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8)

1. 十二經配三陽三陰說

心經脈名手少陰經,小腸經脈名手太陽經,肺經脈名手太陰經,大腸經脈名手陽明經,心包絡經脈名手厥陰經,三焦經脈名手少陽經,以各脈俱行於手,故言手,以別於足經也。腎經脈名足少陰經,膀胱經脈名足太陽經,脾經脈名足太陰經,胃經脈名足陽明經,肝經脈名足厥陰經,膽經脈名足少陽經,以各經俱行於足,故言足,以別於手經也。陰陽之分,則從其所繫之臟腑而命之耳。

然太陽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,四象也。四象之外,又增陽明、厥陰名色,非蛇足乎?則何不直以心經、小腸經等稱稱之之為得乎?又《內經》嘗以厥陰為一陰,少陰為二陰,太陰為三陰;少陽為一陽,陽明為二陽,太陽為三陽矣。則又何不以一陰、二陰等稱稱之乎?竊謂五臟配五行,六經配六爻。

三陰經,坤之三畫也;三陽經,乾之三畫也。以一、二、三為序命之,似為妥當。而必立此太、少、厥等名色,且泥此生解,支離牽強,無當病情,千古相沿不改。此莊生所謂,呼牛者姑應以牛,呼馬姑應以馬耳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人體十二條經絡與三陽三陰的關係。它說明瞭手部的六條經絡:心經是手少陰經,小腸經是手太陽經,肺經是手太陰經,大腸經是手陽明經,心包絡經是手厥陰經,三焦經是手少陽經。因為這些經絡都在手上流動,所以稱為手經,用來區別腳上的經絡。

同樣地,腳部的六條經絡:腎經是足少陰經,膀胱經是足太陽經,脾經是足太陰經,胃經是足陽明經,肝經是足厥陰經,膽經是足少陽經。因為這些經絡都在腳上流動,所以稱為足經,用來區別手上的經絡。

陰和陽的區分,是由於他們連接的不同臟腑決定的。

然而,太陽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,這四個名詞像是代表四種現象。在這四種之外,再增加陽明、厥陰的名稱,這不是多餘嗎?為什麼不直接用心經、小腸經等名稱呢?另外,內經曾經以厥陰為第一陰,少陰為第二陰,太陰為第三陰;少陽為第一陽,陽明為第二陽,太陽為第三陽。那麼,為什麼不直接用第一陰、第二陰等名稱呢?

我個人認為,五臟對應五行,六經對應六爻。

三陰經,就是坤卦的三個爻;三陽經,就是乾卦的三個爻。按照一、二、三的順序命名,似乎更合適。但一定要建立太、少、厥等名稱,並且固守這種解釋,顯得牽強附會,並不符合實際病情。這個情況,可以引用莊子的話來形容:有人喊牛,就姑且答應他是牛;有人喊馬,就姑且答應他是馬罷了。

2. 六氣說

六氣,風、熱、暑、濕、燥、寒也。風屬木;暑、熱皆屬火,而分熱為君火,暑為相火;(此與心為君火,腎為相火之說各別。)濕屬土;燥屬金;寒屬水,此《內經》之說也。夫四時之氣,春則溫,夏則熱,秋則涼,冬則寒。然溫熱蒸而為濕,涼寒肅而為燥,此四氣之外,又添燥、濕二氣也。

濕極於夏,燥始於秋,故系濕於長夏,系燥於秋。一以終言,一以始言,乃互文以見意,非謂春無濕而冬無燥也。又四時皆有風,而屬巽木,故系之春,豈夏秋冬無風乎?不言溫涼者,以寒熱為舉隅,非謂春必當以風易溫,秋必當以燥易涼也。此等最宜活看,倘若執運氣之說,則於理難通矣。

何則?陰陽水火,相為對待,本無偏勝,故四序不愆。若泥分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驚蟄屬風木,則混冬月之節令入於春矣。分春分、清明、穀雨、立夏屬熱火,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屬暑火,則春夏混亂,火令過多矣。分大暑、立秋、處暑、白露屬濕土,則秋氣反多於夏,而土為失位矣。

九秋皆屬燥氣,而割三節以與相反之濕,止存秋分、寒露、霜降三節,反取立冬一節以益之,牽混破碎,節序皆愆,尚可信乎?雖雲陽有餘陰不足,亦何至火二而水一。因分火為熱暑二氣,以致此盈彼縮,而四序皆愆,亦何為乎?竊謂溫涼寒熱四氣,分布四時,鐵板不易。

燥濕二氣,皆屬之土,有寒濕,有熱濕,有寒燥,有熱燥,分布四季,月辰未為濕土,溫熱之所蒸也;戌醜為燥土,寒涼之所肅也,是為熱濕寒燥。又火在地中而土燥,坤土次於離火之後是也。水在地中而土濕,艮土次於坎水之後是也。是為熱燥寒濕。蓋土德兼該,有如是也。

風則無時不有,而秋冬更為凜烈,合之為七氣,夫何不可之有哉。昔人謂《內經》非岐黃書,乃後人之假託,要未必出於一手,故有醇有疵,分別觀之可耳。

白話文:

[六氣理論],內容如下:

六氣,指的是風、熱、暑、濕、燥、寒。風象徵著木;暑和熱都象徵著火,其中熱被稱作君火,暑則被視為相火;(這與心為君火,腎為相火的說法不同。)濕象徵著土;燥象徵著金;寒象徵著水,這是《黃帝內經》中的論述。

一年四季的氣候,春天溫暖,夏天炎熱,秋天涼爽,冬天寒冷。然而,溫熱蒸發形成了濕氣,涼爽和寒冷轉化為燥氣,這是在四氣之外,又增添了燥和濕兩種氣候。

濕氣在夏季達到頂峯,燥氣自秋季開始,因此將濕氣歸類在長夏,將燥氣歸類在秋季。一個用於描述終結,另一個用於描述起始,這是以交錯的方式表達意思,並不是說春季沒有濕氣,冬季就沒有燥氣。一年四季都有風,但風被歸類為木,所以被連結到春季,難道夏季、秋季和冬季就沒有風嗎?我們不單獨提及溫涼,因為我們用寒熱作為例子,並非說春季必須以風取代溫暖,秋季必須以燥氣取代涼爽。這些觀念應該靈活理解,如果嚴格遵循運氣理論,就會導致理論不通。

為什麼呢?陰陽水火,彼此對應,本來就不會出現某一方壓倒性勝利的情況,所以四季的秩序不會失常。如果把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驚蟄歸屬於風木,那麼就把冬季的節令混淆進了春季。把春分、清明、穀雨、立夏歸屬於熱火,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歸屬於暑火,這樣夏季和春季的界限就會變得模糊,火的影響力過於強大。把大暑、立秋、處暑、白露歸屬於濕土,那樣秋季的氣候反而比夏季更多,土的定位也就變得不合理。

如果把整個秋季都視為燥氣,再從中分割出三個節令與之相反的濕氣,只留下秋分、寒露、霜降三個節令,反而再從立冬中抽取一個節令來補充,這樣就會導致節令的混淆,四季的順序也會被打亂,這樣的理論還能信得過嗎?雖然說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,但也沒必要讓火佔兩個季節,而水只佔一個季節。由於將火分為熱和暑兩種氣候,導致某些方面過剩,另一些方面縮減,四季的順序都被打亂,這又是何必呢?

我認為溫、涼、寒、熱四種氣候,分別分佈在四季之中,這種分佈是不容改變的。

燥和濕兩種氣候,都歸屬於土,有寒濕、熱濕、寒燥和熱燥,這些氣候分佈在四季之中。在辰月,氣候是濕土,是由溫熱所蒸發形成的;在戌醜,氣候是燥土,是由寒涼所促成的,這就是熱濕和寒燥。此外,火在地層中使土變燥,這是因為坤土位於離火之後。水在地層中使土變濕,這是因為艮土位於坎水之後。這就是熱燥和寒濕。土的特性可以涵蓋各種情況。

風無時無刻不在,特別是在秋冬兩季更為猛烈,加上風,就成為了七種氣候,這樣又有什麼問題呢?前人認為《黃帝內經》並非岐伯和黃帝所寫,而是後人的偽造之作,事實上未必出自同一人之手,因此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瑕疵,我們應當分別看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