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24)
卷之一·雜症 (24)
1. 治法
飲酒傷胃吐血,宜葛花解酲湯(見傷飲食),加黃連、丹皮,或湯中加金鉤子、乾葛、茅花。過啖炙爆辛熱,上焦壅滿痛,血出紫黑成塊,桃仁承氣湯導之。酒色過度,飢飽吐血,效方:枇杷葉、款冬花、北紫菀、杏仁、鹿茸、桑白皮、木通、大黃為末,蜜丸噙化。又有飽食,胃冷不化,強吐之,使所食物與氣衝裂胃口,吐鮮血,宜理中湯(見中寒),加川芎、扁豆,或川芎、乾葛。勞心吐血,用蓮子心五十粒,糯米五十粒,研末溫酒調服,及天門冬湯。
勞力太過,吐血不止,蘇子降氣湯(見氣)加人參、阿膠,用豬肝煮熟,蘸白芨末食之。打撲損傷吐血,先以藕節汁、側柏汁、茅根汁、韭汁、童便磨墨汁,化阿膠止之。卻以芎、歸、白芍、百合、荊芥穗、阿膠、丹皮、紫金藤、大黃、滑石、紅花煎湯,調番降香末、白芨末與服。或先用蘇合香丸,(見諸中)。
卻以黑神散,和小烏沉湯,童便調服。凡努力及跌打等傷吐血,宜芎歸飲,引血歸經,有瘀則加大黃、桃仁、紅花,或鬱金、黃酒以行之。凡吐衄失血如湧,多致血脫氣亦脫,危在頃刻者,此際有形之血不能即生,無形之氣所當急固,急用人參一二兩為細末,加飛羅面一錢許,或溫水,或井花冷水,隨其所好,調如稀糊,徐徐服之。或濃煎獨參湯徐服亦可。
此正血脫益氣,陽生陰長之理也。凡郁證吐血,(六淫七情,皆能鬱氣成熱,鬱於經則衄,鬱於腑則吐。)脈多枯澀,證惡風寒,誤以為虛,溫補之,殆矣。觀其面色多滯,喜作嘔噦,口苦酸,即當散郁,加味逍遙散(見郁)主之,後用六味(見虛損)滋陰。楊仁齋曰:血遇熱則流,故止血多用涼藥。
然有虛寒致血錯行者,當溫中,使血歸經,理中湯(見中寒)加木香,或甘草乾薑湯,甚效。《醫貫》云:血得寒而凝,不歸經絡而妄行者,其血必黑黯,面色必夭白,脈必微遲,身必清涼。古人謂:凡失血證,多以胃藥收功。腎寒火虛,逼陽上升,載血而出,脈沉足冷,舌必無胎,即有亦白薄而滑,雖渴不能飲冷,強飲亦不能多,少頃即吐出,面雖赤,色必嬌嫩,八味湯(見虛損)冷服。(此為內傷之證。
又有外感寒邪,直中腎經,逼火上衝,致吐血者,須服白通湯即愈。內傷漸致,外感暴來,分別在此。)此為雷龍之火,不可直折。若覺腎熱,脈洪足溫,又為水乾火炎,去桂附,純用六味。(見虛損。)
熱嗽血治法,宜金沸草散(見咳嗽)加阿膠一錢,痰盛加栝蔞仁、貝母。癆嗽有血,宜補肺湯加阿膠、杏仁、桑白皮各一錢,吞養正丹(見氣),或三炒丹,間進百花膏,或七傷散、大阿膠丸。陰虛火動嗽血,滋陰保肺湯。痰帶血絲出,童便、竹瀝止之。感冒小恙,不知解表,過服寒涼,肺經之血凝滯,咳嗽帶痰而出,證惡寒而脈緊,或寒束熱於肺,久嗽出血,麻黃、桂枝、甘草、當歸、杏仁、枳梗,(後證宜加清涼之品。)得微汗愈。
白話文:
飲酒傷胃吐血:
應該使用葛花解酲湯(詳見傷飲食篇),可以再加入黃連、丹皮,或是在湯中加入金鉤子、乾葛、茅花。
過食燒烤辛辣食物,導致上腹部脹滿疼痛,吐出紫黑色血塊:
用桃仁承氣湯來疏導通便。
因酒色過度、飢飽不均而吐血:
有一個有效的配方:將枇杷葉、款冬花、北紫菀、杏仁、鹿茸、桑白皮、木通、大黃磨成粉末,再用蜂蜜做成藥丸,慢慢含化。
如果吃太飽,胃寒不能消化,強行嘔吐,導致食物和氣衝破胃口,吐出鮮血:
應該使用理中湯(詳見中寒篇),再加入川芎、扁豆,或是直接使用川芎和乾葛。
因過度勞心而吐血:
可以使用蓮子心五十粒、糯米五十粒,一起研磨成粉末,用溫酒調服,也可以服用天門冬湯。
因過度勞累,吐血不止:
使用蘇子降氣湯(詳見氣篇),再加入人參、阿膠,並用豬肝煮熟,沾白芨粉末食用。
因跌打損傷導致吐血:
先用藕節汁、側柏汁、茅根汁、韭菜汁、童子小便磨墨汁化開阿膠來止血。之後再用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百合、荊芥穗、阿膠、丹皮、紫金藤、大黃、滑石、紅花煎煮成湯藥,調入番降香末、白芨末一起服用。也可以先服用蘇合香丸(詳見諸中篇)。
之後再用黑神散,搭配小烏沉湯,用童子小便調服。
凡因勞累或跌打損傷導致吐血:
應該使用芎歸飲,引導血液回歸正常經絡。如果有瘀血,就加大黃、桃仁、紅花,或者用鬱金、黃酒來幫助血行。
凡吐血、鼻出血等失血如湧,多半會導致血脫氣也脫,情況危急的:
此時有形的血液不能馬上生成,所以要先固住無形之氣。趕快用人參一兩到二兩磨成細粉,加入少許飛羅面(約一錢),用溫水或井水調成稀糊狀,慢慢服用。或者濃煎獨參湯慢慢服用也可以。
這是因為血脫要補氣,陽氣生長陰氣也會增長的道理。
凡因情志不暢導致吐血(六淫和七情都可能導致氣鬱化熱,鬱積在經絡會導致鼻出血,鬱積在腑臟會導致吐血):
脈象多枯澀,症狀表現怕風怕冷,如果誤認為是虛症,用溫補的方式治療就危險了。觀察其面色多暗沉,容易噁心嘔吐,口苦酸,就應該疏散鬱氣,使用加味逍遙散(詳見鬱篇)來治療,之後再用六味地黃丸(詳見虛損篇)來滋陰。
楊仁齋說:血遇熱則流動,所以止血多用涼性藥物。
但是也有因為虛寒導致血運行錯亂的,這時候就應該用溫熱的方法,使血液回歸正常經絡,使用理中湯(詳見中寒篇)加入木香,或是用甘草乾薑湯,效果很好。《醫貫》說:血得寒會凝結,不歸經絡而亂行的,這種血一定是黑黯的,面色一定是蒼白的,脈象一定是微弱而遲緩的,身體一定是清涼的。古人說:凡是失血的病症,多用調理脾胃的藥物來收效。
如果因為腎寒火虛,逼迫陽氣上升,帶著血往上而出,脈象沉弱,腳是冷的,舌頭一定沒有舌苔,即使有也是白薄而滑的。雖然會口渴,但不能喝冷水,勉強喝一點也會很快吐出來。面色雖然發紅,但一定是嬌嫩的顏色,使用八味地黃丸(詳見虛損篇),冷服。(這是內傷的病症)
又有一種是外感寒邪,直接侵入腎經,逼迫火氣上衝,導致吐血的:
應該服用白通湯就會好。(內傷是慢慢發生的,外感是突然發生的,要區分清楚。)
這是因為雷龍之火,不能直接壓制。如果感覺腎部發熱,脈象洪大,腳是溫的,這是因為水不足導致火氣旺盛,就要去掉桂枝、附子,只用六味地黃丸(詳見虛損篇)。
熱嗽咳血的治療方法:
應該使用金沸草散(詳見咳嗽篇),加入阿膠一錢,痰多就加入栝蔞仁、貝母。
因勞累而咳嗽出血:
應該用補肺湯,加入阿膠、杏仁、桑白皮各一錢,吞服養正丹(詳見氣篇)或是三炒丹,間隔服用百花膏,或七傷散、大阿膠丸。
因陰虛火旺導致咳嗽出血:
要用滋陰保肺湯。痰中帶血絲,可以用童子小便、竹瀝來止血。
如果感冒初起,不知道要解表,反而過度服用寒涼藥,導致肺經的血凝滯,咳嗽帶痰出血:
症狀是怕冷,脈象是緊張的,或者因為寒氣束縛導致肺熱,久咳出血,要使用麻黃、桂枝、甘草、當歸、杏仁、枳梗。(後面的症狀要加入清涼的藥物)只要微微出汗就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