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16)

1. 內風證

內傷虧敗日久,極則必發,不必有所感觸也。(久病或產後,多有暴脫之症,深居密室,豈有外感哉?)

劉河間則主乎火,謂熱甚生風,非肝木之風,(如雲不必泥定肝風耳。)亦非外感之風。由將息失宜,五志過極,心火暴盛,腎水虛衰,不能制之,熱氣鬱怫,心神昏冒,故卒倒無知。病微則但僵仆,氣血流通,筋脈不攣,發過如故。重則氣血鬱結不通。陰氣暴絕,陽氣後竭而死。

其說甚是。然既曰火盛由於火虛,則當用六味,乃反用地黃飲子熱劑者,以火發而陽暴脫也。若腎火未虛者,只以降心火為主,清心湯、瀉心湯大劑與之。俟心火既降,次以防風通聖散汗之。(內火亦用汗散者,蓋火雖已降,而浮盛於表者未散,故汗之使外越也。)或大便門塞者,三化湯下之。

白話文:

身體內傷長期虧損,到了極點就會發病,不一定會有明顯的徵兆。例如久病或產後,經常會出現突然昏倒的情況,就算深居密室,也不一定是外感風寒引起的。

劉河間認為這種病症是心火過旺所致,熱極生風,不是肝木之風,也不是外感之風。這是因為生活作息不規律,情緒失控,導致心火暴烈,腎水虛弱,無法制約心火,熱氣鬱積,心神昏亂,所以昏倒失去意識。病症輕微時,只是身體僵硬無力,氣血流通,筋脈不僵硬,發作後恢復如常。嚴重時,氣血瘀滯不通,陰氣驟然消失,陽氣隨後衰竭而亡。

這個說法非常合理。既然說火盛是因火虛引起,就應該用滋陰的六味地黃湯,為何反而使用溫熱的地黃飲子呢?因為是火發而陽氣突然衰竭。如果腎火尚未虛弱,只需以降心火為主,用清心湯、瀉心湯大劑治療。待心火降下後,再用防風通聖散發汗。(內火也用汗散,是因為火雖然已降,但浮在表面的熱氣尚未散去,所以用汗法使其從體表排出。)若大便不通,則用三化湯瀉下。

內外火邪已盡,以羌活愈風湯調之,宣其氣血,導其經絡。(通痰滯也。)若腎水虛虧,命門真火挾肝風上衝者,大劑六味地黃丸料(見虛損)煎服。若竟至陽脫,宜先用參附大劑峻補其陽,而後實其陰,繼以生脈散(見中暑。)滋其化源。

東垣則主乎氣,謂人身之陽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。中風證非外來之風,此本氣衰也。四旬氣衰之後,或再傷其氣,(七情、勞役、房事、飲食,皆足傷之。)多有此證,壯時無有也、肥盛者間亦有之,亦形盛氣衰而然耳。此證非大劑參、耆,何以挽回。若不僕,但舌強、語謇、痰壅、支體不遂,六君子(見氣)加諸汁治之。

白話文:

內外火邪已經完全消除,可以用羌活愈風湯來調理,疏通氣血,引導經絡,這樣就可以通暢痰滯。如果腎水虛虧,命門真火夾帶著肝風上衝,就要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丸來治療,可以參考虛損的治療方法,煎服。如果情況嚴重到陽氣脫落,應該先用參附大劑峻補其陽,然後再補益陰氣,再用生脈散來滋養其化源,可以參考中暑的治療方法。

東垣醫學主要強調氣,認為人體的陽氣,可以比作天地之間的疾風。中風的病症不是外來的風邪引起的,而是本身氣虛衰敗造成的。人到四十歲後,陽氣開始衰退,如果再受到其他因素的傷害,比如七情、勞役、房事、飲食等等,都容易導致中風。年輕力壯的人很少中風,肥胖的人也容易中風,都是因為身體雖然豐盛,但是氣虛衰敗造成的。這種情況如果不及时用大劑量的參、耆來補氣,就很难挽回。如果沒有倒下,只是舌頭僵硬、說話不清、痰多、肢體麻痺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諸汁來治療,可以參考氣虛的治療方法。

(此為氣虛內奪之證。蓋虛弱之人,多有卒然昏眩而倒者,與下《中氣篇》氣逆者下同。)

丹溪則主於痰,謂土濕生痰,痰鬱成熱極生風。

問:內風亦有中血脈、中腑、臟之分乎?曰:病自內發,未有不傷其腑、臟者。由於火盛,則火發而血與痰壅矣;由於氣虛,則氣滯而血與痰凝矣。痰血壅滯,食亦不化,填塞於腑,則二便不通,阻礙臟氣,則昏迷不醒,其重者也。輕者中後,邪散布經絡,而血脈之行不利,固有之矣。豈必兼外風乃然哉?至於下文所舉各症,亦多內傷所致,不必兼涉外感也。

口噤,即牙關不開也。由氣血凝結於牙關,筋脈不能活動,以蘇合丸或生南星、冰片、烏梅肉為末擦牙,或以鬱金、藜蘆末搐鼻,或針人中、頰車各四分,或白礬半兩、鹽花一分,細研,擦點牙根下,更以綿裹半錢匕,安牙盡頭。用甘草,比中指節截作五截,生油內浸過,炭火上炙,候油入甘草,斡開牙關,令咬定甘草,如人行十里許時,又換一截,後灌藥,極效。

白話文:

這是氣虛導致的內虛症狀。虛弱的人容易突然昏眩倒地,跟下篇中氣篇提到的氣逆症狀類似。丹溪認為這是痰濕引起的,認為土濕生痰,痰郁成熱,熱極生風。

有人問:內風會分中血脈、中腑、中臟嗎?答:疾病從內部發作,沒有不傷及腑臟的。火盛則火氣發散,血與痰凝結;氣虛則氣機滯塞,血與痰凝結。痰血壅滯,食物也不消化,阻塞在腑臟,導致大小便不通,阻礙臟腑氣機,就會昏迷不醒,這是比較嚴重的狀況。輕微一點的會影響經絡,導致血脈運行不暢,這是必然的。難道一定要兼有外風才會這樣嗎?下文提到的各種症狀,大多是內傷引起的,不一定需要外感因素。

口噤,就是牙關緊閉打不开。這是由於氣血凝結在牙關,筋脈不能活動引起的。可以用蘇合丸或生南星、冰片、烏梅肉研末擦牙,或用鬱金、藜蘆末搐鼻,或針刺人中、頰車穴各四分,或用白礬半兩、鹽花一分,研細,擦點在牙根下方,再用棉花裹半錢匕,放在牙齒末端。可以用甘草比中指節截成五段,浸泡在生油中,用炭火烤,等到油浸入甘草,用它撑开牙关,讓患者咬住甘草,行走十里左右,再换一段,之後再灌藥,效果極佳。

口眼喎斜。胃經細筋為目下綱,膀胱經細筋為目上綱,膽經脈起於目銳眥,其筋亦結焉,小腸、三焦筋脈俱至目銳眥。又胃經、大腸經脈俱挾唇口左右。風寒之邪,視諸經筋脈之虛而中之,左虛則左受寒,筋脈急引而喎斜,右虛反此。以清陽湯、秦艽升麻湯散之。內有熱者,宜加辛涼。

患處宜灸,目斜灸承泣,(承泣禁灸,再考。)口喎灸地倉,不效,更灸人迎、頰車。若純是內風火邪而喎斜者,則為熱灼筋枯短縮,與寒而收引者相反,不可灸,亦不可用溫散之藥,須苦寒降火,有用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下之而愈者是也。通用牽正散:白附子、(辛熱,專去頭面之風。

白話文:

嘴歪眼斜,可能是胃經、膀胱經、膽經、小腸經、三焦經筋脈受風寒影響,導致筋脈收縮所致。左側筋脈虛弱則左側受寒,筋脈緊縮而導致嘴歪眼斜,右側虛弱反之。可用清陽湯、秦艽升麻湯散寒。若內有熱症,則需加入辛涼藥物。患處可灸,眼斜灸承泣,嘴歪灸地倉,若無效可再灸人迎、頰車。若純粹是內風火邪導致嘴歪眼斜,則因熱灼筋脈枯萎短縮,與寒邪收縮不同,不可灸,也不可用溫散藥物,需用苦寒藥物降火,可用承氣湯瀉下。通用牽正散,白附子專治頭面風邪。

內火盛者,宜加清涼之品。)殭蠶、全蠍(二味去風破結痰,痰結筋脈間,非去痰筋不舒)等分為末,每二錢酒調服,外搗萆麻子一兩,冰片三分,為膏,寒月加乾薑、附子各一錢,右喎貼左,左喎貼右。舊謂左寒則右熱,左熱則右寒,此為內有熱而外感寒者言。若止外寒而內不熱,或止內熱而外無寒,則左寒者不必右熱,左熱者不必右寒也。

大抵純是內風而熱不甚者,必無此證,熱甚者乃有之,然喎斜不甚,以火即暴甚,不至遽枯其根也。若兼外感風寒,則甚矣。以寒熱相激,其勢愈暴也。純感風寒者亦甚,以寒之收引易也,然亦必虛人乃有之。(凡遇旋風而喎斜者,皆虛人也。)

白話文:

體內火氣旺盛的人,應該多吃些清涼的食物。將殭蠶和全蠍等量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酒調服,可以去風破結痰,因為痰結在筋脈之間,如果不化痰,筋絡就無法舒展。另外,將萆麻子一兩,冰片三分,搗成膏狀,寒月時可以再加入乾薑和附子各一錢,患左側臉歪的人,就貼在右側,患右側臉歪的人,就貼在左側。以前認為左側寒則右側熱,左側熱則右側寒,其實這是指內有熱而外感寒的人。如果只是外感寒而內部不熱,或者只是內熱而外無寒,那麼左側寒的人就不必右側熱,左側熱的人也不必右側寒。

總的來說,如果是純粹的內風而熱氣不重,就不會出現這種症狀。熱氣重的人才會出現這種症狀,但是臉歪不嚴重,因為火氣雖然很盛,但還不至於迅速枯竭其根源。如果同時外感風寒,那就會更加嚴重,因為寒熱相激,其勢力就會更加猛烈。純粹感風寒的人也會很嚴重,因為寒氣容易收縮筋脈,但這種情況也必須是虛弱的人才會出現。凡是遇到旋風而臉歪的人,都是虛弱的人。

半身不遂。《經》云:胃脈沉鼓澀,胃外鼓大,(外鼓,猶雲浮而鼓指。)心脈小堅(堅,即實也。)急,(急,即緊也。)皆偏枯。男子發左,女子發右,不喑舌轉,可治。(以其病止在血脈,未及臟腑也。)蓋胃與脾為表裡,更實更虛,(更,迭也。)胃陽虛則脾陰盛,而胃從於脾,故胃脈沉鼓澀也。

澀,為多血少氣。(氣少,故血雖多而不流走也。)胃陽盛則脾陰虛,而脾從於胃,故胃脈鼓大於臂外也。大,為多氣少血。(氣多,故血雖少而脈亦大,然必大而兼虛。)心之元陽不足,陰寒乘之,故脈小堅急者,者陽不足也;堅急者,陰寒之邪也。心、胃、脾三等脈,凡有其一,即為偏枯者。

白話文:

半身不遂,古籍記載,如果胃脈沉而鼓且澀,胃外鼓大,心脈小而堅實且急,都是偏癱的徵兆。男性偏癱發病於左側,女性偏癱發病於右側,沒有口齒不清或肢體不能轉動,是可以治療的。這是因為病症還停留在血脈,尚未影響到臟腑。

這是因為胃和脾互為表裡,一實一虛。胃陽虛弱,脾陰就會旺盛,胃受到脾的影響,所以胃脈沉而鼓且澀。澀代表血多氣少,氣不足,所以血雖然多卻無法流動。胃陽旺盛,脾陰就會虛弱,脾受到胃的影響,所以胃脈鼓大於手臂外側。大代表氣多血少,氣多,所以血雖然少,脈卻很大,但必定大而虛。心臟的元陽不足,陰寒入侵,所以脈小而堅實且急。小代表陽氣不足,堅實且急代表陰寒邪氣。心、胃、脾三條經脈,只要出現其中一種症狀,就是偏癱的徵兆。

何也?蓋心之神無處不周者也,胃之氣無處不行者也,神行氣流,充足盈溢,何有於病。若神氣受傷,則運行不能周遍,而筋脈偏枯矣。所謂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也,然豈特心、胃為然哉?五臟六腑,凡有一不周,皆足以致偏枯,固可推耳。丹溪謂:左半多屬死血與血虛,四物等補血之劑。

右半多屬氣虛與痰,四君等補氣之劑,並加竹瀝、薑汁以行痰。是大概如此,不可泥。古方順風勻氣散、虎骨散、虎脛骨酒、黃耆酒,可選用。外用蠶沙兩石,分三袋蒸熱,一袋著患處,冷則再換一袋。羊肚釀粳米、蔥白、薑、椒、豉等,煮爛,日食一具,十日止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會生病呢?因為心神和胃氣應該無處不在,無處不達,當心神運作順暢,胃氣流通無阻,身體就會充滿活力,哪裡會有病呢?如果心神受傷,胃氣不足,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,筋脈萎縮。所以說,任何疾病都是因為真氣不流通而引起的,這不僅僅是心臟和胃的問題,五臟六腑任何一個器官出現氣血運行不暢,都會導致身體出現病變,道理是一樣的。丹溪先生說,身體左側的病症大多與瘀血和血虛有關,可以用四物湯等補血藥物治療。身體右側的病症大多與氣虛和痰濕有關,可以用四君子湯等補氣藥物治療,並配合竹瀝、薑汁等藥物化痰。以上只是大概的原則,不能一概而論。古方中順風勻氣散、虎骨散、虎脛骨酒、黃耆酒等都可以選擇使用。外用蠶沙兩石,分三袋蒸熱,輪流敷在患處,冷了就換一袋。羊肚釀粳米,加入蔥白、薑、椒、豉等一起煮爛,每天吃一碗,連續吃十天即可。

失音不語。《經》謂內奪(精血虧敗亡失,如被人奪去者然)而厥,(逆而上行名厥,火氣上衝也。)則為音痱,此腎虛也。(腎水虛,故火上炎。)少陰(腎脈)不至者,(不至,謂不能上通也,即腎水不上潤意。)厥也。腎脈不至於上,則不得循喉嚨挾舌本,故不能言也。

地黃飲子、六味、八味等(六、八味見虛損)主之。或用竹瀝、荊瀝(去痰)、梨汁(去熱,各三杯)、生葛汁(去熱)、人乳汁(潤燥,各二杯)、陳醬汁(半杯)和勻,隔湯頓溫服。(舌為心之苗,痰火盛則心脈乾燥拘急,故舌強而不能言。又痰迷心竅,則心脈不用,故不能掉舌,且神昏不能語也。

白話文:

失聲無法說話,古籍記載是因為精血虧損、火氣上衝,導致聲音嘶啞,這是腎虛所致。腎水不足,火氣上炎,腎脈不能上達喉嚨,因此無法控制舌頭發聲。

可用地黃飲、六味地黃丸、八味地黃丸等補腎藥物治療。也可以用竹瀝、荊瀝、梨汁、生葛汁、人乳汁、陳醬汁等混合製成飲品,隔水加熱後溫服,可以清熱化痰,滋潤心脈,緩解舌強不語、神昏失語的症状。

)有痰者,滌痰湯。內熱者,涼膈散(見發熱)加石菖蒲、遠志,(以通心竅也)為末,煉蜜丸,彈子大,硃砂為衣,每服一丸,薄荷湯化下,名轉舌膏。或《寶鑑》訶子湯(見喑)、正舌散、茯神散,外用龜尿點舌,神效。(置龜新荷葉上,豬鬃戮其鼻立出。)語澀,有舌縱、舌麻,皆以痰火治之,烏藥、殭蠶、膽星、芩、連、枳殼、防風、竹瀝、薑汁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有痰,可以用滌痰湯。如果患者內熱,可以用涼膈散,並加入石菖蒲、遠志,製成蜜丸,大小如彈子,外面裹上硃砂,每次服用一丸,用薄荷湯送服,稱為轉舌膏。另外,也可以參考《本草綱目》中的訶子湯、正舌散、茯神散等方劑,並配合外用龜尿點舌,效果顯著。語澀、舌縱、舌麻等症狀,都屬於痰火引起的,可以用烏藥、殭蠶、膽星、黃芩、黃連、枳殼、防風、竹瀝、薑汁等藥物治療。

痰盛者。橘紅一斤,逆流水五碗,煮數滾,去橘紅,再煮至一碗,頓服,白湯導之,(後又飲白湯,以手探喉,導令吐也。)吐痰之聖藥也。中後氣未盡順,痰未盡除,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。中氣、中惡、霍亂尤宜之。中後體虛有痰,四君子(見氣。)和星香散,或六君子、(見氣。

)養正丹,(見氣。)墜痰鎮氣,氣實者,以星香散吞之,氣虛者,六君子湯吞之。

白話文:

痰多的人,可用橘紅一斤,加清水五碗,煮沸幾次,去除橘紅,再煮至一碗,趁熱喝下,用白開水送服,並用手探喉嚨幫助吐出痰液。這藥方是治療痰多的特效藥。如果喝藥後氣息仍不順暢,痰還沒完全排出,可以服用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。這兩種藥方尤其適合治療中氣不足、中惡、霍亂等症狀。如果體虛有痰,可以服用四君子湯和星香散,或是六君子湯、養正丹,幫助鎮壓痰氣。氣虛的人,可以用六君子湯吞服;氣實的人,可以用星香散吞服。

四肢不舉。實者,脾濕盛,令筋脈緩軟,宜去濕。虛者,脾燥熱,壯火食氣,無氣以動,十全大補湯(見虛損。)加減,去邪留正。

身體疼痛。風寒濕三氣留滯經脈,故不通而痛。鐵彈丸、十味銼散、(有熱藥,無熱者宜之。)蠲痹湯。(見痹。)

昏冒。活命金丹、至寶丹、至聖保命金丹、補氣。

白話文:

四肢抬不起來,如果是實證,就是脾臟濕氣過盛,導致筋脈鬆軟無力,需要祛除濕氣;如果是虛證,就是脾燥熱,火氣旺盛耗損精氣,導致無力活動,需要補氣。身體疼痛,是風寒濕三氣停滯經脈,不通則痛,可以服用鐵彈丸、十味銼散或者蠲痹湯。昏迷,需要服用活命金丹、至寶丹、至聖保命金丹來補氣。

小便不通。《三因》白散子,加木通、燈心、茅根煎,熱盛去附子。潔古云:如自汗,津液外亡,小便自少,不可利之,使營衛枯竭,無以制火,當退熱止汗,小便自利。

遺尿。濃煎參耆湯,少加益智子,頻啜之。

多食。火盛則脾陰虛而燥,故能消食,當瀉火,脾陰復則食減,是其驗也。舊謂脾虛則求助於食。《經》云:實則夢與,虛則夢取。即其義也,亦通。(食以養血,故脾陰虛則思食。然食而能消、則有火也。)

中風須分陰陽。(氣虛者多寒,火盛者多熱。)陰中,面色青白,手足厥冷,多汗。(風火內生,亦有轉為寒症者。蓋風火發越,汗出過多,陽隨外泄,症轉陰寒,固有之矣。昔人謂中風之痰始為熱痰,後為寒痰,亦此意也。)陽中,面赤如醉,怒目上視,強直掉眩。《經》云:掉眩支痛,強直筋縮,為厥陰風木之氣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暢時,可以用白散子加入木通、燈心、茅根煎煮,若熱盛則去掉附子。潔古說,如果伴隨自汗,體內津液流失,小便量本來就少,不能強行利尿,否則會導致營氣和衛氣枯竭,無法控制內火,應該先退熱止汗,小便自然會通暢。

遺尿的情況,可以用參耆湯濃煎,加入少許益智子,頻頻飲用。

吃飯過多,是因為火氣旺盛,導致脾陰虛弱而燥熱,所以容易消化食物。應該瀉火,脾陰恢復後食量就會減少,這就是驗證的方法。以前認為脾虛的人會想吃東西,其實《經》書上說,實則夢與,虛則夢取,就是這個道理,也是相通的。吃東西可以滋養血液,所以脾陰虛弱的人就會想吃東西。但是如果吃下去就容易消化,就說明有火氣。

中風要區分陰陽,氣虛的人多寒症,火盛的人多熱症。陰性的中風,面色蒼白,手腳冰涼,多汗。因為風火內生,也可能轉變為寒症。這是因為風火發散,汗出過多,陽氣隨著外泄,症狀轉變成陰寒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古人說中風的痰一開始是熱痰,後來變成寒痰,也是這個意思。陽性的中風,面色紅潤像喝醉了酒一樣,眼睛怒視,肢體僵硬,頭暈目眩。《經》書上說,頭暈目眩、四肢疼痛、肢體僵硬,是厥陰風木之氣。

木旺生火,風火屬陽,多為兼化,皆熱氣也。又風能勝濕,而為乾燥,風病勢甚,因而筋縮強直,燥熱之甚也。《寶鑑》云:凡人初覺大指、次指、次指麻木不仁,或不用者,三年內必中風,(肺脈終大指,大腸脈起食指,金病則皮毛不固,易於受風也。)宜先服愈風湯、天麻丸各一料,以預防之。

薛立齋云:預防之理,當養氣血,節飲食,戒七情,遠房幃。若服前藥以預防,適所以招風取中也。《乾坤生意》云:凡人手足漸覺不遂,麻痹不仁,或口眼喎斜,(此皆經絡之病,易中外風。)語言謇滯,或胸膈迷悶,吐痰相續,(此痰火之病,易中內風。)六脈弦滑而無力,其去卒厥仆倒亦不遠矣,須防之。

白話文:

木頭旺盛會生火,風和火都屬陽性,多半會互相轉化,都是熱氣。而且風能克制濕氣,導致乾燥,風病很嚴重,因此筋骨會縮緊僵硬,燥熱非常明顯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如果一個人剛開始感覺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麻木無知覺,或者無法使用,三年內一定會中風(肺經循行至大拇指,大腸經起始於食指,金氣不足則皮毛不堅固,容易受風)。應該先服用愈風湯、天麻丸各一劑,以預防中風。

薛立齋說:預防中風的道理,在於養護氣血,節制飲食,戒除七情,遠離房事。如果只是服用藥物來預防,反而容易招風中風。《乾坤生意》記載:如果一個人手腳逐漸出現不靈活、麻痺無知覺,或者嘴巴歪斜(這些都是經絡病變,容易受到外風侵襲),說話口齒不清,或者胸悶氣短,不停地吐痰(這是痰火病變,容易受到內風侵襲),六脈弦滑無力,距離突然昏厥倒地就不遠了,一定要注意防範。

有婦人先胸脅脹痛,(肝血虛,肝火盛而鬱也。)後四肢不收,(血虛不能養筋也。)自汗如雨,(肝熱津泄。)小便自遺,(肝熱陰挺,疏泄不藏。)大便不實,(火蒸脾土濕動。)口緊目瞤,(筋脈收引。)飲食頗進,(臟腑未傷。)十餘日,或以為中臟。立齋曰:非也。

若風中臟,真氣既脫,(指汗遺言。)惡症既見,禍在反掌,安能延至十日。(中風陡然而發,亦無先見胸脅之證。)視其色則青赤,(木火之色。)診其脈洪數,而肝尤甚,乃用犀角散四劑,頓愈。又用加味逍遙散(見郁。)調之。後因鬱怒復作,兼發熱、嘔吐,月經不止,飲食少思。

白話文:

一位婦人起初胸部兩側脹痛,之後四肢無力,不停冒汗,甚至尿失禁,大便稀軟,嘴巴緊閉,眼睛不停眨動,雖然食慾不錯,但這些症狀持續了十多天,有人認為是中風。醫生卻斷言不是,因為若真是中風,真氣早就耗盡,各種惡症早就出現,不可能拖延十天。觀察她的面色,是青紅色,脈象洪數,其中肝脈尤其明顯,於是醫生開了犀角散四劑,婦人立刻痊癒。之後又用加味逍遙散調理,因為她後來因為鬱怒又復發,伴隨著發燒、嘔吐、月經不斷和食慾不振。

乃木剋土,脾不攝血也。用加味歸脾,佐以逍遙散而愈。又有人,素無疾苦,忽如死人,身不動,目閉不開,口噤不言,惡聞人聲,狀如冒眩,移時方寤。此由出汗過多,血少陽氣鬱胃於上不行所致。移時氣下而寤,名曰郁胃,白薇湯、倉公散。引此二證,以為辨證之法。

白話文:

木克土,脾臟無法控制血液,因此用加味歸脾湯,並佐以逍遙散治療後痊癒。另外有些人,平時身體健康,突然像死人一樣,身體不動,眼睛閉著睜不開,嘴巴緊閉不說話,厭惡聽到人聲,症狀像頭昏眼花,過了一段時間才醒過來。這是因為出汗過多,血液不足,陽氣鬱積在胃部,無法上升所致。過了一段時間,氣下降才醒過來,稱為郁胃,可以用白薇湯、倉公散治療。這兩個案例可以作為辨證治療的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