂、薑汁、生地。(益疑溢。)
白話文:
當血液從毛孔中流出,稱為血汗,也叫脈益。心臟主宰血液循環,如果心氣極度虛弱又伴隨心火上炎,就會出現血汗。脈益湯由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伏神、麥冬、石蓮、硃砂、薑汁和生地組成,可以治療血汗。
4. 九竅出血
耳、目、口、鼻一齊出血,藥不及煎,死在須臾。先將水當面噴幾口,急分開頭髮,用粗紙數層蘸醋令透,搭在囟門,血即止。次用當歸一兩煎好,磨沉、降香各五錢,加童便服。或瞿麥飲:瞿麥、生薑、梔子、燈心、炙草、棗。再用發灰二錢,茅根、車前草煎湯下之,血自歸經。
然後以四物加人參五味丸服,可收萬全之功。九竅出血,兼身熱不能臥者死。惟婦人產後瘀血妄行,九竅出血,有用逐瘀之藥而生者。若無故卒然暴厥,九竅出血者死。久病之人,忽然上下出血,亦死。
白話文:
耳朵、眼睛、嘴巴、鼻子同時流血,藥還沒煎好,馬上就會死。先用清水朝著臉噴幾口,趕快把頭髮分開,用幾層粗紙蘸醋浸透,放在頭頂的囟門上,血就會止住。然後用當歸一兩煎好,磨成粉末,加入降香五錢,用童尿送服。也可以用瞿麥飲:瞿麥、生薑、梔子、燈心、炙草、大棗。再用發灰二錢、茅根、車前草煎湯服用,血就會回到經脈中。
接著用四物湯加上人參、五味丸服用,可以達到萬全的效果。九竅流血,同時伴隨身體發熱不能躺臥的人,會死亡。只有婦人生產後瘀血亂跑,導致九竅流血,可以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救治。如果沒有原因突然暴厥,九竅流血的人會死亡。久病的人,突然上下一起流血,也會死亡。
5. 搔癢出血
搔癢血出不止,糞桶箍燒灰敷之。呂元膺治一僧,搔膕中疥,出血如湧泉,竟日不止,營氣暴衰,止余尺脈如絲,與四神湯加荊芥穗、防風,晨夜並進,明日脈漸出,服十全大補(見虛損)而愈。
白話文:
如果皮膚搔癢出血不止,可以用糞桶燒成的灰敷在患處。呂元膺曾經治療一位僧人,他的膝蓋內側患了疥瘡,不停地流血,就像泉水一樣湧出來,一整天都止不住,身體虛弱,只剩下微弱的脈搏。呂元膺給他開了四神湯,再加上荊芥穗和防風,早上晚上都服用,第二天脈搏逐漸恢復,又服用十全大補湯,最後痊癒了。
6. 便血
分腸風、臟毒二證。(三因諸邪,皆致便血,二者特其大端耳。)腸風者,或風邪外感,或肝風內生,風熱相合,侵犯經絡,血脈被阻,漏出經絡之外,滲入腸胃之中,從大便出,隨感隨見,血清色鮮者是。槐花湯加羌、防、秦艽。(即非外風,亦可升陽燥濕。按內風即氣也,氣不順亦可用羌、防輩升發之,但不溫服取汗耳。
故古方不分內外風,統用之也。)臟毒者,濕與熱合,蘊積日久,傷損陰絡,血滲腸胃,積久乃下,其色黯濁者是。槐花湯加炒苦楝、炒蒼朮。下血腹中痛,血色鮮紅,為熱毒,芍藥黃連湯主之。不痛,血色不鮮,或紫黑如豆汁,為濕毒,黃連湯主之。先血而後糞,近血也,出於大腸,槐花、條芩、烏藥。
白話文:
便血主要分為腸風和臟毒兩種。腸風可能是外感風邪,也可能是肝風內生,風熱結合侵犯經絡,導致血脈阻塞,血液從經絡外漏,滲入腸胃,隨即從大便中排出,血色鮮紅清亮。可以服用槐花湯,加入羌活、防風、秦艽。臟毒則是濕熱積聚日久,損傷陰絡,血液滲入腸胃,久而久之才會排出,血色黯淡混濁。可以服用槐花湯,加入炒苦楝、炒蒼朮。若便血伴隨腹痛,血色鮮紅,屬於熱毒,可以用芍藥黃連湯治療。若不痛,血色不鮮,或呈紫黑色如豆汁,屬於濕毒,可以用黃連湯治療。如果先出血後排便,說明血源來自大腸,可以用槐花、條芩、烏藥治療。
先糞而後血,遠血也,出胃與小腸,石膏、山梔、烏藥。又結陰便血,(《內經》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)所下純是血,《經》不言何邪所結。景岳謂風寒之邪,留結血分所致,宜灸中脘、氣海、三里,以散風邪,服平胃地榆湯以溫散之。亦舉隅之論也。
下血太甚,人參、升麻、牡蠣、粟殼。瘀血不可止,待色鮮紅,略加澀藥,椿皮、烏梅最妙。用寒涼藥須酒煮或炒,恐血凝。便血日久,服涼藥不應,宜升補,升陽除濕和血湯。有熱略加黃連,以吳萸泡水炒用,虛加人參。此病多食乾柿或生柿最效。腸風、臟毒、結陰,並血出腸中,與五痔之血出於漏孔者不同,亦與赤痢有異。
白話文:
先拉肚子再出血,血源較遠,來自胃和小腸,可用石膏、山梔、烏藥治療。還有結陰導致的便血,這種便血排出的是純血,經書沒說是什麼邪氣導致。景岳認為是風寒之邪留滯血分所致,可用灸中脘、氣海、三里散風邪,服平胃地榆湯溫散。這只是一個例子。
出血過多,可以用人參、升麻、牡蠣、粟殼止血。瘀血不宜止血,待血色鮮紅時,再用椿皮、烏梅等澀藥。寒涼藥須酒煮或炒,以免血凝固。便血日久,服涼藥無效,宜升補、升陽除濕,用和血湯。有熱者可加黃連,用吳萸泡水炒用,虛者加人參。此病多食乾柿或生柿最有效。腸風、臟毒、結陰導致的便血,與五痔從肛門漏出的血不同,也與痢疾不同。
7. 溲血
痛者為血淋,見淋症門。不痛者為溺血。不論何臟之血,但損傷妄行,皆得滲入膀胱,與尿同出。蓋不上行則下趨,可以滲入腸胃,亦可以滲入尿胞。此《準繩》謂:溲血、淋血、便血,三者雖前後陰不同,而受病則一。其散血、止血等藥,無越數十品之間,惟嚮導少異,其說固甚允也。
若不與尿同出,乃從精竅出也。蓋清道之血,上可從鼻出,下亦可從精竅出,多因色欲而成,牛膝四物湯。服諸藥不效者,所溺之血成塊、不得出而痛甚者,珀珠散甚效。
白話文:
"疼痛的狀況被稱為血淋,應該在淋症的部分尋求治療;沒有疼痛的則是溺血。不管血液來自哪個內臟,只要受到傷害而溢出,都有可能滲入膀胱,和尿液一同排出。因為血液不能向上流動就只能向下趨向,所以它既可以滲入腸胃,也可以滲入尿道。《準繩》這本書提到:尿血、淋血、便血,雖然表現形式不同,但病因都是相同的。用來調理血流、止血的藥物,在數十種中大致相同,只是方向略有不同,這種說法是非常正確的。
如果血液不隨著尿液一起排出,而是從精道(即生殖器官)排出。清潔通道的血液,既可以從鼻子排出,也可以從精道排出,通常是由於性慾過盛引起的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牛膝四物湯進行治療。如果服用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,且所排出的血液凝結成塊、無法順利排出,且伴有嚴重疼痛的,使用珀珠散會有很好的療效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