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8)

1.

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,數則氣熱,遲則氣寒,大則陰傷,弦則氣鬱,上盛則氣高,下盛則氣脹,澀則氣滯,衰則氣少,凡氣不舒者脈必沉。

白話文:

長脈代表身體氣血調和,短脈則可能表示氣血有問題,數脈通常意味著身體內有熱邪,遲脈則暗示體內有寒邪。大脈可能表示陰虛,弦脈則可能提示情緒抑鬱。上盛脈可能意味著頭部或上半身有問題,下盛脈則可能表示腹部或下半身有問題。澀脈常見於氣血運行不暢,而衰脈則可能表示身體氣血不足。總之,如果氣血不順暢,脈象往往會表現為沈脈。

2. 治法

結者散之,郁者達之,閉者開之,(氣閉者無小便,或兩手脈伏不見。)陷者舉之,高者抑之,浮越者鎮墜之,脫者固之,散者收之,虛者補之,(痞滿似難補,然由脾虛不行,正宜補脾以復其健運之職,則濁氣行而痞滿自除。所謂塞因塞用也。)熱者清之,寒者溫之。其病在七情,非藥可愈者,以五志相勝。

故悲可以治怒,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。喜可以治悲,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。恐可以治喜,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。怒可以治思,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。思可以治恐,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。又習可以治驚。(使之習見則不驚。)逸可以治勞也。大約青皮疏肝,枳殼利膈,香附散郁,木香舒脾,厚朴散滿,沉香降逆,前胡下痰,柴胡升清,烏藥、川芎、紫蘇能散邪氣從汗而解。檳榔、大腹皮能使濁氣下行,而去後重。

白話文:

遇到阻塞的就疏通它,鬱結的就疏導它,閉塞的就打開它,(氣閉不通則小便不暢,或兩手脈搏微弱摸不到。)下陷的就抬舉它,過高的就壓低它,浮越不定的就鎮壓它,脫落的就固定它,散漫的就收斂它,虛弱的就補益它,(痞滿似乎難以補益,但實際上是脾虛氣滯,應該補脾以恢復脾臟正常的運化功能,這樣濁氣就能通暢,痞滿自然消散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塞因塞用」。)熱的就清涼它,寒的就溫暖它。如果病症是由七情所致,藥物無法治癒的,就用五志相克的方法來調節。

因此,悲傷可以治療憤怒,用悲傷、痛苦、哀怨的話語去觸動他。喜悅可以治療悲傷,用詼諧、調侃、輕浮的話語去娛樂他。恐懼可以治療喜悅,用驚恐、死亡、危難的話語去嚇唬他。憤怒可以治療思慮過度,用羞辱、欺騙、狡詐的話語去激怒他。思慮過度可以治療恐懼,用分散注意力、轉移目標的話語去引導他。另外,習慣可以治療驚恐。(讓他習慣見到某些事物,就不會感到驚恐。)休息可以治療勞累。總而言之,青皮疏肝,枳殼利膈,香附散郁,木香舒脾,厚朴散滿,沉香降逆,前胡下痰,柴胡升清,烏藥、川芎、紫蘇能散除邪氣,使邪氣從汗液中排出。檳榔、大腹皮能使濁氣下行,去除大便不暢。

萊菔子、蘇子、杏仁下氣潤燥,肺氣滯於大腸者宜之。豆蔻、沉香、丁香、檀香辛熱能散滯氣,暴郁者宜之。郁久成火者忌用,須以姜炒山梔子佐之。以上皆治有餘氣病。若兼痰火、兼積滯、兼血,各隨症加減。調氣用木香,然性溫上升,若陰火上衝胸、喉,似氣滯而實非氣者,用之反以助火,當用黃柏、知母,少佐枳殼。氣虛氣滯,六君子湯加益智、蘇梗。

白話文:

蘿蔔子、蘇子、杏仁能下氣潤燥,適合肺氣停滯於大腸的人。豆蔻、沉香、丁香、檀香辛熱能散滯氣,適合暴怒鬱結的人。但如果鬱結日久化火,就忌用這些藥,需要用薑炒梔子來輔助。以上這些藥都屬於治療氣盛的藥物。若同時伴有痰火、積滯、血瘀等症狀,需根據情況加減藥物。用木香調理氣機,但它性溫上升,如果陰火上衝胸喉,看似氣滯但實際上不是氣滯,用木香反而會助火,應該用黃柏、知母,少量加入枳殼。氣虛氣滯,可以在六君子湯中加入益智、蘇梗。

血虛氣滯,四物湯(見血)加香附、陳皮。腎陰虛氣滯,六味地黃湯(見虛損)加沉香、石斛、砂仁。腎陽虛氣滯,四逆湯(見厥)加肉桂、補骨脂。肥人氣滯必挾痰,二陳湯(見痰)加香附、枳殼,燥以開之,甚者加蒼朮、白芥子。瘦人氣滯必挾火,宜蘇子、山梔、歸、芍,降以潤之。

白話文:

血虛氣滯,用四物湯加香附、陳皮;腎陰虛氣滯,用六味地黃湯加沉香、石斛、砂仁;腎陽虛氣滯,用四逆湯加肉桂、補骨脂;肥人氣滯必挾痰,用二陳湯加香附、枳殼,並用燥藥來開通,嚴重者加蒼朮、白芥子;瘦人氣滯必挾火,宜用蘇子、山梔、歸、芍,用降火潤燥之法。

婦人性執,易於動氣,痞滿脹痛,上湊心胸,或攻築脅肋,腹中結塊,月水不調,或眩暈嘔吐,往來寒熱,正氣天香散、四七湯酌用之。如氣不升降,痰涎壅盛者,蘇子降氣湯。氣不歸元,以補骨脂為主,取其壯腎,收濁氣歸就膀胱,使化而出也。或白朮亦可,以其能和胃,胃和則氣自歸元,此為脾腎兩虛者立法也。

若肺腎兩虛,氣不歸元,喘促不臥者,宜五味、胡桃、人參之類。氣鬱久則中氣傷,不宜克伐,宜歸脾(見血)、逍遙(見郁)二方,佐撫芎、香附、枳殼以舒郁。胎產同法。木香流氣飲,通治一切氣病,利三焦,通營衛,達內外,腫脹、喘嗽、痛疼皆效。分心氣飲,治七情氣滯。

白話文:

婦人生理特點與氣病治療

女性天性容易情緒波動,容易因氣鬱而產生胸悶、腹脹、疼痛等症狀。氣鬱上衝心胸,或侵犯脅肋,腹部出現結塊,月經失調,甚至頭昏眼花、噁心嘔吐,反覆發燒。針對這些症狀,可酌情使用正氣天香散四七湯

如果氣機升降失調,痰濕阻滯,可用蘇子降氣湯治療。若氣虛不歸元,則以補骨脂為主,補益腎氣,收攝濁氣歸於膀胱,使其排出體外。白朮亦可使用,能和胃健脾,脾胃和則氣自歸元。此為脾腎兩虛者之治療原則。

若肺腎兩虛,氣虛不歸元,出現喘息難臥等症狀,宜選用五味子、胡桃、人參等補益肺腎之藥物。

氣鬱日久,中氣受損,不宜過度克伐,宜用歸脾湯(針對氣血兩虛)、逍遙散(針對肝氣鬱結)等方劑,並輔以川芎、香附、枳殼等疏肝解鬱之藥。產婦也可用相同方法治療。

木香流氣飲可以治療一切氣病,通利三焦,調暢營衛,達內外之氣,適用於腫脹、咳嗽、疼痛等症狀。分心氣飲則專治七情氣滯。

蘇子降氣湯,治氣上逆。補中益氣湯,治氣虛下陷。越鞠湯(見郁)治氣鬱中焦。

白話文:

蘇子降氣湯,用於治療氣往上逆的症狀。

補中益氣湯,用於治療因氣虛導致的下陷問題。

越鞠湯(特別針對情緒或心理的鬱結),用於治療中焦因氣鬱所引起的問題。

3.

精、髓、血、乳、汗、液(外出為汗,內蘊為液)、津(出於口者)、涕(蓄於腦,出於鼻)、淚、溺,皆水也,並屬於腎。而血色獨紅者,血為心火之化,數者色皆白,乃肺氣之化也。腎為陰,肺為陽,陽交乎陰而液以化。腎屬水,心屬火,水交於火而血以成,以其為心火所成。

故《經》謂心生血,又云血屬於心,又云心主身之血脈也。赤者,心火之色。心火不足,則血色淡。心氣虛寒,則血凝而紫黑,紫黑為腎色自見,無火也。亦有火盛血瘀而色紫黑者,總可見血之關於心。(張介石曰:凡身有血處,觸之必痛,痛屬心知,而赤為火色,故曰心生血。

白話文:

精、髓、血、乳、汗、液(流出體外為汗,留在體內為液)、津(從嘴巴分泌)、涕(儲存在腦部,從鼻子流出)、淚、尿,這些都是水,都屬於腎臟。而血液獨特的紅色,是心臟之火所化成的,其他幾種液體顏色都偏白,則是肺氣所化成的。腎臟屬陰,肺臟屬陽,陽氣交於陰氣,液體才能化生。腎臟屬水,心臟屬火,水氣交於火氣,血液才能形成,因為血液是心臟之火所化成的。

所以《經》書上說心臟生血,又說血液屬於心臟,又說心臟主宰全身的血脈。紅色是心臟之火的顏色。心火不足,則血色淡薄。心氣虛寒,則血液凝固而呈紫黑色,紫黑色是腎臟的顏色,表示沒有火氣。也有火氣旺盛,血液瘀積而呈紫黑色者,總之可以看出血液與心臟的密切關係。

(張介石說:凡是身體有血液的地方,觸摸就會疼痛,疼痛屬於心臟感知,而紅色是火的颜色,所以說心臟生血。)

又曰:人身麻木處,則無血色,血所不至,是心所不治,故不知痛癢。又曰:趙氏云血隨相火行,故色紅,非也。相火居坎水中,弗能自露,陽為陰掩,其色黑。至於心火,而陽老矣,陰為陽閉,故內暗外明,其色赤。血如隨相火行,則必黑而不紅。)汗、液、津、淚、溺皆清澈,陽所生也。

精、髓、血、乳、涕皆稠濁,陰所成也。陽性速,其生易,故氣至而即生。(如悲哀氣動,則淚若湧泉,內熱蒸騰,則汗出如雨,可見。)陰性遲,其成難,故蓄積而後富。細分之,則精、髓、涕為一類,血與乳為一類。而乳之成,較血為易,故曰血者難成而易虧。髓藏而不泄,涕即腦髓,其泄也,以病腦熱。

白話文:

另外說,人身上麻木的地方,就沒有血色,血到不了的地方,就是心也無法控制,所以就感覺不到疼痛和癢。還有人說,趙氏說血隨著相火運行,所以顏色是紅色,這是不對的。相火住在坎水中,不能自己顯露出來,陽被陰遮掩,它的顏色是黑色。至於心火,陽氣已經衰老了,陰氣把陽氣封閉了,所以內部黑暗,外部明亮,它的顏色是紅色。如果血跟著相火運行,就一定是黑色而不是紅色。

汗、液、津、淚、尿都清澈透明,是陽氣所生。

精、髓、血、乳、涕都稠濁,是陰氣所成。陽氣性急,容易產生,所以氣一到就馬上產生。(就像悲傷的情緒一觸動,淚水就如同泉水湧出,內熱蒸騰,汗水就如同下雨一樣,就可以看出來。)陰氣性慢,難以形成,所以需要積累才能豐盛。仔細區分的話,精、髓、涕是一類,血和乳是一類。而乳的形成,比血容易,所以說血難以形成,卻容易虧損。髓藏而不泄,涕就是腦髓,它泄出來,是因為腦熱生病。

惟精藏而能泄,其泄也,以陰陽之和暢,故能成生育之功。血亦藏而不泄,較精之藏而能泄殊矣。故精動而血靜,精陽而血陰,(婦人之月事,乃溢而傾,非施泄之謂也。)精少血多,貴賤之別也。精生血死,老少之分也。(精色白,肺氣所化,清陽也。清陽為少火,火少則生。

血色赤,心火所成,濁陽也。濁陽為壯火,火壯則老。)水凝為冰,見晛則消,血凝成塊,雖煮不化,水隨氣行,能越於外,血隨氣行,但運於中,清濁陰陽,氣質之分,可觀矣。舊謂血總統於心,此即心生血之義矣。而曰化生於脾,臟受於肝,宣布於肺,施泄於腎,何也?曰:《經》言水穀入胃,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為血。蓋言胃中水穀之清氣,藉脾運化成血,故曰化生於脾。

白話文:

精氣要儲藏,但也要適當發泄,發泄時要陰陽調和,才能完成生殖的功能。血液也要儲藏,但不像精氣一樣需要發泄,所以精氣和血液的儲藏方式不同。因此,精氣活躍,血液靜止,精氣屬陽,血液屬陰。女性的月經是溢出和傾瀉,不是精氣的發泄。精氣少,血液多,這是貴賤的區別。精氣生長,血液衰敗,這是老少的分別。精氣是白色的,由肺氣化生,屬清陽。清陽是微弱的火,火弱則生長。血液是紅色的,由心火所成,屬濁陽。濁陽是強烈的火,火強則衰老。水凝結成冰,遇到陽光就會融化,血液凝結變成血塊,即使煮沸也不會融化。水隨著氣運行,可以流到體外,血液隨著氣運行,只在體內循環。清濁陰陽,氣質的不同,由此可見。以前說血液歸屬於心,這就是心生血的意思。而說血液化生於脾、受制於肝、宣佈於肺、發泄於腎,這是為什麼呢?經書上說水穀進入胃,中焦接受氣,提取汁液,變化成紅色,就是血液。意思是胃中的水穀精華,依靠脾臟的運化轉變成血液,所以說血液化生於脾。

然兒在胎中,未嘗飲食,先已有血,可見血為先天之水,不過藉後天為長養,非全靠後天也。(又云脾統血者,則血隨脾氣流行之義也。)又《經》言人臥則血歸於肝。蓋言人寤屬陽,寐屬陰,陽主外而親上,陰主內而親下。寤則血隨陽動,外運而親上,臥則血隨陰靜,內臟而親下。

五臟皆在內,而肝腎居下,為血之所歸臟,言肝而腎可該。何則?肝動腎靜,動者尚臟,則靜者可知,故曰臟受於肝也。(一說,血不藏,皆肝之疏泄使然,故以臟受責之亦通。)其謂宣布於肺,則血隨氣行之義耳。其謂施泄於腎,則混精為血,觀古人動稱父精母血可見,要知是精非血,不當混合為一也。

白話文:

人出生之前,還未曾飲食,但已經有血,可見血是先天的一部分,雖然需要後天飲食來滋養成長,但並非完全依靠後天。脾臟統攝血液,血液隨著脾氣運行。經書上說,人睡覺時血會歸於肝臟。這是因為清醒時屬陽,睡覺時屬陰,陽主外向上,陰主內向下。清醒時,血隨著陽氣運動,向外運行並向上流動;睡覺時,血隨著陰氣靜止,進入內臟並向下流動。

五臟都在身體內部,而肝和腎位於下方,是血液歸宿的器官,提到肝臟,腎臟也包含在內。因為肝臟動而腎臟靜,動的器官較容易被察覺,靜的器官也能從中推知,所以說臟器受肝臟影響。也有人說,血液不貯藏,都是肝臟疏泄功能的作用,所以說臟器受肝臟影響也是合理的。血液傳輸到肺,是因為血液隨著氣血運行。血液輸送到腎臟,是因為精氣化為血液,從古人稱父親精子母親血液可見,要知道精氣和血液不是一回事,不應該混為一談。

經脈之血流行,臟腑之血守位。以上明血之理,其病證脈治詳下。

血隨氣行,氣寒而行遲,則血澀滯。氣熱而行駛,則血沸騰。(蓋血屬陰,非陽不運,故遇寒而凝。氣屬火,非少則壯,故遇熱而灼。)澀滯皮膚則為痛痹,凝結經絡則為疽癖,瘀積腸胃則為敗腐,虛寒不攝則為脫崩,沸騰上焦則為吐衄,流注下焦則為便血,壅塞經脈則為癰毒,浮見皮膚則為癍疹。而且濕盛而蒸為癘風,血乾而化為癆蠱。

致病非一,要不出寒熱二端。大抵瘀尚易治,干則難醫,無潮熱者輕,有潮熱者重。

白話文:

人體經脈中的血液流通,而臟腑中的血液則保持在固定的位置。以上說明了血液運行的道理,至於相關的病症、脈象和治療方法,詳見下面。

血液隨著氣血運行,如果氣血寒冷,運行就會遲緩,導致血液凝滯。如果氣血過熱,運行就會加速,導致血液沸騰。(這是因為血液屬陰,需要陽氣推動才能運行,所以遇寒就凝固。氣血屬火,需要充足的火氣才能壯大,所以遇熱就灼熱。)凝滯在皮膚表面就會導致疼痛和麻痺,凝結在經絡中就會形成腫瘤和硬塊,瘀積在腸胃中就會導致腐敗,因虛寒而不能約束血液就會導致脫落和崩潰,沸騰在上焦就會導致嘔血和鼻出血,流注在下焦就會導致便血,阻塞經脈就會導致癰疽毒瘡,浮現於皮膚表面就會導致斑疹。除此之外,濕氣過盛蒸騰就會導致癘風,血液乾燥就會導致癆病和蠱病。

導致疾病的原因很多,但歸根結底離不開寒熱兩種因素。總體來說,血液瘀滯比較容易治療,血液乾燥則比較難治。沒有潮熱的病症比較輕,有潮熱的病症比較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