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20)
卷之一·雜症 (20)
1. 鼻衄
衄行清道,經藏之血也,多由督脈而上出。經藏之氣通於鼻,故其血之溢者,亦出於鼻。張景岳曰凡鼻衄,必自山根以上,睛明之次而來。而睛明一穴,乃小腸、膀胱、胃、陰蹺、陽蹺五經之會,皆能為衄。又衝脈為十二經之血海,其上俞出膀胱經之大杼,下俞出胃經之氣街,膀胱、胃二經血至,則衝脈之血亦至,而十二經之血無不至矣。所以血衄之微者,不過一經之近,甚者通身之血盡出。
舊謂衄出於肺,豈其然哉?《準繩》云鼻通於腦,血上溢於腦,所以從鼻而出,宜茅花湯調止衄散。嵩厓云:不甚者,以水紙搭鼻衡,或以涼水拊項後即止。甚者犀角地黃湯,對症之藥。又黃芩、白芨各二兩,水丸,治久衄,神效。(犀角下入腎,由腎脈上通鼻腦故也。胃衄者亦可用,以胃脈亦上入鼻也。
故火鬱陽明致衄者,無犀角以升麻代之,以升麻陽明藥也。)
白話文:
[鼻出血]
鼻子出血的情況,是因為身體內的血液通過了特定的通道溢出,這部分的血液通常儲存在人體的經絡之中,並且大多會沿著督脈向上流動,最終從鼻子流出。人體的氣血在鼻部有著密切的聯繫,因此當血液過多時,也會通過鼻孔溢出。醫學家張景嶽曾指出,鼻出血通常發生在鼻樑根部以上,靠近睛明穴的位置。而睛明穴,是小腸、膀胱、胃、陰蹺、陽蹺等五條經絡的交匯點,這些部位的問題都可能引發鼻出血。此外,衝脈是十二經絡中的血海,其上端與膀胱經的大杼穴相連,下端則與胃經的氣街穴相接,一旦膀胱和胃部的血液增多,衝脈的血液也會隨之增加,進而影響到全身十二經絡的血液循環。因此,輕微的鼻出血可能是單一部位的問題,嚴重的話,可能會出現全身性的出血。
過去有人認為鼻出血是由肺部引起的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根據《準繩》一書記載,鼻子與腦部相通,當血液過度上湧至腦部時,就會從鼻子流出,這種情況可以服用茅花湯搭配止衄散來治療。嵩厓先生提到,對於較輕微的鼻出血,可以使用濕紙巾敷在鼻樑上,或者用冷水拍打頸後,通常就能止血。對於較嚴重的鼻出血,則可以考慮使用犀角地黃湯,這是針對此症狀的有效藥方。另外,黃芩和白芨各二兩,製成水丸,對於長期鼻出血的患者有著神奇的療效。
犀角地黃湯中的犀角成分可以深入腎臟,再透過腎脈向上連通到鼻部和腦部,因此對於鼻出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。對於胃部出血的患者,也可以使用此方,因為胃脈同樣會上行至鼻部。
然而,如果鼻出血是由於胃火旺盛所導致的,且無法獲得犀角時,可以改用升麻替代,因為升麻是針對陽明胃經的藥材。
2. 齒衄
此胃、大腸、腎三經之病。蓋大腸脈入下齒中,胃脈入上齒中,而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也。胃火盛則血出如湧,而齒不動搖,或見口臭,牙齦腐爛腫痛,此濃酒厚味所致,宜清胃火,便結可下之。若口不臭,牙不痛,但齒動不堅,或微痛不甚,而牙縫時多出血者,此腎陰虛,火動而然,宜滋腎水,六味丸(見虛損)主之。若腎火虛而上浮者,八味丸(見虛損)主之。
《醫旨緒餘》述所治三人齒衄,出血甚多,皆以三製大黃末二錢,枳殼湯少加童便調下,去黑糞而愈。緣陽明熱盛,衝任二脈皆附陽明,故血如潮湧。若腎虛,血必點滴而出,齒亦悠悠而疼,必不如此暴且甚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齒衄」,也就是牙齦出血的情況。主要涉及到胃、大腸和腎三個臟腑的問題。因為大腸的經絡連接下排的牙齒,胃的經絡連接上排的牙齒,而腎主宰骨骼,牙齒可以說是骨骼的一部分。如果胃火旺盛,就會出現大量出血的情況,而且牙齒不會有鬆動搖晃的現象,可能伴有口臭,牙齦腐爛、腫脹疼痛的症狀,這通常是過度飲酒和重口味食物所導致的,治療上應當清胃火,如果便祕的話,可以使用瀉下法。
如果沒有口臭,牙齒也不痛,只是牙齒鬆動不穩固,或者稍微有點痛,牙縫經常出血,這是腎陰虛,火氣上升所導致的,應該滋補腎臟,可以使用六味丸(詳見虛損一章)來治療。如果腎火虛弱而上升,可以使用八味丸(詳見虛損一章)來治療。
《醫旨緒餘》記載了三個治療齒衄的案例,出血量都很多,都是用三製大黃粉兩錢,加上枳殼湯稍微加入童子尿調合後服用,排出了黑色的大便後就痊癒了。這是因為陽明經絡的熱氣旺盛,衝脈和任脈都依附在陽明經絡上,所以出血就像潮水一樣湧出。如果是腎虛,出血一定是一點一點的,牙齒也會隱隱作痛,一定不會像這樣突然並且嚴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