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1)
卷之二·雜症 (1)
1. 傷風寒
(附鼻淵。有卒倒等症為中,無卒倒等症為傷,下各篇仿此。)
甚者遍傳經絡,已見《傷寒論》。此言其輕淺者,邪止犯皮毛。皮毛為肺之合,皮毛閉則肺氣不得外泄,故上壅而嚏。蒸成涕液,壅塞鼻中,故聲出重濁。肺氣鬱而成熱,故肺癢而咳。其人平素體氣寒者則無汗,熱者則有汗。或發熱或不發熱,或頭痛或不頭痛,蓋雖輕症,其中又分輕重也。
虛者參蘇飲,(見發熱。)實者川芎茶調散。此症與鼻淵相似而不同,傷風屬肺有噴嚏,且為寒邪,故涕清;鼻淵屬腦,故無噴嚏,且系熱邪,故涕濁。甚則有穢氣,鼻出血。蓋鼻淵屬風熱入腦,熱氣湧涕傷鼻,兩孔氣出如火,痛,或成瘡。熱不得泄,傷及所過營血則衄矣。
白話文:
如果鼻塞只是輕微的症狀,像是打噴嚏、鼻涕多、鼻塞、咳嗽等,這屬於表證,也就是邪氣只侵犯到皮膚和毛髮。因為皮膚和毛髮是肺臟的外表,當皮膚和毛髮閉塞時,肺氣就無法外泄,所以會出現鼻塞、打噴嚏、流鼻涕、咳嗽等症狀。如果體質偏寒,就不會發汗;體質偏熱,就會發汗。這些症狀可能伴隨發燒或不發燒、頭痛或不頭痛,即使是輕症,也分輕重程度。
如果病症比較嚴重,邪氣就已經蔓延到經絡,這時候就要參考《傷寒論》了。
對於輕症,可以用參蘇飲治療,如果發燒就要用川芎茶調散治療。
這兩種病症與鼻淵相似,但又有不同。傷風屬於肺臟受寒,所以會打噴嚏、流清鼻涕;鼻淵屬於腦部受熱,所以不會打噴嚏,而且鼻涕比較粘稠。嚴重的鼻淵還會伴隨惡臭和鼻出血。因為鼻淵是風熱入侵腦部,熱氣往上衝,傷到鼻子,導致鼻孔像火一樣疼痛,甚至出現潰瘍。熱氣無法發泄,就會傷到經過的營血,造成鼻出血。
初起蒼耳散散之;久病熱深,防風通聖散。(見中風)清之;衄者,犀角地黃湯(見血)涼之;鼻孔痛成瘡,豬膽汁調冰硼散(見口)塗之。(此《醫宗金鑑》云爾。然鼻淵屬腦熱,云無嚏,於理未的,詳欠嚏篇可見矣。)
白話文:
一開始用蒼耳散來散風寒,如果病程長、熱邪深入,就用防風通聖散來清熱解毒;如果流鼻血,就用犀角地黃湯來涼血止血;鼻孔疼痛潰爛成瘡,就用豬膽汁調和冰硼散塗抹患處。
2. 破傷風
或破損,或瘡潰,風從破處入,郁遏正氣為熱,理同傷寒。而或甚者,以曾經去血挾虛也,故多搐痙等症。先須辨瘡口,平而無水者,止於鬱熱而已。若腫而出水,則熱鬱而蒸成濕矣。脈浮在表,宜汗,羌活防風湯、九味羌活湯。表解後,以白朮防風湯補之。脈弦者,半表半裡,宜和解,小柴胡湯、(見寒熱。
)羌活湯、地榆防風散。脈沉實不大便,在裡,宜下,大芎黃湯、江鰾丸,後服羌活湯。發表藥宜辛涼,不宜辛熱。服風藥過多,汗不止者,白朮黃耆湯。搐痙不已,蠲痙湯。凡痙搐,須養血潤燥加引經藥。背後搐者,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甘草;面前搐者,升麻、白芷、獨活、防風、甘草;兩旁搐者,柴胡、防風、甘草,右搐加滑石。(右屬脾濕也。
白話文:
受傷或潰爛時,風從破損處侵入,阻遏正氣導致發熱,原理與傷寒相同。有些情況下,更甚者,是因為先前失血導致虛弱,所以更容易出現抽搐痙攣等症狀。首先要辨別傷口,平坦無水的,只需要治療鬱熱即可。如果腫脹且流出水液,則是熱鬱蒸成濕熱。脈象浮在表層,宜用發汗法,可用羌活防風湯或九味羌活湯。表症解除後,可以用白朮防風湯來補益。脈象弦緊,半表半裡,宜用和解法,可用小柴胡湯、羌活湯或地榆防風散。脈象沉實,大便不暢,屬於裡證,宜用下法,可用大芎黃湯、江鰾丸,之後再服用羌活湯。發散藥宜用辛涼,不宜用辛熱。服用祛風藥過多,汗出不止,可用白朮黃耆湯。抽搐痙攣不止,可用蠲痙湯。凡是痙攣抽搐,都需要養血潤燥並加入引經藥。背部抽搐者,可用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甘草;面部抽搐者,可用升麻、白芷、獨活、防風、甘草;兩側抽搐者,可用柴胡、防風、甘草,右側抽搐者再加上滑石。
)手足顫掉不已,硃砂指甲散。頭目青黑,額上汗珠不流,眼小目瞪,痛不在瘡處者,傷經絡也,並不治。亦有瘡熱鬱結,多著白痂,瘡口閉塞,氣不宣通,鬱熱生風者,此為內風,但須清熱解鬱。外治法:初於人家糞堆內,或爛草房上,取蠐螬蟲一枚,捏住其背,待蟲口吐水,就抹在瘡口上,覺麻即汗出立愈。或玉真散敷之,或杏仁去皮細嚼,和雄黃、白麵敷,腫消為度。
牙關不開,蜈蚣一條,焙乾研末擦牙、吐涎立蘇。
白話文:
手腳不停地顫抖,指甲也變色脫落,頭部和臉色發黑,額頭上的汗珠卻無法流出來,眼睛又小又突出,疼痛的地方不在傷口上,這說明經絡受傷了,很難治癒。也可能是有瘡熱鬱結,瘡口被白痂堵住,氣血不通暢,導致熱氣鬱積成風,這就是內風,必須清熱解鬱。外治方法是:從糞堆或破屋頂上找到蠐螬蟲,捏住蟲背,等蟲口吐出水後,塗抹在瘡口上,感到麻痺就會出汗,病症立刻痊癒。也可以用玉真散敷在瘡口,或者將杏仁去皮研磨,與雄黃、麵粉混合敷在腫脹處,等到腫脹消退即可。
牙關緊閉張不開,可以將蜈蚣一條焙乾研磨成粉末,擦在牙齒上,吐出唾液後就能立刻恢復。
3. 傷暑
熱盛傷氣,(壯火食氣也。又氣為汗泄,則益耗散矣。)脈大而虛,氣虛故脈虛。其症自汗、面垢、背惡寒、(氣從汗泄則陽虛,背屬陰,陽微故惡寒也。)口乾、前板齒燥、(熱氣從口出,故前齒燥。)煩悶,或頭痛、(火上攻也。)發熱,(熱外盛也。)神思怠倦殊甚。
暑傷氣而不傷形,(寒則傷形,血脈為寒所滯也。)故身體不痛,與傷寒異。又與溫熱病相似而異,此脈虛,彼脈實也。又與濕溫相似而異,此身熱而渴,彼身涼不渴也。此症首在察汗之多少,汗少則熱盛於裡,而傷其內氣。肺氣傷必喘乏,人參白虎湯;(見發熱。)脾氣傷則四肢困倦、不欲食,人參白虎湯,多用甘草;腎氣傷則津液涸,小便少,六味地黃湯加知柏。(見虛損。
白話文:
體內熱氣過盛會傷氣,(熱氣旺盛,就像強烈的火勢消耗燃料一樣,會消耗身體的氣。而且氣會隨著汗液流失,更會加重消耗。)脈象雖然強勁卻虛弱,這是因為氣虛導致脈象虛弱。症狀包括自汗、面色暗淡、背部怕冷、(氣隨著汗液流失,就會造成陽氣不足,而背部屬於陰,陽氣微弱,所以怕冷。)口渴、前牙乾燥、(熱氣從口中排出,所以前牙會乾燥。)煩躁不安,或頭痛、(熱氣向上衝擊頭部。)發熱、(體內熱氣旺盛。)精神疲乏、神志不清。
暑氣傷氣而不傷形體,(寒冷則會傷形體,因為寒氣會阻礙血脈流通。)因此身體不會疼痛,這與傷寒病不同。又與溫熱病相似但又有所區別,此病脈象虛弱,而溫熱病脈象強勁。又與濕溫病相似但又有所區別,此病身體發熱且口渴,而濕溫病身體涼爽不口渴。此病首先要觀察汗出的多少,汗出少則表明體內熱盛,而傷及內氣。肺氣受損就會出現呼吸急促、氣喘乏力,需要服用人參白虎湯;(如果出現發熱,則服用人參白虎湯。)脾氣受損則會出現四肢乏力、倦怠、食慾不振,需要服用人參白虎湯,並多用甘草;腎氣受損就會出現津液不足、小便量少,需要服用六味地黃湯並加入知母和黃柏。(如果出現虛損,則服用六味地黃湯加知母和黃柏。
)又暑先入心,心屬火,以類相從,就燥之義也。(觀柴干則先燃,濕則後灼,可見。)心氣受熱而浮,心血受熱而燥,證見心煩口乾,辰砂五苓散(見傷濕)、硃砂安神丸(見煩躁)加黃連。小腸為心之府,五苓利心經暑毒,使從小便出,為治暑上劑,益元散尤佳。暑氣攻裡,腹內作痛,小便不通,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,或益元散。
白話文:
夏天暑氣首先侵犯心臟,心臟屬火,火性燥熱,所以暑氣容易影響心臟,就像柴草乾燥易燃,潮濕難燃一樣。心臟受到熱氣影響,心氣上浮,心血乾燥,因此出現心煩口乾的症狀,可以用辰砂五苓散(見傷濕)或硃砂安神丸(見煩躁)加黃連來治療。小腸是心臟的府,五苓散可以利心經暑毒,從小便排出,是治療暑氣的常用藥物,益元散效果更佳。如果暑氣深入腹中,導致腹痛、小便不通,可以使用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,或益元散治療。
大便不通者,加味香薷飲(見中暑),仍佐以三黃丸(見發熱。)暑毒客於上焦,胸膈痞塞,湯藥至口即出,不能過闗,或上氣喘急,六和湯浸冷,調入麝香少許。暑氣久不解,遂成伏暑,內外俱熱,煩躁自汗,大渴喜冷,香薷飲加黃連一錢,繼進白虎湯(見發熱。)若不愈,暑毒深入,結熱在裡,譫語煩渴,不欲近衣,二便結澀,調胃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,或三黃石膏湯。伏暑煩渴,多熱痰者,消暑丸。
白話文:
便秘的人,可以服用加味香薷飲,同時也要服用三黃丸。如果暑熱停留在上焦,造成胸膈痞塞,喝的湯藥到嘴就吐出來,無法通過咽喉,或者上氣喘不過來,可以用六和湯浸泡後加一點麝香。如果暑氣長期不消,就會變成伏暑,內外都發熱,煩躁、自汗、口渴想喝冷飲,可以服用加了一錢黃連的香薷飲,之後再服用白虎湯。如果依然沒有好轉,暑毒深入身體,在內部積熱,出現神志不清、口渴、不願穿衣服、大小便不暢,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,或三黃石膏湯。伏暑引起的口渴,伴隨大量熱痰,可以服用消暑丸。
每兩入黃連末二錢,名黃連消暑丸。或二陳湯(見痰),或小半夏茯苓湯(見痰),並可加黃連一錢。自汗,手足厥冷,六和湯、蘇合香丸(見諸中)。自汗,手足時搐搦者,謂之暑風。緣汗出毛孔開,風乘之,火得風煽益虐,筋脈枯急故也。香薷飲或香薷湯(並見中暑),並加羌活一錢。
痰盛者,(風火交煽則痰湧盛。)六和湯、星香散(見中風)各半帖。暑月身癢如針刺,間有赤腫處,亦名暑風。(風邪留於皮膚,熱不得泄,故癢痛。)六和湯為末和消風散(見頭痛),酒調服。汗多則熱泄於外,陽衰於中,真氣耗散,宜急收其汗,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五味也。
白話文:
每兩藥方中加入黃連末二錢,稱為「黃連消暑丸」。若有痰症,可服用二陳湯或小半夏茯苓湯,並可加入黃連一錢。若出現自汗、手足厥冷的症狀,可服用六和湯或蘇合香丸。若自汗伴隨手足時抽搐,則稱為暑風,這是因為汗出毛孔開,風乘之,火得風煽益虐,筋脈枯急所致。可服用香薷飲或香薷湯,並加入羌活一錢。若痰盛,可服用六和湯和星香散各半帖。暑月身癢如針刺,間有赤腫處,亦名暑風,這是因為風邪留於皮膚,熱不得泄,故癢痛。可服用六和湯研末,混合消風散,以酒調服。汗多則熱泄於外,陽衰於中,真氣耗散,宜急收其汗,可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五味子等藥材。
屬以溫中固表為宜。又大汗不止亡陽,且令腎水竭絕,津液內枯,是為亡陰,急當滋水之上源。三伏之義,為庚金受囚也。金遇丙丁,失其清肅,故孫思邈謂:夏宜常服五味,瀉丙以補庚。(恐金氣為熱所甚散,故斂之。斂之即補也。)壬水絕於己,癸水絕於午,西北寒清絕矣。
故前人立法,謂夏月宜補,乃補天元之真氣,非補熱火也,令人夏食寒是也,生脈散(見中暑)主之。如兩足欹側,腳膝痿弱,行步不正,是痿也,加酒洗黃柏、知母,令兩足湧出氣力。東垣謂:熱傷元氣,四肢不收,兩足痿軟,遇早晚則寒厥。日高之後,陽氣將旺,復熱如火,乃陰陽氣血俱不足,故陰虛而熱厥,陽虛而寒厥也。
白話文:
治療應以溫暖中焦、固護表虛為宜。同時,大量出汗不止會損耗陽氣,導致腎水枯竭,津液內耗,這就是亡陰,必須急需滋養水源。三伏天指的是庚金被囚禁,金遇到丙丁,失去清肅之性,因此孫思邈說夏天應該常吃五味,瀉除丙火以補益庚金,防止金氣被熱氣過度散失,所以要收斂,收斂就是補益。壬水在己土中消失,癸水在午火中消失,西北寒清之氣就消失了。
因此,古人制定了夏季宜補的原則,指的是補益先天之氣,而不是補益熱火,所以夏天適合吃寒涼食物,生脈散(見中暑)主治此症。如果雙腳歪斜,膝蓋軟弱無力,行走不穩,就是痿症,需要加酒洗黃柏、知母,讓雙腳涌出力量。東垣說:熱氣傷損元氣,四肢無力,雙腳痿軟,早晚會出現寒厥。到了中午陽氣旺盛時,又像火一樣熱,這是陰陽氣血俱不足,所以陰虛而熱厥,陽虛而寒厥。
(熱盛則陰虛,氣傷則陽亦虛也。)口不知味,(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,脾熱則口甘或淡,是為口中不和則不知味。又氣虛則食不化,傷食之人亦不知味也。)目中溜火,(肝火上透也。)視物䀮䀮無所見,(精神恍惚也。)小便頻數,大便秘結,(熱在下焦。
)胃脘當心痛,(氣虛不運,或食、或痰、或死血,滯於胃脘或痛。)胸中閉塞,時顯嘔噦,(皆不運之故。)或有痰嗽,(金受火刑。)口沃白沫,(腎水上泛。)腰背腹皆痛,甚則如刀刺腹,(皆氣血凝滯之故。)頭痛時作(火上攻),兩脅痛(肝氣鬱),或急縮,臍下周圍如繩束之急,(帶脈血枯筋縮。)食不下,或食入即飽,全不思食,(火氣脹悶。
白話文:
身體過於燥熱就會導致陰氣不足,氣血受損也會造成陽氣虛弱。嘴巴失去味覺,可能是肝火過旺導致嘴巴發酸,心火過旺導致嘴巴發苦,肺火過旺導致嘴巴發辛,腎火過旺導致嘴巴發鹹,脾火過旺導致嘴巴發甜或無味,總之,口中不協調就會失去味覺。另外,氣虛也會導致食物消化不良,消化不良的人也會失去味覺。眼睛中像是冒火,是因為肝火上衝。看東西模糊不清,是因為精神恍惚。頻繁小便,大便便秘,說明熱氣積聚在下焦。胃脘心口疼痛,可能是氣虛不運,或是食物、痰液、瘀血停滯在胃脘所致。胸部悶塞,偶爾出現嘔吐,都是氣血不暢導致的。可能伴隨咳嗽痰多,這是因為肺金被火氣所傷。口吐白沫,是腎水上泛的表現。腰背腹部都疼痛,嚴重時就像刀子刺一樣,都是氣血凝滯所致。頭疼時發時止,是火氣上攻。兩側肋骨疼痛,是肝氣鬱結。腹部收縮,肚臍周圍像繩子一樣緊繃,是帶脈血枯筋絡收縮。食慾不振,或者吃一點就飽,完全不想吃東西,都是火氣上漲導致的。
)自汗尤甚,若陰氣覆在皮毛之上。(氣弱陽不外伸,兼汗多漬體使然。)皆熱傷元氣所致,黃耆人參湯主之。
又察其有無別邪。如冒暑飲酒,酒熱與暑氣內盛,發熱大渴、小便不利,其色如血,生料五苓散(風傷濕)去桂加黃連一錢。或以五苓去桂,吞酒煮黃連丸。如傷食者,其人頭痛背寒,(氣為食鬱,不達於背也。)畏食噁心,噫酸臭氣,胸膈痞滿,六利湯倍砂仁。若因暑渴飲冷,致暑毒留結心胸,精神昏憒,語音不出者,(寒閉熱於肺管,故聲不出。
白話文:
容易出汗,感覺像是寒氣覆蓋在皮膚上,這是因為氣虛陽氣不足,加上汗多浸濕身體造成的,都是因為熱傷元氣所致,可以服用黃耆人參湯。
還要觀察是否有其他病症。如果因為中暑喝酒,酒熱與暑氣內盛,導致發熱口渴、小便不暢,顏色像血一樣,可以用生料五苓散,去掉桂枝,加黃連一錢。也可以用五苓散去掉桂枝,服用酒煮黃連丸。如果因為傷食,會頭痛背寒,因為氣受食滯,無法到達背部,還會畏食噁心,打嗝酸臭,胸膈痞滿,可以用六利湯加倍砂仁。如果因為暑熱口渴,喝了冷飲導致暑毒停留在心胸,精神昏迷,說不出話,這是因為寒氣閉阻了肺部,所以發不出聲音,可以用生薑、甘草等藥物治療。
)香薷湯(見中暑。)化蘇合香丸(見諸中。)若先飲冷後傷暑者,此必心下痞憹,五苓散。生薑湯調服佳。或君子湯(見氣)調中亦可。中和後,或小便不利,或莖中痛,宜蒲黃三錢、滑石五錢、甘草一錢。
又暑每兼濕,時當長夏,濕熱大勝,蒸蒸而熾。人感之,四肢困倦,精神短少,懶於作動。小便黃赤者,熱也。支節疼痛,大便溏泄,身體沉重者,濕也。脈洪大(熱也)而濡或遲,(濕也。)須以清熱燥濕之劑治之。東垣清暑益氣湯謂熱傷氣,故以黃耆益氣固表為君。人參、甘草為臣。
白話文:
香薷湯適合中暑時服用。如果先喝了冷飲之後再中暑,就會出現心下痞悶的症狀,這時應該用五苓散,搭配生薑湯效果更好,也可以用君子湯調和脾胃。如果中和之後出現小便不暢或尿道疼痛,可以用蒲黃三錢、滑石五錢、甘草一錢治療。
夏季暑熱常伴隨濕氣,尤其是長夏季節,濕熱更盛,讓人感到悶熱難耐。人體受到濕熱侵襲,會出現四肢疲倦、精神萎靡、懶得活動的症狀。小便顏色發黃,說明是熱症;關節疼痛、大便稀軟、身體沉重,說明是濕症。脈象洪大而滑或遲緩,也分別代表熱症和濕症。這種情況需要服用清熱燥濕的藥物治療。東垣先生的清暑益氣湯認為熱傷氣,因此以黃芪益氣固表為主藥,人參、甘草為輔藥。
蒼朮、白朮、澤瀉等滲利除濕;升麻、葛根解表熱兼勝濕;(風藥也,故能勝濕。)濕熱壅滯則食不消而痞滿,炒曲、青皮消食快食;氣亂於胸中,清濁相干,陳皮理之;黃柏以瀉熱救腎;人參、五味、麥冬救金以滋水之上源為佐。血虛加當歸,氣鬱加升、柴,中滿去甘草,咳去人參,咽乾加乾葛,血減心煩加人參(陽能生陰也)、當歸,少加黃柏瀉火,如煩猶不止加黃連。然苟非兼濕,則諸利水之品,反足以耗竭腎水,致損兩目,慎之。
白話文:
蒼朮、白朮、澤瀉等藥物可以滲透利尿,去除濕氣;升麻、葛根則能解表熱,同時也能克制濕氣,因為風藥性寒,所以能克制濕氣。濕熱停滯在體內,就會導致消化不良、腹脹,炒曲、青皮可以促進消化,快速消食;如果胸中氣亂,清濁混雜,可以用陳皮調理;黃柏可以瀉火,滋養腎臟;人參、五味子、麥冬可以滋補脾胃,滋養腎水,作為輔助藥物。如果患者血虛,可以加用當歸;如果氣鬱,可以加用升麻、柴胡;如果腹脹,可以去甘草;如果咳嗽,可以去人參;如果咽喉乾燥,可以加用乾葛;如果血虛心煩,可以加用人參(陽氣能生陰氣)、當歸,少量添加黃柏瀉火,如果煩躁仍未消除,可以加用黃連。但是,如果患者沒有兼有濕氣,使用利水藥物反而會耗竭腎水,導致眼睛受損,需謹慎使用。
東垣又謂:風犯汗眼,汗閉不出為濕,身重體痛,或渴或不渴,小便不利,此風濕相搏也。頭痛,或上熱壅盛,心煩,情思慘淒,有不樂生之意,(陰濕之情狀如此,所謂陽舒陰慘也),此陰勝陽之極也,病甚則傳為痿厥。厥者,氣逆上衝也。痿者,四肢痿軟無力也。由濕鬱成熱,熱極上衝而厥,筋脈受傷則痿也,利濕清熱為宜矣。
(清燥湯可用。)又傷暑後復感風寒者,身痛頭疼,發熱,去衣則凜,著衣則煩,感風則有汗,五苓散(見傷濕)內用桂枝;感寒則無汗,六和湯加藿香、紫蘇。市井中多此症,往往日間冒暑經營,夜間開窗眠臥所致。有此症而發潮熱,似瘧而未瘧者,六和湯、養胃湯(見瘧)各半帖。
白話文:
東垣又謂:
東垣先生又說:風邪侵犯汗孔,汗液閉塞不能外泄,則為濕邪,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、四肢疼痛,口渴或不渴,小便不利,這是風濕邪氣相互搏擊所致。頭部疼痛,或頭頂發熱,心煩意亂,情緒低落,甚至感到生不如死,(這都是陰濕邪氣的表現,所謂「陽舒陰慘」也),這是陰氣過盛,陽氣衰敗的極端表現。病情嚴重者,會發展為痿厥。厥者,是指氣逆上衝,導致昏厥;痿者,是指四肢痿軟無力。由於濕邪鬱積化熱,熱氣上衝而導致昏厥,筋脈受損則出現痿軟無力。因此,治療此病應以利濕清熱為主。
(可以使用清燥湯。)
又傷暑後復感風寒者:
又有人在傷暑之後,再次感受風寒,表現為全身疼痛、頭疼、發熱,脫掉衣服則感到寒冷,穿上衣服則感到煩躁,感受風邪則出汗,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五苓散(詳見傷濕篇),其中加入桂枝;若感受寒邪,沒有出汗,則可以使用六和湯,並加入藿香、紫蘇。這種病症在市井中很常見,多半是白天在烈日下勞作,晚上開窗睡覺所致。如果患者出現潮熱,類似瘧疾但又非瘧疾,可以使用六和湯和養胃湯(詳見瘧疾篇)各半劑量。
若鼻流清涕,或鼻孔熱氣時出者,亦六和湯加川芎五分,羌活、黃芩各七分。以上皆夏月感受暑邪,而為其所傷者也。(昔人所謂動而得之為陽症者是也。有不必動而得者,感其熱氣即病也,益元散。)又有因避暑貪涼,而反為寒涼所傷者,或納風涼以傷其外,或食瓜果以傷其內,因而頭痛發熱,惡風無汗。(昔人名此為中暑,或又名為中暍,名目混亂,故削其名,而存其症。
)症似傷寒,此為陰寒所遏,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也。治宜辛涼發散,辛溫消導。(此全未傷暑而感風寒者,與上文先傷暑續感風寒不同,昔人所謂靜而得之為陰症者也。)
白話文:
如果鼻子流出清鼻涕,或者鼻孔有熱氣往外冒,可以服用六和湯,再加入川芎五分、羌活、黃芩各七分。以上這些症狀,都是夏季感受暑氣,而受到暑邪侵害造成的。
以前的人稱之為動而得之的陽症,也就是說,因為活動而導致生病。還有一些人,不需活動,單純吸入熱氣就生病了,這時可以用益元散來治療。
還有一些人,為了避暑而貪涼,反而被寒涼侵害,或是因為吹風涼而傷了外感,或是吃瓜果而傷了內裡,導致頭痛發熱、怕風無汗。以前的人稱之為中暑,或又稱中暍,名稱混亂,所以我們就捨棄名稱,只保留症狀。
這些症狀看起來像傷寒,其實是陰寒阻遏,導致全身陽氣無法舒展。治療應該用辛涼發散的藥物,並用辛溫的藥物來消導。這些人並沒有先受到暑氣侵害,而是直接感受風寒,這和上面提到的先傷暑再感風寒不同。以前的人稱之為靜而得之的陰症。
暑月多食生冷,忽受暑邪,熱入於內,陰陽錯雜,冷熱相搏,中氣擾動,上壅則吐,下迫則瀉,故多吐瀉。霍亂嘔不止者,枇杷葉散,(見中暑)去茅根吞來復丹(見中暑)。嘔而痰,卻暑散(見中暑)吞消暑丸或小半夏茯苓湯(見痰飲)。嘔而渴者,浸冷香薷湯(見中暑)或五苓散(見傷濕),兼吞消暑丸。
瀉而渴,生料平胃散(見傷食)、生料五苓散各半帖,名胃苓散,或連理湯。(即理中湯加黃連、白茯苓也。理中湯見中寒。)瀉止仍渴,春澤湯,(即五苓加人參。)或縮脾飲(見中暑)。瀉而腹痛有積者,生料五苓散、霍香正氣散(見中暑)各半帖。雖無積而腹痛甚,氣滯也,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,或六和湯加木香五分,或用二湯調蘇合香丸。(見諸中)瀉而發熱者,胃苓散。
白話文:
夏天常吃生冷食物,容易中暑,暑氣侵入体内,阴阳失衡,寒热交战,中气紊乱,上冲则呕吐,下迫则腹泻,所以容易出现呕吐腹泻。霍乱呕吐不止的,可用枇杷叶散;中暑呕吐的,可用茅根和来复丹。呕吐带痰的,可用却暑散或消暑丸,或小半夏茯苓汤。呕吐口渴的,可用冷香薷汤或五苓散,同时服用消暑丸。
腹泻口渴的,可用生料平胃散和生料五苓散各半,称为胃苓散,或连理汤。腹泻止住但仍口渴,可用春泽汤或缩脾饮。腹泻伴随腹痛,且有积滞的,可用生料五苓散和霍香正气散各半。腹痛严重但没有积滞,是气滞引起的,可用生料五苓散加木香,或六和汤加木香,或用这两种汤药调服苏合香丸。腹泻伴随发热的,可用胃苓散。
如吐利不止,外熱內寒,煩躁欲裸形,此陰盛格陽,香薷飲加附子,或大順散加參、附,並浸冷服。又有吐極胃虛,粒米不入,病甚危篤者,人參一錢,黃連五分,(薑汁炒焦。)糯米一撮,水一茶鍾,煎至一酒杯,候冷,與一茶匙許,漸漸與之,與盡便可投藥食。暑月人多服香薷飲以預防之,若元氣素虛,或房勞過度者服之,為害不淺。
若飲預防,惟生脈散為宜。暑病多陰證,死而肢體爪甲青黑者是也,故治暑之劑多用溫熱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嘔吐和腹瀉不停的情況,同時外有熱象,內有寒邪,感到煩躁想要裸露身體,這說明是陰邪過盛,將陽氣逼迫在外,此時可以使用加了附子的香薷飲,或者在大順散中加入人參和附子,並且要冷服。
另外,對於嚴重的嘔吐導致胃虛,連一粒米都無法進食的患者,可以用一錢的人參、五分的黃連(用薑汁炒至焦黃)、一撮糯米,加水一茶鍾,煮到約一杯的量,待涼後,先給一小茶匙,然後慢慢增加,直到吃完再投藥食。夏季時,人們常服用香薷飲來預防疾病,但如果原本體質虛弱或者房事過度,這種情況下服用可能會有害。
如果想要預防,生脈散是最適合的選擇。夏季疾病多是陰症,若患者死亡後四肢及指甲呈現青黑色,則表明瞭這種情況,因此治療夏季疾病的方劑通常會使用溫熱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