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3)
卷之一·雜症 (13)
1. 潮熱
有作有止,如潮水之來,不失其期,一日一發。(熱者,火也。火氣所在之經,必乘本經氣旺之時而發,如心經熱則潮於午,腎經熱則潮於子之類,已詳發熱門。)若日三五發,即是發熱,不名潮熱矣。潮熱有虛有實,傷寒日晡潮熱,胃實也,已詳《傷寒論》。餘症潮熱,若大便結澀,小便赤短,喜冷畏熱,睡臥不安,此氣盛也,參蘇飲(見發熱)或小柴胡湯(見寒熱。
)或氣乏食少,神瘁體羸,病雖暫去,而五心常有餘熱,此為虛,茯苓補心湯、十全大補湯、養榮湯(二方俱見虛損)之類。病後欠調理者,八珍散。症似虛,而胸膈痞滿,背心痛,服補藥不效者,痰飲也。隨氣而潮,故熱隨飲而亦潮,五飲湯。夜微熱,病人不自覺,早起動作無事,飲食如常,既無別症可疑,只是血虛,陰不濟陽、宜潤補,宜上條茯苓補心等湯。脈滑有宿食,常暮發熱,於傷食門求之。
白話文:
潮熱的症狀,就像潮水一樣有漲有退,有規律地發作,每天都會出現一次。如果一天發作三五次,就不是潮熱了,而是發熱。
潮熱分為虛實兩種。傷寒引起的午後潮熱,屬於實證,詳細內容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。其他原因引起的潮熱,如果患者大便乾燥、小便量少顏色深、怕熱喜冷、睡不好,這是氣盛引起的,可以服用參蘇飲或小柴胡湯。如果患者體力差、食慾不佳、精神萎靡、身體虛弱,雖然病症暫時消失,但手掌心總是發熱,這是虛證,可以服用茯苓補心湯、十全大補湯或養榮湯。病後沒有好好調養,可以使用八珍散。
如果症狀看起來像是虛證,但患者胸悶腹脹、背部疼痛,服用補藥也沒有效果,這是痰飲引起的,可以服用五飲湯。如果患者夜裡稍微發熱,自己沒有感覺,早上起床後行動自如,飲食正常,也沒有其他可疑的症狀,只是血虛,陰氣不足導致陽氣過盛,需要滋補陰氣,可以服用茯苓補心湯等。如果脈象滑數,並且有積食,經常在傍晚發熱,可以參考傷食門的治療方法。
血虛,五心熱,夜劇者,四物二連湯。熱病愈後,餘熱伏留在經,復發熱者,小便清利,誤用寒涼,致中氣虛寒,無以托邪,不能行散,大劑參、術等補之,戰汗而解,血虛加歸、地。
白話文:
如果血虛、五心煩熱、夜間盜汗,可以服用四物湯來調理。如果患過熱病後,餘熱殘留在經絡,導致再次發熱,小便清澈,誤用寒涼藥物,會造成中氣虛寒,無法托住病邪,無法散發熱氣,這時可以用大劑量的參、術等補氣藥物,同時配合發汗藥物,就能治癒。如果是血虛,還要加上歸脾、生地。
2. 惡寒
(輕則畏怯,重則戰慄)
惡寒分內傷、外感。
3. 外感惡寒有四
一傷感初感
傷風惡風,傷寒惡寒,猶傷酒惡酒,傷食惡食也。蓋表陽被邪所郁,方欲就溫暖以宣通。故惡寒之遏閉,未發熱時固惡,即發熱時亦惡,不欲去衣被,甚而近火猶凜,當暑亦惡,不論有風無風,皆生畏怯,(惡寒與惡風稍異,惡風者有風乃惡,無風則否,不若惡寒之有風無風皆惡也。)必待表解方罷。
症必發熱無汗,頭項強痛,脈浮緊。(所謂發熱惡寒,發於陽也。)若不發熱而惡風蜷臥,則為直中陰症矣。(所謂無熱惡寒,發於陰也。按《傷寒論》少陰、厥陰篇,俱言惡寒,而太陰篇無之,闕文耳。蓋六經皆有惡寒,妄生分別便非。)
白話文:
感冒了怕風,傷寒了怕冷,就像喝酒喝多了怕酒,吃多了怕吃一樣。這是因為表面的陽氣被邪氣阻滯,想要靠近溫暖的東西來疏通。所以怕冷的症狀,在發熱之前就怕,發熱之後也怕,不願意脫衣服蓋被子,甚至靠近火堆還覺得冷,即使是在夏天也怕冷,無論是否有風,都感到害怕。(怕冷和怕風略有不同,怕風的人只有有風的時候才怕,沒有風就不怕了,不像怕冷的人,無論有沒有風都怕。)必須等到表面的寒氣消散了,這種怕冷的感覺才會消失。
症狀通常會發熱無汗,頭頸部疼痛,脈搏浮緊。(發熱怕冷,屬於陽氣受損。)如果沒有發熱,卻怕風蜷縮著身體,那就是直接侵犯陰氣的症狀了。(沒有發熱而怕冷,屬於陰氣受損。《傷寒論》中少陰、厥陰篇都提到怕冷,而太陰篇卻沒有,可能是缺失了文字。其實六經都有可能出現怕冷的症狀,不要妄加區分。)
一為傷寒陽邪深入
傳經陽邪,深入陰分,熱鬱於內,表氣不通,手足厥逆,惡寒,狀若陰症,所謂惡寒非寒,明是熱症者此也。
一為傷寒將解
按《傷寒論·辨脈篇》曰:脈浮而緊,按之反芤,此為本虛,故當戰而汗出也。其人本虛,是以發戰,以脈浮,故當汗出而解也。若脈浮而數,按之不芤,此人本不虛。若欲自解,但汗出耳,不發戰也。蓋傷寒欲解,正氣實者,邪不能爭,則汗出而解,不發戰。若正氣本虛,邪與正爭,則先戰而後汗。若但內慄而汗不出,則正氣虛極,無以托邪,為危候。
一為瘧疾發作
瘧邪與衛氣相爭,正為邪滯,內郁不通,不達於表則表寒,不行於里則里亦寒,故外戰而內慄也。
白話文:
傷寒病症嚴重時,陽邪深入體內,熱氣鬱結,導致表面氣機不通,手腳冰冷,畏寒,像是陰症的表現。但實際上這是熱症,因為畏寒並不是真正的寒症。
傷寒病症將要痊癒時,脈象浮而緊,按之則虛弱,這是因為體虛的緣故,所以會發抖並出汗。患者體虛才會發抖,脈象浮則會出汗。若脈象浮而數,按之不虛弱,表示體質不虛,若要自愈只需出汗即可,不會發抖。因為傷寒欲解,正氣充沛,邪氣無法抗衡,就會出汗而解,不會發抖。若正氣本虛,邪氣與正氣相爭,就會先發抖再出汗。若只是內部發冷而不出汗,則正氣虛弱到極點,無法抵禦邪氣,這是危險的徵兆。
瘧疾發作時,瘧邪與體內正氣相爭,導致邪氣停滯,內部氣機不通,無法到達體表就導致表面寒冷,無法深入內部就導致內部也寒冷,所以會外發抖內發冷。
4. 內傷惡寒有五
一為陽衰表虛
此《經》所謂陽虛則惡寒也。治宜薑、附、參耆之類,助陽固表。又有痹氣一症。帝曰:人身非衣寒也,中(指臟腑言)非有寒氣也,寒從中生者何?岐伯曰:是人多痹氣也,(寒濕之氣凝閉於肌體。)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此則陽衰而兼寒實者也。
一為陰乘陽位
上焦陽虛,下焦素有陰寒之氣,發動乘虛上干,故惡寒也。
一為陽氣鬱陷
或酒食、痰血、水濕、瘡毒,鬱抑陽氣於裡,不達於表;或勞倦鬱抑,中氣下陷,不能升發,則表虛而怯寒也。或發之,或吐之。(產後血瘀、乳脹皆能致之。)觀邪塞上焦不通,抑遏陽氣,東垣用升陽益胃湯,丹溪用吐法,吐出濕痰,使陽氣隨吐升發,可見矣。
白話文:
人體陽氣衰弱、表層虛弱,就會怕冷。治療需要使用生薑、附子、人參、黃耆等藥物來補益陽氣、固護表層。還有一種叫做痹氣的疾病,是因為體內寒濕之氣凝滯於肌肉骨骼,導致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所以身體感到寒冷,好像剛從水中出來一樣。這種情況是陽氣衰弱且同時有寒邪積聚。
另外,上焦陽氣虛弱,下焦本來就有寒氣,寒氣乘虛而上,也會導致怕冷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,飲食、痰濕、瘀血、水濕、瘡毒等因素阻礙了陽氣運行,陽氣無法到達體表;或者過度勞累、精神鬱悶,導致中氣下陷,無法升發,也會導致表層虛弱、怕冷。這時候可以通過發汗或吐出痰濕的方式來使陽氣上升,達到治療效果。
一為熱盛氣散
熱盛於裡,火能生風,衝突元氣,氣從火散,故凜凜而寒,甚則振顫,鼓頷咬牙,戰慄如傷神守,有以大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下之而愈者。此外假寒,而內真熱之症也。(此為陽盛格陰,與陰盛格陽相反。陽,指內熱言;陰,指外寒言。內熱外寒,兩相格拒,所謂陽盛格陰也。)
一為肺被火刑
肺主皮毛,熱則氣張汗越,失其斂肅之權,腠理虛疏,不任風寒,故惡之。
上明惡寒之理。至內傷外感之辨,晝夜之分,詳後。
一內外之辨
外感惡寒,雖近烈火不除;內傷惡寒,得就溫暖則解。
白話文:
一為熱盛氣散:體內熱力過盛,火能引發風動,衝擊體內元氣,使得氣從火熱而出,因此會感到寒冷,嚴重時會出現顫抖、嘴巴打牙、全身震顫的情況。對於這種情況,使用大承氣湯(適用於大便不通的情況)可以痊癒。這是一種表面上看似寒症,實際是內熱嚴重的症狀。(這是陽氣過盛遮蔽陰寒,與陰寒過盛遮蔽陽氣的情形相反。陽指的是體內的熱力,陰指的是外部的寒氣。體內熱力過盛,外在表現為寒,就是陽盛格陰的現象。)
一為肺被火刑:肺主理皮膚和毛髮,熱力使得氣體擴張、汗液分泌過多,失去了收斂和調節的功能,皮膚腠理變得疏鬆,無法承受風寒,因此對風寒產生反感。
這部分解釋了為什麼會畏寒的原因。關於外感和內傷導致的畏寒區別,以及白天和晚上的不同表現,後續會詳細說明。
一為內外之辨:外感引起的畏寒,即使附近有強烈的熱源也不會消除;而由內傷引起的畏寒,只要處於溫暖的環境就能得到緩解。
一晝夜之分
夜寒者,陰氣(即寒邪)。旺於陰分;(為里、為臟、為血。)晝寒者,陰邪加於陽分;晝夜俱寒者,重陰也。(與《發熱篇》熱分晝夜條對看,更詳味下條自明。)按陽虛則畏寒而惡陰,故旦安而暮亂;(至夜則寒也。)陰虛則畏熱而惡陽,故夜寧而朝爭;(晝則熱也。)此正虛之候也。
陽邪實者,遇陽而愈旺,故朝熱而暮輕;陰邪實者,逢陰而更強,故夜寒而晝減;此邪實之候也。陽虛而陰邪乘於陽分,則氣行陽二十五度而病發,故日寒而夜息;陰虛而陽邪陷於陰分(即血分也),則氣行陰二十五度而病發,故夜熱而晝涼;(觀瘧疾或日發,或夜發,可見矣。)此正虛挾邪之候也。
白話文:
一天一夜的寒熱變化,反映著人體陰陽的虛實。夜晚寒冷,是因為陰氣旺盛,白天寒冷,則是陰邪侵襲陽分,晝夜都寒冷,則是陰氣過盛。陽虛的人畏寒,晚上容易感到寒冷,而白天則相對舒服;陰虛的人畏熱,白天容易感到燥熱,而晚上則相對舒服。這是身體虛弱的表現。
如果陽邪實證,則白天陽氣旺盛時症狀加重,晚上則減輕;如果陰邪實證,則晚上陰氣旺盛時症狀加重,白天則減輕。這是邪氣實證的表現。陽虛的人如果被陰邪侵襲陽分,則病症在白天發作,晚上則緩解;陰虛的人如果被陽邪侵襲陰分,則病症在晚上發作,白天則緩解。這是虛弱夾雜邪氣的表現。
其有晝夜俱熱甚者,為重陽無陰;晝夜俱寒甚者,為重陰無陽;晝寒夜熱者,為陰陽交錯也。其有久病虛弱,無分晝夜,作止不時者,以正氣不能主持,而陰陽相乘,勝復無常也。(若壯實人初病見此,又為邪正相攻,不時擾動之故。觀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,初無定期可見矣。
)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整天都非常熱,代表他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;如果一個人整天都非常冷,代表他陰氣過盛,陽氣不足;如果一個人白天冷晚上熱,代表他陰陽失衡,交錯不調。如果一個人長期生病虛弱,不分白天黑夜,病情時好時壞,是因為正氣不足,無法控制陰陽,導致陰陽交戰,病情變化無常。如果一個身體強壯的人剛開始生病就出現這種情況,則是因為邪氣和正氣互相攻擊,導致病情時常變化。就像傷寒病中少陽證的患者,會出現反覆發燒發冷,最初很難確定病情變化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