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10)

1. 虛實寒熱說

虛者,正虛也,謂其人氣血虛衰也。實者,邪實也,(一切內外寒熱諸邪,不論有形無形,但著滯為患,亟宜消散者,皆為實邪。)非謂其人氣血壯實也。故曰虛中有實,實中有虛。(所謂正自虛,而邪自實也。)虛而不實者,只用補。虛而實者,必攻補兼施。若實而不虛,則直攻之而已。

如虛人傷食,輕則於補劑中加消導之品,重則加下利之藥,頃刻收功矣。庸醫乃謂須與純補,俟其氣旺,則食自運。遷延時日,坐失事機,往往變生他證。即幸而奏效,病者受苦久矣,未有久苦於病,而元氣不傷者也。名曰補之,實以傷之,亦何為哉?有虛寒,有實寒,(如多食生冷,及寒痰停滯之類。

)有虛熱,有實熱,知實熱而不知虛熱,與知虛寒而不知實寒,皆庸醫也。

白話文:

【虛實寒熱論】

虛,指的是正氣的虛弱,就是指人的氣血衰弱。實,指的是邪氣的充實,(無論是內外的寒熱各種邪氣,不管是有形還是無形,只要它們滯留導致疾病,急需消除的,都算是實邪。)並不是說人的氣血壯實。所以說虛中有實,實中有虛。(就是正氣自己虛弱,而邪氣自己充實的意思。)只有虛而沒有實的情況,只需要使用補藥。虛而且實的情況,必須要攻和補同時進行。如果只有實而沒有虛,那麼就直接攻擊它就可以了。

比如虛弱的人消化不良,病情輕微的在補藥中加入助消化的藥材,嚴重的則加入瀉藥,很快就會見效。有些普通醫生卻認為應該純粹補充,等到病人氣血旺盛,食物自然就能消化。拖延時間,錯過治療的最好時機,往往會引發其他的病症。就算最終見效,病人也已承受了長久的痛苦,沒有長期受病痛折磨而不損傷元氣的。表面上是在補充,實際上卻是在傷害,這是為什麼呢?

有虛寒,有實寒,(比如過量食用生冷食物,或是寒痰滯留等情況。)有虛熱,有實熱,只知道實熱而不知道虛熱,或是知道虛寒卻不知道實寒,這都是普通醫生的常識。

2. 補瀉論

瀉此即補彼,(如瀉火即是補水。)補此即瀉彼,(如補火即是驅寒。)故瀉即補也,補即瀉也。寒以補陰,故夏月飲水,熱以補陽,故冬日飲湯。必以溫熱為補,寒涼為瀉者,謬也。張子和謂:良工治病,先治其實,後治其虛,亦有不治其虛時。庸工治病,純補其虛,不敢治其實。

以為先固其氣,元氣實,邪自去。不知邪之中人,輕則傳久而自盡,頗甚則傳久而難已,更甚則暴死。補之,真氣未勝,邪已交馳橫騖,而不可制矣。惟脈虛下脫,無邪無積之人,方可議補。其餘有邪積之人,必以吐、汗、下三法,先攻其邪,邪去而元氣自復也。又曰:汗、吐、下,以藥石草木治病者也,猶君之刑罰。

補者,以穀肉果菜養口體者也,猶君之德教。故曰:德教興平之粱肉,刑罰治亂之藥石。若人無病,粱肉而已,及其有病,當先誅伐,病之去也,粱肉補之。如世已治矣,刑措而不用,豈可以藥石為補哉。又曰:胸以上大滿大實,病如膠粥,微丸微散,皆兒戲也,非吐,病安能出。

又曰:風寒暑濕之氣,入於皮膚之間而未深,欲亟去之,莫如發汗。又曰:人知下之為瀉,而不知下之為補,陳莝去而腸胃潔,癥瘕盡而榮衛昌,不補之中有真補者存焉。又曰:人之食飲,酸鹹甘苦,百味皆聚於胃,壅而不行,蕩其舊而新之,亦脾胃之所望也。其言可謂名通。

按子和治病,不論何證,皆以吐、汗、下三法取效,此有至理存焉。蓋萬病非熱則寒,寒者氣不運而滯,熱者氣亦壅而不運,氣不運則熱鬱痰生,血停食積,種種阻塞於中矣。人身氣血,貴通而不貴塞,非三法何由通乎?又去邪即所以補正,邪去則正復,但以平淡之飲食調之,不數日而精神勃發矣。故婦人不孕者,此法行後即孕,陰陽和暢也。

男子亦陽道驟興,(子和云:病久否閉,忽得湧泄,血氣衝和,心腎交媾,陽事必舉,宜切戒房室。)非其明驗乎?丹溪倒倉法,實於此得悟。後人不明其理,而不敢用,但以溫補為穩,殺人如麻,可嘆也。

白話文:

[補瀉理論]

在治療上,減緩一方即等於增強另一方,例如:降火就是滋潤;增強一方即等於減緩另一方,例如:增強熱力就是驅寒。因此,減緩實際上也是增強,增強實際上也是減緩。在炎熱的夏天飲水,是為了滋潤陰性;在寒冷的冬天喝熱湯,是為了增強陽性。認為只有溫熱纔是增強,寒涼纔是減緩,這是錯誤的觀念。

張子和認為:高明的醫生治療疾病,會先處理實證,再處理虛證,甚至有時候不需要處理虛證。普通的醫生治療疾病,只會一味地補充虛弱的部分,不敢處理實證。他們認為首先鞏固病人的氣力,元氣充足,病邪自然就會消失。然而,他們不知道病邪侵入人體,如果病情輕微,可能經過一段時間會自行消退;但如果病情嚴重,經過一段時間後就難以痊癒,更嚴重的甚至會立即死亡。如果一味地補充,真實的氣力尚未恢復,病邪卻已經迅速擴散,無法控制了。只有脈搏虛弱、脫離危險、無病無積的人,才能進行補充。對於有病有積的人,必須使用催吐、出汗、排泄三種方法,先除去病邪,病邪去除後,元氣自然會恢復。

他又說:出汗、催吐、排泄,是使用藥物來治病,就像國君的刑罰。補充,是使用食物來養身,就像國君的德政。因此,德政是太平時代的糧食,刑罰是動亂時期的藥物。如果一個人沒有生病,只需要吃糧食即可;但如果他生病了,應該先除去病邪,病邪離開後,再用糧食補充。如果社會已經安定,就不需要刑罰,怎能將藥物作為補品呢?

他又說:如果胸部以上非常滿實,疾病像稠厚的粥一樣,使用小量的藥丸或散劑,都只是兒戲,除非使用催吐,否則病邪怎能被排出?他又說:風、寒、暑、濕等氣候,進入皮膚之下但未深入,想要快速去除,最好的方法就是出汗。他又說:人們知道排泄是減緩,卻不知道排泄也是增強。陳舊的廢物被清除,腸胃變得清潔,疾病消失,營養和防禦系統會更加旺盛,這種看似不補充的治療方式,實際上存在真正的補充效果。他又說:人們的食物飲料,酸、鹹、甜、苦,各種味道都集中在胃部,如果食物堆積不流動,清洗舊的,換成新的,這也是脾胃所期待的。他的這些話可以說是非常通透。

據瞭解,張子和治療疾病,無論何種症狀,都會使用催吐、出汗、排泄三種方法來達到效果,其中包含極大的道理。因為所有的疾病不是過熱就是過寒,過寒導致氣息不流動,過熱也會導致氣息堵塞,氣息不流動就會產生熱度鬱結、痰液生成、血液凝固、食物積累,種種障礙在體內產生。人體的氣血,貴在流通而不是堵塞,如果不使用這三種方法,如何能夠使氣血流通呢?此外,去除病邪實際上也是增強正氣,病邪去除後,正氣就會恢復,只要以平淡的食物飲料調節,不需要幾天,精力就會充沛。因此,對於不孕的女性,使用這種方法後就能懷孕,因為陰陽和諧。對於男性,陽性能量也會迅速提升,這不是明確的證明嗎?丹溪的「倒倉法」,實際上就是從這裡得到啟發。然而,後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不敢使用這些方法,只認為溫和的補充是最安全的,結果導致很多人死亡,真是令人惋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