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9)
卷之一·雜症 (9)
1. 吐血
(即嘔血。舊分無聲曰吐,有聲曰嘔,不必。)
吐由口出,古人謂是胃腑之血。張景岳則謂出於口者,有咽與喉之異。喉為肺之上竅,而兼總五臟之清道,故諸臟之血,皆得從清道以出於喉,不獨肺也。咽為胃之上竅,而兼總六腑之濁道,故諸腑之血,亦皆得由濁道以出於咽,不獨胃也。五臟之氣皆稟於胃,則五臟之病亦皆及於胃。
如怒則氣逆而嘔血,肝病也。欲火上炎而嘔血,腎病也。而其血皆由胃脘以出,則是出於喉者止五臟之血,而出於咽者,不只六腑之血矣。按景岳之說甚是,然何以別之?大抵由肝腎而出者,往往傾盆而來,如潮之湧,此雷龍之火暴發乘胃所致。肝、腎、胃血俱出,彼時喘息不定,面如醉酒,心神煩亂,少刻火退神清,面白氣平,血乃漸止。若胃火自病,其勢不甚暴烈,所出必不若是之多也。
白話文:
嘔血是古代醫學中常見的病症,古人將沒有聲音的吐血稱為「吐」,有聲音的吐血稱為「嘔」。吐血源於胃腑,但張景岳認為,吐血的出處分為咽和喉兩種。喉是肺部上面的通道,也是五臟清氣的共同出口,因此五臟的血液都可以從喉嚨出來,不只是肺部的血液。咽是胃部上面的通道,也是六腑濁氣的共同出口,所以六腑的血液也可以從咽喉出來,不只是胃部的血液。五臟的氣息都來自胃,因此五臟的病症也會影響到胃。例如,生氣導致氣逆而嘔血,是肝臟的病症;腎火上炎而嘔血,是腎臟的病症。這些嘔血都從胃脘出來,因此從喉嚨出來的是五臟的血液,而從咽喉出來的不僅僅是六腑的血液。張景岳的說法很合理,但如何區分呢?一般來說,由肝腎引起的嘔血,往往像傾盆大雨一樣,如同海潮般湧出,這是因為肝腎的火氣暴發,影響了胃部所致。肝腎胃的血液同時湧出,患者會喘息不止、臉色像喝醉酒一樣、心神煩亂,過一會兒火氣退去,神志清明,臉色蒼白、氣息平穩,血也就慢慢止住。如果是胃火本身引起的病症,其勢力不那麼猛烈,吐出的血量也不像前者那麼多。
凡血色初吐鮮紅而散,少停一、二時再吐,則略紫而凝,久而又吐,則黑而結塊。若吐血不停,則初吐者為上焦近血,色鮮紅。後出者為中下焦遠血,其色深紅。吐後未盡余血,色淡或糖色,或粉紅色。
白話文:
所有血液初次排出時呈鮮紅色且分散,稍停一兩小時後再排出,則轉為稍帶紫色並凝固,時間長了再排出,則變為黑色並形成塊狀。若出血不停,那麼初次排出的血液為上焦的近血,顏色鮮紅。後期排出的血液為中下焦的遠血,顏色較深紅。吐血後的剩餘血液,顏色可能變淡或呈淺棕色,或者粉紅色。
2. 咳嗽血
火刑金而肺葉干皺則癢,癢則咳,此不必有痰,故名乾咳。咳多則肺絡傷,而血出矣。嗽則兼有痰,痰中帶有血線,亦肺絡之血也。其證有輕重,但熱壅於肺者輕,清火自愈。久嗽肺損者重,保肺為主,阿膠為君,白芨、苡仁、生地、甘草、枳梗、橘紅、貝母為丸,噙化。又須看痰色如瑪瑙成塊者,出胃口,易治。
若一絲一點,從肺臟中來,肺少血,為火所逼,雖少亦出,漸至肺枯成癆,難治。咳出白血必死。(血色淺紅,似肉似肺者是。)脈弦氣喘,聲嘶咽痛,不治。
白話文:
如果肺部因熱邪而乾燥皺縮,就會發癢,癢就會咳嗽。這種咳嗽沒有痰,所以叫做乾咳。咳嗽頻繁會傷及肺絡,導致咳血。有痰的咳嗽,痰中帶有血絲,也是肺絡出血的表現。病情輕重不一,熱邪壅塞於肺者較輕,清熱即可自愈。久咳傷肺者較重,以保肺為主,可以用阿膠為主藥,配合白芨、苡仁、生地、甘草、枳梗、橘紅、貝母製成丸劑含服。此外,也要觀察痰的顏色,如果像瑪瑙一樣成塊,是從胃部咳出來的,比較容易治療。
如果痰是絲絲縷縷,從肺臟中咳出來,說明肺部血氣不足,被熱邪逼迫,即使量少也會咳出來,久而久之會導致肺部枯竭成癆病,難以治療。如果咳出白色血液,必定會死亡。(血色淺紅,像肉像肺的顏色。)脈象弦緊,氣喘吁吁,聲音嘶啞疼痛,無法治療。
3. 咯唾血
咯與嗽為一類,皆因有痰而欲出之,或費力,或不費力,總以出痰為主,非欲出其血也。因值其失血,故血隨痰出耳。唾與吐為一類,此則因血而然。緣血為火所湧,上升出至咽喉,多則吐,少則唾,並不費力,皆系純血,無痰涎夾雜。吐唾既為一類,吐不定屬胃,唾獨必屬腎乎?古謂唾血屬腎者,因《經》論五液,謂腎主唾(水泛於上也。)故耳,不可泥。
咯既與嗽為一類,舊分嗽屬肺,咯屬腎,亦非。腎脈上入肺中,病則俱病,腎亦有嗽,肺亦有咯也。然則何以別之?曰:血證由於火,驚則火起於心,怒則火起於肝,悲傷火起於肺,思慮火起於脾,房勞火起於腎,審察病因自見,言不能盡也。張景岳謂失血證,凡見喘滿咳嗽,及胸膈左右皆隱隱脹痛者,此病在肺也。
白話文:
咳嗽和咯血都是因為痰要出來,有的費力,有的不費力,但都是以吐出痰為主,不是要吐血。因為身體失血,所以血就跟著痰一起出來了。至於吐血和唾血,則是由於血引起的。血因為火氣上涌,上升到咽喉,多就吐出來,少就吐口水,都不費力,都是純血,沒有痰涎夾雜。吐血和唾血是一類,吐血不一定是胃的問題,唾血也不一定是腎的問題。古人說唾血屬於腎,是因為經書上說腎主唾(水泛於上也),所以不應該拘泥於此。
咳嗽和咯血是一類,以前把咳嗽歸屬肺,咯血歸屬腎,也不正確。腎經向上進入肺中,生病就一起生病,腎也會咳嗽,肺也會咯血。那怎麼區分呢?血證是由於火氣引起,驚嚇則火氣起於心,生氣則火氣起於肝,悲傷則火氣起於肺,思慮則火氣起於脾,房事勞累則火氣起於腎,仔細觀察病因就能明白,言語無法完全描述。張景岳認為失血證,凡是出現喘滿咳嗽,以及胸膈左右都隱隱作痛的,病症就在肺。
若胸膈、膻中間覺有牽痛,如縷如絲,或懊憹嘈雜不可名狀者,此病在心包絡也。若胸腹膨脹,不知飢飽,食飲無味,多涎沫者,此病在脾也。若雨脅肋牽痛,或多怒郁,往來寒熱者,此病在肝也。若氣短似喘,聲啞不出,骨蒸盜汗,咽乾喉痛,動氣上衝者,此病在腎也。若大嘔大吐,煩渴頭痛,大熱不臥者,此病在胃也。
若有兼證,則病不止在一臟。肺病宜清降,不宜升浮。心主病宜養營,不宜耗散。脾病宜溫中,不宜酸寒。肝病或宜疏利,或宜甘緩,不宜秘滯。腎病宜壯水,宜滋陰,不宜香燥克伐。胃病或宜大瀉,或宜大補,當察虛實。
白話文:
如果胸口和膻中部位感覺有牽拉的疼痛,像線一樣細細的,或者覺得煩躁、嘈雜,說不出是什麼感覺,這就是心包絡有問題。如果胸腹脹滿,不知道餓不餓,吃東西沒有味道,口水很多,這就是脾臟有問題。如果兩側肋骨附近牽拉疼痛,或者經常生氣鬱悶,反覆發燒,這就是肝臟有問題。如果呼吸急促,像喘不過氣一樣,聲音嘶啞說不出來,骨頭發熱盜汗,咽喉乾燥疼痛,一動就氣往上衝,這就是腎臟有問題。如果劇烈嘔吐,口渴頭痛,發燒得睡不着,這就是胃部有問題。
如果有其他的症狀,病症可能不只在一個臟腑。肺病應該清降,不能升浮。心臟有病應該養護營氣,不能耗散。脾臟有病應該溫暖脾胃,不能吃酸冷的食物。肝臟有病,有的時候應該疏通利導,有的時候應該用甘甜緩和的方法,不能秘結不通。腎臟有病應該補益腎水,滋養腎陰,不能用香燥辛辣的藥物損傷腎氣。胃病有的時候應該大量瀉掉,有的時候應該大量補益,要根據虛實情況來判斷。
4. 鼻衄
衄行清道,經藏之血也,多由督脈而上出。經藏之氣通於鼻,故其血之溢者,亦出於鼻。張景岳曰凡鼻衄,必自山根以上,睛明之次而來。而睛明一穴,乃小腸、膀胱、胃、陰蹺、陽蹺五經之會,皆能為衄。又衝脈為十二經之血海,其上俞出膀胱經之大杼,下俞出胃經之氣街,膀胱、胃二經血至,則衝脈之血亦至,而十二經之血無不至矣。所以血衄之微者,不過一經之近,甚者通身之血盡出。
舊謂衄出於肺,豈其然哉?《準繩》云鼻通於腦,血上溢於腦,所以從鼻而出,宜茅花湯調止衄散。嵩厓云:不甚者,以水紙搭鼻衡,或以涼水拊項後即止。甚者犀角地黃湯,對症之藥。又黃芩、白芨各二兩,水丸,治久衄,神效。(犀角下入腎,由腎脈上通鼻腦故也。胃衄者亦可用,以胃脈亦上入鼻也。
故火鬱陽明致衄者,無犀角以升麻代之,以升麻陽明藥也。)
白話文:
鼻子出血,指的是經脈中的血液,大多從督脈向上流出。經脈中的氣息與鼻子相通,所以血液溢出時,也從鼻子流出來。張景岳說,鼻子出血一定是从山根以上,睛明穴附近開始。而睛明穴是 小腸、膀胱、胃、陰蹺、陽蹺五條經脈的交匯處,都能導致鼻子出血。另外,衝脈是十二條經脈的血液匯集處,它的上部連接膀胱經的大杼穴,下部連接胃經的氣街穴,膀胱經和胃經的血液流到這裡,衝脈的血液也隨之流到這裡,十二條經脈的血液就都流到這裡了。所以,輕微的鼻子出血,只是一條經脈附近的血液流出,嚴重的鼻子出血,則全身的血液都可能流出。
以前認為鼻子出血是肺部引起的,這不對。《準繩》說鼻子和腦部相通,血液向上溢出到腦部,所以就从鼻子流出来,可以用茅花湯調和止衄散治療。嵩厓說:不严重的鼻子出血,可以用水紙搭在鼻子上,或者用凉水拍打后脑勺,就能止住。严重的鼻子出血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疗,对症下药。还有黄芩、白芨各两两,做成水丸,治疗久治不愈的鼻子出血,效果神奇。(犀角入肾,由肾脉向上通到鼻脑,所以可以用。胃部出血也可以用,因为胃脉也向上通到鼻子里。
所以,火气郁结在阳明经导致鼻子出血的,可以用升麻代替犀角,因为升麻是阳明经的药。)
5. 齒衄
此胃、大腸、腎三經之病。蓋大腸脈入下齒中,胃脈入上齒中,而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也。胃火盛則血出如湧,而齒不動搖,或見口臭,牙齦腐爛腫痛,此濃酒厚味所致,宜清胃火,便結可下之。若口不臭,牙不痛,但齒動不堅,或微痛不甚,而牙縫時多出血者,此腎陰虛,火動而然,宜滋腎水,六味丸(見虛損)主之。若腎火虛而上浮者,八味丸(見虛損)主之。
《醫旨緒餘》述所治三人齒衄,出血甚多,皆以三製大黃末二錢,枳殼湯少加童便調下,去黑糞而愈。緣陽明熱盛,衝任二脈皆附陽明,故血如潮湧。若腎虛,血必點滴而出,齒亦悠悠而疼,必不如此暴且甚也。
白話文:
牙齦出血,可能是胃、大腸或腎經的病變。大腸經脈連接到下排牙齒,胃經脈連接到上排牙齒,腎臟主掌骨骼,而牙齒是骨骼的一部分。胃火旺盛會導致牙齦出血,但牙齒不鬆動,還可能伴隨口臭、牙齦腐爛腫痛,這是因為過度飲酒和食用辛辣食物造成的,需要清熱降火,便祕的話可以服用瀉藥。如果沒有口臭、牙齒不痛,但牙齒鬆動,或輕微疼痛,牙縫經常出血,這是腎陰虛,腎火亢盛導致的,需要滋陰補腎,服用六味丸。如果腎火虛弱上浮,則服用八味丸。
《醫旨緒餘》中記載了三個牙齦出血的案例,出血量都非常多。醫師都使用三製大黃末兩錢,加入枳殼湯和童便,瀉下黑糞,患者就痊癒了。因為陽明經火熱盛,衝脈和任脈都與陽明經相連,所以血流如潮。如果是腎虛,出血量會比較少,牙齒也會慢慢地疼痛,不會像陽明熱盛一樣突然大量出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