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3)
卷之二·雜症 (3)
1. 春溫
(溫瘧,風溫,溫毒,濕溫)
溫,春陽之氣也,時至春而陽氣發動。人應之,身中之陽氣亦發動,一遇風寒外襲,閉其腠理,此氣不得升發,即鬱而為熱,與冬月傷風寒發熱無異。而有惡寒不惡寒之分者,以冬時陽氣潛藏,表陽虛,故怯寒;春月陽氣升發,表陽盛,故不怯寒也。無汗者當發散,然冬月陽微,可用辛溫,春月陽盛,宜用辛涼。
仲景麻黃止為冬月傷寒立法,不可混施於此證也。《經》謂: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又謂: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。又謂:凡病傷寒而成熱者,先夏至為病溫,後夏至為病暑。程郊倩謂:冬傷於寒,寒字當腎字看。蓋腎水屬冬,其氣寒,故古人往往言腎為寒,如言肝為風,言脾為濕之類,細閱前代醫書自見。
白話文:
溫,是指春天陽氣的特性,當春天到來時,陽氣開始活躍。人體也會受到影響,體內的陽氣也開始活躍。如果遇到風寒入侵,阻礙了毛孔的開合,陽氣就無法正常升發,就會鬱積成熱,這與冬天受寒發熱的情況是一樣的。之所以有怕冷和不怕冷的區別,是因為冬天陽氣潛藏,表面的陽氣虛弱,所以怕冷;春天陽氣升發,表面的陽氣旺盛,所以不怕冷。對於沒有汗的患者,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但冬天陽氣微弱,可以用辛溫的藥物,春天陽氣旺盛,應該用辛涼的藥物。
張仲景用麻黃治療冬月傷寒的方子,不能混淆使用在這種疾病上。《內經》說:冬天受寒,春天就會得溫病。《內經》還說:冬天不儲藏精氣,春天就會得溫病。《內經》還說:凡是因傷寒而導致發熱的疾病,在夏至之前稱為溫病,夏至之後稱為暑病。程郊倩說:冬天受寒,寒字應該理解為腎字。因為腎屬水,其性寒,所以古人常常說腎為寒,就像說肝為風,脾為濕一樣,仔細閱讀前代醫書就會明白。
冬傷寒云云,謂耗傷腎水,陰精泄而不藏,陰虛則火炎,至春陽氣發動,炎炎之勢不可遏止,一為風寒所郁,故溫熱病生耳。然豈特不藏精者乃然哉?即在平人,當春陽氣升發,感受風寒鬱而成病者固多。《金鑑》謂能藏精者其病輕,不藏精者其病重,韙矣。或曰:《經》言溫瘧,謂得之冬中風寒,氣藏骨髓中,至春則氣大發,(寒鬱火成熱,因春陽而發為溫瘧也,即先夏至為病溫之意。)邪不能自出,(句上當有若字。
)因遇暑氣,腦髓灼,肌肉消,(言熱至骨。)腠理開發,(此五句,言若春時邪猶不能發,至夏乃發也,即後夏至為病暑意。)或有所用力,邪氣與汗皆出,此病藏於腎,先後內出於外也。如是者,陰虛而陽盛,盛則熱矣,衰(熱氣衰也)則氣復返入,入則陽虛,虛則寒矣。
白話文:
冬天受寒會損傷腎水,導致精氣外泄而不收藏於體內。陰虛則火旺,等到春天陽氣上升,火勢無法抑制,再加上風寒鬱結,就會導致溫熱病。然而,不僅僅是精氣不藏的人才會這樣,即使是普通人,在春天陽氣升發的時候,感受風寒鬱結而生病的也很多。古籍《金鑑》說,能收藏精氣的人病症較輕,不收藏精氣的人病症就重,這句話很有道理。有些人說,《黃帝內經》提到溫瘧,指的就是冬天受風寒,寒氣藏於骨髓之中,到了春天陽氣大發,寒氣鬱積化熱,受到春天陽氣的影響而發病,也就是在夏季之前得溫病。邪氣無法自行排出,遇到暑氣後,腦髓灼熱,肌肉消瘦,熱氣深入骨髓,毛孔開張。這些都是說,如果春天邪氣還沒有發作,到了夏天就會發作,也就是在夏季之後得暑病。如果這時候用力過度,邪氣和汗水都會一起排出,這種病藏在腎臟,先後從內部發散到外部。這種情況下,陰虛陽盛,盛則發熱,熱氣衰退後,陽氣又會回到體內,陽虛則寒。
(陽氣發泄太過,則表虛而怯寒,表怯寒則氣斂而內返,氣內返則表愈虛,故寒也。)明是言冬時觸寒,子何敢程說耶?曰:《禮記》謂:言非一端,而各有當。各求其當可也。風溫即春溫之重者。仲景曰: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(在冬月傷寒,則為陽明經證。)為熱病。
(春月感冒,邪在太陽,即得此證,不俟傳至陽明乃見,故知為春溫病也。)發汗已,(發汗則熱泄,應愈矣。)身灼熱者,名風溫。(熱盛得發表之劑,其勢益揚,如風之煽火,愈加熾盛也。)風溫為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(風溫原本有汗,由內熱熾盛蒸發之故,較春溫內熱不甚而無汗者為重矣。)身重,(壯熱傷氣,無氣以動,故重。
白話文:
陽氣過度發散,就會導致體表虛弱怕冷,體表怕冷就會使氣收縮回內,氣收縮回內就會使體表更加虛弱,所以會感到寒冷。冬天容易受寒,你為什麼還敢這麼說呢?《禮記》說:言論不只有一種,各有其道理。只要找到合適的道理就可以了。風溫是春溫的加重版。仲景說:太陽病,發熱口渴,不惡寒的,(在冬月傷寒,就是陽明經的證候。)是熱病。
(春月感冒,邪氣在太陽經,就會出現這種症狀,不需要等到傳到陽明經才出現,所以知道是春溫病。)發汗後,(發汗就會散熱,應該會好。)身體灼熱的,叫做風溫。(熱盛了用發表的藥物,熱氣反而會更旺盛,就像風助火勢一樣,更加熾盛。)風溫病,脈象陰陽俱浮,自汗出,(風溫原本就有汗,是因為內熱熾盛蒸發造成的,比春溫內熱不甚而無汗者還要嚴重。)身體沉重,(高熱傷氣,沒有氣力活動,所以感到沉重。)
)多眠睡,鼻息必鼾,(熱壅神昏也)語言難出。(氣傷懶言。)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(亡陰泉竭。)直視,(精不榮於目也。)失溲。(陰不守於內也。)若被火者,微發黃色,(火上加火,熱濕欲發黃,而熱多濕少,故微黃也。)劇則如驚癇,(熱極生風。)時瘛瘲。
(筋為熱灼,干縮而抽搐也。)若火熏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大抵風溫忌汗,亦不宜下,(裡熱未實者不宜。)尤不宜火,當用雙解散去麻黃,加桂枝、石膏。(余謂桂枝不必加。)春溫無汗雖宜解表,然必兼清裡,雙解散,審其表裡之重輕為加減可也。(雙解散乃防風通聖散合六一散也,《金鑑》稱其神效,加減用之可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經常嗜睡,呼吸時打呼,這是熱邪壅塞神明,導致昏迷的表現;說話困難,則是氣血受損,導致懶於言語。如果病人是受到寒邪侵襲,小便不暢,這是陰液虧損,精氣枯竭的表現;眼睛直視,是精氣不能滋養眼睛;失禁,是陰氣不能守住內部。如果病人是受到火邪侵襲,身體微微發黃,這是火上加火,熱邪與濕邪想要發散,但熱邪過多,濕邪不足,所以只是微微發黃;嚴重時會像驚癇一樣,這是熱邪極盛,化為風邪的表現;偶爾抽搐,則是筋脈被熱邪灼傷,乾枯縮短,導致抽搐。如果病人被火氣熏灼,第一次犯病還能延續幾天,第二次犯病就會加速死亡。總之,風溫病忌諱出汗,也不宜服用瀉藥,因為內熱尚未實證,不宜瀉下;更不適合用火熱藥物,應該使用雙解散方劑,去掉麻黃,加入桂枝和石膏。我認為桂枝不必添加。春溫病患者雖然沒有汗症,也應該解表,但是一定要同時清裡,使用雙解散方劑,根據表裡症狀的輕重來加減藥物即可。雙解散方劑是由防風通聖散和六一散組合而成,《金鑑》稱其具有神效,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減藥物使用。
)此方雖內犯芒硝、大黃,然泄熱莫速於此,且分兩有限,不至太下,無傷也。前人云:溫熱證誤下不妨,誤汗則殆。硝黃,可用則用之,可不用則去之,是在臨證斟酌耳。風溫汗太多脈虛者,桂枝(見傷濕)合人參白虎湯。(見發熱。)溫病兼暑證,名溫毒,治法不出上條。
濕溫即溫病挾濕者,其證:身重、胸滿、多汗、兩脛冷,白虎湯加蒼朮、茯苓。
白話文:
此方雖然含有芒硝和大黃,但泻热效果极快,而且剂量有限,不会过度泻下,不会伤身。古人说:温热证误下无妨,误汗则危险。芒硝和大黄,可以用就用,不用就不用,关键在于临证时仔细斟酌。风温汗太多脉虚者,用桂枝(见伤湿)配合人参白虎汤(见发热)。温病兼暑证,叫做温毒,治疗方法不出以上所述。
湿温就是温病夹杂着湿气,症状表现为:身体沉重、胸闷、多汗、两腿发冷,用白虎汤加苍术、茯苓。
2. 瘟疫病論
瘟疫非傷寒也,世醫誤以為傷寒矣。傷寒感天地之常氣,此感天地之厲氣也。邪自口鼻入,內不客臟腑,外不客經,舍於伏脊之內,去表不遠,附近於胃,乃表裡分界,是為半表半裡,《針經》)所謂橫連膜原是也。凡邪在經為表,在胃為里,今邪在膜原,正當經胃交關之所。
病之始發,凜凜惡寒,甚則厥逆,陽熱鬱極而通,則厥回而中外皆熱。始而惡寒,既而發熱,非若傷寒發熱而兼惡寒也。瘟初起,先憎寒後發熱,頭痛身疼,脈洪而數,其脈不浮不沉,蓋以邪在膜原故也。不可認為傷寒表證而發其汗,邪不在經,汗之徒傷。又不可下,邪不在裡,下之無益。
白話文:
瘟疫與傷寒的區別
瘟疫並非傷寒,世上的醫生誤以為是傷寒了。傷寒是感受天地間的正常氣息,而瘟疫則是感受天地間的惡劣氣息。邪氣從口鼻進入,既不侵犯臟腑,也不侵犯經絡,停留在脊椎骨附近,離體表不遠,接近胃部,正處於表裡交界處,也就是《針經》中所說的「橫連膜原」。
一般來說,邪氣在經絡中屬於表證,在胃中屬於裡證。現在瘟疫的邪氣在膜原,正好是經絡和胃部交界的地方。
瘟疫發病初期,患者會感到嚴重的寒氣,嚴重時甚至出現厥逆(四肢冰冷、神志不清),陽熱鬱積到極點後通暢,就會出現厥回(四肢回暖)並伴隨全身發熱。瘟疫一開始是惡寒,之後才發熱,不像傷寒是發熱並伴隨惡寒。
瘟疫初起,先怕冷後發熱,頭痛、全身疼痛,脈搏洪大而快,但脈象既不浮也不沉,這是因為邪氣在膜原的緣故。
不可誤認為是傷寒的表證而發汗,因為邪氣不在經絡,發汗只會傷及正氣。也不可使用瀉下藥物,因為邪氣不在裡,瀉下無益。
宜達原飲疏之,檳榔二錢,厚朴一錢,草果五分,知母一錢,芍藥、黃芩各一錢,甘草五分,午後溫服。上檳榔、厚朴、草果三味,消滯破結,協力並逐,使邪氣速離膜原。後四味為滋液和血、清燥和中之用。(按此湯初起可用,若病成熱熾,用此恐無濟。有表者宜用河間雙解散,無表者宜用東垣二聖救苦丹。
白話文:
宜用達原飲來疏通,檳榔二錢、厚朴一錢、草果五分、知母一錢、芍藥、黃芩各一錢、甘草五分,下午溫服。其中檳榔、厚朴、草果三味,具有消滯破結、協同並逐的功效,可以使邪氣迅速離開膜原。後四味則用於滋陰和血、清燥和中的目的。
(按:此湯方適用於疾病初期,若病情發展為熱熾,使用此方恐無效。如有表證者,宜用河間雙解散;無表證者,宜用東垣二聖救苦丹。)
以及涼膈、白虎、黃連解毒、普濟消毒等劑。俱對證之藥,酌用可也。)其邪氣遊溢諸經不同,本方加減法:脅痛耳聾,寒熱。嘔而口苦,邪溢於少陽也,加柴胡(一錢);腰背項痛,邪溢於太陽也,加羌活(一錢);目痛,眉稜骨痛,眼眶痛,鼻乾,不眠,邪溢於陽明也,加乾葛(一錢)。若不見三陽經證,不必加藥,止照本方。
(以上論初起用達原飲。)
服此藥其邪不傳裡者,一二劑自解。其證候:頭痛身痛,發熱而復凜凜,但內無胸滿腹脹等證,穀食不絕,不煩不渴,此邪氣外傳,由肌表出。或自發斑消,或從出汗解。斑有斑疹、桃花斑、紫雲斑。汗有自汗、盜汗、狂汗之異。此病氣使然,不必較論,但求得斑、得汗為愈病耳。此邪自外傳,順證也,勿藥亦能自愈。
白話文:
針對不同症狀,可以用涼膈、白虎、黃連解毒、普濟消毒等藥方,根據症狀選用即可。如果邪氣遊走於不同經脈,就要根據情況加減藥物:例如脅痛耳聾,寒熱、嘔吐口苦,屬於邪氣溢於少陽,要加柴胡;腰背項痛,屬於邪氣溢於太陽,要加羌活;目痛、眉稜骨痛、眼眶痛、鼻乾、失眠,屬於邪氣溢於陽明,要加乾葛。如果沒有三陽經的症狀,就不用加藥,按原方服用即可。
服藥後,如果邪氣沒有傳入內臟,一兩劑就能自愈。症狀表現為頭痛身痛,發熱又發冷,但沒有胸悶腹脹等症狀,能正常吃飯,不煩躁不口渴,說明邪氣外傳,從肌膚表面排出。可能會自然出現斑點或出汗,斑點有斑疹、桃花斑、紫雲斑,出汗有自汗、盜汗、狂汗之分。這些都是病氣外散的表現,不必過於在意,只要出現斑點或出汗就代表病快好了。由於邪氣外傳,屬於正常病程,不服用藥物也能自愈。
其有汗出不徹而熱不退者,宜白虎湯:生石膏、(一兩。)知母、甘草、(各五錢。)粳米(一撮)服此藥辛涼解散,或戰汗或自汗而解。蓋前服達原飲,毒結漸開,邪氣已離膜原,尚未出表,然內外之氣已通,故多汗、脈長洪數,故宜白虎辛涼散之也。其有斑出不透而熱不退者,宜舉斑湯:白芍、當歸、(各一錢。
)升麻(五分)、白芷、柴胡、(各七分。)穿山甲,(二錢炙黃。)水姜煎服。其有斑汗並行而熱不除者,宜白虎(合)舉斑湯。斑汗既愈,一二日或四五日後,依前發熱,無胸滿腹脹等證,脈洪而數,此膜原有隱伏之邪,發未盡也。勿藥,一二日間當仍自汗自斑而愈。未愈者,仍依前法治之,然亦少有,至於再三發者,更少有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出汗不透,體溫卻不降,應該服用白虎湯,藥方是生石膏一兩,知母、甘草各五錢,粳米一小撮。這藥辛涼解表,可以讓病人出汗解熱,可能是戰汗也可能是自汗。這是因為之前服用了達原飲,毒素逐漸消散,邪氣已經離開內臟,但尚未完全排出體外,內外之氣已經流通,所以出汗多,脈象浮大而快,因此要服用辛涼解表的白虎湯。如果病人身上出現斑點,但斑點不透,體溫也不降,應該服用舉斑湯,藥方是白芍、當歸各一錢,升麻五分,白芷、柴胡各七分,穿山甲二錢炒黃,用水姜煎服。如果病人同時出汗和長斑,體溫也不降,應該服用白虎湯和舉斑湯合在一起。斑點和汗症好了之後,一兩天或四五天,可能會再次發熱,但沒有胸悶腹脹等症狀,脈象浮大而快,這是因為內臟還有隱藏的邪氣,尚未完全消散。不用再服藥,一兩天後就會自然出汗長斑而痊癒。如果沒有好轉,還是要繼續用之前的療法,不過這種情況很少見。至於反覆發作的,就更少見了。
(以上論邪傳表。)
若服達原飲而無汗無斑,外亦無頭疼身痛,惟胸膈痞滿,此邪傳裡也。有欲吐不吐者,有得少吐不快者,邪傳裡之上也,宜瓜蒂散吐之。甜瓜蒂(一錢)赤小豆(二錢)研、生梔仁(二錢),用水二鍾,煎至一鍾,後入赤豆煎至八分,先服四分,一時後不吐,再服,盡吐之。如未盡,煩滿尚存者,再煎服。
如無瓜蒂,以淡豆豉二錢代之。此病飲食不能,胸膈煩而腹不滿,吐之則邪減,邪盡病自已。有心腹脹滿,不嘔不吐,或燥結便閉,或熱結旁流,或協熱下利,或大腸膠閉,邪傳裡之中、下也,宜承氣湯:大黃(五錢),厚朴(一錢),枳實(一錢),芒硝(二錢),若但上焦痞滿,無便結等病,去芒硝,即小承氣湯也。然雖無結糞,而大便黏膩極臭者,亦加之。
白話文:
如果服用了達原飲之後,沒有發汗也沒有出疹,外觀也沒有頭痛或身體疼痛的症狀,只是胸膈感到悶滿,這就是邪氣傳入了裡邊。有些人會有想吐卻吐不出來的情況,有些人則是稍微吐了一點卻沒有感到舒服,這代表邪氣傳到了裡邊的上部,應該服用瓜蒂散來催吐。用甜瓜蒂一錢、赤小豆二錢研磨,再加上生梔仁二錢,用水兩鍾煎煮到一鍾,之後再加入赤豆煎煮到八分,先服用四分,如果一小時後沒有吐出來,就再服用一次,直到全部吐出來為止。如果還沒吐乾淨,還是感到煩悶,就再煎煮服用。
如果沒有瓜蒂,可以用淡豆豉二錢代替。這種病症患者飲食不佳,胸膈煩躁但腹部不脹滿,吐出來就能減輕邪氣,邪氣去除,病自然就會好。如果患者有心腹脹滿,不嘔不吐,或是大便乾結不通,或者熱氣結聚導致身體其他部位出現病變,或者發熱導致腹瀉,或者大腸粘連閉塞,代表邪氣傳到了裡邊的中部或下部,應該服用承氣湯:大黃五錢,厚朴一錢,枳實一錢,芒硝二錢。如果只是上焦痞滿,沒有便結等病症,就不用加芒硝,這就是小承氣湯。不過即使沒有大便結塊,但大便黏膩極度臭的話,也應該加芒硝。
若不痞滿,止便結者,去厚朴、枳實,芒硝用二錢五分,加甘草一錢,即調胃承氣湯也。服此導去其邪,邪減病自減,邪盡病自已。有胸膈滿悶,心腹脹滿,下部熱結膠黏者,此上中皆病也。不可吐,吐之為逆,但用承氣湯,則上邪順流而下,嘔吐立止,脹滿漸除。其有吐後、下後既愈,二三日或四五日依前復發者,在上者仍用吐藥,在下仍用下藥。
此為再里之證,常事也。甚有三發者,亦少有。(以上論邪傳裡。)
若服達原飲後,或病失治,而三陽證悉具,里證亦具,又舌根先白胎,至此時根黃至中央,此表裡分傳也。其證:外則身熱頭痛,身疼,腰背項痛,眉稜痛,口苦耳聾,鼻乾;內則胸膈心腹滿悶,下部熱結。此瘟病常事也,斷不可強求其汗,宜用承氣湯先通其里,里邪去則氣通,乘勢盡發於肌表矣。若表裡證悉去而熱仍不退,(此膜原之邪未盡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沒有胸腹脹滿、便秘的症狀,就不要使用厚朴、枳實,改用芒硝二錢五分,加甘草一錢,這就是調胃承氣湯。服用這個藥方可以引導邪氣排出體外,邪氣減少,病症自然減輕,邪氣完全消除,病症自然痊癒。如果病人有胸膈滿悶、心腹脹滿、下腹部熱結黏膩的症狀,這是上中焦都患病的表現。這種情況不能催吐,催吐會造成逆流,應該服用承氣湯,讓上焦的邪氣順著往下流,嘔吐就會立即停止,脹滿也會逐漸消退。如果病人吐完或瀉完之後,兩三天或四五天又復發,上焦的病症就繼續用吐藥,下焦的病症就繼續用下藥。
這是邪氣傳入裡焦的表現,很常見。甚至有的人會反覆發作三次,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。(以上是關於邪氣傳入裡焦的論述。)
如果病人服用達原飲之後,或者病情沒有得到及時治療,而三陽證(上焦病症)都出現了,裡證(下焦病症)也出現了,舌根先出現白色苔,然後變成黃色,並且黃色蔓延到舌頭中央,這就是表裡分傳,邪氣從表傳入裡。這種情況下,病人的症狀是:外在表現為身體發熱、頭痛、全身疼痛、腰背項部疼痛、眉稜骨疼痛、口苦耳聾、鼻乾燥;內在表現為胸膈心腹滿悶、下腹部熱結。這是瘟病的常見表現,不能強行催汗,應該先用承氣湯通裡,裡邪消除後,氣血流通,體內的熱邪就會順勢發散到肌表。如果表裡證都消除了,但發熱沒有退,這是因為膜原的邪氣還沒有完全清除。
)宜三消飲:檳榔、草果、厚朴、白芍、甘草、知母、黃芩、大黃、乾葛、羌活、柴胡、薑、棗煎服,調之可愈。服藥既愈,三兩日復發者,仍用三消飲復下復汗,如前而愈,此亦常事也。至有三發者,亦少有。若表邪多里證少,當治表兼治里,三消飲,大黃少用。若里證多表證少,但治里,或吐或下,表證自愈。
(以上論表裡分傳。)
若始病但發熱、頭痛、身疼、口苦、鼻乾,而內無里證,止宜達原飲加減法。若不見三經病,止於發熱,不用加法。繼而脈洪大數,自汗而渴,邪離膜原,未能出表也,宜白虎湯辛涼解散,脈靜身涼而愈。愈後數日依前發熱,仍宜達原飲。至後反加胸滿腹脹,不思食,煩渴,舌上刺等證,皆由表傳裡也,達原飲加大黃微利之。
白話文:
適合服用三消飲:檳榔、草果、厚朴、白芍、甘草、知母、黃芩、大黃、乾葛、羌活、柴胡、薑、棗煎煮服用,調配好就可以治癒。服用藥物後治癒了,但兩三天又復發了,仍然用三消飲再次服用,再出汗,依照前述方法治療就能痊癒,這是常有的事。最多復發三次,很少見。如果外感邪氣多,內在證候少,應該治療外感兼顧內在,三消飲中大黃要少用。如果內在證候多,外感邪氣少,只要治療內在,可以吐也可以瀉,外感就會自然痊癒。
(以上討論外感和內在證候的傳遞。)
如果一開始只是發熱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口苦、鼻乾,而沒有內在的證候,就只用達原飲加減法來治療。如果沒有出現三經的病症,只是發熱,不用加藥。之後脈象洪大而數,自汗而且口渴,邪氣離開了肌膚和經絡,還沒有從外感中恢復,應該用白虎湯辛涼解表,脈象平穩、身體涼爽就痊癒了。痊癒後幾天又再次發熱,仍然應該用達原飲。之後如果出現胸悶腹脹、不想吃東西、煩渴、舌頭上刺痛等症狀,都是因為外感傳入了內在,達原飲中加些大黃稍微利一下即可。
久而不去,在上者用吐方,在下者用承氣下方。若始則發熱,漸加里病,既用承氣等湯下之,而里病除矣。數日內復發熱,反加頭痛身疼,此由里出表也,脈浮者宜白虎湯。下後熱減不甚,熱雖無,頭痛身疼,而三四日後精神不慧,脈浮者,亦宜白虎湯汗之。若服白虎湯不得汗者,因精液枯竭也,加人參,覆臥則汗解。
若大下後、大汗後,表裡證悉去矣,繼而一身盡痛,身如被杖,甚則不可轉側,周身骨寒而痛,(氣血虛故痛耳。)非表證也,當自愈。(以上論表裡遞傳。)
白話文:
如果病症久治不愈,上半身的病症可以用吐法治療,下半身的病症可以用承氣湯治療。如果一開始就發熱,逐漸加重腹部症狀,用承氣湯等湯劑治療後,腹部症狀消失了。但幾天後又發熱,而且頭痛、全身疼痛加重,這是裡病轉為表病,脈象浮的,應該用白虎湯治療。如果瀉下之後熱退得不明显,雖然沒有發熱,但頭痛、全身疼痛,三四天后精神不振,脈象浮的,也應該用白虎湯發汗治療。如果服用白虎湯不能發汗,是因为精液枯竭,应该加入人参,覆卧休息就可以出汗。
如果泻下后、大量出汗后,表裡症狀都消失了,接著全身疼痛,感觉像是被打了一樣,甚至無法翻身,全身骨頭寒冷疼痛,这是气血虛弱導致的疼痛,不是表病,应该会自行痊癒。以上是关于表裡證狀互相传染的論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