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18)

1. 中濕

得之冒雨臥濕,嵐瘴熏蒸,外感濕氣,(內濕,即丹溪所謂濕熱生痰,已見中風門。)積滯日久,關節重痛,浮腫,喘滿腹脹,煩悶,卒然昏倒,其脈必沉而緩,或沉而細,宜除濕湯、白朮酒。(此必積久乃然,然見此者亦鮮矣。)有破傷處,因澡浴,濕氣從瘡口中入,其人昏迷沉重,狀似中濕,名曰破傷濕,白朮酒。

(問:此證所受濕氣無幾,何以致是?曰:氣血流行,不容少有阻滯,濕入不論多少,但能阻礙正氣,則鬱滯不行,由是逆入攻心,則昏迷沉重矣。)

余詳傷濕門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淋雨、潮濕環境、瘴氣薰蒸,導致身體外感濕氣,再加上內濕(就像丹溪所說,濕熱生痰,已經見於中風的症狀),長期積累下來,就會出現關節疼痛、浮腫、呼吸困難、腹脹、煩躁不安等症狀,甚至突然昏倒。這種情況下,脈象通常沉而緩或沉而細,應該服用除濕湯和白朮酒。不過,這種情況比較少見,需要長時間積累才會出現。

如果有人受傷之後,因為洗澡而導致濕氣從傷口進入,病人會昏迷沉重,看起來像是中了濕氣,稱為破傷濕,可以用白朮酒治療。

有人可能會問,濕氣這麼少,怎麼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?其實,氣血在體內流動,不容許任何阻礙。濕氣進入身體,無論多少,只要阻礙了正氣,就會導致氣血鬱滯不通。如果濕氣逆行攻心,就會造成昏迷沉重。

以上是我對傷濕的詳細論述。

2. 中氣

(此為氣逆,與中風門東垣所論氣虛卒倒證各別。)

其證卒然仆倒,不省人事,牙關緊急,身、支冷,(中風則身、支溫,與此異。)無痰涎。(即有亦不如中風之多。氣滯於內不外達,故身冷,氣結於中,故痰不上出。)因七情動氣,(因怒者尤多。)結塞於中,上下不通,故卒死也。其脈沉,應氣口。(中風則脈浮而應人迎,與此異。

)中氣甚類中風,以氣藥治風則可,以風藥治氣則不可。(風藥指續命等言,蓋發散之劑也,嫌其散氣。若指清心、瀉心等寒劑言,則中氣原非火證,亦不應用寒涼矣。三方並見中風。)以蘇合香丸(見諸中)灌之,候蘇,虛人繼以八味順氣散加香附三、五錢;壯人繼以木香調氣散。內有痰未除,(前言無痰,非無痰也,特不壅出於喉口間耳。

白話文:

這種情況是氣逆,與中風門東垣所論的氣虛卒倒證有所不同。病人會突然倒地昏迷,牙關緊閉,身體和四肢冰冷(中風患者身體和四肢會發熱,與此不同)。患者不會咳出痰液(即使有也比中風患者少)。這是因為氣滯留在體內無法外達,所以身體冰冷;氣結在胸中,所以痰液無法咳出。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七情郁結,尤其是因怒氣攻心所致。氣滯在體內,上下不通,導致猝死。患者脈象沉細,應氣口(中風患者脈象浮大,應人迎,與此不同)。中氣病症與中風十分相似,可以用氣藥治療中風,但不能用風藥治療中氣。因為風藥如續命湯等,屬於發散之劑,容易散氣。若用清心、瀉心等寒涼藥,也不合適,因為中氣本非火證。三方並見中風,可以用蘇合香丸灌服,待患者甦醒後,虛弱者可服用八味順氣散加香附三到五錢,體壯者可服用木香調氣散。如果患者體內有痰未除,雖然之前說無痰,但並非沒有痰,只是沒有堵塞在喉嚨裡而已。

)四七湯(見氣)、星香散。(見中風。)若其人本虛,痰氣結滯,關隔不通,上下不得升降,或大便虛秘,三和丹。有不治而氣復自蘇者。《經》日無故而喑脈不至者,雖不治自已,為氣暴逆也,氣復自愈。

白話文:

若病人因氣虛導致中風,可用四七湯和星香散治療。若病人體質虛弱,痰氣阻塞,導致氣機不通,上下不能升降,或大便秘結,可用三和丹治療。即使病症難治,但若病人氣機自行恢復,也能康復。古籍記載,若病人無故失聲,脈象微弱,即使不治療也能自行恢復,這是因為氣機暴逆所致,氣機恢復後便能痊癒。

3. 中食

其證卒倒無知,口不能言,四肢厥逆,不能舉,狀似中風。因飲食過度,醉飽之後,或感風寒,或著氣惱,以致氣血鬱滯,飲食無以運化,填塞胸中,陰陽痞隔,升降不通。若誤作中風、中氣,而以驅風行氣之藥治之,其死可立而待。(胃氣已受傷,不堪再為行散也。)凡遇此等卒暴之病,必須審問曾否醉飽過度,有此,加以氣口脈緊盛,且作食滯治之。

先煎鹽湯探吐其食,挾痰者瓜蒂散(見傷飲食)吐之。醒後察審,如挾有風寒之證,以藿香正氣散(見中風)解之;如挾氣滯者,以八味順氣散(見中氣)調之;若別無他證,只用平胃散(見傷飲食)加白朮、半夏、曲糵之類調理。

白話文:

患者突然昏倒失去意識,無法說話,四肢冰冷發麻,無法動彈,看起來像是中風。這是因為飲食過量,醉酒飽食後,或是受寒著涼,或是遭遇氣憤,導致氣血鬱滯,食物無法消化運化,堵塞在胸腔,陰陽氣機阻塞,升降失調。如果誤認為是中風或中氣,而使用驅風行氣的藥物治療,患者立刻就會死亡(因為胃氣已經受損,無法再承受行散的藥物)。遇到這種突然發作的疾病,必須仔細詢問患者是否曾過度飽食,如果有,並且氣口脈搏緊實有力,就應該用治療食滯的方法。

先用鹽湯催吐,把食物吐出來,如果有痰,就服用瓜蒂散來吐出。患者醒來後觀察,如果伴隨風寒證狀,就用藿香正氣散來治療;如果伴隨氣滯證狀,就用八味順氣散來調理;如果沒有其他證狀,只用平胃散加上白朮、半夏、曲糵等藥物調理。

4. 中惡

(附鬼擊屍疰)

其證卒然仆倒。口噤肢冷,肌膚粟起,頭面青黑,昏不知人,參後精神不守,錯言妄語。由冒犯不正之氣,吊死問喪,入廟登塚,多有此證。蘇合香丸。(見諸中)灌之,候蘇,以調氣散和平胃散服,名調氣平胃散。(平胃散內有蒼朮,可以辟邪。)飛屍鬼擊等邪證附後。

此多由精神衰虛,遂為邪鬼所擊,或附著於體,昏昏沉沉,妄言譫語,或評露人事,或言未來禍福,多中。人有起心,即能知之,登高涉險,如履平地,或悲泣呻吟,不欲見人,此為鬼物所憑者也。舊有五屍之說。一曰飛屍:發無由漸,昏然而至,(屍,即鬼物。)其人心腹刺痛,氣息喘急脹滿。

白話文:

附鬼擊屍疰

症狀: 患者突然倒地,口緊閉、四肢冰冷、皮膚起雞皮疙瘩、頭面發青發黑、昏迷不醒,醒來後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。

原因: 患者多因接觸不乾淨之物所致,例如參與喪事、進入廟宇、登塚等。

治療: 首先使用蘇合香丸灌服,待患者清醒後,再服用調氣散與平胃散混合而成的調氣平胃散。平胃散中含有蒼朮,可辟邪。

附註: 飛屍、鬼擊等邪症,多因患者精神衰弱,導致邪鬼附身,或附著於體。患者昏昏沉沉,胡言亂語,常評述人事、預言未來禍福,多能應驗。患者若用心思考,則能知曉鬼物的存在。患者常有登高涉險如履平地、悲泣呻吟、不願見人的表現,也都是鬼物所致。

古人有五屍之說,其中之一為飛屍:

  • 發病沒有徵兆,突然昏迷。
  • 患者心口刺痛、呼吸急促、胸悶氣脹。

註釋:

  • “屍”在此處指的是鬼物,而非屍體。
  • “飛屍”指鬼物突然附身,造成患者發病。
  • 蘇合香丸、調氣散、平胃散 、調氣平胃散 及 蒼朮 均為中藥方劑及藥材,可於中醫藥典或相關網站查詢。

現代解釋:

此段古文描述的是古代人對於附鬼、鬼擊等現象的理解和治療方法。這些現象可能與現代醫學中的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有關,例如:

  • 昏厥、休克: 患者突然倒地,口緊閉、四肢冰冷等,可能是由於驚嚇、過度疲勞、低血糖等原因造成的昏厥或休克。
  • 精神錯亂: 患者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,可能是由於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所致,例如妄想症、精神分裂症等。
  • 幻覺、妄想: 患者看見或感覺到不存在的事物,可能是由於幻覺、妄想等心理現象所致。

現代醫學並不承認鬼神之說,建議出現類似症狀時,應及時就醫,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和治療。

一曰遁屍:停遁在人肌肉血脈間,觸即發動,證與前同,瘥後復發。一曰沉屍:發時亦心腹絞痛,脹滿喘急,雖歇之後,猶沉錮在人臟腑。一曰風屍:在人四肢,循環經絡,其狀冷躍,去來沉沉,默默不知痛處,衝風則發。一曰伏屍:隱伏五臟,積年不除,未發如無病人,發則心腹刺痛,脹滿喘急。

又諸屍疰乃死屍傳注之氣,如傳屍癆蟲之屬,流注身體,令人寒熱淋漓,腹痛脹滿喘急,或磥磈踴起,或攣引腰脊,或舉身沉重,精神昏謬,每節氣改變,輒至大惡。積年累月,漸至頓滯而死,死後復易旁人,乃至滅門。以上皆用忍冬藤葉,銼數斤,煮濃汁,日三服瘥。太乙精神丹、蘇合香丸最妙。

白話文:

第一種叫做遁屍,藏匿在人體的肌肉血脈中,一觸碰就會發作,症狀和前述相同,病癒後又會復發。第二種叫做沉屍,發作時也會感到心腹絞痛、脹滿喘急,即使病勢減輕,仍舊沉積在人體的臟腑中。第三種叫做風屍,存在於人體的四肢,循環經絡,表現為身體冰冷、跳動,來回遊走,無聲無息,患者感覺不到疼痛,遇到風寒就會發作。第四種叫做伏屍,潛伏在五臟六腑,多年不除,平時看似無病,一旦發作就會心腹刺痛、脹滿喘急。

這些屍疰都是死屍傳染的邪氣,就像傳染屍癆蟲一樣,流注到人體,會讓人寒熱交替、出汗不止、腹痛脹滿、喘急,或者身體抽搐、腰脊攣縮、全身沉重、精神恍惚,每到節氣變化時就會加重病情。時間久了,病情逐漸加重,最終導致死亡,死後又容易傳染給旁人,甚至導致全家人滅亡。以上情況,可以用忍冬藤葉治療,將其切碎煮成濃汁,每天喝三次,直到病癒。太乙精神丹、蘇合香丸效果最佳。

喻嘉言治祟方,用犀角、羚羊角、龍齒、虎威骨、鹿角霜、牡蠣粉、人參、黃耆等藥為末,羊肉半斤,煎濃汁,調作一次服,立效。蓋祟附於身,與人之神氣交持,原逼處不安,但無隙可出,故用諸多靈物之遺形,引以羊肉之羶,俾邪祟轉附骨角,移從大便而出也,說甚有理。

白話文:

喻嘉言治祟方,使用犀角、羚羊角、龍齒、虎威骨、鹿角霜、牡蠣粉、人參、黃耆等藥物研磨成粉末,再用半斤羊肉煎煮成濃汁,調和藥粉一起服用,效果顯著。

這是因為祟附在人身上,與人的神氣互相糾纏,使人感到不安,卻又無處可逃。因此使用多種靈物遺留下來的形體,以羊肉的羶味引誘邪祟,讓它們轉移到骨角上,再隨大便排出體外。這種說法十分有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