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23)
卷之一·雜症 (23)
1. 蓄血
蓄血症,多嗽水不咽,(言即煩熱欲飲水,但嗽不咽也,以熱止在經,不在腑之故。熱在經則經血動,不衄則蓄。)小便利,(此膀胱外蓄血,以血只在小腹,未入膀胱也。)大便黑。(此腸胃蓄血。)跌打閃撞,奔走努力,惱怒,皆能致之,傷寒等熱證尤多。蓄於上,令人善忘,(血蓄則氣不通,心竅閉故善忘。
)時時鼻血,犀角、生地、赤芍、丹皮。蓄於中,則心下手不可近,桃仁、桂枝、芒硝、甘草、大黃、丹皮、枳殼。蓄於下,則臍腹腫痛,或如狂譫語,發黃,(詳《傷寒·太陽篇》。)生地四錢,犀角一錢,大黃三錢,桃仁一錢,水酒煎,入生漆一錢再煎,服半日血不下,再一服,下即止,名生漆湯。
一切瘀血,大黃四錢,芒硝一錢,桃仁泥六個,歸尾、生地、山甲各一錢,桂五分,為丸,名代抵當丸。在上血,丸如芥子大,去枕仰臥,以津咽,令停留喉下。中、下血,丸如桐子大,百沸水下。若血積久,此藥不能下,去歸、地,加莪朮醋炒一錢,肉桂七分。又破血方,(女子通經亦用之。
)大黃醋煮,桃仁、益元散各一兩,乾漆炒,煙盡為度、生牛膝各五錢,醋糊丸,每服七十丸。大凡跌撲損折,蓄血腫痛發熱,先服折銳湯,大黃、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寄奴、川芎、赤芍,大下數次;再服行血破瘀湯,三七、當歸、玄胡、乳香、沒藥、血竭、蘇木、靈脂、赤芍、紅花;然後服百和湯收功,首烏、地黃、當歸、骨碎補、白芨、鹿膠、續斷、甘草、薄荷。凡血妄行瘀蓄,必用桃仁、大黃行血破瘀之劑。
蓋瘀敗之血,勢無復反於經之理,不去則留蓄為患,故不問人之虛實強弱,必去無疑。虛弱者加入補藥可也。好酒者多陽明蓄血,但牙齒蝕,數年不愈者是,桃仁承氣湯料為丸服,屢效。
白話文:
蓄血癥狀主要表現為常咳嗽但不吞口水(這是因為患者感到煩躁和熱,想喝水,但只是咳嗽而不吞下,原因在於熱量停留在身體的經絡,而不是腑臟。熱量在經絡中會使血液流動,如果血液不順利流出,就會形成蓄血。),小便正常(這表示膀胱外有蓄血,因為血液僅在小腹部,尚未進入膀胱。),以及大便呈黑色(這表示腸胃中有蓄血。)
跌打、閃腰、撞擊、過度勞力、惱怒等情況,都可能導致蓄血。尤其在感冒等熱病的情況下,蓄血現象更為普遍。如果蓄血在上部,會讓人記憶力減退(這是因為血液蓄積,氣血不通,心竅被堵塞,所以容易健忘。)並偶爾出現鼻血,治療可用犀角、生地、赤芍、丹皮。
如果蓄血在中部,則手不能觸及胸口,治療可用桃仁、桂枝、芒硝、甘草、大黃、丹皮、枳殼。如果蓄血在下部,會造成肚臍周圍或腹部腫脹疼痛,甚至像發瘋般胡言亂語,皮膚泛黃,治療可用生地、犀角、大黃、桃仁,水酒煎煮,加入生漆再煎煮,服用半日,如果血不下再服用一次,血一下即停止,這種藥方稱為生漆湯。
對於所有的瘀血情況,可用大黃、芒硝、桃仁泥、當歸尾、生地、山甲、桂各適量,製成丸藥,稱為代抵當丸。如果是上部出血,丸藥大小如芥菜種子,去枕仰臥,以唾液吞服,讓藥物停留在喉下。如果是中下部出血,丸藥大小如梧桐子,用沸水吞服。如果血塊長期存在,這種藥無法排除,就去除當歸、生地,加入醋炒莪朮和肉桂。
另外有一種破血的藥方,女子調經也可使用,藥材包括醋煮大黃、桃仁、益元散、乾漆、生牛膝,醋糊丸,每次服用70粒。通常跌打損傷、骨折、蓄血、腫脹、發燒,應先服用折銳湯,藥材包括大黃、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寄奴、川芎、赤芍,服用後需大量排泄幾次;再服用行血破瘀湯,藥材包括三七、當歸、玄胡、乳香、沒藥、血竭、蘇木、靈脂、赤芍、紅花;最後服用百和湯來鞏固療效,藥材包括首烏、地黃、當歸、骨碎補、白芨、鹿膠、續斷、甘草、薄荷。
凡是血行失常,有瘀血蓄積的情況,必須使用桃仁、大黃等行血破瘀的藥物。因為壞死的血液無法再回到正常的循環,如果不排除,會留下後遺症,因此無論患者體質虛實強弱,都必須排除無疑。體虛的人可以加入補藥。喜歡喝酒的人,大多有陽明腑的蓄血,如果牙齒腐蝕,多年未能痊癒,就是這個原因,服用桃仁承氣湯的丸藥,效果顯著。
2. 脈法
澀為血少,滑為血充。失血脈應微細,而反見浮大無力,即為虛芤。蓋陰既虧,陽無所依,浮散於外,故見此象。凡失血證,脈虛小沉弱,安靜身涼者生;實大急數,躁動身熱,喘咳氣逆,不得臥者死。瘀血脅痛,肝脈弦緊,此為常,勿以必死論。
白話文:
[脈診方法]
血液量不足會導致脈搏澀滯,反之,如果血液充盈,脈搏就會顯得滑順。在大量失血的情況下,脈搏應該呈現微弱細小,但如果反而出現浮大無力的脈象,這就是所謂的虛芤脈。這是因為陰液已經虧損,陽氣失去了依附,因此飄散在外,形成這樣的脈象。對於所有失血的情況,如果脈搏虛弱、細小、沉弱,且病人安靜、身體溫度正常,通常表示病情較輕,有機會康復;反之,如果脈搏強實、急促、頻率快,病人焦躁不安、身體發熱,甚至出現喘息、咳嗽、呼吸困難,無法平躺休息,這種情況則可能危及生命。
至於因瘀血造成的脅部疼痛,肝臟相關的脈搏會呈現弦緊的特徵,這是一種常見的現象,並不代表一定會致命,不必過度擔心。
3. 治法
吐血治法。凡血逆上行,宜降氣,降氣火自降。若徒以寒涼降火,往往傷脾作瀉。脾寒不能行血,血愈不歸經,宜行血,血行歸經自止。(歸經非已離經之血,復能返於經也,但未離經者得不脫,即為歸耳。)若徒事止血,必有瘀蓄之患。宜補肝,不宜伐肝。肝火動,由肝血之虛,滋陰則火自降。
用寒涼伐肝,火被郁,則怒發而愈烈矣。凡吐血屬火者,飲童便立止。或搗側柏葉汁,以童便二分,酒一分,和而溫飲之,大能止血。或白湯化阿膠二錢,發灰二錢,入童便、生藕汁、生地黃汁、刺薊汁各一杯,仍濃磨好墨汁,頓溫服。或急用加味四生飲,生荷葉、生艾葉、生柏葉、生地黃各等分,入降香,童便煎服。
元氣虛弱,即將童便浸前藥,水丸,獨參湯送下。或蘇子降氣湯,加人參、阿膠各一錢,下養正丹。(並見氣。氣降則血自下矣。)凡上膈壅滯吐血,脈有力,精神不倦,覺胸中滿痛,或血是紫黑塊者,用生地黃、赤芍、當歸、丹皮、荊芥、阿膠、滑石、大黃醋製、元明粉、桃仁泥之屬,從大便奪之,此釜底抽薪法也。(蓋血從下出為順,上出為逆,用大黃等引血下行,轉逆為順也。
觀仲景謂蓄血證,下血則愈。又謂:無病忽惡利血,為病進;若血上行後,忽惡利血,為邪欲愈,可見矣。)血下行後,用苡仁、百合、麥冬、地骨皮,(鮮者更佳。)嗽渴加枇杷葉、五味子、桑白皮,有痰加貝母。(皆氣薄味淡,肺經之本藥也。)因其衰而減之,於虛勞證尤宜。
吐血在暑天,病人口渴、面垢、頭暈、乾嘔,煎茅花、燈心、麥門冬湯,仍入藕節汁、側柏汁、茅根汁、生薑汁少許,生蜜亦少許,調五苓散。(見傷濕。)血止,用生地黃、當歸、牡丹皮、赤芍藥、百草霜末煎服一二帖,卻用黃耆六一湯調理。暑氣通心,火毒刑肺,雖致吐衄,然大熱傷氣,其人必脈虛氣怯體倦息微,此惟生脈散、(見中暑。)人參湯之屬為宜,不得濫用寒涼。
若氣不甚虛者,宜《局方》犀角地黃湯,或枇杷葉散。(見中暑。)凡肝火盛者,必有煩熱脈證,宜芍藥、生地、丹皮、梔子、澤瀉、芩、連之屬,降其火而血自消。若肝氣逆者,必有胸脅痛滿等證,芍藥、生地、青皮、枳殼、貝母、澤瀉之屬,行其氣而血自清。怒氣傷肝者,唇青面青脈弦,當用柴胡清肝散,或雞蘇丸,煎四物湯吞下,並用十四友丸,(見驚。)燈心、麥門冬湯吞下,蓋其中有理肝之藥。
其有病雖因怒,察其無脹無火,是逆氣已散,肝火已平,無得再散再清。若脈虛神困,病傷及脾,治當專理中氣,宜景岳五陰煎,五福飲之類主之。勿謂始因怒氣,而專意伐肝也。凡憂思損傷心脾,以致吐血,證見氣短形悴,或胸懷郁然,食飲無味,或飢不欲食,或魂魄驚困而臥不安,是皆中氣虧損,不能攝血所致,速宜救本,不宜治標,宜歸脾湯。
白話文:
治療吐血的方法:
凡是血往上逆行,應該用降氣的方法,氣降下來,火自然就會降。如果只是用寒涼藥物來降火,常常會傷害脾胃,導致腹瀉。脾胃虛寒就不能運行血液,血會更加不歸經。這時候應該用活血的方法,讓血液運行正常歸經,血自然就會止住。(所謂歸經,並不是指已經離開血管的血又回到血管裡,而是指還沒離開血管的血可以不脫離血管,這就叫歸經。)如果只是止血,必定會有瘀血的隱患。應該補肝,不應該瀉肝。肝火妄動,是因為肝血不足,滋養肝陰,火自然就會降下來。如果用寒涼藥物來瀉肝火,火被鬱積,反而會更加旺盛。
凡是吐血屬於火的,喝童子小便立刻就能止住。或者搗碎側柏葉取汁,加入兩份童子小便,一份酒,溫熱服用,止血效果很好。或者用白開水化開阿膠二錢、頭髮燒成的灰二錢,加入童子小便、生藕汁、生地黃汁、刺薊汁各一杯,再加入濃墨汁,一起溫服。或者緊急情況下使用加味四生飲,用生荷葉、生艾葉、生側柏葉、生地黃各等份,加入降香,用童子小便煎服。
如果元氣虛弱,就用童子小便浸泡前面的藥材,做成水丸,用獨參湯送服。或者用蘇子降氣湯,加入人參、阿膠各一錢,配服養正丹。(以上這些都是針對氣機的治療,氣降下來,血自然就下行了。)
凡是上膈(指胸腔)壅滯引起的吐血,脈搏有力,精神尚可,感覺胸中滿悶疼痛,或者吐出的血是紫黑色血塊,就要用生地黃、赤芍、當歸、丹皮、荊芥、阿膠、滑石、用醋製過的大黃、元明粉、桃仁泥之類的藥物,從大便排出體外,這就叫做釜底抽薪的方法。(因為血從下面排出是順的,從上面排出是逆的,用大黃等藥物引導血往下走,把逆轉成順。)
《傷寒論》中張仲景說,蓄血症,下血就會好;又說,無病突然大便帶血,是病情加重,如果血上行之後,突然大便帶血,是邪氣要散了,可以見效。
血下行之後,用薏苡仁、百合、麥冬、地骨皮,(新鮮的效果更好。)如果咳嗽口渴,就加枇杷葉、五味子、桑白皮,有痰就加貝母。(這些藥物都是氣薄味淡,是治療肺經的藥物。)根據病情的衰退情況減少藥量,對虛勞病症尤其適合。
吐血發生在暑天,病人感到口渴、面色污穢、頭暈、乾嘔,就煎煮茅花、燈心草、麥門冬湯,加入藕節汁、側柏汁、茅根汁、少許生薑汁,再加入少許蜂蜜,調和五苓散。(這裏指參見傷濕。)血止住之後,用生地黃、當歸、牡丹皮、赤芍藥、百草霜末煎服一兩帖,之後用黃耆六一湯調理。
暑氣侵入心臟,火毒損傷肺部,雖然導致吐血,但大熱會損傷人體的氣,這個人一定是脈象虛弱、氣短體倦、呼吸微弱,這時候用生脈散(參見中暑)、人參湯之類的是最合適的,不能濫用寒涼藥物。如果氣不是很虛,可以用《局方》犀角地黃湯,或者枇杷葉散。(參見中暑。)
凡是肝火旺盛的人,一定會有煩躁發熱等脈象和症狀,應該用芍藥、生地、丹皮、梔子、澤瀉、黃芩、黃連之類的藥物,降低肝火,血自然就會停止。如果肝氣逆行,一定會有胸脅疼痛等症狀,應該用芍藥、生地、青皮、枳殼、貝母、澤瀉之類的藥物,疏理肝氣,血自然就會清淨。因為生氣而傷肝的人,嘴唇發青、面色發青、脈象弦緊,應該用柴胡清肝散,或者雞蘇丸,用四物湯送服,同時用十四友丸(參見驚),用燈心草、麥門冬湯送服,因為這些藥中都有調理肝臟的藥物。
有些病雖然是因為生氣導致的,但仔細觀察沒有腹脹也沒有火熱,說明逆氣已經散開,肝火已經平息,就不用再疏散或清除了。如果脈象虛弱、精神疲憊,病情已經傷及脾胃,應該專門調理脾胃之氣,使用景岳五陰煎、五福飲之類的方劑。不要因為一開始是因為生氣導致的,就專門去瀉肝火。
凡是因為憂思損傷心脾,導致吐血,症狀表現為氣短、形體消瘦、或者胸中鬱悶、食慾不佳、或者飢餓但不想吃、或者精神恍惚、睡不安穩,這些都是因為中氣虧損,不能統攝血液所導致的,要迅速治療根本,不要治療表面,應該使用歸脾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