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雜症 (6)

1.

痙,強直也,謂筋之收引緊急,而不舒縱也。其所以致此者有二:一曰寒,筋得寒則血凍而堅凝,故緊急,觀物之寒凝者必強硬可見,所謂寒則收引也。濕亦寒之屬,故《經》謂諸痙皆屬於濕也。一曰熱,熱甚則灼其血液乾枯,乾枯則短縮,觀物之乾者必縮可見也。又《經》謂諸強直皆屬於風者,風有內外,內風則從乎熱,外風則從乎寒也。

《經》言痿屬濕熱,是濕與熱合,故筋脈緩縱。(詳痿門。)痙則濕與熱分,故筋脈短縮。蓋濕有寒濕,有熱濕,寒濕如水之冰凝,故堅強;熱濕如膠飴之熔化,故柔軟。無濕而熱則筋干,有熱而濕則筋潤也。

《金匱》痙證謂:身熱惡寒,(傷寒證。)頸項強急,面赤目赤,(陽明證。)頭熱足寒,(陽性上升也。)獨頭動搖,(此下乃痙證所獨有,故用獨字以別之。)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痙病也。(太陽脈循背上頭,陽明脈挾口,寒客二經,故筋脈急致此。按此乃以寒則收引言。

白話文:

痙攣是指肌肉僵硬收縮,無法放鬆舒展。造成痙攣的原因有兩個:一是寒,寒氣入侵肌肉,導致血液凝固,使肌肉僵硬。就像寒冷會使物體凝固變硬一樣,寒氣會導致肌肉收縮。濕氣也是寒氣的一種表現形式,所以經典中說所有的痙攣都屬於濕氣。二是熱,過熱會灼傷血液,使其乾燥,乾燥則會導致肌肉收縮。就像乾燥的物體會縮小一樣,熱氣會使肌肉縮短。經典中也說所有僵硬都屬於風氣,風氣分內外,內風源於熱,外風源於寒。

經典中說痿病屬於濕熱,這是因為濕氣和熱氣結合,導致筋脈鬆弛。痙攣則是因为濕氣和熱氣分離,导致筋脈收缩。这是因为濕氣分寒濕和熱濕,寒濕像冰一样凝固,所以坚硬;热湿像糖浆一样熔化,所以柔軟。没有濕氣而只有熱氣,則筋脈干燥;有热氣但有濕氣,則筋脈润滑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描述痙攣的症状为:身体发热怕冷(傷寒證),脖子僵硬,面红目赤(陽明證),头热脚冷(陽性上升),头独自摇晃(此乃痙攣病症獨有,故用「獨」字以區分),突然口紧闭,背部反弓(太陽脈循背上頭,陽明脈挾口,寒氣侵犯兩經,故筋脈緊縮致此。按此乃以「寒則收引」之理)。

然熱為寒鬱,而傷血液筋枯,致此者多矣。)又謂:太陽病,無汗惡寒,為剛痙;(此寒傷營,寒勝血凝,筋脈收引之證也。)有汗不惡寒,為柔痙。(汗出不惡寒,溫病也,此血枯筋干縮之證。)又謂: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(內氣虛寒,不化液也。)氣上衝胸,(寒氣上逆。

)口噤不得語,(寒氣盛,故牙關緊急。)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(以發散太陽、陽明之寒。)又謂:胸滿,(裡熱壅也。)口噤,臥不著席,(反張甚也。)腳攣急,齘齒,(牙緊甚也。)可與大承氣湯。(見大便不通。攻其熱以救液。)又謂:太陽病,其證備,身體強,𠘧𠘧然,(俯仰不能自如之象。

白話文:

然而,熱症是寒邪鬱結所致,損傷血液、筋脈枯竭,因此而生病的人很多。又說:太陽病,沒有汗、怕冷,屬於剛痙,這是寒邪傷及營氣,寒勝過血而血凝,筋脈收縮的表現。有汗不惡寒,屬於柔痙,汗出不惡寒是溫病,這是血枯筋干縮的表現。又說:太陽病,沒有汗但小便反倒減少,這是內氣虛寒,不能化生津液。氣上衝胸,是寒氣上逆。口噤不能說話,是寒氣盛,所以牙關緊閉。想要發展成剛痙,葛根湯主治,可以用來發散太陽、陽明經的寒邪。又說:胸滿是裡熱壅塞。口噤,臥床不能翻身,是身體反張嚴重。腳攣急,牙關緊閉,是牙齒緊咬嚴重,可以服用大承氣湯,因為見到大便不通,要攻其熱以救治津液。又說:太陽病,證狀齊全,身體僵硬,上下移動都不自如,像是在俯仰之間都難以控制。

)脈反沉遲,(應浮數,而反沉遲,是表裡皆寒矣。加栝蔞根何為?遲當作數為是,不浮而沉數,則內熱津干,故加栝蔞根也。)此為痙,栝蔞桂枝主之。(解太陽之表,加栝蔞根以生津潤燥。)又謂: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(太陽脈下項,循肩挾脊,陽明脈循喉嚨,入缺盆。

)無汗惡風,(此寒傷營證。)葛根湯主之。有汗惡風,(此風傷衛證。)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(較葛根湯少麻黃一味。以上身體強,背項強,將欲成痙,故用解表之劑,使鬱熱得伸,以免焚灼筋縮也。)又謂:太陽病發汗太多,因致痙。又謂:風病下之則痙。又謂:瘡家不可發汗,(指潰後言。

白話文:

脈象反常地沉而遲緩,原本應該浮而數,卻反而是沉而遲,這表示表裡都寒了。為何要加栝蔞根呢?應該是遲緩應該要改成浮而數,而不是浮而沉且數,這是內熱津液乾燥,所以要加栝蔞根。

這是痙攣,栝蔞和桂枝可以治療。這可以解開太陽經的表症,加栝蔞根可以生津潤燥。

又說:太陽病,頸項和背部僵硬疼痛,無汗且怕風,這是寒邪傷及營氣的症狀,葛根湯可以治療。如果出汗且怕風,這是風邪傷及衛氣的症狀,桂枝加葛根湯可以治療。相較於葛根湯,桂枝加葛根湯減少了麻黃一味。以上這些症狀,身體強壯,背部和頸部僵硬,將要發生痙攣,因此要用解表藥,讓鬱熱得以舒展,避免灼傷筋脈而發生痙攣。

又說:太陽病發汗過度,會導致痙攣。又說:風病往下走也會導致痙攣。又說:瘡瘍患者不可發汗,指的是潰瘍之後。

)汗出則痙。(皆血液傷損涸燥意。)又謂: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(血被灸益枯也。)合而觀之,不出寒熱二端,虛實兩途,治者取衷焉可也。

按寒熱雖皆足以致痙,而多由於熱,以熱者火之有餘也。火之有餘,由水之不足,故血液枯竭之人,(汗下過多,亡其津液,產後,失血後,大病後,血虛,小兒陰血未足。)多患此。以水虛無以制火,火盛而水愈虧也,此為內傷之證。若外感風寒濕氣,不過為發熱痹痛等證,何遽致筋脈急縮,竟至頭搖齒齘腰反折之甚哉。

仲景所言外感寒證,自不多見,辛溫發散之劑,勿輕用也。

《準繩》謂:內熱因外寒所鬱則愈甚,甚則津液乾燥而無汗,大小筋俱受熱灼而枯縮,故曰剛痙。若柔痙則為濕熱相兼,《經》謂濕熱大筋短,小筋長,又謂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痙。注云:柔謂筋柔無力,痙謂骨強不隨。

白話文:

汗液流出就會引起痙攣,這都是因為血液受損,乾枯所致。有些人認為痙攣病症經過灸灼治療後會留下瘡疤,難以治癒,這是因為血液被灸灼後更加枯竭的緣故。綜觀以上,痙攣病症不出寒熱兩端,虛實兩途,醫生應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,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。

一般來說,雖然寒熱都能導致痙攣,但多數是由熱引起的,因為熱是火氣過盛的表现。火氣過盛,是由於水液不足,所以血液枯竭的人(例如汗出過多,失去津液,產後、失血後、大病後血虛,小兒陰血不足)容易患上這種病。由於水液虛弱,無法抑制火氣,火氣旺盛就會導致水液更加虧損,這就是內傷的表現。如果是外感風寒濕氣,頂多引起發熱痹痛等症状,怎麼會導致筋脈急縮,甚至頭搖齒齘腰反折呢?

張仲景所說的寒證,實際上並不常見,因此辛溫發散的藥物,不可輕易使用。

《準繩》一書中提到,內熱由於外寒鬱積,會更加嚴重,嚴重時津液乾燥,沒有汗液,大小筋脈都會被熱氣灼傷而枯縮,所以稱為「剛痙」。如果出現「柔痙」,則是由濕熱相互作用引起的,《經》中說濕熱會使大筋縮短,小筋伸長,也提到肺氣會把熱氣傳遞給腎臟,造成「柔痙」。注釋解釋道:柔是指筋脈柔軟無力,痙是指骨骼強硬不隨意。

則仲景所謂柔者,豈非小筋得濕而弛長,所謂項背強反張者,豈非大筋得熱而強直乎?後人乃以無汗為表實,有汗為表虛,而用姜附溫熱等劑,寧不增大筋之熱歟?其說雖未盡合仲景之意,亦自可取。

《醫宗金鑑》云:六經皆有痙,身背屬太陽,凡項背強急,脊腰反張,髀不可以前曲,膕如結者,太陽也。身前屬陽明,頭面動搖,口噤齒齘,缺盆紐痛,肘膝相構,陽明也。身側屬少陽,口眼喎斜,手足搐搦,兩脅拘急,半身不遂,少陽也。至若腹內拘急,因吐利後而四肢攣急,非太陰乎?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,(腳攣不能行,背曲不能伸意。

)俯而不能仰者,非少陰乎?睪丸上升,少腹裡急,囊縮舌卷,非厥陰乎?按《經》言,足少陰之筋,主癇瘛及痙,在外者(外,背也,腎筋之行於背者)不能俯,在內者(內,身前也,腎筋之行於身前者)不能仰。又曰:腎脈為病,脊強反折,然則反張亦屬腎痙,(不獨太陽為然矣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「柔」是指小筋受濕氣影響而變得鬆弛延長,而「項背強反張」是指大筋受熱氣影響而變得僵硬。後人認為無汗是表實,有汗是表虛,於是用姜附等溫熱藥劑治療,難道不會加重筋絡的熱氣嗎?雖然這種說法並不能完全符合張仲景的原意,但也有一定的道理。

《醫宗金鑑》中說:六經都有痙攣,背部屬於太陽經,凡是項背僵硬,脊柱反弓,大腿無法向前彎曲,腘窩像打結一樣的,都是太陽經受病。身體前部屬於陽明經,頭面搖晃,口緊閉牙關,鎖骨凹陷處疼痛,肘膝互相牽扯的,都是陽明經受病。身體側面屬於少陽經,口眼歪斜,手足抽搐,兩肋拘緊,半身不遂的,都是少陽經受病。至於腹內拘緊,因嘔吐腹瀉後四肢抽筋的,難道不是太陰經受病嗎?屁股代替腳後跟,脊柱代替頭部,(腳部抽筋無法行走,背部彎曲無法伸直。),低頭無法抬頭的,難道不是少陰經受病嗎?睪丸上移,小腹裡急,陰囊收縮舌頭捲縮的,難道不是厥陰經受病嗎?根據經書記載,足少陰經的筋,主治癲癇瘛疭和痙攣,在外面的(外面,指背部,腎經的筋脈在背部行走)無法低頭,在內面的(裡面,指身體前部,腎經的筋脈在身體前部行走)無法抬頭。又說:腎經的脈絡生病,會導致脊柱強直反折,所以反弓也屬於腎臟痙攣,(不只是太陽經才會這樣。)

)不獨能俯不能仰也。仲景謂:痙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又謂:寒濕相搏,發汗已,其脈如蛇,(柔曲而不弦直。)為欲解。脈如故,反伏弦者,痙。(從《金鑑》訂定。)

治法:火盛血虛者,當歸、芍藥、生地、紅花、黃連、鉤藤鉤。兼氣虛加人參,兼痰加竹瀝。金衰木旺,(壯火食氣也。)先用瀉青丸(見中風),後用異功散(見氣)。獨肝火旺者,先用加味小柴胡湯,(見寒熱。)次用四物湯(見血)。加柴胡、丹皮、山梔。鬱熱用加味逍遙散(見郁)。

白話文:

痙攣的脈象摸起來緊繃像弦,直上直下,也可能像蛇一樣柔軟彎曲,但不會緊繃直線。若脈象仍然緊繃,說明痙攣尚未解除。治療方法要根據不同的症狀而定,比如火盛血虛的患者,可以使用當歸、芍藥、生地、紅花、黃連、鉤藤等藥物,氣虛者可以加人參,有痰者可以加竹瀝。如果屬於金衰木旺,先用瀉青丸,再用異功散。單純肝火旺盛者,先用加味小柴胡湯,再用四物湯,可以加柴胡、丹皮、山梔。如果鬱熱則可以用加味逍遙散。

若脾土受克,補中益氣(見氣)加芍藥、山梔。脾土濕熱,三一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。腎虛,六味丸(見虛損)。太陰寒濕凝結腹痛,桂枝加芍藥防己防風湯。手足厥逆,附子散、桂心白朮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脾胃功能受損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芍藥、山梔治療;如果脾胃濕熱,可以用三一承氣湯治療;如果腎虛,可以用六味丸治療;如果腹部疼痛是因太陰寒濕凝結所致,可以用桂枝加芍藥防己防風湯治療;如果手腳冰冷,可以用附子散、桂心白朮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