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13)

1. 潮熱

有作有止,如潮水之來,不失其期,一日一發。(熱者,火也。火氣所在之經,必乘本經氣旺之時而發,如心經熱則潮於午,腎經熱則潮於子之類,已詳發熱門。)若日三五發,即是發熱,不名潮熱矣。潮熱有虛有實,傷寒日晡潮熱,胃實也,已詳《傷寒論》。餘症潮熱,若大便結澀,小便赤短,喜冷畏熱,睡臥不安,此氣盛也,參蘇飲(見發熱)或小柴胡湯(見寒熱。

)或氣乏食少,神瘁體羸,病雖暫去,而五心常有餘熱,此為虛,茯苓補心湯十全大補湯養榮湯(二方俱見虛損)之類。病後欠調理者,八珍散。症似虛,而胸膈痞滿,背心痛,服補藥不效者,痰飲也。隨氣而潮,故熱隨飲而亦潮,五飲湯。夜微熱,病人不自覺,早起動作無事,飲食如常,既無別症可疑,只是血虛,陰不濟陽、宜潤補,宜上條茯苓補心等湯。脈滑有宿食,常暮發熱,於傷食門求之。

血虛,五心熱,夜劇者,四物二連湯。熱病愈後,餘熱伏留在經,復發熱者,小便清利,誤用寒涼,致中氣虛寒,無以托邪,不能行散,大劑參、術等補之,戰汗而解,血虛加歸、地。

2. 惡寒

(輕則畏怯,重則戰慄)

惡寒分內傷、外感。

3. 外感惡寒有四

一傷感初感

傷風惡風,傷寒惡寒,猶傷酒惡酒,傷食惡食也。蓋表陽被邪所郁,方欲就溫暖以宣通。故惡寒之遏閉,未發熱時固惡,即發熱時亦惡,不欲去衣被,甚而近火猶凜,當暑亦惡,不論有風無風,皆生畏怯,(惡寒與惡風稍異,惡風者有風乃惡,無風則否,不若惡寒之有風無風皆惡也。)必待表解方罷。

症必發熱無汗,頭項強痛,脈浮緊。(所謂發熱惡寒,發於陽也。)若不發熱而惡風蜷臥,則為直中陰症矣。(所謂無熱惡寒,發於陰也。按《傷寒論》少陰、厥陰篇,俱言惡寒,而太陰篇無之,闕文耳。蓋六經皆有惡寒,妄生分別便非。)

一為傷寒陽邪深入

傳經陽邪,深入陰分,熱鬱於內,表氣不通,手足厥逆,惡寒,狀若陰症,所謂惡寒非寒,明是熱症者此也。

一為傷寒將解

按《傷寒論·辨脈篇》曰:脈浮而緊,按之反芤,此為本虛,故當戰而汗出也。其人本虛,是以發戰,以脈浮,故當汗出而解也。若脈浮而數,按之不芤,此人本不虛。若欲自解,但汗出耳,不發戰也。蓋傷寒欲解,正氣實者,邪不能爭,則汗出而解,不發戰。若正氣本虛,邪與正爭,則先戰而後汗。若但內慄而汗不出,則正氣虛極,無以托邪,為危候。

一為瘧疾發作

瘧邪與衛氣相爭,正為邪滯,內郁不通,不達於表則表寒,不行於里則里亦寒,故外戰而內慄也。

4. 內傷惡寒有五

一為陽衰表虛

此《經》所謂陽虛則惡寒也。治宜薑、附、參耆之類,助陽固表。又有痹氣一症。帝曰:人身非衣寒也,中(指臟腑言)非有寒氣也,寒從中生者何?岐伯曰:是人多痹氣也,(寒濕之氣凝閉於肌體。)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此則陽衰而兼寒實者也。

一為陰乘陽位

上焦陽虛,下焦素有陰寒之氣,發動乘虛上干,故惡寒也。

一為陽氣鬱陷

或酒食、痰血、水濕、瘡毒,鬱抑陽氣於裡,不達於表;或勞倦鬱抑,中氣下陷,不能升發,則表虛而怯寒也。或發之,或吐之。(產後血瘀、乳脹皆能致之。)觀邪塞上焦不通,抑遏陽氣,東垣用升陽益胃湯,丹溪用吐法,吐出濕痰,使陽氣隨吐升發,可見矣。

一為熱盛氣散

熱盛於裡,火能生風,衝突元氣,氣從火散,故凜凜而寒,甚則振顫,鼓頷咬牙,戰慄如傷神守,有以大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下之而愈者。此外假寒,而內真熱之症也。(此為陽盛格陰,與陰盛格陽相反。陽,指內熱言;陰,指外寒言。內熱外寒,兩相格拒,所謂陽盛格陰也。)

一為肺被火刑

肺主皮毛,熱則氣張汗越,失其斂肅之權,腠理虛疏,不任風寒,故惡之。

上明惡寒之理。至內傷外感之辨,晝夜之分,詳後。

一內外之辨

外感惡寒,雖近烈火不除;內傷惡寒,得就溫暖則解。

一晝夜之分

夜寒者,陰氣(即寒邪)。旺於陰分;(為里、為臟、為血。)晝寒者,陰邪加於陽分;晝夜俱寒者,重陰也。(與《發熱篇》熱分晝夜條對看,更詳味下條自明。)按陽虛則畏寒而惡陰,故旦安而暮亂;(至夜則寒也。)陰虛則畏熱而惡陽,故夜寧而朝爭;(晝則熱也。)此正虛之候也。

陽邪實者,遇陽而愈旺,故朝熱而暮輕;陰邪實者,逢陰而更強,故夜寒而晝減;此邪實之候也。陽虛而陰邪乘於陽分,則氣行陽二十五度而病發,故日寒而夜息;陰虛而陽邪陷於陰分(即血分也),則氣行陰二十五度而病發,故夜熱而晝涼;(觀瘧疾或日發,或夜發,可見矣。)此正虛挾邪之候也。

其有晝夜俱熱甚者,為重陽無陰;晝夜俱寒甚者,為重陰無陽;晝寒夜熱者,為陰陽交錯也。其有久病虛弱,無分晝夜,作止不時者,以正氣不能主持,而陰陽相乘,勝復無常也。(若壯實人初病見此,又為邪正相攻,不時擾動之故。觀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,初無定期可見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