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8)

1.

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,數則氣熱,遲則氣寒,大則陰傷,弦則氣鬱,上盛則氣高,下盛則氣脹,澀則氣滯,衰則氣少,凡氣不舒者脈必沉。

2. 治法

結者散之,郁者達之,閉者開之,(氣閉者無小便,或兩手脈伏不見。)陷者舉之,高者抑之,浮越者鎮墜之,脫者固之,散者收之,虛者補之,(痞滿似難補,然由脾虛不行,正宜補脾以復其健運之職,則濁氣行而痞滿自除。所謂塞因塞用也。)熱者清之,寒者溫之。其病在七情,非藥可愈者,以五志相勝。

故悲可以治怒,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。喜可以治悲,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。恐可以治喜,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。怒可以治思,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。思可以治恐,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。又習可以治驚。(使之習見則不驚。)逸可以治勞也。大約青皮疏肝,枳殼利膈,香附散郁,木香舒脾,厚朴散滿,沉香降逆,前胡下痰,柴胡升清,烏藥川芎、紫蘇能散邪氣從汗而解。檳榔大腹皮能使濁氣下行,而去後重。

萊菔子蘇子杏仁下氣潤燥,肺氣滯於大腸者宜之。豆蔻、沉香、丁香檀香辛熱能散滯氣,暴郁者宜之。郁久成火者忌用,須以姜炒山梔子佐之。以上皆治有餘氣病。若兼痰火、兼積滯、兼血,各隨症加減。調氣用木香,然性溫上升,若陰火上衝胸、喉,似氣滯而實非氣者,用之反以助火,當用黃柏知母,少佐枳殼。氣虛氣滯,六君子湯加益智、蘇梗。

血虛氣滯,四物湯(見血)加香附陳皮。腎陰虛氣滯,六味地黃湯(見虛損)加沉香、石斛砂仁。腎陽虛氣滯,四逆湯(見厥)加肉桂補骨脂。肥人氣滯必挾痰,二陳湯(見痰)加香附、枳殼,燥以開之,甚者加蒼朮白芥子。瘦人氣滯必挾火,宜蘇子、山梔、歸、芍,降以潤之。

婦人性執,易於動氣,痞滿脹痛,上湊心胸,或攻築脅肋,腹中結塊,月水不調,或眩暈嘔吐,往來寒熱,正氣天香散四七湯酌用之。如氣不升降,痰涎壅盛者,蘇子降氣湯。氣不歸元,以補骨脂為主,取其壯腎,收濁氣歸就膀胱,使化而出也。或白朮亦可,以其能和胃,胃和則氣自歸元,此為脾腎兩虛者立法也。

若肺腎兩虛,氣不歸元,喘促不臥者,宜五味、胡桃人參之類。氣鬱久則中氣傷,不宜克伐,宜歸脾(見血)、逍遙(見郁)二方,佐撫芎、香附、枳殼以舒郁。胎產同法。木香流氣飲,通治一切氣病,利三焦,通營衛,達內外,腫脹、喘嗽、痛疼皆效。分心氣飲,治七情氣滯。

蘇子降氣湯,治氣上逆。補中益氣湯,治氣虛下陷。越鞠湯(見郁)治氣鬱中焦。

3.

精、髓、血、乳、汗、液(外出為汗,內蘊為液)、津(出於口者)、涕(蓄於腦,出於鼻)、淚、溺,皆水也,並屬於腎。而血色獨紅者,血為心火之化,數者色皆白,乃肺氣之化也。腎為陰,肺為陽,陽交乎陰而液以化。腎屬水,心屬火,水交於火而血以成,以其為心火所成。

故《經》謂心生血,又云血屬於心,又云心主身之血脈也。赤者,心火之色。心火不足,則血色淡。心氣虛寒,則血凝而紫黑,紫黑為腎色自見,無火也。亦有火盛血瘀而色紫黑者,總可見血之關於心。(張介石曰:凡身有血處,觸之必痛,痛屬心知,而赤為火色,故曰心生血。

又曰:人身麻木處,則無血色,血所不至,是心所不治,故不知痛癢。又曰:趙氏云血隨相火行,故色紅,非也。相火居坎水中,弗能自露,陽為陰掩,其色黑。至於心火,而陽老矣,陰為陽閉,故內暗外明,其色赤。血如隨相火行,則必黑而不紅。)汗、液、津、淚、溺皆清澈,陽所生也。

精、髓、血、乳、涕皆稠濁,陰所成也。陽性速,其生易,故氣至而即生。(如悲哀氣動,則淚若湧泉,內熱蒸騰,則汗出如雨,可見。)陰性遲,其成難,故蓄積而後富。細分之,則精、髓、涕為一類,血與乳為一類。而乳之成,較血為易,故曰血者難成而易虧。髓藏而不泄,涕即腦髓,其泄也,以病腦熱。

惟精藏而能泄,其泄也,以陰陽之和暢,故能成生育之功。血亦藏而不泄,較精之藏而能泄殊矣。故精動而血靜,精陽而血陰,(婦人之月事,乃溢而傾,非施泄之謂也。)精少血多,貴賤之別也。精生血死,老少之分也。(精色白,肺氣所化,清陽也。清陽為少火,火少則生。

血色赤,心火所成,濁陽也。濁陽為壯火,火壯則老。)水凝為冰,見晛則消,血凝成塊,雖煮不化,水隨氣行,能越於外,血隨氣行,但運於中,清濁陰陽,氣質之分,可觀矣。舊謂血總統於心,此即心生血之義矣。而曰化生於脾,臟受於肝,宣布於肺,施泄於腎,何也?曰:《經》言水穀入胃,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為血。蓋言胃中水穀之清氣,藉脾運化成血,故曰化生於脾。

然兒在胎中,未嘗飲食,先已有血,可見血為先天之水,不過藉後天為長養,非全靠後天也。(又云脾統血者,則血隨脾氣流行之義也。)又《經》言人臥則血歸於肝。蓋言人寤屬陽,寐屬陰,陽主外而親上,陰主內而親下。寤則血隨陽動,外運而親上,臥則血隨陰靜,內臟而親下。

五臟皆在內,而肝腎居下,為血之所歸臟,言肝而腎可該。何則?肝動腎靜,動者尚臟,則靜者可知,故曰臟受於肝也。(一說,血不藏,皆肝之疏泄使然,故以臟受責之亦通。)其謂宣布於肺,則血隨氣行之義耳。其謂施泄於腎,則混精為血,觀古人動稱父精母血可見,要知是精非血,不當混合為一也。

經脈之血流行,臟腑之血守位。以上明血之理,其病證脈治詳下。

血隨氣行,氣寒而行遲,則血澀滯。氣熱而行駛,則血沸騰。(蓋血屬陰,非陽不運,故遇寒而凝。氣屬火,非少則壯,故遇熱而灼。)澀滯皮膚則為痛痹,凝結經絡則為疽癖,瘀積腸胃則為敗腐,虛寒不攝則為脫崩,沸騰上焦則為吐衄,流注下焦則為便血,壅塞經脈則為癰毒,浮見皮膚則為癍疹。而且濕盛而蒸為癘風,血乾而化為癆蠱。

致病非一,要不出寒熱二端。大抵瘀尚易治,干則難醫,無潮熱者輕,有潮熱者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