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18)

1.

經脈之血流行,臟腑之血守位。以上明血之理,其病證脈治詳下。

血隨氣行,氣寒而行遲,則血澀滯。氣熱而行駛,則血沸騰。(蓋血屬陰,非陽不運,故遇寒而凝。氣屬火,非少則壯,故遇熱而灼。)澀滯皮膚則為痛痹,凝結經絡則為疽癖,瘀積腸胃則為敗腐,虛寒不攝則為脫崩,沸騰上焦則為吐衄,流注下焦則為便血,壅塞經脈則為癰毒,浮見皮膚則為癍疹。而且濕盛而蒸為癘風,血乾而化為癆蠱。

致病非一,要不出寒熱二端。大抵瘀尚易治,干則難醫,無潮熱者輕,有潮熱者重。

白話文:

血液在經脈中運行,臟腑中的血液則各自守在固定的位置。以上說明了血液運行的道理,關於疾病的症狀、脈象和治療方法,詳細內容如下:

血液隨著氣的運行而流動,當氣寒冷時,運行就會遲緩,血液就會變得澀滯不順暢。當氣熱時,運行就會快速,血液就會沸騰。 (因為血屬陰,沒有陽氣的推動就不能運行,所以遇到寒冷就會凝結。氣屬火,不是虛少就是旺盛,所以遇到熱就會被灼燒。)血液澀滯在皮膚就會造成疼痛麻木,凝結在經絡就會形成腫塊,瘀積在腸胃就會腐敗變質,虛寒無法固攝血液就會導致脫落崩潰,血液沸騰往上衝就會導致吐血和流鼻血,向下流注就會導致大便出血,阻塞在經脈就會導致癰腫毒瘡,浮現在皮膚就會形成斑疹。而且,濕氣過盛就會蒸發形成癩病,血液枯竭就會轉化成癆病。

導致疾病的原因不只一種,但主要不出寒和熱這兩方面。大體來說,瘀血還比較容易治療,血液乾枯就比較難以醫治,沒有潮熱現象的病情較輕,有潮熱現象的病情就比較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