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15)

1.

氣無形而血有質,氣為陽,主護衛於外,故名之曰衛;血為陰,主營運於中,故名之曰營。血陰有質,故其行也必次第循經,而入於脈道之中,充於內而後達於外。氣陽無形,故其行也慓疾,不循經而出於脈道之外,實於表而後返於裡。觀(《內經》謂飲酒者,氣先行皮膚,先充在外之絡脈,而後滿於在內之經脈。

可見矣。)此二者之行,所以有不同也。(《經》謂營氣之行,寅時起,由肺經而大腸、胃、脾、心、小腸、膀胱、腎、心包、三焦、膽、肝諸經,復返於肺,如是者每日五十周。衛氣之行,每日早至暮,行陽分二十五周,每周由太陽而少陽、陽明、足少陰,復返於太陽。暮至曉,行陰分二十五周,每周由腎而心、肺、肝、脾,復返於腎。

二者之行不同如此。按《經》言營氣,是言血中之氣,非單言血,蓋血中之氣,既負血而行,則亦不及衛氣之慓疾也。)《經》言衛氣,晝行陽二十五度,(度,即遍也。)夜行陰二十五度,大概如此。蓋晝則陽動,而氣行於表者多,夜則陰靜,而氣斂於內者多,非晝全不行於內,夜全不行於外也。至謂一晝夜必行五十周,則鑿矣。

氣一耳,以其行於脈外,則曰衛氣,行於脈中,則曰營氣,聚於胸中,則曰宗氣。名雖有三,氣本無二。氣與血並根柢於先天,而長養於後天。《經》謂營氣出於中焦。又謂心生血。不過以胃受穀氣,蒸化成血,血色之赤,稟於心火為言耳。要之血即天一之水,(觀血味鹹可知。

)氣為坎中之陽,同根於腎,無岐出也。氣根於腎,亦歸於腎,故曰腎納氣,其息深深。(氣不歸元,則喘咳不得臥。)肺司呼吸,氣之出入,於是乎主之。且氣上升,至肺而極,升極則降,由肺而降,故曰肺為氣主。腎主納氣,故丹田為下氣海;肺為氣主,故胸中為上氣海。

腎水為坎中之陽所蒸,則成氣,上騰至肺,所謂精化為氣,地氣上為云也。氣歸於肺,復化為水,肺布水精,下輸膀胱,五經並行。(水之精者行於經永。)所謂水出高源,天氣下為雨也。陰陽互根,於此可悟矣。腎以閉藏為職,雖子半陽生,而氣發淵泉,機猶未暢,故氣之升發,不屬腎而屬肝也。

藏屬腎,泄屬肝,(升則泄矣。)此肝腎之分也。肝主升,肺主降,此肺肝之分也。心主動,(志壹則動氣也。)腎主靜,此心腎之分也。而靜藏不致於枯寂,動泄不致於耗散,升而不致於浮越,降而不致於沉陷,則屬之脾,中和之德之所主也。然則升降動靜,苟失其中,雖為肝、肺、心、腎之不職,亦即脾之不職。

而但知氣之不升,或有升無降,為肝木克脾土者,陋也。知各臟之病,皆關乎脾,則知脾氣調和,即各臟俱調和矣。故補脾不如補腎,不過舉要之詞,故不若補腎不如補脾之論,為得其全也。老人、小兒尤以脾胃為主。《經》言陽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。又曰風氣通於肝,故氣病往往稱風,如肝風、腸風、胃風之類,(飲食在胃,則胃實腸虛,氣下於腸,飲食在腸,則腸實胃虛,氣上於胃,往來鼓動有聲,所謂腸風、胃風即此。)皆氣之往來,鼓動若風耳,非必外來之風也。

白話文:

氣是無形的,而血是有形的物質。氣具有陽性特質,主要功能是在體外保護我們,因此被稱為「衛氣」;血具有陰性特質,主要工作是在體內運行,因此被稱為「營氣」。血液作為陰性的有形物質,其運行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沿著經絡,進入血管中,充滿內部後才會到外部。氣作為陽性的無形物質,其運行快速,不遵循經絡,而是出現在血管外,填充表面後再返回到體內。

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當人飲酒時,氣首先會到達皮膚,先充滿外部的微小血管,然後才會填滿內部的大血管。這可以讓我們看到氣和血的運行方式是不同的。

營氣和衛氣的運行方式各不相同。營氣從寅時開始,由肺部經絡開始,然後依序經過大腸、胃、脾、心、小腸、膀胱、腎、心包、三焦、膽、肝等部位,最後回到肺部,這樣每天會運行五十週。衛氣則是白天從早到晚,在身體的陽性部分運行二十五週,每週從太陽經開始,經過少陽、陽明、足少陰,再回到太陽經。晚上從晚到早,在身體的陰性部分運行二十五週,每週從腎開始,經過心、肺、肝、脾,再回到腎。

營氣和衛氣的運行方式不同,營氣指的是血液中的氣,不僅僅是血液本身,因為血液中的氣雖然攜帶著血液運行,但是速度遠不及衛氣。

衛氣在白天會在身體的陽性部分運行二十五週,夜晚則在身體的陰性部分運行二十五週。大體上,白天陽氣活躍,大部分的氣會在體表運行;夜晚陰氣平靜,大部分的氣會收縮在體內。然而,並不是白天所有的氣都會在體內運行,也不是夜晚所有的氣都會在體外運行。

氣本質上是一樣的,只是運行的位置不同,會有不同的名字。在血管外運行的叫衛氣,血管內運行的叫營氣,聚集在胸部的叫宗氣。名字雖然有三個,但氣質上本來就是一樣的。

氣和血都源自於先天,後天成長養育。《內經》說營氣來自中焦,又說心能生成血液。這只是描述胃部吸收食物的氣,蒸煮轉化成血液,血液的紅色是因為心火的原因。

總的來說,血液就是天一之水,氣是坎卦中的陽性,它們都源自於腎,沒有分開的起源。氣源自腎,最終也會回到腎,所以說腎納氣,呼吸深沉。如果氣不能回到原處,就會導致喘息咳嗽,無法安睡。

肺負責呼吸,控制氣的進出。而且氣會向上運動,到肺部達到頂點,到了頂點就會下降,從肺部開始下降,所以說肺是氣的主宰。腎負責納氣,所以丹田是下氣海;肺是氣的主宰,所以胸中是上氣海。

腎水受到坎卦中陽性的蒸煮,就會形成氣,上升到肺部,這就是所謂的精化為氣,地氣上為雲。氣回到肺部,再次轉化為水,肺部佈散水精,向下輸送到膀胱,五經同時運行。這就是所謂的水出高源,天氣下為雨。

陰陽互相依存,由此可以理解。腎以閉藏為職責,即使在子時半,陽氣開始生長,但是氣發源於深淵,機制還沒有完全發揮,所以氣的上升發散,不屬於腎,而屬於肝。

儲藏屬於腎,排洩屬於肝,這就是肝腎的區別。肝主升,肺主降,這就是肺肝的區別。心主動,腎主靜,這就是心腎的區別。然而,靜止的儲藏不會導致枯萎,活動的排洩不會導致耗散,上升的不會導致飄忽不定,下降的不會導致沉淪,這就屬於脾,是中和的品德所主導的。

然而,如果升降動靜失去平衡,不僅是肝、肺、心、腎的失職,也是脾的失職。只知道氣不升,或者只有升沒有降,是肝木剋脾土的人,是狹隘的。知道每個臟器的疾病都與脾有關,就知道脾氣調和,那麼所有臟器都能調和。因此,補脾不如補腎,只是抓住了重點的說法,不如補腎不如補脾的理論,更全面。

老年人和小孩尤其應該以脾胃為主。《內經》說陽氣像天地之間的強風,又說風氣通向肝,所以氣病常常被稱為風,如肝風、腸風、胃風等,都是氣的往來,像風一樣鼓動,不一定是由外部風引起的。

以上是關於氣的理論,至於其病狀、診斷和治療,詳見下面的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