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21)
卷之一·雜症 (21)
1. 舌衄
舌上無故忽出血線,此心、脾、腎諸經之火所致,(三經脈皆及舌。)槐花炒研末糝之。(或浦黃炒為末。)《準繩》云:文蛤散治熱壅舌出血如泉,五棓子、白膠香、牡蠣粉等分為末,每月少許糝患處。又云:肝壅則舌血上湧,服清肝之藥。(按肝脈絡於舌本。)
白話文:
【舌衄】
突然間舌頭上莫名出現出血的情況,這是由心、脾、腎等臟腑的火氣所導致的,(因為心、脾、腎的經脈都連接到舌頭。)可以使用炒過的槐花研磨成粉末後撒在舌頭上治療。(或者使用炒過的蒲黃磨成粉。)《準繩》一書記載:文蛤散能治療因熱氣堵塞導致舌頭出血如泉湧,將五棓子、白膠香、牡蠣粉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,每個月少量地撒在患處。又提到:若是肝臟的氣血阻塞,就會導致舌頭的血液向上湧出,應該服用清肝的藥物來治療。(根據醫理,肝臟的經脈是連接在舌根的。)
2. 耳衄
耳中出血也。小腸、三焦、膽各脈俱入耳中。又耳屬腎,諸經皆足為病。龍骨末吹入即止。若左關脈弦洪,柴胡清肝散。尺脈或躁或弱,六味地黃丸。(見虛損)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耳衄」,也就是耳朵出血的情況。在人體裡,小腸、三焦和膽的經絡都會進入到耳部。另外,耳朵跟腎臟有著密切的聯繫,因此這些經絡或器官的問題都可能導致耳朵出血。
如果出現耳朵出血的情況,可以試著用龍骨粉吹入耳中,通常可以止血。如果診斷發現左手脈搏強而有力(這可能表示肝火旺盛),可以服用柴胡清肝散來治療。但如果腳部脈搏表現出異常的躁動或是虛弱(這可能是腎臟功能不佳的徵兆),那應該要服用六味地黃丸來調理。這些信息在"虛損"一章中有詳細的描述。
3. 肌衄
血自毛孔中出,曰血汗,又名脈益。心主血脈,極虛有火則見。脈益湯: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伏神、麥冬、石蓮、硃砂、薑汁、生地。(益疑溢。)
白話文:
血液從皮膚的毛孔中滲出,這種現象稱為血汗,也叫做脈溢。這是因為心臟主管血液循環,當身體極度虛弱且伴有火熱之氣時,便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。治療上可用脈溢湯:成分包括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茯神、麥冬、石蓮子、硃砂、薑汁、生地。(這些藥材的功效是補益並止血。)
4. 九竅出血
耳、目、口、鼻一齊出血,藥不及煎,死在須臾。先將水當面噴幾口,急分開頭髮,用粗紙數層蘸醋令透,搭在囟門,血即止。次用當歸一兩煎好,磨沉、降香各五錢,加童便服。或瞿麥飲:瞿麥、生薑、梔子、燈心、炙草、棗。再用發灰二錢,茅根、車前草煎湯下之,血自歸經。
然後以四物加人參五味丸服,可收萬全之功。九竅出血,兼身熱不能臥者死。惟婦人產後瘀血妄行,九竅出血,有用逐瘀之藥而生者。若無故卒然暴厥,九竅出血者死。久病之人,忽然上下出血,亦死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九竅同時出血的情況,病情非常危急,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會喪命。應立即採取急救措施,先向患者臉上噴幾口水,隨後將頭髮撥開,取幾層厚紙浸透醋後,敷在患者的頭頂部位,這樣能幫助止血。接著,用一兩的當歸煎煮,然後分別研磨沉香和降香各五錢,加入兒童的尿液一起服用。或者可以選擇瞿麥飲:瞿麥、生薑、梔子、燈心、炙草和棗一同煎煮服用。再取二錢的頭髮灰,與茅根、車前草一起煎煮,趁熱服用,這樣可以使血液回歸正常的循環路徑。
待情況穩定後,可進一步使用四物湯加上人參五味製成丸藥服用,以達到全面的康復效果。但要注意,如果九竅出血且伴有高燒無法平躺,預後通常不良。然而,對於產後婦女因瘀血異常流動導致九竅出血的情況,使用祛瘀藥物有時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。若無明顯原因突然昏厥,並且九竅出血,或長期病患突然全身出血,這些情況通常預示著生命的終結。
5. 搔癢出血
搔癢血出不止,糞桶箍燒灰敷之。呂元膺治一僧,搔膕中疥,出血如湧泉,竟日不止,營氣暴衰,止余尺脈如絲,與四神湯加荊芥穗、防風,晨夜並進,明日脈漸出,服十全大補(見虛損)而愈。
白話文:
有個人因為皮膚癢到不停抓,導致流血不止,呂元膺醫生治療了一位僧人,這位僧人也是同樣的症狀,大腿內側長了疥瘡,抓破後就像泉水一樣血流不止,整整一天都停不下來,身體氣血急速衰弱,只剩下腳踝處的脈搏微弱得像絲線一般。呂醫生給予了四神湯,並在其中添加了荊芥穗和防風兩種草藥,讓他早晚服用。到了第二天,他的脈搏逐漸恢復正常,之後再服用十全大補湯(這種湯通常用於治療虛弱和損耗),最終病情得到了康復。
至於"糞桶箍燒灰敷之"這句,大意是說如果遇到抓癢到出血的情況,可以將糞桶的箍燒成灰,然後敷在出血的地方。不過這種方法在現代醫學中並不推薦,僅供參考古人的醫療方式。
6. 便血
分腸風、臟毒二證。(三因諸邪,皆致便血,二者特其大端耳。)腸風者,或風邪外感,或肝風內生,風熱相合,侵犯經絡,血脈被阻,漏出經絡之外,滲入腸胃之中,從大便出,隨感隨見,血清色鮮者是。槐花湯加羌、防、秦艽。(即非外風,亦可升陽燥濕。按內風即氣也,氣不順亦可用羌、防輩升發之,但不溫服取汗耳。
故古方不分內外風,統用之也。)臟毒者,濕與熱合,蘊積日久,傷損陰絡,血滲腸胃,積久乃下,其色黯濁者是。槐花湯加炒苦楝、炒蒼朮。下血腹中痛,血色鮮紅,為熱毒,芍藥黃連湯主之。不痛,血色不鮮,或紫黑如豆汁,為濕毒,黃連湯主之。先血而後糞,近血也,出於大腸,槐花、條芩、烏藥。
先糞而後血,遠血也,出胃與小腸,石膏、山梔、烏藥。又結陰便血,(《內經》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)所下純是血,《經》不言何邪所結。景岳謂風寒之邪,留結血分所致,宜灸中脘、氣海、三里,以散風邪,服平胃地榆湯以溫散之。亦舉隅之論也。
下血太甚,人參、升麻、牡蠣、粟殼。瘀血不可止,待色鮮紅,略加澀藥,椿皮、烏梅最妙。用寒涼藥須酒煮或炒,恐血凝。便血日久,服涼藥不應,宜升補,升陽除濕和血湯。有熱略加黃連,以吳萸泡水炒用,虛加人參。此病多食乾柿或生柿最效。腸風、臟毒、結陰,並血出腸中,與五痔之血出於漏孔者不同,亦與赤痢有異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便血的情況,主要分為腸風和臟毒兩種症狀。
腸風這種情況,可能是由外部風邪入侵或是體內肝風產生,風熱結合後侵襲身體的經絡,導致血液流通受阻,血液滲出經絡,進入腸胃,隨著大便排出,血色清新鮮艷。治療上,可以使用槐花湯,加上羌活、防風和秦艽。即使不是外來的風邪,這些藥物也能提升體內的陽氣,幫助去除濕氣。
臟毒則是濕氣與熱氣長時間累積,傷害了身體的陰絡,使得血液滲入腸胃,長時間後才會排出,血色較深暗混濁。治療上,可以在槐花湯中加入炒苦楝和炒蒼朮。
如果排血時腹部疼痛,血色鮮紅,這是熱毒,可以用芍葯黃連湯治療;如果不痛,血色不鮮豔,甚至呈紫黑色,像豆漿一樣,這就是濕毒,可以用黃連湯治療。
若先出血後排糞,這種血色新鮮的血是來自大腸,可以使用槐花、黃芩、烏藥;反之,若先排糞後出血,這種血色較暗淡的血是來自胃部或小腸,可以用石膏、山梔、烏藥。
另一種情況叫做結陰便血,這種情況下排出的完全是血液,古籍並未說明是由哪種邪氣導致的。張景嶽認為這是風寒邪氣在血液中停留太久所導致,他建議可以用灸療中脘、氣海、三里等穴位,以散去風邪,同時服用平胃地榆湯來溫暖和散去邪氣。
如果便血過多,可以用人參、升麻、牡蠣、粟殼;若是淤血不能止住,等到血色鮮紅,可以稍微加入一些收斂藥物,如椿皮和烏梅,效果非常好。
使用寒涼藥物時,最好用酒煮或炒過,以免血液凝固。如果便血持續很久,服用涼藥沒有改善,應該改用提升和補充的方法,服用升陽除濕和血湯。如果體內有熱,可以稍微加入一點黃連;如果是體虛,則可以加入人參。
這種病多吃乾柿子或生柿子,效果特別好。腸風、臟毒和結陰,都是血液從腸道排出,與五痔出血以及赤痢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