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13)

1. 表裡論

以周身言,則軀殼為表,臟腑為里。而以軀殼言,則皮膚為表,骨肉為里。以臟腑言,則腑為表,臟為里也。以經脈言,太陽陽明為表,三陰為里,少陽為半表半裡。而於表中又分表裡,則太陽乃表之表,陽明乃表之裡。於裡中又分表裡,則太陰為里之表,少陰為里之中,厥陰為里之裡也。

故傷寒傳經之次,首太陽,次陽明,次少陽,次太陰,次少陰,次厥陰。按太陽之腑為膀胱,陽明之腑為胃,二腑皆貯物,瀉而不藏,外通出表,故其經脈屬表。太陰之藏脾,少陰之藏腎,厥陰之藏肝,皆貯精,藏而不瀉,不能外出,故其經脈屬裡。少陽之府膽,所貯精汁,類於物,則似腑也,然亦藏而不瀉,則又似臟,故其經脈屬半表半裡,此無可疑。獨腎位肝下,最屬深藏,其經脈應為里之裡,乃反為里之中,此則不能無疑。

豈經脈雖連繫於臟腑,而其表裡層次,自以其行於肌膚之淺深分,不照臟腑之部位為次序耶?且此止言足經耳,若手經之次第,亦有可得而言者耶?竊疑《內經·熱病論》論傷寒傳經之次,乃仿運氣,厥陰為一陰,少陰為二陰,太陰為三陰,少陽為一陽,陽明為二陽,太陽為三陽之說以為言。然此乃言客氣之次第,恐未可為病機之據也。

且運氣之說,亦謬而不足信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從全身來看,身體的外殼可以視為外表,而內臟則是內裡。再進一步看身體的外殼,皮膚是外表,肌肉和骨骼則是內裡。對於內臟來說,腑是外表,臟則是內裡。以經脈來講,太陽、陽明經是外表,三陰經是內裡,少陽經則處在半外表半內裡的位置。在外表中再細分,太陽經是最外層,陽明經則較內層。在內裡中再分,太陰經是較外層,少陰經位於中間層,厥陰經則是最內層。

因此,感冒傳遞的順序,首先是太陽經,然後是陽明經,接著是少陽經,再後是太陰經,少陰經,最後是厥陰經。膀胱和胃分別屬於太陽經和陽明經,它們都用於儲存物質,只排泄不儲存,與外部相通,所以它們的經脈屬於外表。脾、腎和肝分別屬於太陰經、少陰經和厥陰經,它們都用於儲存精華,只儲存不排泄,無法到達外部,所以它們的經脈屬於內裡。膽囊屬於少陽經,它儲存精液,類似於儲存物質的腑,但是它只儲存不排泄,這點又類似臟,所以它的經脈屬於半外表半內裡,這點毫無疑問。但腎臟位於肝臟下方,最深藏於體內,其經脈應該是最內層,卻反而在中間層,這點令人疑惑。

難道經脈雖然與臟腑相連,但其外表內裡的層次,是由它們在皮膚下的深度決定的,並不是按照臟腑的位置來排序的嗎?而且這只討論了足部的經脈,手部經脈的排序,是否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呢?我懷疑《內經·熱病論》中關於感冒傳遞順序的理論,是模仿了運氣學說中的厥陰為一陰,少陰為二陰,太陰為三陰,少陽為一陽,陽明為二陽,太陽為三陽的說法。然而,這只是描述了外來影響的順序,恐怕不能作為疾病機制的依據。

而且,運氣學說也有錯誤,不值得信賴。

2. 陰陽論

人身從臍中分,上部為陽,下部為陰,面為陽,背為陰,左為陽,右為陰,表為陽,里為陰,腑為陽,臟為陰,氣為陽,血為陰,動為陽,靜為陰,語為陽,默為陰,寤為陽,寐為陰,呼為陽,吸為陰,魂為陽,魄為陰。《內經》言背為陽,是對腹為陰說,非謂背為陽而面為陰也。

蓋腹處下,而背居上,故以上者為陽,下者為陰耳。後人不明其說,以腹字當面字看,誤矣。觀《易》卦,陽盛於午,陰盛於子。背,北也,北屬陰,陰靜陽動,背不動,屬陰明矣。又溺水死者,女屍必仰,女人陰氣重也。男屍必僕,男人陽氣重也。不更可驗背之屬陰,面之屬陽哉?夫陽盛於午,陰盛於子,此面陽背陰之義也。

由復至乾,左升為陽,由姤至坤,右降為陰,此左陽右陰之義也。陽主氣,陰主血,陽大而陰小。乃丹溪謂:左半血多,右半氣多,人右手足大於左手足。何也?曰:左右陰陽對待,本甚均平,無偏多偏少。然陽盛於午,至酉而猶熱,陰盛於子,至卯而猶寒,豈非極盛之勢,餘氣猶旺耶?然則左雖屬陽,而陰反盛,右雖屬陰,而陽反強,固可見矣。又何疑於左半身血多,右半身氣多,右手足之大於左手足乎。

(《醫貫》謂:冬至一陽生,當漸向暖和,乃臘月大寒,冰雪反甚,蓋陽伏於下,逼陰於上,故井水氣蒸而堅冰至。夏至一陰生,當漸向清涼,乃三伏潺暑,酷熱反熾,蓋陰盛於下,逼陽於上,故井水寒而雷電合。可以互證。)予嘗病眼熱,必右目先而甚,左目後而微,知左屬血,火不易傷也。

(所謂乾柴者先灼,濕者後燃也。)又病腳腫,必左先而甚,右後而微,知右屬氣,濕尚易運也。又嘗掩右目,用左目視月,則不如右目之明,以右目火盛,能遠燭也。掩左目,用右目觀書,則不如左目之朗,以左目水盛,能近鑑也。然此猶各有所長也。若較其強弱,則右必強於左。

嘗吹筒弋鳥,筒鳥相對若引繩,以為必中也,而不中,知二目之力有強弱不同也。因閉右目,獨用左目視筒鳥如引繩,乃開右目並用,則大異矣,是左目為右目所奪也。又閉左目,獨用右目,視筒鳥如引繩,乃開左目並視,其為如引繩者,亦無異也,是右目不為左目所奪也。豈非右目強而左目弱哉?故《經》言右耳目不如左耳目明者,吾不信也。

腑為陽,臟為陰。細分之,則心肺處上部為陽,肝腎居下部為陰。又心與肺較,則肺屬金為陰,心屬火為陽。肝與腎較,腎屬水為陰,肝屬木為陽。又肺與肝較,則肺主降為陰,肝主升為陽。又腎有水有火,腎火為陽,腎水為陰。紛紜蕃變,無有定名。醫書動言陰陽,而不切指其為何項,甚屬朦混,當細分之。

(如言陰虛,則未知其言血虛耶?肺虛耶?腎水虛耶?腎火虛耶?何不切指之曰血虛,曰肺虛,曰腎水虛,曰腎火虛,之為明白也。本集一一分晰之。)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人體陰陽理論,根據中醫學說,人體可依據不同的標準劃分為陰和陽兩部分。例如,人體的上半部被視為陽,下半部為陰;臉部為陽,背部為陰;左側為陽,右側為陰;外表為陽,內部為陰;腑臟中的腑為陽,臟為陰;氣為陽,血為陰;活動為陽,靜止為陰;說話為陽,沉默為陰;清醒時為陽,睡眠時為陰;呼吸中的呼氣為陽,吸氣為陰;魂為陽,魄為陰。

《內經》指出背部屬陽,這是相對於腹部屬陰而言,並非指背部為陽而面部為陰。因為腹部位於下方,背部在上方,所以將上方的部分視為陽,下方的部分視為陰。後人可能對此理解有誤,將腹部誤認為面部,這是錯誤的。

根據《易》卦,午時陽氣最旺盛,子時陰氣最旺盛。背部代表北方,而北方屬於陰,陰性主靜,陽性主動,背部不動,因此屬陰的道理就顯而易見了。溺水身亡的人,女性屍體通常會浮起朝天,這是因為女性陰氣較重;男性屍體則通常會沉入水中,因為男性陽氣較重。這不正好說明背部屬於陰,面部屬於陽嗎?

陽氣在午時達到頂峯,陰氣在子時達到頂峯,這就是面部為陽、背部為陰的含義。

由復至乾,左邊上升的趨勢為陽;由姤至坤,右邊下降的趨勢為陰,這就是左陽右陰的意義。陽主氣,陰主血,陽性通常較大,陰性較小。但丹溪認為左半邊身體血液較多,右半邊身體氣較多,人的右手腳比左手腳大,這是為什麼呢?

實際上,左右兩側的陰陽是相互對應且非常均衡的,沒有哪一邊會特別多或特別少。然而,陽氣在午時達到最盛,直到酉時仍然保持一定的熱度;陰氣在子時達到最盛,直到卯時仍然保持一定的寒意。這是否說明在氣勢最盛時,其餘的氣依然旺盛呢?因此,雖然左側屬於陽,但陰性反而較強;右側屬於陰,但陽性反而較強,這一點是可以看到的。那麼,左半邊身體血液較多,右半邊身體氣較多,以及右手腳比左手腳大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
我曾經眼睛發炎,總是右眼先開始且更嚴重,左眼稍後且輕微,由此知道左側屬於血液,火不容易傷害它。

(就像乾柴容易著火,濕柴不易燃燒一樣。)我又有過腳腫的情況,總是左腳先開始且更嚴重,右腳稍後且輕微,由此知道右側屬於氣,濕氣比較容易消散。我曾試著遮住右眼,只用左眼看月亮,發現不如右眼看得清楚,因為右眼火氣旺盛,能看得更遠。遮住左眼,只用右眼看書,發現不如左眼看得清晰,因為左眼水分充足,能看得更近。然而,這只是各自有所長處而已。如果比較強弱,右側一定比左側強。

我曾經使用吹管射鳥,吹管和鳥對準如同拉繩,以為一定能命中,但卻沒有打中,由此知道雙眼的力量有強弱之別。因此,我閉上右眼,單用左眼看吹管和鳥如同拉繩,再睜開右眼一起看,結果大相徑庭,這是因為左眼被右眼影響。再閉上左眼,單用右眼看吹管和鳥如同拉繩,再睜開左眼一起看,結果仍然如同拉繩,沒有改變,這是因為右眼不受左眼影響。這難道不是右眼強而左眼弱嗎?因此,《經》中提到右耳和右眼不如左耳和左眼明亮,我並不相信。

腑臟中的腑屬於陽,臟屬於陰。進一步細分,心肺位於上半部,屬於陽;肝腎位於下半部,屬於陰。再進一步比較,肺屬金,為陰;心屬火,為陽。肝與腎相比,腎屬水,為陰;肝屬木,為陽。再進一步比較,肺主下降,為陰;肝主上升,為陽。另外,腎臟同時具有水和火,腎火為陽,腎水為陰。這些區分複雜多變,沒有固定的名稱。醫書經常提及陰陽,但往往不具體指出指的是哪一方面,這使得理解變得模糊不清,應該進行細致的區分。

(例如,當提到陰虛時,不清楚是指血虛、肺虛、腎水虛還是腎火虛。為何不直接指出是血虛、肺虛、腎水虛或是腎火虛,這樣更清晰明瞭。本書將一一詳細解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