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7)
卷之一·雜症 (17)
1. 脈
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,數則氣熱,遲則氣寒,大則陰傷,弦則氣鬱,上盛則氣高,下盛則氣脹,澀則氣滯,衰則氣少,凡氣不舒者脈必沉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長,表示身體氣血調和;若脈象短,顯示可能有疾病。脈搏頻率快,可能是體內有熱;脈搏慢,可能是體內有寒。脈象大,可能陰分受損;脈象弦,可能是氣血鬱結。上部的脈象強盛,可能有高血壓;下部的脈象強盛,可能腹部有脹氣。脈象澀,可能是血液流動不暢;脈象弱,可能是氣血不足。總的來說,如果氣血不順暢,脈象必然會顯得深沉。
2. 治法
結者散之,郁者達之,閉者開之,(氣閉者無小便,或兩手脈伏不見。)陷者舉之,高者抑之,浮越者鎮墜之,脫者固之,散者收之,虛者補之,(痞滿似難補,然由脾虛不行,正宜補脾以復其健運之職,則濁氣行而痞滿自除。所謂塞因塞用也。)熱者清之,寒者溫之。其病在七情,非藥可愈者,以五志相勝。
故悲可以治怒,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。喜可以治悲,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。恐可以治喜,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。怒可以治思,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。思可以治恐,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。又習可以治驚。(使之習見則不驚。)逸可以治勞也。大約青皮疏肝,枳殼利膈,香附散郁,木香舒脾,厚朴散滿,沉香降逆,前胡下痰,柴胡升清,烏藥、川芎、紫蘇能散邪氣從汗而解。檳榔、大腹皮能使濁氣下行,而去後重。
萊菔子、蘇子、杏仁下氣潤燥,肺氣滯於大腸者宜之。豆蔻、沉香、丁香、檀香辛熱能散滯氣,暴郁者宜之。郁久成火者忌用,須以姜炒山梔子佐之。以上皆治有餘氣病。若兼痰火、兼積滯、兼血,各隨症加減。調氣用木香,然性溫上升,若陰火上衝胸、喉,似氣滯而實非氣者,用之反以助火,當用黃柏、知母,少佐枳殼。氣虛氣滯,六君子湯加益智、蘇梗。
血虛氣滯,四物湯(見血)加香附、陳皮。腎陰虛氣滯,六味地黃湯(見虛損)加沉香、石斛、砂仁。腎陽虛氣滯,四逆湯(見厥)加肉桂、補骨脂。肥人氣滯必挾痰,二陳湯(見痰)加香附、枳殼,燥以開之,甚者加蒼朮、白芥子。瘦人氣滯必挾火,宜蘇子、山梔、歸、芍,降以潤之。
婦人性執,易於動氣,痞滿脹痛,上湊心胸,或攻築脅肋,腹中結塊,月水不調,或眩暈嘔吐,往來寒熱,正氣天香散、四七湯酌用之。如氣不升降,痰涎壅盛者,蘇子降氣湯。氣不歸元,以補骨脂為主,取其壯腎,收濁氣歸就膀胱,使化而出也。或白朮亦可,以其能和胃,胃和則氣自歸元,此為脾腎兩虛者立法也。
若肺腎兩虛,氣不歸元,喘促不臥者,宜五味、胡桃、人參之類。氣鬱久則中氣傷,不宜克伐,宜歸脾(見血)、逍遙(見郁)二方,佐撫芎、香附、枳殼以舒郁。胎產同法。木香流氣飲,通治一切氣病,利三焦,通營衛,達內外,腫脹、喘嗽、痛疼皆效。分心氣飲,治七情氣滯。
蘇子降氣湯,治氣上逆。補中益氣湯,治氣虛下陷。越鞠湯(見郁)治氣鬱中焦。
白話文:
[治療方法]
遇到結塊的情況,我們要將它散開;有鬱悶的狀況,就要幫助它發洩;堵塞的地方,就要設法打開。(如果氣閉,患者可能無法排尿,或者雙手脈象隱而不顯。)對於下陷的情況,我們要提升它;過高的,則要壓抑它;飄浮過度的,就要將它鎮定下來;脫離的,我們要鞏固它;分散的,我們要收攏它;虛弱的,我們要補充它。(像是痞滿這種情況看似難以補充,但實際上是由於脾虛導致無法運行,正確的做法是補充脾臟功能,恢復它的正常運作,這樣濁氣就能流通,痞滿自然消失。這就是所謂的『以堵治堵』。)對於熱病,我們要冷卻它;對於寒冷,我們要溫暖它。
如果疾病是由七情導致,並非藥物所能治癒的,我們可以利用五志相剋的原則來治療。
所以,悲傷可以治療憤怒,可以用令人感動的悲慘語言來感動他。喜悅可以治療悲傷,可以用幽默輕佻的言語來娛樂他。恐懼可以治療喜悅,可以用即將面臨死亡的言語來嚇唬他。憤怒可以治療思考過多,可以用侮辱欺騙的言語來刺激他。深思可以治療恐懼,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言語來分散他的恐懼。習慣可以治療驚嚇。(讓他習慣這種情況,就不會再感到驚訝。)休息可以治療勞累。
大體上,青皮可以疏肝,枳殼可以利膈,香附可以散鬱,木香可以舒脾,厚朴可以散滿,沉香可以降逆,前胡可以下痰,柴胡可以升清,烏藥、川芎、紫蘇可以散邪氣,通過出汗來解毒。檳榔、大腹皮可以使濁氣下行,去除後重。
萊菔子、蘇子、杏仁可以下氣潤燥,對於肺氣滯留在大腸的情況很適合。豆蔻、沉香、丁香、檀香具有辛熱的特性,可以散滯氣,對於突然鬱悶的情況很適合。但是,如果鬱悶太久形成火氣,則應避免使用,需要以姜炒山梔子來輔助。
以上都是治療氣病有餘的方法。如果同時伴有痰火、積滯、血瘀等症狀,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。
調理氣機通常使用木香,但其性溫而上升,如果陰火上沖至胸口、喉嚨,看起來像氣滯但實際上不是氣滯,使用木香反而會助長火勢,應使用黃柏、知母,少量配以枳殼。氣虛氣滯的情況下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益智、蘇梗。
血虛氣滯的情況下,可以使用四物湯(見血)加上香附、陳皮。腎陰虛氣滯的情況下,可以使用六味地黃湯(見虛損)加上沉香、石斛、砂仁。腎陽虛氣滯的情況下,可以使用四逆湯(見厥)加上肉桂、補骨脂。
對於肥胖人士,氣滯往往伴隨著痰濕,可以使用二陳湯(見痰)加上香附、枳殼,燥濕以開導,嚴重時可以加上蒼朮、白芥子。對於瘦弱人士,氣滯往往伴隨著火氣,適合使用蘇子、山梔、歸、芍,降氣以潤燥。
對於女性,性格固執,容易動怒,常有痞滿脹痛的問題,疼痛集中在心胸部位,或者攻向脅肋,腹部有結塊,月經不調,或者出現眩暈嘔吐,寒熱交錯的症狀,正氣天香散、四七湯可以酌情使用。如果氣機不能上下流通,痰液壅盛,可以使用蘇子降氣湯。如果氣不歸元,可以使用補骨脂作為主要治療,因為它可以強壯腎臟,收集渾濁的氣歸入膀胱,使其排出體外。或者使用白朮也可以,因為它可以和胃,胃和則氣自歸元,這適用於脾腎兩虛的情況。
對於肺腎兩虛,氣不歸元,喘促不能平躺的情況,可以使用五味、胡桃、人參等藥物。氣鬱久則中氣受傷,不宜使用劇烈的藥物,可以使用歸脾湯(見血)、逍遙丸(見鬱)兩種方劑,輔以撫芎、香附、枳殼,以舒緩鬱悶。胎產同法。
木香流氣飲可以全面治療各種氣病,利三焦,通營衛,達內外,對於腫脹、喘嗽、疼痛等症狀都有療效。分心氣飲可以治療七情氣滯。
蘇子降氣湯可以治療氣上逆的情況。補中益氣湯可以治療氣虛下陷的情況。越鞠湯(見鬱)可以治療中焦氣鬱的情況。
3. 血
精、髓、血、乳、汗、液(外出為汗,內蘊為液)、津(出於口者)、涕(蓄於腦,出於鼻)、淚、溺,皆水也,並屬於腎。而血色獨紅者,血為心火之化,數者色皆白,乃肺氣之化也。腎為陰,肺為陽,陽交乎陰而液以化。腎屬水,心屬火,水交於火而血以成,以其為心火所成。
故《經》謂心生血,又云血屬於心,又云心主身之血脈也。赤者,心火之色。心火不足,則血色淡。心氣虛寒,則血凝而紫黑,紫黑為腎色自見,無火也。亦有火盛血瘀而色紫黑者,總可見血之關於心。(張介石曰:凡身有血處,觸之必痛,痛屬心知,而赤為火色,故曰心生血。
又曰:人身麻木處,則無血色,血所不至,是心所不治,故不知痛癢。又曰:趙氏云血隨相火行,故色紅,非也。相火居坎水中,弗能自露,陽為陰掩,其色黑。至於心火,而陽老矣,陰為陽閉,故內暗外明,其色赤。血如隨相火行,則必黑而不紅。)汗、液、津、淚、溺皆清澈,陽所生也。
精、髓、血、乳、涕皆稠濁,陰所成也。陽性速,其生易,故氣至而即生。(如悲哀氣動,則淚若湧泉,內熱蒸騰,則汗出如雨,可見。)陰性遲,其成難,故蓄積而後富。細分之,則精、髓、涕為一類,血與乳為一類。而乳之成,較血為易,故曰血者難成而易虧。髓藏而不泄,涕即腦髓,其泄也,以病腦熱。
惟精藏而能泄,其泄也,以陰陽之和暢,故能成生育之功。血亦藏而不泄,較精之藏而能泄殊矣。故精動而血靜,精陽而血陰,(婦人之月事,乃溢而傾,非施泄之謂也。)精少血多,貴賤之別也。精生血死,老少之分也。(精色白,肺氣所化,清陽也。清陽為少火,火少則生。
血色赤,心火所成,濁陽也。濁陽為壯火,火壯則老。)水凝為冰,見晛則消,血凝成塊,雖煮不化,水隨氣行,能越於外,血隨氣行,但運於中,清濁陰陽,氣質之分,可觀矣。舊謂血總統於心,此即心生血之義矣。而曰化生於脾,臟受於肝,宣布於肺,施泄於腎,何也?曰:《經》言水穀入胃,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為血。蓋言胃中水穀之清氣,藉脾運化成血,故曰化生於脾。
然兒在胎中,未嘗飲食,先已有血,可見血為先天之水,不過藉後天為長養,非全靠後天也。(又云脾統血者,則血隨脾氣流行之義也。)又《經》言人臥則血歸於肝。蓋言人寤屬陽,寐屬陰,陽主外而親上,陰主內而親下。寤則血隨陽動,外運而親上,臥則血隨陰靜,內臟而親下。
五臟皆在內,而肝腎居下,為血之所歸臟,言肝而腎可該。何則?肝動腎靜,動者尚臟,則靜者可知,故曰臟受於肝也。(一說,血不藏,皆肝之疏泄使然,故以臟受責之亦通。)其謂宣布於肺,則血隨氣行之義耳。其謂施泄於腎,則混精為血,觀古人動稱父精母血可見,要知是精非血,不當混合為一也。
白話文:
標題: [血液]
內容: 精華、骨髓、血液、乳汁、汗水、體液(在外表現爲汗,在內則爲體液)、津液(從口中分泌)、鼻涕(儲於腦,從鼻流出)、眼淚、尿液,這些都是水分的表現形式,並且都與腎臟有關。其中血液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紅色,因爲血液是由心火轉化而來,其他體液的顏色都是白色,這是由肺氣轉化的結果。腎臟屬陰,肺臟屬陽,陰陽交合而轉化爲體液。腎臟對應水,心臟對應火,水與火交融形成血液,因爲它是由心火轉化而來。
因此,《黃帝內經》說心生血,又說血屬於心,還說心主身體的血脈。紅色,是心火的顏色。心火不足,則血液顏色淡。心氣虛寒,血液會凝固變紫黑色,這是腎色的顯現,沒有火的跡象。也有因火旺導致血瘀而呈紫黑色的情況,總之可以看出血液與心的關係密切。(張介石說:凡是有血液的地方,觸碰就會痛,痛覺歸心感知,紅色是火的顏色,所以說心生血。
他還說:人體麻木的地方,就沒有血色,血液到不了的地方,就是心無法治理的區域,所以無法感知痛癢。他又說:趙氏認爲血液隨相火運行,所以顏色紅,這是不對的。相火位於坎水中,無法自行顯露,被陰掩蓋,其色爲黑。至於心火,陽已成熟,陰被陽封閉,所以內部黑暗外部明亮,其色爲紅。如果血液隨相火運行,那麼必定是黑色而不是紅色。)
汗水、體液、津液、眼淚、尿液都清澈透明,這是陽氣產生的結果。精華、骨髓、血液、乳汁、鼻涕都濃稠渾濁,這是陰氣造成的現象。陽氣性急,產生容易,所以當氣息到達時就立即生成。(例如,悲傷時氣息湧動,淚水如泉湧,體內熱氣蒸騰,汗水如雨,可見。)陰氣性緩,生成困難,所以必須積累後才豐富。細分的話,精華、骨髓、鼻涕是一類,血液與乳汁是另一類。乳汁的生成比血液容易,所以說是血液難以生成卻容易虧損。骨髓儲存而不釋放,鼻涕實際上是腦髓,它泄露是因爲腦部過熱。
只有精液儲存又能釋放,它釋放是因爲陰陽和諧暢快,所以能完成生育的功能。血液也儲存而不釋放,這與精液的儲存和釋放有明顯區別。因此精液活動而血液靜止,精液屬陽而血液屬陰,(女性的月經,是溢出而非施放。)精液量少而血液量多,這是尊卑的區別。精液產生而血液消亡,這是老少的區別。(精液顏色爲白色,是由肺氣轉化,屬於清陽。清陽是少火,火少則生命得以延續。
血液顏色爲紅色,由心火轉化,屬於濁陽。濁陽是壯火,火壯則衰老。)水凝結成冰,遇到溫暖就會融化,血液凝結成塊,即使煮沸也不會溶解,水隨氣流動,能夠向外滲透,血液隨氣流動,只在體內循環,清濁陰和陽的差異,由此可見一斑。以往認爲血液由心統管,這就是心生血的意義。然而,爲什麼說血液由脾臟轉化,由肝臟接受,由肺臟宣發,由腎臟排泄呢?回答是:《黃帝內經》說水谷進入胃中,中焦吸收氣體和汁液,變化爲紅色的血液。這表明胃中的水谷清氣藉助脾臟的運化變成血液,所以說血液由脾臟轉化。
然而嬰兒在母體中並未進食,卻已經有了血液,可見血液是先天的水,只是藉助後天的成長,而非完全依賴後天。(又說脾臟控制血液,這是血液隨脾臟氣息流通的意思。)《黃帝內經》還說人臥牀時血液迴歸肝臟。這是因爲人醒時屬陽,睡眠時屬陰,陽主外並親近上部,陰主內並親近下部。清醒時血液隨陽氣運動,外部運行並親近上部,睡覺時血液隨陰氣靜止,內部臟器並親近下部。
五臟都在體內,而肝臟和腎臟位於下部,是血液迴歸的臟器,提到肝臟時腎臟也就包括在內。爲什麼?因爲肝臟活動而腎臟靜止,活動的器官重視臟器,那麼靜止的器官就可以理解,所以說是肝臟接受血液。(有人認爲,血液不會儲存,都是肝臟的疏泄作用所致,所以將肝臟的責任歸咎於此也是合理的。)所謂血液由肺臟宣發,是指血液隨氣息運行的含義。所謂血液由腎臟排泄,是將精液和血液混淆,觀察古人常說父親的精液和母親的血液可以明白,要知道精液不是血液,不應該混爲一談。
經脈中的血液流動,臟腑中的血液守位。以上闡明瞭血液的原理,關於血液疾病的症狀、脈象和治療方法詳細見下文。
血液隨氣息運行,氣息寒冷則運行緩慢,血液就會凝滯。氣息熱則運行迅速,血液就會沸騰。(因爲血液屬陰,沒有陽氣就不能運行,所以遇到寒冷會凝固。氣息屬火,如果不適度就會過旺,所以遇到熱氣會被灼燒。)血液凝滯在皮膚下會導致疼痛和麻痹,凝結在經絡中會導致腫塊或疾病,積聚在腸胃中會導致腐敗,虛寒不攝會導致脫肛或崩漏,沸騰在上部會導致吐血或鼻血,流入下部會導致便血,堵塞經脈會導致癰瘡或毒素,出現在皮膚表面會導致斑疹。此外,溼氣過重會導致熱風病,血液乾燥會轉化爲癆病或蟲害。
引發疾病的原因多種多樣,但主要還是寒熱兩個方面。一般來說,淤血比較容易治療,乾枯則難以醫治,沒有潮熱症狀的病情較輕,有潮熱症狀的病情較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