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雜症 (5)

1. 下論

舌白胎,邪在膜原也。若變黃胎,邪入胃也,胎黃宜下。黑胎邪毒在胃,宜下,下後二三日,黑皮自脫。有一種但舌黑而無胎,此經氣,非下證也。妊娠有此,陰證亦有此,不可下。(經血瘀熱或寒凝,皆舌黑,以在經不在胃故無胎,故不可下。)下后里證去而舌尚黑,胎皮未脫,不可再下。

若無下證,設見離離黑色者危,急補之。舌芒刺,熱傷津液,此疫毒最重者,急下之。若老人微疫無下證,舌上乾燥生胎刺,用生脈散生津潤燥,胎刺自去。舌裂,日久失下多有此證,急下裂自滿。舌短、舌硬、舌卷,皆邪氣盛,真氣虧,急下之,舌自舒。白胎乾硬如砂皮,急下之。

白話文:

舌頭上出現白色苔,代表邪氣停留在表層;若苔色變黃,表示邪氣入侵胃部,需要瀉下治療。如果苔色變黑,說明邪毒已經深入胃部,也需要瀉下治療,瀉下後兩三天,黑色皮膚會自動脫落。但如果舌頭發黑,卻沒有苔,這屬於經氣問題,不需瀉下。懷孕、陰證也會出現舌頭發黑,但由於邪氣不在胃部,因此不需瀉下。瀉下後,裏證消失,但舌頭仍然發黑,苔皮尚未脫落,不可再次瀉下。

若無需瀉下,但舌頭上有散佈的黑色斑點,則情況危急,需要緊急補救。舌頭上出現芒刺狀物,說明熱邪傷了津液,這是疫毒最重的表現,需要緊急瀉下。如果老年人患上輕微的疫病,無需瀉下,但舌頭乾燥並出現苔刺,可以使用生脈散生津潤燥,苔刺會自然消失。舌頭出現裂紋,久病不治的人常有此症狀,需要緊急瀉下,裂紋會自行癒合。舌頭短縮、僵硬、捲曲,都是邪氣盛,真氣虧虛的表現,需要緊急瀉下,舌頭會自行舒展。如果舌苔呈現白色、乾燥、硬如砂皮,也需要緊急瀉下。

唇燥裂,唇焦色,唇口皮起,口臭,鼻如煙煤,胃熱多有此證,當下。鼻孔煤焦,急下之。若唇皮起,仍用別證互較,慎下之,無遽也。

口渴,詳有下證者下之,邪去而渴自減,若用生津止渴藥,無效也。如大汗脈長洪而渴,未可下,宜白虎湯,汗更出而身涼渴止。

目赤,咽乾,氣噴如火,小便赤黑作痛,小便臭,揚手躑足,脈沉數,皆內熱也,當下之。

心下滿,心下高起如塊,心下痛,腹脹滿,腹痛按之愈痛,心下脹痛,皆宜下,氣通則已。

頭脹痛,詳有下證者下之。若初起頭痛,別無下證,未可下。

白話文:

嘴唇乾燥裂開、嘴唇顏色焦黑、嘴唇和嘴巴周圍起皮、口臭、鼻子像沾了煤煙一樣黑,這些都是胃火旺盛的表現,應該立即瀉火。鼻子孔裡有焦黑的物質,則要緊急瀉火。如果嘴唇起皮,要結合其他症狀綜合判斷,謹慎瀉火,不可操之過急。

口渴,如果明確有瀉火證的,就應該瀉火,邪氣去除後口渴自然減輕。如果使用生津止渴的藥物,效果不佳。如果大量出汗、脈搏有力而跳動頻繁且口渴,不能瀉火,應該服用白虎湯,讓汗繼續出,身體涼爽,口渴就會消退。

眼睛紅腫、咽喉乾燥、呼吸急促像火一樣、小便赤黑疼痛、小便有臭味、手腳不停地動,脈搏沉而快,這些都是內熱的表現,應該瀉火。

心口發悶、心口高高隆起像塊狀物、心口疼痛、腹部脹滿、腹部疼痛按壓後更痛、心口脹痛,這些情況都需要瀉火,氣血流通後就會好轉。

頭脹痛,如果明確有瀉火證的,就應該瀉火。如果剛開始頭痛,沒有其他瀉火證,就不要急於瀉火。

小便閉,行大便則小便通,利水藥無益也。

大便閉,下之無辭,若老人及素弱人,用蜜膽導法。

大腸膠黏,下之自愈。協熱下利,宜下。

四逆脈厥體厥,此氣閉也,宜下之。下後反見此證者為虛脫,宜補。(脈厥,無脈也。體厥,身冷也。)

白話文:

如果尿液排不出來,但大便一通,尿液就順暢了,那用利水藥就沒有效果。

如果便秘,就應該毫不猶豫地服用瀉藥。但如果是老年人或體弱的人,可以用蜜膽導法。

如果大腸粘連,就會自己排泄。如果是熱邪導致的腹瀉,就應該服用瀉藥。

如果出現四逆脈和厥逆,說明氣血閉塞,應該服用瀉藥。如果服用瀉藥後反而出現這些症狀,說明是虛脫,應該服用補藥。

2. 下後諸變證論

下後脈浮。既下矣,脈浮而微數,身微熱,神思或不爽,此邪熱浮於肌表,雖無汗,宜白虎湯汗解之。若大下數下,脈空而數,按之如無,白虎湯加人參,覆杯則汗解。(似當加歸、地。)

下後脈浮而數,宜汗不得汗;或遷延五六日脈證不改,終不得汗;或素有虧虛也;亦或利久使然。用加人參白虎湯,得汗而解。

下後脈復沉。既下,脈宜浮,是汗解兆也。今不汗而脈復沉,餘邪復入胃也,宜更下之。

更下後脈再浮,仍當汗解,宜白虎湯。

下後病愈數日復發熱,此非關飲食勞役,勿歸咎於病人也。此餘邪匿而復發,必然之理,再少下之即愈,勿用大劑也。

白話文:

瀉藥服用後脈象浮而數,表示體內邪熱浮於肌表,雖然沒有出汗,但應該服用白虎湯以發汗解表。若瀉藥服用多次,脈象虛弱而數,按之如無,則白虎湯中需加入人參,覆蓋杯子使汗液排出。

瀉藥服用後脈象浮而數,應該發汗但卻無法出汗,或者延續五六天脈象未改,依然無法出汗,可能是身體虛弱所致,也可能是長期瀉藥導致。這種情況下,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,以發汗解表。

瀉藥服用後脈象又沉下去,原本應該浮起來表示要出汗了,但卻沒有出汗,反而脈象沉下去,說明邪氣又回到胃裡,需要再次服用瀉藥。

再次服用瀉藥後,脈象再次浮起,仍然應該發汗解表,服用白虎湯即可。

瀉藥服用後,病癒數日又發熱,這不是因為飲食勞累,也不應該責怪病人。這是因為邪氣潛伏在體內又發作,這是必然的道理,只要再服用少量瀉藥就會痊癒,不必用大量藥物。

下後身反加熱。下後當身涼,今反加熱,此結開而氣通,郁陽伸越也。即如爐中伏火,撥開雖焰,不久自熄。此與下後脈反數義同。若無下證,而妄下之過早者,其發熱乃病勢,原當逐漸發熱,非因誤用承氣更加發熱也。日後邪氣傳胃,有下證者,宜更下之。

下後脈反數,應下失下,口燥舌乾而渴,身熱反減,四肢時厥,欲得近火擁被,此陽氣壅伏也。既下矣,厥回不冷,脈大而加數,舌亦不乾渴,此里邪去,陽氣暴伸也,宜柴胡清燥湯:柴胡、黃芩、陳皮、甘草,去花粉,去知母,加葛根,隨其性而升泄之。

白話文:

下半身原本冰冷,現在反而發熱。這是因為結塊打開,氣血流通,鬱積的陽氣得以伸展外出的緣故。就像爐子裡埋藏的火,撥開雖然有火焰,但不久就會自行熄滅。這和下半身脈搏反常跳動的道理相同。如果沒有下痢的症狀,卻過早使用瀉藥,發熱就是病情的發展,原本應該逐漸發熱,並不是因為誤用承氣湯而加重發熱。日後如果邪氣傳入胃部,有下痢症狀,就應該再次使用瀉藥。

下半身脈搏反常跳動,應該使用瀉藥卻沒有使用,患者口乾舌燥且口渴,身體發熱卻減輕,四肢時常發涼,想要靠近火堆蓋被子,這是陽氣壅塞在體內的表現。使用瀉藥之後,四肢發涼的症狀消失,脈搏強勁且跳動加快,舌頭也不再乾渴,這是體內的病邪已去除,陽氣突然外散的表現,應該使用柴胡清燥湯:柴胡、黃芩、陳皮、甘草,去除花粉和知母,加入葛根,根據患者體質調整藥方,使陽氣上升發散。

下後數日,舌上覆生胎刺,邪未盡也,再下之。胎刺未去,然已軟,但熱渴未除,更下之。胎刺既去,日後又熱,仍宜下之。其中或緩或急,或輕劑或重劑,或兼用柴胡清燥湯、犀角地黃湯,至投承氣湯,或宜多與,或宜少與,宜臨證斟酌。

下後病全愈,但腹中有塊,按之痛,氣時不利,常作蛙聲,此邪氣盡而宿結未除也。不可攻,徒損無益,待胃氣平復,自能潤下。(或滋陰,下潤自通。能食者,新致則陳自推。)

下後腹滿去,思食知味,而熱未除,脈近浮,此表尚有餘邪也,當得汗解。如不汗,以柴胡清燥湯和之。復不得汗者,以漸而解也,勿苛求其汗。

白話文:

泻药服用后几天,舌头上长出胎刺,说明病邪尚未完全清除,需要再次服用泻药。胎刺虽然没有完全消失,但已经软化了,但是口渴发热的情况还没有消除,需要再次服用泻药。胎刺消失后,又出现发热,也应该再次服用泻药。过程中,泻药的剂量要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,可以服用较轻的剂量,也可以服用较重的剂量,还可以结合柴胡清燥汤、犀角地黄汤,甚至服用承气汤。具体的剂量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,需要临证判断。

泻药服用后,病情完全恢复,但腹部仍然有肿块,按压时疼痛,排气不顺畅,常常发出蛙鸣声,这是因为邪气虽然清除,但宿结还没有消除。此时不能再攻邪,只会徒劳无功,反而有害。等到胃气恢复正常,就能自然润下。(或者滋阴,下润自然通畅。能吃东西的人,新的食物进来,旧的食物就会自然排出。)

泻药服用后,腹部胀满消失,想吃饭,也有食欲,但发热的情况还没有消除,脉象接近浮脉,说明表证还有余邪,应该用发汗的方法来解表。如果无法出汗,可以服用柴胡清燥汤来辅助。如果仍然不能出汗,就要慢慢调理,不要强求出汗。

戰汗後復下後,越數日腹痛不止,欲作滯下也。勿論已見病未見病,宜芍藥湯:白芍、當歸、(各一錢)。檳榔(二錢)、厚朴(一錢)、甘草(七分)、裡急後重加大黃(三錢)、紅積倍白芍,白積倍檳榔。

下後自汗不止。(詳自汗下。)下後盜汗。(詳盜汗下。)

下後斑漸出。(詳發斑下。)下後斑出,復下斑反隱。(詳發斑下。)

下後或數下亡陰。瘟病有宜下者,不得已數下之,致兩目澀,舌枯乾,津不到咽,唇口燥裂,由其人素多火而陰虧,今重亡津液,宜清燥養榮湯:知母、花粉、當歸身、白芍、陳皮、地黃汁、甘草,燈心煎服。如熱渴未除,里證仍在,宜承氣養榮湯:知母、當歸、白芍藥、生地、大黃、枳實、厚朴,姜煎服。

白話文:

戰汗後腹瀉,過了幾天肚子一直痛,像是食物停滯在腸胃裡。無論是已經發病或還沒發病,都應該服用芍藥湯:白芍、當歸各一錢,檳榔二錢,厚朴一錢,甘草七分。如果腹痛加重,想上廁所又拉不出來,就再加三錢大黃。紅色的積滯就加倍白芍,白色的積滯就加倍檳榔。

腹瀉後不停地出汗,詳見「自汗」部分。腹瀉後盜汗,詳見「盜汗」部分。

腹瀉後出現斑點,詳見「發斑」部分。腹瀉後出現斑點,然後又消失,詳見「發斑」部分。

腹瀉後可能多次拉肚子,導致陰虛。如果瘟病需要瀉下,不得已多次瀉下,導致眼睛澀,舌頭乾燥,唾液無法到達咽喉,嘴唇干裂,這是因為本身就燥熱,陰氣不足,現在又大量損失津液,應該服用清燥養榮湯:知母、花粉、當歸身、白芍、陳皮、地黃汁、甘草,用燈心煎服。如果口渴沒有消除,內證仍然存在,就應該服用承氣養榮湯:知母、當歸、白芍藥、生地、大黃、枳實、厚朴,用薑煎服。

如表有餘熱,宜柴胡養榮湯:黃芩、陳皮、柴胡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知母、花粉,薑、棗煎服。如痰涎湧甚,胸膈不清,宜貝母養榮湯:知母、花粉、栝蔞仁、貝母、橘紅、白芍、當歸、蘇子,姜煎服。(忌參、術。)

下後餘熱不能頓除,以膜原之邪未盡,傳胃故也。當寬緩兩日,以柴胡清燥湯緩劑調理。

下後反痞。下後痞應去,而反痞者,虛也。其人素弱,或新病初起,脾失健運故也。再用行氣藥則非矣,宜參附養榮湯:當歸、白芍、人參、炒乾薑、(各一錢。)生地黃(三錢)、炮附子(七分)。若果是虛,一服必愈。虛實宜辨,表雖微熱,脈不甚數,口不渴者,是虛痞。若潮熱口渴,脈數者,是實痞,實痞宜再下之,用此則大害。

白話文:

如果表證有餘熱,可以用柴胡養榮湯治療:黃芩、陳皮、柴胡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知母、花粉,用薑、棗煎服。如果痰涎很多,胸膈不舒暢,可以用貝母養榮湯治療:知母、花粉、栝蔞仁、貝母、橘紅、白芍、當歸、蘇子,用薑煎服。(忌用人參、術。)

瀉下之後,餘熱不能馬上消除,是因為膜原的邪氣未盡,傳入胃中所致。應該緩解兩天,用柴胡清燥湯緩解調理。

瀉下之後反倒出現痞症。瀉下之後應該消除痞症,而反而出現痞症,是虛證。這種人體質本來就虛弱,或者疾病初期,脾臟失調運化所致。再用行氣藥就不合适了,應該用參附養榮湯治療:當歸、白芍、人參、炒乾薑(各一錢)、生地黃(三錢)、炮附子(七分)。如果真是虛證,一劑藥就會痊癒。虛實要辨別清楚,雖然表面略有發熱,脈象不快,口不渴,這是虛痞。如果出現潮熱口渴,脈象快,這是實痞,實痞應該再次瀉下,如果用此方就會造成很大危害。

下後反嘔。下後嘔宜去而反嘔,此胃氣虛寒,少食便吞酸,宜半夏藿香湯,一服嘔止。半夏(一錢半)、藿香、炮薑、陳皮、白茯苓、白朮(各一錢)、甘草(五分),姜煎服。

下後脈浮,宜汗不得汗。(見奪液不得汗條。)

下後奪氣不語。下後氣血俱虛,神思不清,惟向里睡,似寐非寐,似寤非寤,呼之不應,此正氣奪也。與其服藥不當,莫如靜守。宜人參養榮湯補之,能食者自然虛回,前證自愈。設不食者,病轉加,法當峻補。

白話文:

如果在排泄完後反覆嘔吐,這表示胃氣虛寒,吃一點就覺得酸,應該服用半夏藿香湯,一劑就能止住嘔吐。藥方如下:半夏一錢半、藿香、炮薑、陳皮、白茯苓、白朮各一錢、甘草五分,用薑水煎服。

如果在排泄完後脈搏浮弱,應該要出汗卻出不了汗,這就屬於奪液不得汗的症狀,詳見奪液不得汗的條目。

如果在排泄完後氣息微弱、無法言語,這表示氣血雙虛,神志不清,只想往裡面睡,看似睡著又不像睡著,看似清醒又不像清醒,叫也叫不醒,這是正氣被奪的表現。遇到這種情況,服用不當的藥物不如靜靜休息,應該服用人參養榮湯來滋補。如果能吃東西,身體自然會慢慢恢復,之前的症狀也會自行消失。如果不能吃東西,病情就會加重,就必須使用峻補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