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19)
卷之一·雜症 (19)
1. 吐血
(即嘔血。舊分無聲曰吐,有聲曰嘔,不必。)
吐由口出,古人謂是胃腑之血。張景岳則謂出於口者,有咽與喉之異。喉為肺之上竅,而兼總五臟之清道,故諸臟之血,皆得從清道以出於喉,不獨肺也。咽為胃之上竅,而兼總六腑之濁道,故諸腑之血,亦皆得由濁道以出於咽,不獨胃也。五臟之氣皆稟於胃,則五臟之病亦皆及於胃。
如怒則氣逆而嘔血,肝病也。欲火上炎而嘔血,腎病也。而其血皆由胃脘以出,則是出於喉者止五臟之血,而出於咽者,不只六腑之血矣。按景岳之說甚是,然何以別之?大抵由肝腎而出者,往往傾盆而來,如潮之湧,此雷龍之火暴發乘胃所致。肝、腎、胃血俱出,彼時喘息不定,面如醉酒,心神煩亂,少刻火退神清,面白氣平,血乃漸止。若胃火自病,其勢不甚暴烈,所出必不若是之多也。
凡血色初吐鮮紅而散,少停一、二時再吐,則略紫而凝,久而又吐,則黑而結塊。若吐血不停,則初吐者為上焦近血,色鮮紅。後出者為中下焦遠血,其色深紅。吐後未盡余血,色淡或糖色,或粉紅色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吐血」的情況,古文裡提到的「吐」和「嘔」在這裡並無太大區別,都是指血液經由口腔排出。
當血液從口中吐出,古人認為這是胃部的血。但張景嶽認為,從口吐出的血,有可能來自咽喉或喉嚨,兩者有所不同。喉嚨是肺部上方的通道,同時也是身體其他器官清潔血液的通路,所以各個器官的血液都可能通過這個清潔的通路,從喉嚨排出,並不僅限於肺部。咽喉則是胃部上方的通道,同時也是身體其他消化系統排洩廢物的通路,因此各個消化系統的血液也可能從這個排洩的通路,從咽喉排出,並不僅限於胃部。因為身體所有器官的生命力都來自胃部,所以所有器官的疾病也可能影響到胃部。
例如,生氣導致的氣逆而吐血,這是肝臟的問題。慾望過盛導致的上火而吐血,這是腎臟的問題。但這些血液都是從胃部的出口吐出,所以從喉嚨吐出的血可能是身體所有器官的血,而從咽喉吐出的血,則不只是消化系統的血了。按照張景嶽的理論,這種觀點非常合理,但我們該如何分辨呢?通常肝臟或腎臟引起的吐血,往往是大量湧出,像潮水般洶湧,這是因為肝臟、腎臟的火氣突然爆發,影響到胃部所致。當肝臟、腎臟、胃部的血液一起吐出時,患者會呼吸困難,臉色像喝醉酒一樣,心神混亂,但片刻之後,當火氣消退,精神恢復,臉色變白,呼吸平穩,血才會逐漸停止。如果只是胃部的火氣引起吐血,那吐血的量不會這麼多,情況也不會那麼嚴重。
一般來說,血液剛吐出來時顏色鮮紅且呈液態,稍待一、二小時再吐,顏色會變得略帶紫色且開始凝固,再久一點再吐,顏色就會變黑且結成塊狀。如果持續吐血,剛開始吐出的血是上消化道的血,顏色鮮紅。後來吐出的血是下消化道的血,顏色較深。吐完血後,剩下的血色會變得較淺,可能是淡色或糖色,或是淺紅色。
2. 咳嗽血
火刑金而肺葉干皺則癢,癢則咳,此不必有痰,故名乾咳。咳多則肺絡傷,而血出矣。嗽則兼有痰,痰中帶有血線,亦肺絡之血也。其證有輕重,但熱壅於肺者輕,清火自愈。久嗽肺損者重,保肺為主,阿膠為君,白芨、苡仁、生地、甘草、枳梗、橘紅、貝母為丸,噙化。又須看痰色如瑪瑙成塊者,出胃口,易治。
若一絲一點,從肺臟中來,肺少血,為火所逼,雖少亦出,漸至肺枯成癆,難治。咳出白血必死。(血色淺紅,似肉似肺者是。)脈弦氣喘,聲嘶咽痛,不治。
白話文:
[咳嗽出血]
當火氣過旺,傷害到肺部,導致肺葉乾燥皺縮,就會感到癢,進而引發咳嗽。這種咳嗽通常不會伴有痰,所以被稱為乾咳。若咳嗽太頻繁,可能會傷及肺部微細血管,導致出血。
咳嗽若伴有痰,痰中夾雜著血絲,那也是肺部微血管的血。這種病狀嚴重程度不一,若是肺部僅是因為熱氣聚集而引發的咳嗽,病情較輕,只需清熱就能自愈。但如果是長時間的咳嗽,已損傷肺部,病情就較嚴重,治療上應以保護肺部為主,可以使用阿膠作為主要藥材,再輔以白芨、薏苡仁、生地、甘草、枳殼、陳皮、貝母等製成丸藥,含服使其慢慢溶化。
此外,還需觀察痰的顏色,如果痰色如瑪瑙且成塊狀,這表示痰源於胃部,比較容易治療。
但如果痰中血絲細微,是由肺臟中滲出,這表示肺部血量不足,被火氣所迫,即使出血量不多,也可能導致肺部逐漸乾枯,轉變為肺結核,這種情況就較難治療了。一旦咳出白色血液,預後通常不佳。(這裡所說的白色血液,指的是顏色淺紅,形狀像肉或肺組織。)如果脈象弦緊,呼吸困難,聲音嘶啞,咽喉疼痛,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徵兆。
3. 咯唾血
咯與嗽為一類,皆因有痰而欲出之,或費力,或不費力,總以出痰為主,非欲出其血也。因值其失血,故血隨痰出耳。唾與吐為一類,此則因血而然。緣血為火所湧,上升出至咽喉,多則吐,少則唾,並不費力,皆系純血,無痰涎夾雜。吐唾既為一類,吐不定屬胃,唾獨必屬腎乎?古謂唾血屬腎者,因《經》論五液,謂腎主唾(水泛於上也。)故耳,不可泥。
咯既與嗽為一類,舊分嗽屬肺,咯屬腎,亦非。腎脈上入肺中,病則俱病,腎亦有嗽,肺亦有咯也。然則何以別之?曰:血證由於火,驚則火起於心,怒則火起於肝,悲傷火起於肺,思慮火起於脾,房勞火起於腎,審察病因自見,言不能盡也。張景岳謂失血證,凡見喘滿咳嗽,及胸膈左右皆隱隱脹痛者,此病在肺也。
若胸膈、膻中間覺有牽痛,如縷如絲,或懊憹嘈雜不可名狀者,此病在心包絡也。若胸腹膨脹,不知飢飽,食飲無味,多涎沫者,此病在脾也。若雨脅肋牽痛,或多怒郁,往來寒熱者,此病在肝也。若氣短似喘,聲啞不出,骨蒸盜汗,咽乾喉痛,動氣上衝者,此病在腎也。若大嘔大吐,煩渴頭痛,大熱不臥者,此病在胃也。
若有兼證,則病不止在一臟。肺病宜清降,不宜升浮。心主病宜養營,不宜耗散。脾病宜溫中,不宜酸寒。肝病或宜疏利,或宜甘緩,不宜秘滯。腎病宜壯水,宜滋陰,不宜香燥克伐。胃病或宜大瀉,或宜大補,當察虛實。
白話文:
[咳嗽出血]
咳嗽和清嗓子是一回事,都是因為有痰想要排出,有的時候會很費力,有的時候則不會,但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排出痰,並不是想排出血液。但是因為身體出現了血崩的情況,所以血液隨著痰一起被咳出來。口水和嘔吐物是一類,這種情況是因為血液造成的。因為血液被熱氣激發,上升到咽喉部位,多的時候會嘔吐,少的時候就會口水,並不費力,都是純粹的血液,沒有痰或口水混雜其中。嘔吐和口水都屬於同一類,但我們不能直接斷定嘔吐一定屬於胃部問題,口水就一定是腎臟問題。古人認為口水出血屬於腎臟問題,這是根據醫經中關於五種體液的討論,認為腎臟主管口水(水向上泛濫),所以才這樣說,但我們不能固守這種觀點。
既然咳嗽和清嗓子是一類,過去將清嗓子歸屬於肺部,咳嗽歸屬於腎臟,這也是不對的。腎臟的脈絡可以上升進入肺部,所以如果腎臟有病,肺部也會受影響,反之亦然。因此,腎臟也會有咳嗽,肺部也會有清嗓子的情況。那該如何區分呢?可以說,出血的症狀是由於體內的熱氣,受到驚嚇時熱氣從心臟升起,生氣時熱氣從肝臟升起,悲傷時熱氣從肺部升起,思考過度時熱氣從脾臟升起,性生活過度時熱氣從腎臟升起,仔細檢查病因自然就能看出差異,這裡無法一一詳述。張景嶽認為,凡是出現喘息、胸部脹痛、咳嗽等症狀的出血症,通常都是肺部問題。
如果胸部和心窩之間感到牽扯痛,像線一樣纖細,或者有難以形容的煩躁感,這通常是心包絡的問題。如果腹部脹大,不知道飢餓或飽足,食物無味,口中有大量泡沫,這通常是脾臟的問題。如果肋骨兩側有牽扯痛,或者經常生氣鬱悶,忽冷忽熱,這通常是肝臟的問題。如果呼吸短促,聲音沙啞,晚上盜汗,喉嚨乾痛,氣往上沖,這通常是腎臟的問題。如果劇烈嘔吐,口渴頭痛,高燒不退,這通常是胃部的問題。
如果出現多重症狀,那麼問題就不只存在於一個器官。肺部疾病應以清熱降火為主,不宜使用升溫的藥物。心臟疾病應注重調理營養,不宜使用消耗元氣的藥物。脾臟疾病應以溫暖中焦為主,不宜使用酸寒的藥物。肝臟疾病可能需要疏通利尿,也可能需要甘草緩解,不宜使用祕滯的藥物。腎臟疾病應壯水滋陰,不宜使用香燥的藥物。胃部疾病可能需要大瀉,也可能需要大補,應根據虛實情況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