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19)
卷之二·雜症 (19)
1. 瘧
《經》云: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,(言肺熱偏於陽而無陰也。)則少氣(壯火食氣也)煩冤,(煩熱不安也。)手足熱而欲嘔。(小柴胡合白虎湯。)
又有感山嵐瘴氣,濕熱熏蒸而為瘴瘧者,王裴曰:南方天氣暑熱,地氣鬱蒸,草木水泉皆稟惡氣,故病者往來寒熱,名冷瘴。蘊熱沉沉如臥炭火中者,名熱瘴。甚者病即失音,名啞瘴。熱甚晝夜不止,稍遲二三日則血凝難救,南方謂之中箭,又謂之中草子。有挑草子法,乃以針刺頭額及上下唇,仍以楮葉擦舌,皆令血出,徐以藥解其內熱,可愈。
楊仁齋曰:瘴瘧,挾嵐瘴溪毒之氣致然,血乘上焦,令人迷悶,甚則狂躁,啞不能言,皆由敗血瘀心,毒涎聚脾。治須涼膈,疏通大腸,小柴胡加大黃、觀香丸、治瘴木香丸,皆為要藥。僧繼洪曰:冷瘴宜用不換金正氣散,(見中寒。)熱瘴宜用挑草子法。此病最難治,涼藥多不可用,(句未妥,涼藥雖恐冰血,獨不可加辛散之品乎?)熱藥亦不可輕用,且與和解可也。
啞瘴即熱瘴之甚者,血得寒則凝澀,得熱則淖溢,面赤心熱,舌破鼻衄,皆熱沸血壅所致,故宜用挑草子法出其血。甚則血上塞心竅,啞不能言,但噫噫作聲,即啞瘴也。治此皆當散血,用黑神散(見血)立散。(黑神散須慎用。)其或痰迷心竅而舌強者,不在此論。
又有似瘧非瘧者,如傷寒邪在少陽經,往來寒熱,似瘧而無定期,或一日二三遍,且熱已即寒,寒已即熱,相繼不息,不似瘧之有定期,有息時也。又虛人亦有往來寒熱。《經》云: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,(本身下焦陰寒之氣,上干陽分則惡寒。)陽氣下入陰中則發熱。
(上焦陽氣下陷陰中,則發熱。)故亦有往來寒熱,似瘧而實非瘧,病後產後多有之,必由積漸虛損而致,與瘧之發於陡然者不同。且亦忽作忽止,無有定期,與瘧之不爽其期者又別也。(按瘴瘧亦有無定期者,不可不知。)
治法:無汗鬚髮汗,散邪為主;(丹溪謂:外邪必用汗解,惟足厥陰最難得汗,其汗至足方佳。大率取汗非必用麻黃輩,但開鬱通經,邪即散而為汗矣。)有汗當斂汗,扶正為先;新發邪實者,可汗、吐、下;久病正虛者,宜補氣血;稍久而正虛邪滯者,宜一補一發;若深入於陰分者,宜先升後汗;至若邪乘虛入,則宜以發散祛其客邪,然後扶持胃氣;痰、食、氣滯,則先以消導散其壅滯,然後漸補脾元。諸瘧發過三五次,表裡之邪皆清,即宜截之。
凡用藥,病正發時,當避其銳氣,於未發前二時服。
白話文:
瘧疾的病理,是陰氣先衰竭,陽氣獨自發作(意思是說肺熱偏向陽而缺少陰),就會呼吸短促(因為強盛的火熱會消耗氣),煩躁不安(感到煩熱而坐立難安),手腳發熱而想嘔吐。(可用小柴胡湯合白虎湯來治療)
另外,也有因為感受山嵐瘴氣,濕熱蒸騰而引起的瘴瘧。王裴說,南方天氣暑熱,地氣鬱悶蒸發,草木、水源都帶有惡氣,所以病人的症狀是時而發冷時而發熱,這種稱為「冷瘴」。如果體內蘊藏熱氣,感覺像躺在炭火中一樣,則稱為「熱瘴」。嚴重時,會突然失聲,稱為「啞瘴」。熱勢嚴重到日夜不停,如果延誤二、三天,就會血凝難以救治,南方人稱這種情況為「中箭」,也稱為「中草子」。有挑草子的方法,是用針刺頭額及上下嘴唇,再用楮葉擦拭舌頭,都讓血流出來,然後用藥來解除體內熱氣,就可以痊癒。
楊仁齋說,瘴瘧是由於夾帶山嵐瘴氣和溪水的毒氣而引起的,血液上衝到上焦,讓人感到昏迷,嚴重時會狂躁,啞口不能說話,都是因為敗血瘀積於心,毒痰聚集在脾。治療必須清涼膈熱,疏通大腸,小柴胡湯加大黃、觀香丸、治瘴木香丸等都是重要的藥物。僧繼洪說,冷瘴適合用不換金正氣散(參見中寒的治療),熱瘴適合用挑草子的方法。這種病最難治療,涼藥大多不能用(這句話不太恰當,涼藥雖然可能凝滯血液,但難道不能加入一些辛散的藥物嗎?),熱藥也不能輕易使用,最好是採用調和的療法。
啞瘴是熱瘴嚴重的情況,血液遇到寒冷會凝結阻滯,遇到熱就會奔溢,面色赤紅,心煩熱,舌頭破裂,鼻子出血,都是因為熱血沸騰壅塞所導致的,所以適合用挑草子的方法來放出瘀血。嚴重時,血液上衝堵塞心竅,啞口不能說話,只能發出「噫噫」的聲音,這就是啞瘴。治療都應該用活血散瘀的方法,用黑神散(參見血證的治療)可以立即見效。(黑神散要謹慎使用。)至於因為痰迷心竅而舌頭僵硬的情況,就不在這次討論的範圍內。
還有一些症狀類似瘧疾但又不是瘧疾的情況,比如傷寒的邪氣在少陽經,會有時冷時熱,像瘧疾一樣,但是沒有固定的發作時間,或者一天發作兩三次,而且熱退馬上就冷,冷過馬上就熱,連續不斷,不像瘧疾那樣有規律,有停歇的時候。還有虛弱的人也會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陽虛則體外發冷,陰虛則體內發熱,陰氣上衝到陽氣之中就會怕冷(本身下焦陰寒的氣,向上干擾陽氣就會怕冷),陽氣下沉到陰氣之中就會發熱。(上焦的陽氣下陷到陰中,就會發熱。)所以也會出現時冷時熱的情況,類似瘧疾但實際上不是瘧疾,病後或產後多見這種情況,必定是由於長時間的虛弱損耗所導致,跟瘧疾突然發作的情況不同。而且這種時冷時熱也是時發時止,沒有固定的發作時間,跟瘧疾的發作時間規律又有所不同。(但是瘴瘧也有不定期發作的,這是必須要知道的。)
治療方法:沒有汗時要用發汗的方法,以疏散邪氣為主;(朱丹溪說:外來的邪氣必須用發汗來解除,只有足厥陰經最難發汗,汗出到足部才算好。一般來說,發汗不一定要用麻黃之類的藥物,只要疏通經絡,邪氣自然就會散去而化為汗。)有汗時要用收斂汗液的方法,以扶正氣為主;剛發病邪氣旺盛的時候,可以用發汗、催吐、攻下的方法;久病身體虛弱的時候,應該補益氣血;病程稍久而正氣虛弱,邪氣滯留的時候,應該一邊補益一邊發散;如果邪氣深入到陰分,應該先升陽再發汗;至於邪氣趁著虛弱侵入,則應該用發散的方法去除邪氣,然後扶持胃氣;如果是有痰、食物積滯、氣機不暢的情況,就應該先用消食導滯的方法解除壅塞,然後再慢慢補益脾氣。各種瘧疾發作三五次之後,表裡之邪都已清除,就可以用藥來截斷瘧疾的發作。
凡是用藥,當病正在發作的時候,應該避開其銳利的勢頭,在發作前的兩個時辰服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