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4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42)

1. 中濕

得之冒雨臥濕,嵐瘴熏蒸,外感濕氣,(內濕,即丹溪所謂濕熱生痰,已見中風門。)積滯日久,關節重痛,浮腫,喘滿腹脹,煩悶,卒然昏倒,其脈必沉而緩,或沉而細,宜除濕湯、白朮酒。(此必積久乃然,然見此者亦鮮矣。)有破傷處,因澡浴,濕氣從瘡口中入,其人昏迷沉重,狀似中濕,名曰破傷濕,白朮酒。

(問:此證所受濕氣無幾,何以致是?曰:氣血流行,不容少有阻滯,濕入不論多少,但能阻礙正氣,則鬱滯不行,由是逆入攻心,則昏迷沉重矣。)

余詳傷濕門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中濕」的情況,大意如下:

當人們在雨中躺臥,或在潮濕環境中待太久,受到濕氣侵襲,或是長時間積聚濕氣,就會導致身體出現問題。例如關節會感到沉重且疼痛,身體可能出現浮腫,呼吸困難,腹部膨脹,心情煩悶,甚至突然昏厥。如果診斷脈象,會發現脈象沉緩或沉細,這種情況下,適合服用除濕湯或白朮酒來治療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這種情況通常是長期累積才會發生,真正見到這種症狀的人並不多。另外,如果身體有開放性傷口,在洗澡時,濕氣可能從傷口進入,導致人產生類似中濕的症狀,稱為「破傷濕」,這種情況下,也適合服用白朮酒。

進一步來說,無論濕氣量多量少,只要進入人體,就有可能阻礙正常的氣血循環,一旦氣血運行受阻,就會造成鬱滯,進而影響心臟功能,使人產生昏厥和沉重的感覺。更詳細的內容可參考「傷濕門」部分。

2. 中氣

(此為氣逆,與中風門東垣所論氣虛卒倒證各別。)

其證卒然仆倒,不省人事,牙關緊急,身、支冷,(中風則身、支溫,與此異。)無痰涎。(即有亦不如中風之多。氣滯於內不外達,故身冷,氣結於中,故痰不上出。)因七情動氣,(因怒者尤多。)結塞於中,上下不通,故卒死也。其脈沉,應氣口。(中風則脈浮而應人迎,與此異。

)中氣甚類中風,以氣藥治風則可,以風藥治氣則不可。(風藥指續命等言,蓋發散之劑也,嫌其散氣。若指清心、瀉心等寒劑言,則中氣原非火證,亦不應用寒涼矣。三方並見中風。)以蘇合香丸(見諸中)灌之,候蘇,虛人繼以八味順氣散加香附三、五錢;壯人繼以木香調氣散。內有痰未除,(前言無痰,非無痰也,特不壅出於喉口間耳。

)四七湯(見氣)、星香散。(見中風。)若其人本虛,痰氣結滯,關隔不通,上下不得升降,或大便虛秘,三和丹。有不治而氣復自蘇者。《經》日無故而喑脈不至者,雖不治自已,為氣暴逆也,氣復自愈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中氣」的狀況,和東垣所描述的「中風」不同,是因為體內氣機逆亂導致的。患者突然昏厥倒地,失去意識,牙關緊閉,身體冰冷(中風時身體不會冰冷)。且病患幾乎沒有痰涎產生(就算有,也不會像中風那樣多)。這是因為氣機在體內受阻,無法向外擴散,所以身體感到寒冷,氣機在中焦部位聚集,所以痰液不會上湧。

這種病症多由情緒波動引起,尤其是憤怒的情況下更易發生。氣機在體內凝結,上下氣道不通,因此患者突然死亡。脈象通常顯示為沉脈,主要反應在氣口(中風的脈象會顯示為浮脈,反應在人迎處)。

中氣和中風很相似,但是用治療風症的藥物來處理氣機問題是可以的,反之則不行。如使用發散性藥物,會擔心散去體內的氣。若使用清心、瀉心等寒性藥物,中氣本非火熱病症,也不適合使用寒涼藥物。相關療法請參考中風門。

可以使用蘇合香丸來治療,等到患者恢復意識後,體弱者可以服用八味順氣散加上3-5錢的香附;體壯者則可以服用木香調氣散。如果患者體內仍有痰未清除,可以使用四七湯或星香散。如果患者本身身體虛弱,痰氣凝滯,上下氣道不通,或是有大便困難的問題,可以使用三和丹。

有些患者即使不接受治療,氣機也能自行恢復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記載,無緣無故失聲,脈象顯示氣機逆亂,即使不治療也會自己好轉,這是因為氣機突然逆亂,但最終仍能自行恢復正常。

3. 中食

其證卒倒無知,口不能言,四肢厥逆,不能舉,狀似中風。因飲食過度,醉飽之後,或感風寒,或著氣惱,以致氣血鬱滯,飲食無以運化,填塞胸中,陰陽痞隔,升降不通。若誤作中風、中氣,而以驅風行氣之藥治之,其死可立而待。(胃氣已受傷,不堪再為行散也。)凡遇此等卒暴之病,必須審問曾否醉飽過度,有此,加以氣口脈緊盛,且作食滯治之。

先煎鹽湯探吐其食,挾痰者瓜蒂散(見傷飲食)吐之。醒後察審,如挾有風寒之證,以藿香正氣散(見中風)解之;如挾氣滯者,以八味順氣散(見中氣)調之;若別無他證,只用平胃散(見傷飲食)加白朮、半夏、曲糵之類調理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描述的情況是:病人突然倒地失去意識,無法說話,四肢冰冷且動彈不得,看起來很像中風。但其實是因為飲食過量,在酒足飯飽後,可能又受到風寒影響,或是生氣煩惱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吸收,堵在胸口,造成陰陽失調,身體機能運作受阻。如果誤以為是中風或是中氣,使用驅風和行氣的藥物來治療,那可能很快就會死亡。(因為胃氣已經受損,不能再進一步去散發。)

遇到這種突然發生的疾病,一定要詳細詢問是否剛剛過度飲食。如果有這種情況,再加上氣口脈象緊繃旺盛,就應該按照食物阻滯來處理。

首先,煮鹽水讓他嘔吐出食物,如果同時有痰,可用瓜蒂散(詳見飲食過量部分)讓他吐出來。清醒後仔細觀察,如果伴有風寒的症狀,可用藿香正氣散(詳見中風部分)來緩解;如果是由於氣滯造成的,可用八味順氣散(詳見中氣部分)來調節;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只需用平胃散(詳見飲食過量部分)加上白朮、半夏、曲糵等藥材來調理。

4. 中惡

(附鬼擊屍疰)

其證卒然仆倒。口噤肢冷,肌膚粟起,頭面青黑,昏不知人,參後精神不守,錯言妄語。由冒犯不正之氣,吊死問喪,入廟登塚,多有此證。蘇合香丸。(見諸中)灌之,候蘇,以調氣散和平胃散服,名調氣平胃散。(平胃散內有蒼朮,可以辟邪。)飛屍鬼擊等邪證附後。

此多由精神衰虛,遂為邪鬼所擊,或附著於體,昏昏沉沉,妄言譫語,或評露人事,或言未來禍福,多中。人有起心,即能知之,登高涉險,如履平地,或悲泣呻吟,不欲見人,此為鬼物所憑者也。舊有五屍之說。一曰飛屍:發無由漸,昏然而至,(屍,即鬼物。)其人心腹刺痛,氣息喘急脹滿。

一曰遁屍:停遁在人肌肉血脈間,觸即發動,證與前同,瘥後復發。一曰沉屍:發時亦心腹絞痛,脹滿喘急,雖歇之後,猶沉錮在人臟腑。一曰風屍:在人四肢,循環經絡,其狀冷躍,去來沉沉,默默不知痛處,衝風則發。一曰伏屍:隱伏五臟,積年不除,未發如無病人,發則心腹刺痛,脹滿喘急。

又諸屍疰乃死屍傳注之氣,如傳屍癆蟲之屬,流注身體,令人寒熱淋漓,腹痛脹滿喘急,或磥磈踴起,或攣引腰脊,或舉身沉重,精神昏謬,每節氣改變,輒至大惡。積年累月,漸至頓滯而死,死後復易旁人,乃至滅門。以上皆用忍冬藤葉,銼數斤,煮濃汁,日三服瘥。太乙精神丹、蘇合香丸最妙。

喻嘉言治祟方,用犀角、羚羊角、龍齒、虎威骨、鹿角霜、牡蠣粉、人參、黃耆等藥為末,羊肉半斤,煎濃汁,調作一次服,立效。蓋祟附於身,與人之神氣交持,原逼處不安,但無隙可出,故用諸多靈物之遺形,引以羊肉之羶,俾邪祟轉附骨角,移從大便而出也,說甚有理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病症被稱為[中惡],常伴隨著突然倒下、口不能開、四肢冰冷、皮膚上出現雞皮疙瘩、臉色青黑、失去意識的症狀,甦醒後精神恍惚,胡言亂語。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接觸了不乾淨的氣場,例如在葬禮、廟宇、墓地等地,容易引發此種現象。蘇合香丸是用來應對這種狀況的常用藥物。當患者恢復意識後,應服用調氣散和和平胃散的混合劑,這混合劑稱為調氣平胃散。平胃散中的蒼朮成分具有驅邪的作用。

這種病症常發生在精神狀態不佳的人身上,他們容易受到邪靈的侵擾,或者邪靈附身,使他們陷入混亂狀態,胡言亂語,甚至預知未來的禍福。一旦有人起心,邪靈就能感知到。他們在高處或危險的地方行走如同平地,也可能會悲泣呻吟,不想見人,這都是被邪靈附身的徵兆。

古時候有五種屍類的說法:

  1. 飛屍:來源不明,突然出現,導致人心腹劇痛,呼吸急促。
  2. 遁屍:藏匿在人的肌肉、血液中,一觸即發,症狀與飛屍相似,即使好轉後仍可能再發作。
  3. 沉屍:發病時心腹劇痛,呼吸困難,即便病情緩解,它仍然潛伏在人的臟腑之中。
  4. 風屍:影響人的四肢,沿經絡循環,感覺冰冷且疼痛感時隱時現,遇到風就會發作。
  5. 伏屍:隱藏在五臟之中,多年無法根除,發病前看起來像健康人,發病時心腹劇痛,呼吸困難。

死屍傳染的邪氣,例如傳屍癆蟲等,流入人體,使人寒熱交加,腹痛脹滿,呼吸困難,或引起身體各部位的疼痛,或造成腰部和背部的抽搐,或全身沉重,精神混亂,每逢季節交替,病情會加重,長期下來,病情逐漸惡化,最終致死,死後邪氣又會轉移到他人身上,直至全家滅亡。對於這些病症,使用忍冬藤葉煮成濃汁,每天三次服用,效果顯著。太乙精神丹和蘇合香丸也非常有效。

喻嘉言針對這種邪靈附身的情況,提出了一個治療方法,使用犀角、羚羊角、龍齒、虎骨、鹿角霜、牡蠣粉、人參、黃耆等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半斤羊肉煎煮成濃汁,一次服下,效果立即顯現。這是因為邪靈附身後,與人的精神氣息交纏,原本就不安分,只是找不到出口,因此利用這些靈性動物的殘骸,加上羊肉的腥味,誘導邪靈轉移到骨角上,再通過排泄的方式離開人體,這種說法相當有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