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雜症 (6)

1. 瘟病兼證論

吐蛔,此胃熱也,必非臟寒。烏梅丸理中湯萬不可用,但用調胃承氣,蛔自愈。

蓄血。疫久失下,血為熱搏,敗為紫黑,溢於腸胃,漱水不咽,小便利,大便黑,是其候也。宜桃仁承氣湯大黃芒硝桃仁當歸、芍藥、丹皮。服此藥熱除為愈。若餘熱尚存者,宜犀角地黃湯:地黃(五錢,搗爛加水絞汁,其渣入鍋煎)、白芍(一錢半)、丹皮(一錢)、犀角(一錢)、同地黃汁服。

發黃。疫邪傳裡,移熱下焦,小便不利,邪無輸泄,經氣鬱滯而發黃,身目如金,宜茵陳湯:菌陳(一錢)、山梔(二錢)、大黃(五錢)、姜煎服。

循衣摸床,撮空理線,筋惕肉瞤,肢體振戰,目睛不了了,皆為耽擱失下,或用緩藥覊遲之故,此元神將脫也。補之則毒甚,攻之則氣已虛,危證也。不得已,勉用黃龍湯:大黃、厚朴枳實、芒硝、人參、地黃、當歸。或用人參養榮湯亦可,但虛候少退即宜屏去,勿久用也。

服藥不受,額汗,肢冷振戰,心煩,坐臥不安,此中氣虧,不能勝藥也,名藥煩。急投薑湯立已,或藥中多加生薑煎服,則無此狀矣。更宜均藥為兩三次服,以防嘔吐。

承氣湯全不行,或次日方行,或半日仍吐原藥,此因中氣虧不能運藥也,大凶之兆,宜加生薑、人參,以助胃氣。然有病重劑輕,亦致不行,不在此例。

思冷飲,熱渴甚也。勿論四時,宜量與之。若盡意飲,則水停心下矣。

虛煩,坐臥不安,手足不定,六脈不顯,尺脈不至,此元氣不能主持,法當大補。

神虛譫語。未下之前譫語,必有內熱煩渴之證,此為實病,宜下。既下之後,數日內譫語不止,此元神未復也,急宜清燥養榮湯

協熱下利,泄瀉稀糞,色必赤黃,或焦黃,此胃不留邪也。一二日利止熱退為病愈,利不止者宜小承下之,而利自止。若利止一二日,忽煩渴,又泄,此伏邪又發也,仍照前治。

大便閉結,內熱故也,宜下之,諸病如失。

呃逆有寒有熱,以本證參之。熱則白虎、承氣,寒則四逆湯

熱結旁流。先便閉後純利清水,全無糞,此糞結於內也,宜承氣湯下結糞而利自止。若服藥後,結糞不下,仍利臭水,邪猶在也,病必不減,再下之。

大腸膠閉,極臭如黏膠,而卻不結,此熱極也,不下即死。

小便赤色,胃熱也,宜調胃承氣湯

小便急數白膏如馬遺,膀胱熱也,宜豬苓湯豬苓(二錢)、澤瀉(一錢)、滑石(五分)、甘草(八分)、木通(一錢)、車前(二錢)。

小腹按之硬痛,小便自調,此蓄血也,桃仁湯:桃仁(三錢)、丹皮、當歸、赤芍、(各一錢)。阿膠(二錢)、滑石(五分)。

脈厥,神色不敗,言動自如,別無怪證,忽六脈如絲,甚至於無,或一手先伏,此失下氣閉故也,宜承氣湯緩緩下之,六脈自復,忌生脈散

2. 愈後諸證論

愈後大便久不行,作嘔不進食,此下格病也。宜調胃承氣熱服,下宿結而嘔止。

愈後數日,腹痛裡急,此下焦伏邪,欲作滯下也,宜芍藥湯白芍當歸厚朴(各一錢)、檳榔(二錢)、甘草(七分)。

愈後大便數日不行,別無他證,此虛燥也。切不可攻,宜蜜導法,甚則宜六成湯:當歸(一錢半)、白芍、麥冬、天冬、(各一錢。)地黃(五錢)、肉蓯蓉(三錢)、日後更燥,宜六味丸減澤瀉

愈後五更夜半作瀉,其脈遲細而弱,此命門陽虛也,宜七成湯:故紙(三錢)、炮附、白茯苓人參、(各一錢。)五味(八分)、甘草(五分)。愈後更發者,八味丸倍加附子

愈後微渴微熱,不思飲食,此正氣虛也,強與之即為食復,漸進稀粥,以復胃氣。

愈後能飲食,肢體浮腫,此氣復也。胃氣大健則浮腫消,勿誤為水氣。若小便不利而腫,乃是水腫,宜濟生腎氣丸

愈後因勞而復發熱,宜安神養血湯茯神、棗仁、白芍藥、當歸、遠志桔梗、地黃、陳皮、甘草、圓眼肉。

愈後傷食,吞酸噯氣而復熱,輕則少食,重則消導,自愈。若無故自復,此前邪未盡除也,稍與前證所服之藥,以徹其餘邪自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