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41)
卷之一·雜症 (41)
1. 中寒
其證卒然仆倒,身體強直,口噤不語,或四肢戰掉,厥逆身冷,無汗,醒後惡寒,或發熱,或不發熱,脈沉細弦緊,腹痛。此與《傷寒論》寒邪直中三陰經同理,但彼不至卒倒之甚耳。治之先用酒調蘇合香丸,次用五積散,加香附一錢,麝香少許。重則用姜附湯。若人漸蘇,身體回暖,稍能言語,問其別有何證。
寒,脈遲緊。挾氣帶洪,攻刺作痛,附子理中湯加木香五分;挾風帶浮,眩暈,加防風一錢;挾濕帶濡,腫滿疼痛,加白朮一錢。筋脈牽急,加木瓜一錢。肢節疼痛,加桂一錢。亦可灸丹田穴,以多為妙。大抵中在皮膚則為浮,(浮腫也,觀凍瘡之腫可見。)中在肉則為苛、為腫、為聚液,(血液不行。
)分裂而痛,或痛在四肢,或痛在胸脅,或痛在脛背,或痛在小腹引睪,(大抵初時周身受寒,後則並走一處,蓋視其虛而入之也。)或經絡引注臟腑之膜原,為心腹痛,或注連於臟腑,則痛死不知人。中於筋骨,為筋攣骨痛,屈伸不利。中入腑臟則死矣。治當察微甚。甚則附子理中湯,無汗加麻黃、細辛,嘔吐加丁香、吳茱萸,陰毒加生川烏,脈微欲絕加人參。微則不換金正氣散加附子,五積散。
臍腹痛,唇白甲青,四肢厥,附子理中湯、姜附湯。入肝加木瓜,入肺加桑白皮,入脾加白朮,入心加茯苓。麝香、半夏、皂角各二錢半為末,填臍中,生薑切片蓋之,艾灸至手足溫為度,或灸丹田穴。因房事致手足冷,腹絞痛者,亦然。凍倒人不得近火,近火即逼寒氣入心而死矣。
北方之人手足凍僵,若湯浴火炙,則肢節脫落。須緩緩搓之,俟其回暖,或反以雪搓之,引出寒氣,氣舒暖回乃愈,即其理也。(僵凍成冰,堅凝不解,以火遽逼,則先融者與未融者解離不接,故脫落也。又水流濕,火就燥,皮膚之寒為內陽所拒,原欲外出,而苦於無所引,以雪搓之,則以寒就寒而外附,於是內陽得伸,而暖回也。)
白話文:
[中寒]
這病症突然發生,患者會倒地不起,身體僵硬,嘴巴閉緊無法說話,或四肢顫抖,四肢冰冷,沒有汗水,甦醒後畏寒,或者有發燒,也可能不發燒,脈搏深沉細弱且緊繃,伴有腹痛。這和《傷寒論》中描述的寒邪直接侵襲三陰經的理論相同,只是症狀更加嚴重。治療上,首先使用酒調和蘇合香丸,然後使用五積散,添加一錢的香附,微量的麝香。病情嚴重的話,使用薑附湯。如果患者逐漸甦醒,身體回暖,能稍微說話,應詢問他還有其他什麼症狀。
若是寒邪入侵,脈搏會慢而緊。如果脈搏中夾帶著洪大,表示疼痛是由於氣滯血瘀,可以服用附子理中湯加上五分的木香;如果脈象中夾帶著浮動,表示有風邪,會感到頭暈,可以添加一錢的防風;如果脈象中夾帶著濡弱,表示有濕邪,會感到腫脹飽滿且疼痛,可以添加一錢的白朮。筋脈緊繃,可以添加一錢的木瓜。關節疼痛,可以添加一錢的肉桂。也可以針灸丹田穴,越多越好。
大體來說,寒邪入侵皮膚,會出現浮腫(就像看凍瘡的腫脹就能理解)。寒邪入侵肌肉,會導致組織收縮、腫脹、水分聚集。組織破裂而產生疼痛,可能在四肢、胸部、側邊、小腿、背部、或是小腹連帶睪丸疼痛。寒邪可能進入臟腑的膜原,導致心腹疼痛,或連接到臟腑,導致劇烈疼痛而失去意識。寒邪進入筋骨,會導致筋攣和骨痛,活動受限。寒邪進入腑臟,就會致命。治療時要仔細觀察病情輕重。病情嚴重,使用附子理中湯,無汗加麻黃、細辛,嘔吐加丁香、吳茱萸,陰毒加生川烏,脈搏微弱接近停止加人參。病情輕微,使用不換金正氣散加附子,或五積散。
肚臍附近疼痛,嘴脣蒼白,指甲發青,四肢冰冷,可以服用附子理中湯、薑附湯。若影響肝臟,加木瓜;影響肺部,加桑白皮;影響脾臟,加白朮;影響心臟,加茯苓。取麝香、半夏、皁角各二錢半磨成粉,塗抹在肚臍,再用薑片蓋住,用艾灸到四肢回暖即可,或針灸丹田穴。因性行為導致手腳冰冷,腹部絞痛,也適用同樣的方法。凍僵的人不能靠近火源,靠近火源會逼迫寒氣進入心臟,導致死亡。
北方人手腳凍僵,如果馬上用熱水浸泡或火烤,會導致肢體脫落。必須慢慢搓揉,等身體回暖,或用雪搓揉,將寒氣引出,等到氣息舒暢回暖才會痊癒,就是這個道理。(當身體凍僵成冰,堅硬無法融化,突然用火烤,會使部分先融化,部分仍固結,導致脫落。另外,水往濕地流,火往乾燥處移動,皮膚的寒氣被體內的熱氣排斥,本來想要排出體外,但是缺乏引導,用雪搓揉,將寒氣往外引導,這樣體內的熱氣才能伸展,身體才能回暖。)
2. 中暑
(或名暑風,以與中風相似也。)
其證卒然悶倒,汗多,(先出之汗多熱,後出之汗多冷。)面垢,(汗多則面油膩。)昏不知人,手足微冷,或吐或瀉,或喘或滿,多於田間路上烈日中得之。以來復丹末同蘇合香丸,(見諸中。)用湯調灌。或單用來復丹調灌,或卻暑散水調灌亦得。如倉卒無藥,急研蒜水以灌之。
蓋中暑毒,陽外陰內,(陽氣隨汗大泄,在內之血液,痰、食,無氣以溫,皆變寒凝)故諸暑藥多用熱劑。如大順散之用薑、桂,枇杷散之用丁香是也。大蒜辛暖,暖取其回陽,辛取其通竅散結。(陰寒凝結,痰涎阻滯,則關竅不通也。)又蒜氣臭烈,能通諸竅,大概極香極臭之物,皆能通竅也。
候稍蘇,繼以益元散。(見傷暑。)氣實者,蒼朮白虎湯,氣虛者,人參白虎湯。(並見發熱。)熱死人切勿便與冷水,(恐熱血得冷而凝結也。)及臥冷地,正如凍死人不得遽近火也。故凡行路暍死者,惟得置日中熱地上,令人溺熱土,取罨其臍,或令近火,以熱湯灌之,或布蘸熱湯,更易熨其心腹臍下,(以引熱外出也。觀湯火傷者,誤以冷水洗之,即激火內攻,可見。
)急以二氣丹湯灌之。一方用不蛀皂角,刮去黑皮,燒煙欲盡,盆合地上,周圍令勿透煙,每用皂角灰一兩,甘草末六錢,和勻,每服一錢,溫漿水調下,昏迷不醒者,不過兩服。蓋中暑人,痰塞關竅,皂角能疏利去痰也。又有暑迷一證,似中而輕,(但昏迷耳,未至悶倒。
)欲睡懶語,(暑氣乘心,煩悶所致。)壯人香薷飲加黃連一錢,虛人星香散(見中風)加香薷一錢。醒後冷汗不止,手足尚逆,煩悶多渴者,香薷飲。若過投冷劑、致吐利不止,外熱內寒,煩躁多渴,(內寒何以渴,汗出津竭也。)甚欲裸形,此陰盛格陽,宜溫藥,香薷飲加附子,浸冷服。
渴者,縮脾飲加附子,亦浸冷服。(詳傷暑門。)
白話文:
(中暑在古文中也被稱為暑風,因為其症狀與中風類似。)
患者突然感到頭昏目眩,大量出汗,(起初的汗水是熱的,後來的汗水轉為冰冷。)臉部油膩,(因為大量出汗導致臉部油脂分泌增加。)意識模糊,手腳微涼,可能伴有嘔吐或腹瀉,呼吸困難或腹部脹滿,這些症狀通常發生在烈日下田間或路上。治療上,可使用來復丹末配合蘇合香丸,(具體用法可參考相關疾病治療方式。)用水調和後灌服。或者單獨使用來復丹調和灌服,或者用卻暑散水調和灌服也可。如果情況緊急且沒有藥物時,可以磨碎大蒜用水灌服。
中暑的原因是體內陰氣過剩,(當陽氣隨著汗水大量流失,體內的血液、痰液和食物得不到足夠的溫暖,就會變得寒冷凝固。)因此,大多數治療中暑的藥物都是熱性的。例如大順散中的薑、桂,以及枇杷散中的丁香等。大蒜具有辛辣溫暖的特性,其溫暖可以幫助恢復體內的陽氣,其辛辣可以幫助疏通堵塞。大蒜的強烈氣味也能穿透各個器官,通常極度香或極度臭的東西都有這種效果。
當患者稍微恢復意識後,可以繼續服用益元散。(詳細資訊可參考中暑相關條目。)對於體質較好的患者,可以使用蒼朮白虎湯,體質較弱的患者則使用人參白虎湯。(以上兩種湯劑的詳細資訊可在發熱相關條目找到。)千萬不要給中暑的人喝冷水,(因為熱血遇冷可能會凝固。)也不能讓他們躺在冷的地方,就像不能讓凍僵的人馬上靠近火源一樣。因此,對於在路途中因中暑死亡的人,應將他們放在日照充足的熱地上,讓人們在熱土上撒尿,將熱土覆蓋在他們的肚臍上,或者讓他們靠近火源,用熱水灌服,或者用布蘸熱水,不斷更換地熨燙他們的心腹和肚臍下方,(這樣可以幫助體內的熱量散出。)同時,要立即使用二氣丹湯灌服。另一個方法是使用沒有蛀蟲的皁角,去掉黑色的皮,燒到快燃盡時,將盆底放在地上,確保四周密封不透煙,每次使用皁角灰一兩,甘草粉六錢,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一錢,用溫水調和後服用,對於昏迷不醒的患者,通常只需要服用兩次即可。中暑患者通常是因為痰液堵塞了通道,皁角可以幫助疏通和去除痰液。
另外還有一種類似中暑但較輕的症狀,(只會感到頭昏,不會倒下。)想睡覺,說話慵懶,(這是因為暑氣影響心臟,導致煩躁所致。)對於健康的成人,可以服用香薷飲加上一錢的黃連;對於體質較弱的人,可以服用星香散(參考中風相關條目)加上一錢的香薷。恢復意識後,如果持續冒冷汗,手腳仍感覺冰冷,且有煩躁口渴的現象,可以服用香薷飲。如果過量服用冷性藥物,導致嘔吐和腹瀉不停,出現外熱內寒,煩躁口渴,甚至想要脫光衣物,這可能是陰氣過盛導致的陽氣被抑制,此時應使用溫性藥物,可以服用香薷飲加上附子,浸泡在冷水中後服用。
對於口渴的患者,可以服用縮脾飲加上附子,同樣浸泡在冷水中後服用。(詳細資訊可參考中暑相關條目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