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16)

1.

以上明氣之理,至其病證脈治,詳下。

2. 氣之病證

《內經》列九氣為病。一曰怒則氣上,甚則嘔血(暴怒傷陰,血隨氣逆、飧泄。完穀而出也。怒氣上衝則嘔血,下鬱則飧泄,氣鬱不運,則水穀不分也。)或血菀於上,(不嘔則鬱積於上焦。)形氣絕,(卒然倒斃)名薄厥。(薄,迫也。謂血氣厥逆,迫於上焦。)或胸滿脅痛,食則氣逆而不下。

一曰喜則氣緩。志氣通暢和緩,本無病。然過於喜,則心神散蕩而不藏,為笑不休,為氣不收,甚則為狂,有喜極氣暴脫而死者,必其人素虛,氣浮無根也。(所謂暴喜傷陽。)一曰悲則氣消。心志摧抑沮喪,則氣亦因之消索。以怒則氣盛而張反觀之,可見悲則氣衰而斂矣。

為目昏,(悲泣多則目昏。)為筋攣,為陰縮,(皆有降無升,肝木受克所致也。)為酸鼻辛頞、為少氣不能報息,(報,接續意。)為下血,(氣不能攝血也。)為泣則臂麻。一曰恐則氣下。精卻、(腎精方欲化氣而上,因恐則卻而退下也。王太僕謂;恐則傷精,卻而上,不下流,下焦陰氣亦迴環而不散,故聚而脹。

未妥。)氣還,下焦脹,為陰痿骨酸,精時自下。一曰驚則氣亂。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為癡癇,(驚則神不守舍,痰涎入心所致。)為不省人事,為僵仆。一曰思則氣結。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為不眠,為中痞,三焦閉塞,為不嗜食,為昏瞀,為得後(即大便)與氣,(噯氣,或屁。氣鬱下陷之屁,不若傷食之屁臭甚。

)則快然而衰。(結氣得通而滯減也。)一曰寒則氣收。腠理閉,氣不行,上下所出水液,澄澈清冷。一曰熱則氣泄。腠理開,汗大泄,喘嘔吐酸,暴迫下注,所謂壯火食氣,又曰熱傷氣也。(氣乘風則飄,遇火則散,火主發泄,一夜熱作而身頓怯,可見。)一曰勞則氣耗。

喘息汗出,內外皆越,精神竭絕,(《經》曰: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)為促乏,為嗽血,為腰痛骨痿,為高骨壞,為煎厥。(五心煩熱,如煎熬而厥逆也。)男為少精,女為不月。按七情皆生於心,以悲則氣下,故屬之肺;怒則氣上,故屬之肝;恐則怯而欲藏匿,故屬於腎;思則無所不通,故屬之脾耳,此義宜知。(驚屬心肝氣動,故風火交煽,則病發驚駭。

)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,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《經》謂清濁相干為亂氣,(水穀之清氣注五臟,濁氣注六腑,清氣上升,濁氣下行,反之則亂也。)予謂邪正相干亦然。(此如卦畫之交錯,陰陽揉雜。)於此想見霍亂情狀。氣滯必痛。《經》云諸痛皆因於氣。又云氣傷痛,形傷腫。

先痛後腫者,氣傷形也;先腫後痛者,形傷氣也。丹溪謂氣有餘便是火。自覺冷氣自下而上者,非真冷也,火極似水耳,不治其火,則氣不降。(火極似水,猶云熱證似寒,氣為火所衝突,飄忽若風,故冷也。)氣本清,滯而痰凝血瘀,則濁矣。不治其痰血,則氣不行。

白話文:

[氣之病症]

《內經》列舉了九種由氣引起的病症。首先,當人發怒時,氣會上衝,嚴重的話會導致嘔血。這是因為暴怒會傷害陰氣,使血液隨著氣逆而上,導致食物未經充分消化就排出體外。如果怒氣上衝會造成嘔血,而怒氣向下鬱積就會導致食物未完全消化就排泄出來,這都是因為氣鬱不運,水穀無法正常分離的緣故。或者血液鬱積在上半身,形成形氣絕的症狀,也就是突然倒斃,這種情況被稱為薄厥。

其次,當人感到喜悅時,氣會變得緩和。心志通暢和緩,本來是無病的,但過度的喜悅會使心神散蕩,無法收藏,導致不停地笑,氣也無法收斂,嚴重的話甚至會變成瘋狂。有時候,人會因為極度的喜悅導致氣突然脫離,進而死亡,這通常發生在那些原本就氣虛、氣浮無根的人身上。

再者,當人感到悲傷時,氣會消耗。心志受到打擊,氣也會跟著消沉。以怒氣會使氣盛而張來反觀,可以發現悲傷會使氣衰弱而收斂。

悲傷會導致視力模糊,肌肉抽搐,生殖器縮小,這些都是因為肝臟受到剋制,氣無法上升所致。悲傷還會導致鼻子酸澀,額頭疼痛,呼吸短淺,難以接續,下部出血,哭泣時手臂麻木。

當人感到恐懼時,氣會下墜。腎精正在轉化為氣向上提升,但由於恐懼,它會退縮並向下。這會導致下腹部腫脹,出現陰莖萎縮,骨骼痠痛,精液頻繁流失的情況。

當人受到驚嚇時,氣會混亂。心靈失去依託,精神無處歸宿,思考無法集中,可能引發癲癇,失去意識,或突然倒地不起。

當人陷入深思時,氣會結聚。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常的氣流停止,導致失眠,胸口痞滿,三焦閉塞,食慾不振,昏睡,大便後或放屁後感到舒緩,但隨即感到衰弱。

當人感到寒冷時,氣會收縮。皮膚毛孔關閉,氣無法流動,身體上下排出的水分清澈冷冽。

當人感到熱時,氣會洩露。皮膚毛孔打開,大量出汗,喘息嘔吐酸水,氣急敗壞地向下沖,這就是所謂的壯火食氣,也可以說熱會傷害氣。

當人過度勞累時,氣會消耗。喘息汗出,內外能量都超越了正常範圍,精神疲憊至極,導致呼吸急促,咳嗽出血,腰痛,骨骼軟弱,髖骨損壞,煎厥等症狀。

男性的表現為精子減少,女性則可能月經失調。

總結來說,七種情感都源自心靈,悲傷使氣下垂,所以歸屬於肺;憤怒使氣上衝,所以歸屬於肝;恐懼使人膽怯且想要躲藏,所以歸屬於腎;深思使一切通達,所以歸屬於脾。這些定義值得了解。

清氣在下方時,會產生未消化的食物排出的情況;濁氣在上方時,會產生脹氣。《內經》認為清濁二氣相互幹擾會產生亂氣。邪氣和正氣相互幹擾也會產生同樣的效果。從這裡可以聯想到霍亂的狀況。氣滯會引起疼痛,《內經》指出所有的疼痛都源於氣的問題。氣傷會導致疼痛,形傷會導致腫脹。先感到疼痛再出現腫脹,是氣傷害了形體;先出現腫脹再感到疼痛,是形體傷害了氣。丹溪認為過剩的氣就是火。如果感覺到從下而上的冷氣,那不是真的冷,只是火氣到了極點,看似水而已。如果不治療火氣,氣就不會下降。氣本來是清淨的,但如果滯留,痰和血瘀就會使其變得渾濁。如果不治療痰和血瘀,氣就無法流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