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雜症 (1)

1. 卷之二·雜症

2. 傷風寒

(附鼻淵。有卒倒等症為中,無卒倒等症為傷,下各篇仿此。)

甚者遍傳經絡,已見《傷寒論》。此言其輕淺者,邪止犯皮毛。皮毛為肺之合,皮毛閉則肺氣不得外泄,故上壅而嚏。蒸成涕液,壅塞鼻中,故聲出重濁。肺氣鬱而成熱,故肺癢而咳。其人平素體氣寒者則無汗,熱者則有汗。或發熱或不發熱,或頭痛或不頭痛,蓋雖輕症,其中又分輕重也。

虛者參蘇飲,(見發熱。)實者川芎茶調散。此症與鼻淵相似而不同,傷風屬肺有噴嚏,且為寒邪,故涕清;鼻淵屬腦,故無噴嚏,且系熱邪,故涕濁。甚則有穢氣,鼻出血。蓋鼻淵屬風熱入腦,熱氣湧涕傷鼻,兩孔氣出如火,痛,或成瘡。熱不得泄,傷及所過營血則衄矣。

初起蒼耳散散之;久病熱深,防風通聖散。(見中風)清之;衄者,犀角地黃湯(見血)涼之;鼻孔痛成瘡,豬膽汁調冰硼散(見口)塗之。(此《醫宗金鑑》云爾。然鼻淵屬腦熱,云無嚏,於理未的,詳欠嚏篇可見矣。)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風寒感冒,也就是常說的著涼。病情嚴重時,會影響到全身的經絡,相關描述可參考《傷寒論》。這裡提到的是較輕微的情況,病毒或風邪隻影響到皮膚和毛髮。因為皮膚和毛髮與肺相連,一旦受影響,肺部氣息無法正常排出,因此會打噴嚏。體內產生的痰液堆積在鼻子裡,導致聲音聽起來渾厚不清。肺部氣息鬱結,可能轉化為熱氣,造成咳嗽。病人若平常體質偏寒,可能不出汗;若體質偏熱,則可能會出汗。有的會發燒,有的不會;有的會頭痛,有的不會。雖然這是輕症,但實際上也有程度上的差異。

對於體質虛弱的人,可以服用參蘇飲(詳細請看發燒部分)。對於體質強壯的人,則建議使用川芎茶調散。這個病症與鼻竇炎相似,但又有區別。風寒感冒影響肺部,會出現打噴嚏,且因為是寒邪所致,所以鼻涕清澈;鼻竇炎影響的是大腦,不會打噴嚏,且由於是熱邪所致,所以鼻涕濃稠。嚴重時,甚至會有異味,或者鼻子流血。鼻竇炎是由於風熱進入大腦,熱氣促使鼻涕增多,傷害鼻腔,使鼻孔呼出的氣息如同火焰般熱烈,造成疼痛,甚至形成潰瘍。熱氣無法釋放,傷害經過的營養血液,就會導致鼻出血。

剛開始時,可以使用蒼耳散來治療;如果病情持續,且熱度升高,則應使用防風通聖散(見中風部分)來清熱;如果鼻出血,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(見出血部分)來降溫;如果鼻孔疼痛並形成潰瘍,可以用豬膽汁調和冰硼散(見口腔部分)來塗抹。(這部分內容引自《醫宗金鑑》。然而,鼻竇炎屬於大腦熱度過高,說沒有打噴嚏,理論上不太對,詳細說明可參考沒有打噴嚏的部分。)

3. 破傷風

或破損,或瘡潰,風從破處入,郁遏正氣為熱,理同傷寒。而或甚者,以曾經去血挾虛也,故多搐痙等症。先須辨瘡口,平而無水者,止於鬱熱而已。若腫而出水,則熱鬱而蒸成濕矣。脈浮在表,宜汗,羌活防風湯、九味羌活湯。表解後,以白朮防風湯補之。脈弦者,半表半裡,宜和解,小柴胡湯、(見寒熱。

)羌活湯、地榆防風散。脈沉實不大便,在裡,宜下,大芎黃湯、江鰾丸,後服羌活湯。發表藥宜辛涼,不宜辛熱。服風藥過多,汗不止者,白朮黃耆湯。搐痙不已,蠲痙湯。凡痙搐,須養血潤燥加引經藥。背後搐者,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甘草;面前搐者,升麻、白芷、獨活、防風、甘草;兩旁搐者,柴胡、防風、甘草,右搐加滑石。(右屬脾濕也。

)手足顫掉不已,硃砂指甲散。頭目青黑,額上汗珠不流,眼小目瞪,痛不在瘡處者,傷經絡也,並不治。亦有瘡熱鬱結,多著白痂,瘡口閉塞,氣不宣通,鬱熱生風者,此為內風,但須清熱解鬱。外治法:初於人家糞堆內,或爛草房上,取蠐螬蟲一枚,捏住其背,待蟲口吐水,就抹在瘡口上,覺麻即汗出立愈。或玉真散敷之,或杏仁去皮細嚼,和雄黃、白麵敷,腫消為度。

牙關不開,蜈蚣一條,焙乾研末擦牙、吐涎立蘇。

白話文:

[破傷風]

有時候,身體受到傷害如割傷或是創口爆發,外部的風邪就會從這些傷口進入體內,壓抑正常的氣血運行導致體內產生熱氣,這種情況類似於感受寒邪所引發的疾病。如果病情更嚴重,可能是因為傷口失血過多,導致體質虛弱,所以會出現像抽搐等症狀。

首先要判斷傷口的情況,如果傷口平滑且沒有滲出液,那可能只是熱氣鬱積。但如果傷口腫脹且有滲出液,那表示熱氣鬱積已經蒸發成為濕氣。如果脈象浮動,顯示風邪在表,適合使用發汗療法,可用羌活防風湯或九味羌活湯。待表面風邪解除後,再用白朮防風湯來補益體質。如果脈象呈弦狀,顯示風邪半在表半在裡,應使用調和表裡的藥物,如小柴胡湯或羌活湯、地榆防風散。如果脈象沉實且便祕,顯示風邪在裡,可用大芎黃湯或江鰾丸來通腸,再服用羌活湯。

治療風邪的藥物宜選用辛涼的,避免使用辛熱的。如果服用太多風藥導致出汗不止,可服用白朮黃耆湯。如果抽搐不停,可服用蠲痙湯。對於所有抽搐情況,都應該養血潤燥,並根據不同部位的經絡加入相應的引經藥。背部抽搐可使用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甘草;面部抽搐可使用升麻、白芷、獨活、防風、甘草;側面抽搐可使用柴胡、防風、甘草,如果是右側抽搐還需加入滑石(因為右側屬於脾臟濕氣)。手腳不停顫抖,可服用硃砂指甲散。如果頭部和眼睛變青黑色,額頭上的汗水無法流下,眼睛睜得很大,疼痛不在創口位置,這表示風邪已侵襲經絡,通常無法治癒。有時創口熱氣鬱結,會形成大量白色硬皮,創口閉合不通,氣血無法順暢運行,熱氣鬱積生成風邪,這稱為內風,只需要清熱解鬱即可。

外治法方面,最初可以從家裡的糞堆或腐爛的草屋頂找到一隻蠐螬蟲,捏住它的背部,等到蟲子口吐水,把口水塗抹在創口上,會感到麻木然後開始出汗,病情就能馬上好轉。或者使用玉真散敷在創口,或者將杏仁去皮後細嚼,與雄黃、白麵混合敷在創口,等到腫脹消除即可。

如果牙關緊閉無法張開,可以使用一條蜈蚣,烘乾後研成粉末,擦拭牙齒,讓口水流出,病情就能得到緩解。

4. 傷暑

熱盛傷氣,(壯火食氣也。又氣為汗泄,則益耗散矣。)脈大而虛,氣虛故脈虛。其症自汗、面垢、背惡寒、(氣從汗泄則陽虛,背屬陰,陽微故惡寒也。)口乾、前板齒燥、(熱氣從口出,故前齒燥。)煩悶,或頭痛、(火上攻也。)發熱,(熱外盛也。)神思怠倦殊甚。

暑傷氣而不傷形,(寒則傷形,血脈為寒所滯也。)故身體不痛,與傷寒異。又與溫熱病相似而異,此脈虛,彼脈實也。又與濕溫相似而異,此身熱而渴,彼身涼不渴也。此症首在察汗之多少,汗少則熱盛於裡,而傷其內氣。肺氣傷必喘乏,人參白虎湯;(見發熱。)脾氣傷則四肢困倦、不欲食,人參白虎湯,多用甘草;腎氣傷則津液涸,小便少,六味地黃湯加知柏。(見虛損。

)又暑先入心,心屬火,以類相從,就燥之義也。(觀柴干則先燃,濕則後灼,可見。)心氣受熱而浮,心血受熱而燥,證見心煩口乾,辰砂五苓散(見傷濕)、硃砂安神丸(見煩躁)加黃連。小腸為心之府,五苓利心經暑毒,使從小便出,為治暑上劑,益元散尤佳。暑氣攻裡,腹內作痛,小便不通,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,或益元散。

大便不通者,加味香薷飲(見中暑),仍佐以三黃丸(見發熱。)暑毒客於上焦,胸膈痞塞,湯藥至口即出,不能過闗,或上氣喘急,六和湯浸冷,調入麝香少許。暑氣久不解,遂成伏暑,內外俱熱,煩躁自汗,大渴喜冷,香薷飲加黃連一錢,繼進白虎湯(見發熱。)若不愈,暑毒深入,結熱在裡,譫語煩渴,不欲近衣,二便結澀,調胃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,或三黃石膏湯。伏暑煩渴,多熱痰者,消暑丸。

每兩入黃連末二錢,名黃連消暑丸。或二陳湯(見痰),或小半夏茯苓湯(見痰),並可加黃連一錢。自汗,手足厥冷,六和湯、蘇合香丸(見諸中)。自汗,手足時搐搦者,謂之暑風。緣汗出毛孔開,風乘之,火得風煽益虐,筋脈枯急故也。香薷飲或香薷湯(並見中暑),並加羌活一錢。

痰盛者,(風火交煽則痰湧盛。)六和湯、星香散(見中風)各半帖。暑月身癢如針刺,間有赤腫處,亦名暑風。(風邪留於皮膚,熱不得泄,故癢痛。)六和湯為末和消風散(見頭痛),酒調服。汗多則熱泄於外,陽衰於中,真氣耗散,宜急收其汗,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五味也。

屬以溫中固表為宜。又大汗不止亡陽,且令腎水竭絕,津液內枯,是為亡陰,急當滋水之上源。三伏之義,為庚金受囚也。金遇丙丁,失其清肅,故孫思邈謂:夏宜常服五味,瀉丙以補庚。(恐金氣為熱所甚散,故斂之。斂之即補也。)壬水絕於己,癸水絕於午,西北寒清絕矣。

故前人立法,謂夏月宜補,乃補天元之真氣,非補熱火也,令人夏食寒是也,生脈散(見中暑)主之。如兩足欹側,腳膝痿弱,行步不正,是痿也,加酒洗黃柏、知母,令兩足湧出氣力。東垣謂:熱傷元氣,四肢不收,兩足痿軟,遇早晚則寒厥。日高之後,陽氣將旺,復熱如火,乃陰陽氣血俱不足,故陰虛而熱厥,陽虛而寒厥也。

白話文:

[傷暑]

天氣太熱會耗損人的元氣,就像旺盛的火會消耗柴火一樣。而且氣還會隨著汗液排出,這樣就更加耗損了。這種情況的脈象會變得又大又虛弱,這是因為元氣虛弱導致脈象虛弱。患者會出現自汗(沒有活動就出汗)、臉上油膩、背部怕冷(氣隨著汗液流失導致陽氣虛弱,背部屬於陰,陽氣虛弱所以怕冷)、口乾、前排牙齒乾燥(熱氣從口中散發導致牙齒乾燥)、煩悶,有時會頭痛(因為火熱向上攻)。還會有發熱(因為體表熱盛)、精神疲憊非常嚴重等症狀。

暑熱傷的是人的元氣而不是形體(寒冷則傷形體,導致血脈運行不暢),所以身體不會疼痛,這點和傷寒不一樣。這種情況又和溫熱病相似但不同,這個病脈象虛弱,溫熱病的脈象是實的。它又和濕溫相似但不同,這個病會發熱口渴,濕溫則會身體涼爽不口渴。這種病最先要觀察出汗的多少,出汗少就表示熱邪在身體內部,損傷內在元氣。如果肺氣受傷,一定會出現氣喘乏力,可以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;如果脾氣受損,就會四肢困倦、不想吃東西,可以用人參白虎湯,但要多加甘草;如果腎氣受損,就會津液枯竭、小便量少,可以用六味地黃湯加知母和黃柏來治療。

暑熱會先侵入心臟,心臟屬火,和熱氣同類,會加重燥熱。心氣受熱而浮躁,心血受熱而乾燥,會出現心煩口渴的症狀,可以用辰砂五苓散或朱砂安神丸加黃連來治療。小腸是心臟的附屬器官,五苓散可以幫助心經的暑毒從小便排出,是治療暑熱的上等藥方,益元散效果更好。如果暑熱侵入體內,導致腹痛、小便不通,可以用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來治療,或者用益元散。

如果出現大便不通的情況,可以用加味香薷飲來治療,同時輔助服用三黃丸。暑毒停留在上焦(胸腔以上),導致胸悶,藥湯喝到嘴裡就吐出來,不能咽下去,或者出現呼吸急促的情況,可以用放涼的六和湯,加入少許麝香來服用。如果暑熱長期不退,就會形成伏暑,導致體內外都發熱、煩躁自汗、非常口渴、喜歡涼快,可以用香薷飲加黃連來治療,之後再用白虎湯。如果還不好,就表示暑毒深入體內,導致體內結熱、說胡話、煩躁口渴、不想穿衣服、大小便不順暢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或三黃石膏湯來治療。伏暑導致煩躁口渴,並且痰多的情況,可以用消暑丸來治療,每兩消暑丸加入黃連末二錢,就叫做黃連消暑丸。也可以用二陳湯或小半夏茯苓湯來治療,都可以加入黃連一錢。如果出現自汗、手腳冰涼的情況,可以用六和湯、蘇合香丸來治療。如果出現自汗,並且手腳有時抽搐的情況,就叫做暑風,這是因為出汗導致毛孔張開,風邪趁機侵入,火邪借助風勢更加肆虐,導致筋脈枯竭緊張。可以用香薷飲或香薷湯來治療,並加入羌活一錢。

如果痰多(因為風火交加會導致痰多),可以用六和湯、星香散各一半來治療。如果夏天身上發癢像針刺,偶爾有紅腫的地方,也叫做暑風(風邪停留在皮膚,熱邪無法散發,所以會癢痛)。可以用六和湯磨成粉,與消風散混合,用酒調服。如果出汗太多,體內熱邪隨著汗液排出,導致陽氣虛弱,真氣耗散,應該趕緊收住汗液,可以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五味子來治療,以溫補中氣、固護體表為主。如果大汗不止導致亡陽,還會導致腎水枯竭,津液枯竭,這就是亡陰,應該趕緊滋養腎水之源。三伏天的意義在於,庚金被囚禁。金遇到丙丁火,就失去清肅之性,所以孫思邈說:夏天應該經常服用五味子,瀉丙火以補庚金。(這是因為害怕金氣被熱邪過度耗散,所以要收斂它,收斂就是補。)壬水在己的位置上絕滅,癸水在午的位置上絕滅,西北方的寒冷清肅之氣就消失了。

所以前人說夏天應該進補,是要補天元的真氣,而不是補熱火,要讓人們在夏天吃寒涼的食物,生脈散就是用來治療這種情況的。如果出現雙腳歪斜、腿腳軟弱無力、走路不穩的情況,這是痿症,可以用酒洗黃柏、知母,來使雙腳恢復力氣。東垣說過:熱邪會損傷元氣,導致四肢無力,雙腿軟弱,早晚會出現寒冷厥逆。到了白天,陽氣旺盛,又會像火一樣發熱,這是陰陽氣血都虛弱的表現,所以會出現陰虛發熱厥逆,或者陽虛發寒厥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