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5)
卷之一·雜症 (15)
1. 中風
其證卒然仆倒,昏迷不醒,痰涎壅塞,咽喉作聲。或口眼喎斜,四肢癱瘓,或半身不遂,或口噤舌強,喑不能言。(卒倒者中臟,重證。不倒者中血脈等,輕證。詳下。)風有外風,有內風。內風者,即人身中之氣也。(《經》曰:人身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。又氣有餘便是火,火氣之標疾如風也。
又肝屬風。)外風由於外感,內風由於內傷,此證有純是內傷者,有內傷兼外風者,從無純只外風者。若單隻感冒外風,不過為頭疼發熱,自汗等輕證。如仲景《傷寒論》所云而已。烏有昏迷卒倒,瀕於死亡,如前所舉諸重證哉?(前項重證,皆由內傷虧敗而然。風若非寒,縱極狂暴,無令人昏倒之事。
白話文:
患者突然昏倒,失去意識,痰液阻塞呼吸道,喉嚨發出聲音。可能出現口眼歪斜、四肢癱瘓、半身不遂、嘴巴緊閉舌頭僵硬,無法說話。昏倒的屬於內臟病變,症狀較嚴重;沒有昏倒的屬於血脈等問題,症狀較輕微,後面再詳細說明。風有外風和內風,內風就是人體內的氣。古代醫書說,人體的氣,用天地間的疾風來命名。氣過多就會變成火,火氣的病症表現得像風一樣快。而且肝臟屬風。外風是由於外感風寒,內風是由於內傷,這個症狀有純粹內傷引起的,也有內傷兼外風引起的,沒有單純外風引起的。如果只是單純感冒外風,只會出現頭痛發燒、自汗等輕微症狀,就像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所說的那樣。怎麼可能出現昏迷昏倒,瀕臨死亡,像前面提到的那些嚴重症狀呢?前面提到的那些嚴重症狀,都是由於內傷導致身體虛弱造成的。風如果沒有寒性,就算再狂暴,也不會讓人昏倒。
惟西北方寒風,令人凍僵仆倒則有之,然此即屬中寒,不名中風矣。)按王安道謂卒暴僵仆等證,昔人以為外中於風,及劉河間、李東垣、朱丹溪出,所論始與昔人異。河間主火,東垣主氣,丹溪主濕,(詳下。)反以風為虛象。蓋三子以相類中風之病,混同立論,致使後人狐疑雲云。
後人祖其說,咸以古人所言者為真中風,三子所論者為類中風。張景岳又謂:三子所論,與外中風邪無涉,固不可以中風名之,並不可以類中風名之,直名之為非風可耳。(瑤)按:三子所論,乃指內風立說,與外感之風對講,內風、外風皆可雲中,故予仍舊概以中風名之,使人知有內風之義,非故與王、張諸公立異也。
白話文:
雖然西北方的寒風會讓人凍僵倒地,但這屬於體內寒氣,不算是中風。王安道認為突然僵直倒地的症狀,古人認為是外感風邪所致,但劉河間、李東垣、朱丹溪等人的論述則與古人不同。河間主張火,東垣主張氣,丹溪主張濕,他們反而認為風是虛象。這三位醫家將相似的中風病症混為一談,導致後人產生疑惑。
後人沿用他們的說法,認為古人的說法是真正的中風,而三位醫家的論述是類似中風。張景岳又說,三位醫家的論述與外感風邪無關,既不能稱為中風,也不能稱為類似中風,應該稱為非風症。但我認為,三位醫家的論述是針對內風提出的,與外感風邪相對應,內風、外風都可以稱之為中風,因此我仍然將其統稱為中風,讓大家知道有內風這種病症,並非故意與王、張等人唱反調。
2. 內傷兼外風證
《靈樞經》云:虛邪(即外風)。偏客於身半,(因其人半身血氣空虛,故風邪偏客之。)其入深,內居營衛,營衛衰則真氣去,邪氣獨留,發為偏枯。(偏,謂半身枯,枯,廢也。真氣衰乃偏枯,其非一外感即偏枯,可知。可見外感風寒,必無卒僕及偏廢等證,惟內傷而後有。
)身偏不用(不能運動也)。而痛,(血氣為邪滯故痛。)言不變,志不亂,(邪未入臟腑,神明不亂也。)病止在分(分肉)。腠(腠理)之間,巨針取之。(刺經絡以通其血脈。)益其不足,損其有餘,乃可復也。痱之為病也,(《經》謂:中風有四,一曰偏枯,如木之根本未甚枯,而一邊枝幹先萎也,即上證。二曰風痱,即下證。
白話文:
《靈樞經》記載:虛邪(也就是外風)容易侵犯身體的半邊。這是因為那人半身血氣虛弱,所以風邪偏向那邊入侵。風邪深入體內,停留於營衛之間,營衛虛衰,真氣就會消散,只剩下邪氣,最終導致半身枯萎。所謂偏枯,就是指半身枯萎,枯萎代表著廢掉。真氣衰弱才會導致偏枯,由此可見,單純的外感不會導致偏枯,只有內傷才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身體一側無法活動,這是因為血氣被邪氣阻滯導致疼痛。言語沒有變化,精神沒有混亂,這是因為邪氣尚未侵入臟腑,神志還沒有受到影響。病症只停留在肌肉和皮肉之間,需要用巨針治療。透過針刺經絡,疏通血脈,補充不足之處,去除過多之處,才能够恢復健康。
痱子這種病症,《經》上說中風有四種,第一種是偏枯,就像樹木的根部還沒有完全枯萎,但一邊的枝幹卻先枯萎了,這就是上面提到的偏枯。第二種是風痱,就是下面要講的。
三曰風癔,謂奄然忽不知人也,即中臟證。四曰風痹,謂痹證因風所成者也,詳痹門。)身無痛者,(病在裡,故外不痛也。)四肢不收,(如癱瘓是也。癱者,坦也,筋脈弛縱,坦然不舉也。瘓者,渙也,血氣散渙而無用也。較偏枯止病半身者為甚矣。)志亂不甚,其言微知,(其言尚可曉也。
)可治。甚則不能言,不可治也。
仲景謂:中風絡脈空虛,(經絡之血氣虛。)賊邪不瀉,或左或右,邪氣反緩,(邪滯故緩也。緩,遲滯弛縱之意。)正氣即急。(正被邪遣,故急迫也。如左被邪氣凝滯,而寒則迫正氣於右而熱,故右之筋脈縮急也。)正氣引邪,喎僻不遂。(即口眼喎斜。)邪在於絡(肌表浮絡,)肌膚不仁。
白話文:
第三種叫做風癔,指的是突然昏迷失去意識,這是臟腑病變的症狀。第四種叫做風痹,指的是因風引起的痹病,詳細內容請參閱痹病篇。如果身體沒有疼痛(病在內臟,所以外在沒有疼痛感覺),四肢無法收縮(就像癱瘓一樣。癱瘓,指筋脈鬆弛無力,無法抬起。瘓,指血氣散亂無用。比只影響半邊身體的偏枯還要嚴重),神志混亂,但還能稍微說話(還能讓人明白意思),就可以治療。嚴重到無法說話的,就無法治療了。
仲景說:中風是因為經絡空虛(經絡的血液氣血不足),邪氣入侵無法排出,可能偏向左邊或右邊,邪氣反而是緩慢的(邪氣停滯,所以緩慢。緩,指的是遲滯鬆弛的意思),正氣則急迫(正氣被邪氣驅趕,所以急迫。比如左邊被邪氣凝滯,寒氣迫使正氣跑到右邊,所以右邊的筋脈收縮急迫)。正氣牽引邪氣,導致口眼歪斜,邪氣停留在經絡(肌膚表面的浮絡),造成肌膚失去知覺。
(麻木不知痛癢。)邪在於經,即重不勝。(營分著邪,筋脈廢而不用,則轉動艱難,故重。或兼濕氣也。)邪入於腑,即不識人。(中腑必歸胃,胃熱蒸液成痰,由胃之大絡入迷心竅,故不識人也。)邪入於臟,舌不能言,口吐涎。(中臟必歸心,舌者心之苗,心經痰滯,筋脈不靈,無以運舌,故舌強難言。
心火上蒸,舌下廉泉穴開,故吐涎也。)
東垣則分:中血脈(蓋兼仲景中絡、中經言之。)者,外有六經之形症;中腑者,內有便溺之阻隔;(二便不通。)中臟者,痰涎昏冒卒倒,口不能言,不識人。(東垣所謂中臟,蓋兼仲景中腑言之。)
白話文:
如果身體麻木,感覺不到痛癢,可能是因為病邪侵入經絡,導致身體沉重無力。若病邪侵入營分,筋脈就會失去作用,難以活動,所以會感覺沉重,也有可能是因為同時伴有濕氣。如果病邪侵入腑臟,就會讓人神志不清,不認識人。這是因為所有腑臟都歸屬於胃,胃熱會蒸發津液形成痰,這些痰會從胃部的大絡進入心竅,導致神志不清。如果病邪侵入臟器,就會導致舌頭無法說話,口吐唾液。這是因為所有臟器都歸屬於心,舌頭是心臟的苗芽,心經被痰濕阻滯,筋脈無法靈活運作,導致舌頭僵硬難以說話。心火上蒸,舌頭下面的廉泉穴打開,所以會吐口水。
東垣先生將病邪入侵的部位分為三種:一種是侵入經絡,這種情況會表現出六經的症狀;一種是侵入腑臟,這種情況會出現大小便不通暢;還有一種是侵入臟器,這種情況會出現痰涎昏迷、突然倒地、口不能言、不認識人。東垣先生所說的「中臟」其實也包括了仲景先生所說的「中腑」。
中血脈者,(偏枯歪斜,麻木者是。)小續命湯加減,分六經證治之。證見太陽,無汗惡寒,(此傷寒也,非中風也。然風每兼寒,故通言之。)本湯倍麻黃、防風、杏仁;(並針至陰、崑崙、舉蹺。)有汗惡風,本湯倍桂枝、芍藥、杏仁。(針風腑。)證見陽明,無汗身熱,(亦是傷寒證。
)不惡寒,(傷寒惡寒,傳至陽明則不惡寒,而反惡熱)。本湯加石膏、知母各二兩,甘草一兩;有汗身熱不惡風,本湯加葛根二兩,倍桂枝、黃芩。(針陷谷,刺厲兌。)證見太陰,無汗身涼,(傷寒在三陽經則身熱,傳至太陰則熱入於裡,身但微溫,今言涼者,蓋主直中言也。)本湯倍附子,加乾薑二兩,甘草三兩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血脈不通順,導致身體偏癱、歪斜、麻木等症状,就要根據《小續命湯》方劑加減,並結合六經辨證論治。假如患者屬於太陽經證,表現為無汗、惡寒,這屬於傷寒,而非中風,但風邪常常夾雜寒邪,所以俗稱中風。治療時需將麻黃、防風、杏仁的用量加倍,並針刺至陰、崑崙、舉蹺穴位。如果患者有汗、惡風,則需將桂枝、芍藥、杏仁的用量加倍,並針刺風腑穴位。假如患者屬於陽明經證,表現為無汗、身熱,也屬於傷寒證,但此時不會惡寒,因為傷寒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後,不再惡寒而反倒惡熱。治療時需加入石膏、知母各二兩,甘草一兩。如果患者有汗、身熱但不惡風,則需加入葛根二兩,將桂枝、黃芩的用量加倍。並針刺陷谷、厲兌穴位。假如患者屬於太陰經證,表現為無汗、身涼,這是因為傷寒在三陽經時會導致發熱,傳到太陰經後,熱邪入裡,身體只會微微溫熱,這裡說涼只是直白地描述症状。治療時需將附子的用量加倍,加入乾薑二兩,甘草三兩。
(針隱白。)證見少陰,有汗無熱,(太陰不言有汗,少陰不言無汗,當是互文。)本湯倍桂枝、附子、甘草。(針太谿。)若無此四證,而但見少陽、厥陰證者,或六經證混淆者,或支節攣痛,麻木不仁者,每本湯八兩,加羌活四兩,連翹六兩。(其證見少陽者,灸絕骨;見厥陰者,刺大敦,以引其熱。
按小續命湯,乃麻黃、桂枝之變方,止可用於中血脈,然亦不可輕用,內熱熾者尤忌,慎之。《金鑑》以口眼喎斜,肌膚麻木不仁為中絡,形氣實者烏藥順氣散,虛者大秦艽湯。以喎斜癱瘓不遂為中經,實者換骨丹,虛者小續命湯、黃耆五物湯。)按六經形證,在傷寒以頭疼、(腦後巔頂。
白話文:
針刺隱白穴,若患者出現少陰症狀,有汗無熱,(太陰症狀不言有汗,少陰症狀不言無汗,應當是互文。)這時藥方中桂枝、附子、甘草的用量需加倍。針刺太溪穴。若患者沒有上述四種症狀,但出現少陽、厥陰症狀,或者六經症狀混雜,或者肢節攣痛,麻木不仁,每劑藥方八兩,再加羌活四兩,連翹六兩。(若患者出現少陽症狀,灸絕骨穴;若出現厥陰症狀,針刺大敦穴,以引熱外出。
小續命湯是麻黃、桂枝的變方,只能用於治療中血脈,但也不可輕易使用,內熱熾盛者尤忌,要謹慎。金鑑中將口眼歪斜,肌膚麻木不仁歸屬於中絡,形氣實者用烏藥順氣散,虛者用大秦艽湯。將歪斜癱瘓不遂歸屬於中經,實者用換骨丹,虛者用小續命湯或黃芪五物湯。)根據六經形證,在傷寒中,以頭疼(腦後巔頂……
)項強、背痛,屬太陽;以頭痛、(額前。)目痛、鼻乾,屬陽明;頭痛、(兩太陽穴兩角。)脅痛、嘔、口苦、寒熱往來,屬少陽。此皆以其經脈所行之部分言也。若太陰之腹痛自利,(飲食不消,腹脹噯氣,身重黃腫,亦是。)少陰之脈沉細,但欲寐,(唾沫、善恐、奔豚、骨痿、脊腰兩股後廉內痛、足下熱痛,亦是。)厥陰之消渴,氣上撞心等證,(閉癃、遺尿、疝、小門痛、面塵、嘔逆,亦是。
)則皆以其經脈受邪之為病言之。然三陰主裡,病輒經臟相連,病在經者有此證,入臟者亦有此證,何以別之?曰:三陰入臟則身無熱,在經則身熱。(觀《傷寒論》三陰證,以發熱為邪還於表,可悟。)則但有身熱惡風寒,而內無便溺阻隔及昏迷等證,則可知為病在血脈之表,而不在臟腑之裡矣。抑又思之,此皆以足經言耳,豈手經獨無可言者乎。
白話文:
脖子僵硬、背痛屬於太陽經;頭痛、額頭痛、眼睛痛、鼻子乾燥屬於陽明經;頭痛、太陽穴疼痛、脅肋疼痛、嘔吐、口苦、寒熱交替屬於少陽經。這些都是根據經脈所行經的部位來判斷的。至於太陰經的腹痛腹瀉、飲食不消化、腹脹噯氣、身體沉重、黃疸等症状,以及少陰經的脈象沉細、嗜睡、唾液多、害怕、奔豚、骨痿、腰骶兩腿後側內側疼痛、腳底發熱疼痛等症状,還有厥陰經的消渴、氣上衝心等症状,以及閉癃、遺尿、疝氣、小腹疼痛、面色蒼白、嘔吐等症状,這些都是根據經脈受到邪氣侵犯而產生的病症。
然而三陰經主裡,病症往往會波及到相關的臟腑,病症在經脈上的表現和病症進入臟腑的表現會有一些共同之处,该如何分辨呢? 答案是: 三陰經病入臟腑,患者就不会发热;病症留在经脉上,患者则会出现发热。可以参考《伤寒论》中关于三陰證的描述,发热是因为邪气回返到体表,以此来理解。 因此,只要患者有发热、怕冷,但没有大小便不畅、昏迷等症状,就可以判断病症是在血脈的表面,而不是在臟腑的内部。
此外,上述所说都是关于足经的病症,难道手经就没有可以参考的病症吗?
考其經脈可知也。再按六經形證,可參下文中腑兼中臟條。中腑者,內有便溺之阻隔,(大、小二便不通也,不利於飲食者亦是。)三化湯或局方麻仁丸通利之。(《金鑑》實者三化湯,虛者搜風順氣丸。)
若外無六經之形證,內無便溺之阻隔,而但手足不能運動,舌強不能語言,乃血弱不能養筋故也。大秦艽湯養血而筋自榮。若內外證俱有,先解表而後攻裡,表裡邪既解,當服愈風湯,以行中道。(行中道猶雲和解。)久服大風盡去,縱有微邪,亦從愈風湯加減治之。然治病之法,不可失於通塞,(塞固不可,太通利亦不可也。
白話文:
觀察經脈就能了解病症。再依照六經的症狀,可以參照下文腑兼中臟的條目。中腑是指內有大小便不通暢,以及飲食不順暢的情況,可用三化湯或麻仁丸來通利。金鑑中記載,實證用三化湯,虛證用搜風順氣丸。
如果沒有六經的症狀,也沒有大小便不通暢,但手腳無法活動,舌頭僵硬不能說話,就是血氣不足無法滋養筋脈所致。可以用秦艽湯來養血,筋脈自然就會恢復。如果內外證都有,先解表再攻裡,表裡邪氣都消除了,就要服用愈風湯,以調和內外。久服愈風湯就能消除風邪,即使有微弱的邪氣,也可以從愈風湯加減藥物來治療。治病的方法不能失於通塞,過於壅塞不行,太過通利也不可取。
)或一氣之微汗,(十五日也。)或一旬(十日也)之微利,(內外分解,使餘邪盡出也。問:此證既兼內傷,何得數為汗、下,不顧虛虛耶?曰;虛者自虛,實者自實,不去其邪,何以存正?庸醫惟知溫補,反訾古人,亦可哂矣。久之清濁自分,營衛自和矣。)
中臟者,痰涎昏冒,至寶丹、活命金丹之類。內有麝香入脾治肉,牛黃入肝治筋,龍腦入腎治骨。中血脈、中腑者不可用,恐其通竅而引邪入筋骨,不能出也。(《金鑑》實者補氣,虛者參附湯,脫症見者倍參。)
白話文:
或者出現輕微的汗,持續十五天。或者出現輕微的腹瀉,持續十天,這是內外分解,讓殘餘的邪氣完全排出。有人問:這個病症既有內傷,為什麼要一直用汗法、瀉法,不顧及身體虛弱呢?回答:虛弱的人自然會虛弱,實證的人自然會實證,如果不把邪氣去除,怎麼能保住正氣呢?庸醫只知道溫補,反而指責古人,真是可笑。久而久之,清濁自然會分開,營衛自然會調和。
對於臟腑有痰涎昏迷的患者,可以用至寶丹、活命金丹之類的藥物。內含麝香入脾治肉,牛黃入肝治筋,龍腦入腎治骨。但是,對於血脈、腑臟有病的患者,就不能使用這些藥物,因為擔心它們會打開竅穴,導致邪氣入侵筋骨,無法排出。(《金鑑》記載:實證的人補氣,虛證的人用參附湯,如果出現脫症,就加倍使用人參。)
中腑多兼中臟,如左關脈浮弦,面目青,左脅偏痛,(兩脅皆肝部位,而左脅尤肝所居。)筋脈拘急,(肝主筋。)目瞤,(肝竅於目。)頭目眩,(肝火上衝。)手足不收,坐㩉不得,(皆筋病也,)此中膽兼中心,犀角散之類。如左寸脈浮洪,面赤汗多,(汗為心液。)心神顛倒,舌強,言語謇澀,(心脈上榮舌本。
)忪悸恍惚,此中小腸兼中心,加味牛黃散之類。如右關脈緩或浮大,面唇黃,汗多,(脾濕盛也。)身重怠惰,嗜臥,肌肉瞤動不仁,(脾主肌肉。)腹脹不食,(脾氣不運。)此中胃兼中脾也,防風散之類。如右寸脈浮澀而短,鼻流清涕,多喘,(肺氣上壅。)胸中冒悶,(胸中,肺之部分也。
白話文:
內臟之間常常互相影響,例如左關脈浮弦,面容青色,左脅疼痛(兩脅都是肝臟的部位,而左脅是肝臟主要所在),筋脈拘緊(肝臟主宰筋脈),眼睛跳動(肝臟與眼睛相通),頭暈目眩(肝火上衝),手腳不聽使喚,坐著也坐不住(都是筋脈疾病),這些都是膽囊和心臟共同生病的表現,可以用犀角散等藥物治療。
例如左寸脈浮洪,臉色發紅出汗(汗液是心臟的津液),心神恍惚,舌頭僵硬,說話口齒不清(心臟經脈向上通達舌根),心悸不安,這些都是小腸和心臟共同生病的表現,可以用加味牛黃散等藥物治療。
例如右關脈緩慢或浮大,臉色和嘴唇發黃,出汗很多(脾臟濕氣過盛),身體沉重無力,喜歡躺著,肌肉跳動麻木(脾臟主宰肌肉),肚子脹滿不想吃東西(脾臟氣機不暢),這些都是胃和脾臟共同生病的表現,可以用防風散等藥物治療。
例如右寸脈浮澀而短,鼻子流清水鼻涕,呼吸困難(肺氣上逆),胸悶憋氣(胸部是肺臟的部位),這些都是肺臟生病的表現。
)氣短聲嘶,(肺主聲音。)四肢痿弱,(肺熱則痿。)此中大腸兼中肺也,五味子湯之類。如左尺脈浮滑,面目黧黑,腰脊痛引小腹,不能俯仰,兩耳虛鳴,骨節疼痛,足痿,善恐,此中膀胱兼中腎,獨活散之類。(按中臟必有痰涎、昏冒、卒倒等危證,非只此等,此等特用以分別其為何腑、臟耳。
)
治風之法,初得之當順氣,(順氣則可,破氣、瀉氣則不可。)及其久也,當活血。(四物湯吞活絡丹即此義。)若不順氣,徒用烏附,又不活血,徒用防風、天麻、羌活輩,未見其能治也。按中風必由於真氣虛,則宜補氣以順之。(黃耆、人參必用之藥。)氣虛而逆沖,則宜降氣以順之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出現呼吸短促、聲音嘶啞,四肢無力,這可能是肺和腸道出了問題,可以服用五味子湯之類的藥物。如果病人左尺脈浮滑,面容黑黃,腰背疼痛延伸到小腹,無法彎腰,兩耳嗡嗡作響,骨節疼痛,腳無力,容易恐懼,這可能是膀胱和腎臟出了問題,可以服用獨活散之類的藥物。需要注意的是,內臟病變往往伴隨著痰涎、昏迷、突然倒地等危急症狀,以上只是用來辨別病變部位的典型症狀。
治療風症的方法,剛開始要以順氣為主,因為順氣才能治癒,而破氣、瀉氣則不可取。風症久病則要活血,四物湯加上活絡丹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只順氣而不活血,比如只用烏附,或者只活血而不順氣,比如只用防風、天麻、羌活等藥物,效果都不理想。風症的根本原因是真氣虛弱,所以要補氣以順氣,黃耆、人參是必須使用的藥物。如果氣虛導致逆氣上衝,則要降氣以順氣。
(沉香之屬。)氣虛而滯,則宜宣導以順之。(木香、陳皮之屬。)皆所謂順也。(氣熱則涼之,氣寒則溫之,亦為順。)熱則血枯澀,寒則血凝滯,或滋潤以活之,或溫行以活之,皆所謂活也。此證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,故黃耆為必用之君藥,防風為必用之臣藥,黃耆助真氣者也,防風載黃耆助真氣以周於身者也,亦能發散風邪。
許胤宗治王太后中風口噤,煎二藥熏之而愈,況服之乎?多怒則加羚羊角;渴加葛根汁、秦艽;口噤口喎,亦加秦艽;恍惚錯語,加茯神、遠志;不得睡,加酸棗仁;內熱加梨汁、人乳、生地黃汁;痰多加竹瀝、荊瀝,少佐以薑汁。治此證用諸汁最妙,以其行經絡,滲分肉,捷於諸藥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氣虛又停滯,就應該用宣導的方法使其通暢,像是木香、陳皮等藥材,都是屬於順氣的藥物。氣熱就用涼性的藥物,氣寒就用溫性的藥物,也是順應自然法則。熱症會導致血枯澀,寒症會導致血凝滯,可以用滋潤的藥物使血液活絡,或用溫和的藥物使血液流通,都是所謂的活血。這些病症幾乎都是因為真氣運行不順暢而引起的,因此黃耆是必用的君藥,防風是必用的臣藥。黃耆可以補益真氣,防風可以幫助黃耆補益的真氣順暢地運行全身,同時也能發散風寒。
許胤宗曾經用黃耆和防風煎成藥液,熏治王太后中風口噤,效果顯著,口噤症狀痊癒了,更何況是內服呢?如果患者容易生氣,可以加用羚羊角;如果口渴,可以加葛根汁和秦艽;如果口噤或口歪,也可以加秦艽;如果神志恍惚,說錯話,可以加茯神和遠志;如果失眠,可以加酸棗仁;如果內熱,可以加梨汁、人乳、生地黃汁;如果痰多,可以加竹瀝、荊瀝,少量佐以薑汁。治療這種病症,用各種汁液是最有效的,因為它們可以暢通經絡,滲透到肌肉,比一般的藥物更迅速見效。
以上所論,乃內傷而兼外風者也。蓋內傷氣血虧敗,日久有所觸,則隨觸而發,故一遇外感風寒而卒然倒僕,顯出如許危證,知非一朝一夕之故矣。
白話文:
所說的這些,是因為內在的傷害加上外在的風邪所致。蓋因內在的氣血已經虧損,時間久了,一旦遇到觸發因素,就會隨即發作,因此一遇到外感風寒,就突然倒下,顯現出許多危急的症狀,這顯示這種情況並非一時之間形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