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雜症 (7)

1.

汗者,水也,腎之所主也。內藏則為液,上升則為津,下降則為尿,外泄則為汗。而所以外泄,則火之所蒸發也。火屬心,故謂汗為心之液。火盛者,雖表固亦出;不盛者,必表疏乃出。自汗者,非因發表而汗自出也,其出無時,火退乃已。傷風傷寒,皆熱蒸汗出,中暑病濕亦然。

五志過極則生火,亦汗出。(如驚則心神浮動飛越,汗隨出可見。)勞動則生火,飲食則長氣,(《經》云: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。氣屬於陽,氣有餘便是火也。)房事則精泄於下,火散於上,故皆汗出。火在裡,則汗隨臟腑出;火在表,則汗從經脈出。(如太陽傷風,熱在皮膚,則翕翕汗出,乃肌表之汗也。

白話文:

汗,是水的一種表現形式,由腎臟所主導。當汗液在體內深處存儲時,會形成液體;當它上升到皮膚表面時,成為了津液;若向下流動,則成為尿液;當它通過皮膚外洩時,就是汗水。這種外洩主要是由於體內的「火」,也就是熱能,使其蒸發。火與心有關,因此,我們稱汗液為心的液體。如果熱量過大,即使身體保持緊密,也會出汗;相反,如果熱量不足,只有在皮膚疏鬆的情況下,才會出汗。自汗是指沒有因為發汗治療而出現的自行出汗,且這種出汗沒有固定時間,直到熱量消退才停止。風寒感冒、中暑以及濕病,都可能導致體內熱量蒸發而出汗。

情緒過度激動會產生熱量,也會出汗(例如,驚嚇時,心神會浮動飛躍,隨後會出現出汗的情況)。勞累會產生熱量,飲食會增加體內的氣息(經典中提到,食物進入陰部,但在陽部產生氣息,氣息屬於陽,過多的氣息就轉化為熱量或火)。性行為會使精液流失,熱量上移,因此也會出汗。體內的熱量在內部器官中流動時,會隨著器官而出汗;在外部,則會從血管中流動而出汗(例如,太陽受風影響,熱量在皮膚表面聚集,就會引起皮膚上的汗液排出,這是肌表的出汗情況)。

陽明胃實,則蒸蒸汗出,乃胃府之汗也。翕翕、蒸蒸皆熱貌,翕字為合羽,其身如合羽所覆,捫之自溫;蒸蒸則如炊籠騰越,捫之熱氣透手也。)春夏氣浮,汗出肌膚。秋冬氣沉,汗出骨髓,故筋骨之疾宜汗者,當於冬至後發之。自汗,舊雲表虛,然不可概論。如傷寒其始無汗,後傳陽明即自汗,豈前者表實,後者表虛乎?(前之無汗,則陰邪凝固使然,無論其人平素表實無汗,即表虛亦無汗。後傳陽明,熱盛蒸越,無論其人平素表虛有汗,即表實亦有汗。

問:太陽傷風有汗,用桂枝,非表虛乎?曰;傷風有汗,有汗則表疏,故謂之虛。是因有汗而表虛,非因表虛而有汗也。因表虛而有汗,則重實表;因有汗而表虛,則重散熱。其用桂枝,是發散風邪,非固表也,固表乃其兼能耳。)有實火,有虛火,陽虛,(即東垣補中益氣證。

白話文:

如果胃火旺盛,就會出很多汗,這是胃部本身的汗液。汗出得很多,摸起來皮膚很熱,就像被羽毛蓋住一樣,熱氣從手心透出來。春夏季節陽氣上升,汗出於皮膚表面;秋冬季節陰氣下降,汗出於骨髓,因此筋骨疾病適合冬天出汗治療。有些人容易出汗,以前認為是表虛,但不能一概而論。比如伤寒初期没有汗,后来传到阳明经就会出汗,难道之前是表实,后来就变成表虚了吗?其实,之前没有汗是因为寒邪凝结,无论这个人平素是表实还是表虚,都不会出汗。后来传到阳明经,热盛蒸发,无论这个人平素是表虚还是表实,都会出汗。

有人问:太阳伤风有汗,用桂枝,不是表虚吗?回答说:伤风有汗,有汗说明表疏,所以说表虚。这是因为有汗才表虚,不是因为表虚才出汗。因为表虚而有汗,就要固表;因为有汗而表虚,就要散热。用桂枝是散风寒,并非固表,固表只是它的兼效而已。有实火,也有虚火,还有阳虚,也就是东垣医书中所说的补中益气证。

)陰虛,(即血虛。)腎陽虛,腎陰虛,皆發熱,皆虛火也。火炎則身溫汗熱而膚澀,陽虛則身涼汗冷而膚滑。(陽衰則衛氣不固,又陽虛則不能內守,而易於浮越也。然亦有熱極而反出冷汗者,蓋熱聚於內,肌膚反冷,膚冷故汗亦冷也。或汗過多,陽從汗脫所致。然熱甚汗多而脫者,其汗必先熱,後乃冷耳。

丹溪謂熱極反汗冷,乃火盛兼水化,其說牽強。)盜汗者,寤時無汗,寐時汗出,如盜乘人睡熟而出也。人寤則氣行於陽,寐則氣行於陰。若其人表陽虛者,遇寐而氣行於里之時,則表更失所護而益疏,即使內火不盛,而陽氣團聚於裡,與其微火相觸發,亦必汗出。若內火素盛,兩陽相搏,陰液被擾,雖表固者,亦必潰圍而出矣。

白話文:

陰虛,也就是血虛。腎陽虛、腎陰虛都會發熱,都是虛火。火旺盛,就會導致身體溫熱、出汗、皮膚乾燥;陽虛,則會導致身體寒冷、出汗冰冷、皮膚光滑。陽氣衰弱,就會導致衛氣不足,無法固守身體。而且陽虛,陽氣無法守住內部,容易外泄。不過,也有一些人發熱到極點反而會出汗冰冷,這是因為熱氣聚集在體內,肌膚反倒冰冷,肌膚冰冷所以汗液也冰冷。或者汗出太多,是陽氣隨著汗液流失所致。但熱氣過盛、汗出太多而導致陽氣流失的人,其汗液一定是先熱後冷。

丹溪認為熱氣過盛反而出冷汗,是因為火盛加上水液化開,這種說法有點牽強。

盜汗指的是醒著的時候不出汗,睡著的時候就出汗,就像小偷趁人熟睡時偷東西一樣。人醒著時,氣血運行於陽氣;睡著時,氣血運行於陰氣。如果人體表面的陽氣虛弱,遇到睡覺時氣血運行到內里的時候,就會導致體表更加失去保護,更容易疏散。即使體內沒有火熱,但陽氣聚集於內里,與體內微弱的火氣相觸碰,也會導致出汗。如果體內原本就有火熱,內外陽氣相衝撞,陰液被擾動,即使體表堅固,也會破壞防禦而導致出汗。

(其人陰虛尤易動。)及其醒覺,則陽氣還出於表,而汗自止。傷寒之盜汗亦然,蓋邪在半表半裡時,寤則氣挾邪還於表,陰得安靜不擾,故無汗;寐則氣挾邪入於裡,陰被擾而不寧,故汗出也。(丹溪謂雜證之盜汗,有陽虛,有陰虛,大病後陰氣未復,遺熱未清,或勞役、七情、色欲之火,或飲食積熱,皆足耗損精血。陰氣既傷,陽火獨旺,內蒸成汗也。

心孔汗,別處無汗,獨心孔一處有汗。由思慮過多,心神浮越使然。頭汗,別處無汗,熱不得外越,但上蒸也。或因黃郁未發,或因濕家誤下,或因水結胸蒸,或因火劫熱迫,或因陽明蓄血,或因熱入血室,並詳《傷寒論》。手足汗,別處無汗,脾胃之熱達於四肢也。(脾胃主肌肉、四肢,熱達於肌肉則體汗,若達於四肢則手足汗耳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陰虛體質更容易盜汗。當他們清醒時,陽氣回歸到體表,汗水就會停止。傷寒引起的盜汗也是一樣的道理,因為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的狀態,清醒時氣帶著邪氣回到體表,陰氣得到安靜而不受擾動,所以不流汗;睡覺時氣帶著邪氣進入到體內,陰氣被擾動而不安寧,所以就流汗了。丹溪先生認為,各種病症引起的盜汗,有陽虛的,也有陰虛的,大病之後陰氣尚未恢復,餘熱尚未清除,或者勞累过度、七情郁结、纵欲过度,或者飲食積熱,都會消耗精血。陰氣受損,陽氣獨旺,內熱蒸發成汗。

心窩處流汗,其他地方沒有汗,只有心窩處有汗,這是由於思慮過度,心神浮躁造成的。頭部流汗,其他地方沒有汗,是因為熱氣不能往外散发,只向上蒸發,可能是因為黃疸尚未發作,或者因為誤用寒涼藥物导致,或者因為水液積聚在胸腔,或者因為熱氣過盛,或者因為陽明經蓄血,或者因為熱氣進入血室,詳細情況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。手腳流汗,其他地方沒有汗,這是脾胃的熱氣到達四肢造成的。脾胃主宰肌肉和四肢,熱氣到達肌肉就會全身出汗,如果熱氣到達四肢就會手腳出汗。

)冬月足多汗,氣降也。又有手足汗,屬脾胃虛寒,不能運行津液,乘虛陽外越,(虛陽被寒所逼外越。)而橫溢於四肢者。如陰盛而淫雨滂沱,其汗必冷,與實熱之汗(其汗必熱)不同。

脫汗。陰盛格陽,汗從陽脫,味淡不咸,(久藏之液則咸,若才經氣化之液則淡,咸者已經出盡,並新化之液亦出,則津隨氣脫可知矣。)如珠不流,(無繼故也。為絕汗,)不治。(淋漓如雨,拭揩不及,及液涸而火正炎,熬煎如膠之黏者,皆難治。)

白話文:

冬天腳部出汗,是因為氣機下降。另外,手腳出汗屬於脾胃虛寒,無法運化津液,虛陽被寒氣逼迫外溢,因此汗液流到四肢。就像陰氣旺盛導致雨水傾盆而下,這種汗液一定是冰冷的,與實熱導致的汗液(一定是熱的)不同。

脫汗的情況,是因為陰氣旺盛阻礙陽氣,汗液從陽氣中流失,味道淡而無鹹味。就像久藏的液體會變得鹹,而新經氣化後的液體則味道淡,鹹味已經完全流失,並且新化出來的液體也跟著流出,因此可以知道津液隨著陽氣而流失。汗液像珍珠一樣,一滴一滴地流出來,沒有連續性,屬於絕汗,難以治療。汗液像雨水一樣流個不停,擦也擦不完,以及液體乾燥後,火氣仍然很旺盛,汗液像膠水一樣粘稠,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情況。

2. 治法

自汗屬熱者,宜清火,胃實者宜下,涼膈散、白虎湯、(並見發熱。)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酌用。氣虛者,生脈散(見中暑)、補中益氣湯(見氣),加麻黃根、浮麥。血虛者,當歸六黃湯加地骨皮。血氣並虛者,黃耆建中湯(見勞倦)。自汗畏冷,雖炎天必棉衣,乃火鬱伏於內,不達於表,故外畏寒而內實熱也,防風湯。

白話文:

自汗的辨證論治

自汗屬熱者,宜清火。胃實者宜下,可服用 涼膈散白虎湯,若伴隨發熱,則可酌情使用 承氣湯 (若大便不通)。

氣虛者,可服用 生脈散 (若中暑)或 補中益氣湯 (若氣虛),並可加 麻黃根 和 浮麥。

血虛者,可服用 當歸六黃湯 並加 地骨皮

血氣並虛者,可服用 黃耆建中湯 (若勞倦)。

自汗畏冷者,即使在炎炎夏日也要穿棉衣,這是因為體內火鬱伏於內,不能到達體表,所以外畏寒而內實熱,可服用 防風湯

濕痰自汗,須去痰導濕。每飲食即汗出,益胃散。不論冬夏,額上長有汗出,因醉後當風致之,名曰漏風,漏風湯。病後汗常出,察其人精神飲食日增,是餘邪欲散也,不須治之。若陰氣未復,邪熱尚存,須與清理。陽虛陰乘,(陰寒之氣一逼,則虛陽浮越,而汗隨出矣。)因自汗而厥者,黃耆建中湯(見勞倦)加附子,或耆附湯。

白話文:

濕痰引起的盜汗,需要化痰除濕。每次進食就出汗,可以用益胃散。不論冬夏,額頭常出汗,是因醉酒後受風引起的,叫做漏風,可以用漏風湯治療。病後經常出汗,觀察病人精神食慾日漸增長,說明餘邪欲散,不必治療。如果陰氣尚未恢復,邪熱尚存,則需要清理。陽虛陰盛,由於陰寒之氣逼迫,虛陽浮越,就會出汗,如果因盜汗而昏厥,可以用黃耆建中湯加附子,或用耆附湯。

盜汗,當歸六黃湯主之,無內熱者,(表虛者,即內無火,而寐時陽氣入里,久亦擾陰汗出)。防風湯、白朮散。肝火,當歸龍薈丸,(見脅痛。)有身熱加地骨皮、柴胡、黃耆、秦艽。肝虛加酸棗仁、實加龍膽草。右尺實大,黃柏、知母。脾虛,參、朮、白芍、山藥、白扁豆、浮麥。

白話文:

盜汗,服用當歸六黃湯可以治療。若患者沒有內熱(也就是表虛,內裡沒有火氣,睡眠時陽氣入里,時間久了就會擾亂陰氣,導致汗液外泄)。可以服用防風湯、白朮散。

肝火,服用當歸龍薈丸可以治療(症狀包括脅肋疼痛)。若伴有身熱,可以加入地骨皮、柴胡、黃耆、秦艽。若肝虛,可以加入酸棗仁,肝實則可以加入龍膽草。

右尺脈實大,可以服用黃柏、知母。

脾虛,可以服用人參、白朮、白芍、山藥、白扁豆、浮麥。

經霜桑葉末,茶調服。心虛熱而陰氣不斂者,睡則多驚,酸棗仁湯。心實熱者多煩,當歸六黃湯加連翹、丹皮、竹茹。虛勞盜汗,青蒿散。

白話文:

將霜打的桑葉研成末,用茶水調服。心氣虛弱而陽氣外浮者,睡覺時容易驚醒,可以服用酸棗仁湯。心火旺盛者容易心煩,可以服用當歸六黃湯,再加入連翹、丹皮、竹茹。虛勞盜汗者,可以服用青蒿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