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4)
卷之一·雜症 (14)
1. 夏月伏陰辨
丹溪謂夏月炎暑盛行,人身內外皆熱,其說甚的。乃張景岳謂,夏月伏陰,人身外熱內寒,冬至伏陽,人身外寒內熱。以夏至陰生,地上熱而井水寒,冬至陽生,地上寒而井水溫為證。其說似是而非。乃知有天時,而不知有地理者也。人身之氣,與天地通,固從天時而變,亦隨地勢而移。
既有東西南北之殊,豈無上下高深之別。人之身固在地上也,非在地中也。設夏時而身處井中,則不特內寒,即外亦寒矣。尚得如其說謂外熱內寒耶?然則置身地上,不特外熱,即內亦熱,自可反觀而見矣。試觀浮瓜沉李,咽水飲冰,未嘗畏冷,其情可見。冬月能如是乎?或曰:夏月汗多,汗多則亡陽,陽亡則陰生於內,謂之伏陰,非歟?曰:夏月汗多,是人皆然,豈皆亡陽乎?不過虛其津液耳。津液虛即陰虛,陰虛則陽愈熾,觀小便之短而赤可知。
不滋金水,而補火土,吾見其惑也。曰:古人於暑證,多用熱劑,非歟?曰:此因證轉虛寒乃然,不可一概混施也。問:夏月陽氣外泄,冬月陽氣內臟,非歟?曰:陽外泄則汗出而內涸,故清潤之品為宜;氣內斂則化水而陰滋,故溫熱之劑可任。觀夏月渴而小便短赤,冬月不渴而小便清長,則陽外泄者之內非冷,陽內藏者之中非熱,不辨自明矣。
白話文:
[夏季潛藏陰寒的辨析]
丹溪認為在夏天,由於酷熱的天氣,人的身體內外都感到燥熱,這樣的說法非常正確。然而,張景嶽卻指出,在夏季,雖然外面很熱,但身體內部實際上是冷的,同樣的,冬天雖然外面寒冷,但身體內部卻是暖和的。他用夏至時節,地面熱而井水冰冷,冬至時節,地面冷而井水溫暖作為佐證。這種論點看似合理,但實際上存在問題。他只看到了天氣的變化,卻忽略了地理環境的影響。人的體質與天地相通,固然會隨著季節的更迭而改變,也會因為地形的高低深淺而有所不同。
既然有東南西北的不同,怎麼可能沒有上下高深的區別呢?人的身體當然在地面上,而不是在地底下。假設在夏天,人待在井裡,那麼不只是體內,連體外也會感到寒冷。這樣還能說體外熱而體內冷嗎?因此,當人站在地面上,不僅體外熱,體內也會感到熱,這是可以自己觀察到的。試想一下,夏天吃著浮在水面上的瓜果,喝著冰涼的水,完全不會害怕冷,由此可以看出夏季的特徵。冬天能這樣嗎?有人可能會說:夏天流汗多,流汗多就會導致陽氣流失,陽氣流失後,陰氣就會在體內生成,這就是所謂的潛藏陰寒,對嗎?我回答:夏天流汗多,這是所有人的共同現象,難道每個人的陽氣都會流失嗎?這只是消耗了身體的津液罷了。津液消耗即表示陰氣的減少,陰氣減少則陽氣會更加旺盛,從小便短少且色澤紅赤就可以看出來。
如果不滋養肺腎,反而去補充心脾,我認為這是很混亂的做法。有人問:古人在治療暑熱症狀時,常常用熱性藥物,不是嗎?我回答:這是因為病人的體質轉為虛寒才會這樣做,不能一概而論。再問:夏天陽氣會從體內散發到體外,冬天陽氣會收藏在體內,不是嗎?我回答:如果陽氣散發到體外,會出汗,導致體內乾燥,所以適合使用清涼滋潤的藥物;如果氣血內斂,會轉化為水分,滋養陰氣,所以可以使用溫熱的藥物。從夏天口渴且小便短少且紅赤,冬天不渴且小便清澈且量多,就可以看出,陽氣散發在外的人體內並非冰冷,陽氣收藏在內的人體內也非過熱,這些差異不用特別解釋就顯而易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