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雜症 (20)

1. 咳嗽

火刑肺金,燥癢不能忍因咳。咳因癢,癢因火燥,是咳必有火,然有虛實之分,不可概用寒涼。嗽因於痰,痰本脾濕,脾熱則濕蒸為熱痰,脾寒則濕泛為寒痰。熱者挾火作癢,而咳嗽並見;寒者無火不作癢,但嗽出其痰而已。故古人分有聲無痰為咳,(非必無痰也,以咳因於癢,不因於痰,故不言痰也。

)有痰無聲為嗽,(非必無聲也,以嗽本欲出其痰,非因火逆作聲,故不言聲也。)有聲有痰為咳嗽也。

分外感內傷二證,皆以肺為主。外感邪從皮毛入,皮毛者肺之合也,皮毛受寒則汗孔為寒所凝閉,而肺氣內郁成熱;或皮毛受熱,亦傳入於肺而肺熱,此固以肺為主。若內傷火炎,火性親上,不論何臟腑之火,皆得上干於肺,故亦以肺為主也。

外感以有咳嗽為輕,蓋肺氣雖郁,尚能通也,故鼻流清涕,鼻癢而嚏,喉癢而咳。若郁甚,熱壅不能上通,則鼻乾且塞,無噴嚏咳嗽之證矣。蓋郁不甚者,尚欲外散與上通;甚則不外散而內攻,不上通而下郁也。內傷以有咳嗽為重,如肝腎之火,其初止病下焦,未遽上干也。久而炎熾,乃及於肺,則病重矣。(若肺火自盛者,不在此論。)

傷風,消風寧嗽湯。肺火素盛之人,易於傷風,以肺有火則常汗出腠開,邪易入。又內火盛,略被遏郁即熱也,治宜解表兼清其火。《金匱》咳而上氣,喉中水雞聲,(痰飲與氣相觸成聲。)射干麻黃湯。上氣肺脹,喘,目如脫,(謂喘咳之甚,目突欲出也。)脈浮大,越婢加半夏湯。

上氣喘而急燥屬肺脹,欲作風水,(詳腫脹門。)發汗則愈,小青龍湯(見痰)加石膏。咳而脈浮者,厚朴麻黃湯;(以散外邪。)脈沉者,澤漆湯。(以逐內飲。)時行咳嗽,發熱惡寒,鼻塞氣急,初病即伏枕,一二日即輕,俗名蝦蟆瘟,參蘇飲(見發熱),加細辛五分。外感風寒,失於解表,久不愈,因而咳血。

醫誤以勞證治之,清金降火,頻進寒涼,外寒未解,內寒又生,纏錦日久,遂致委頓,假勞變成真勞,(俗云傷風不愈變成勞者,此也。)此最當察。《醫貫》云:肺經受寒,血凝不行,咳嗽隨痰而出,其人必惡寒,其脈必緊,其血必有,或紫或黑數點,(此亦有火證,不可執。)用麻黃桂枝湯,微汗而愈者數人。

蓋汗與血一物也,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,若作陰虛火動治,殆矣。感風者鼻塞聲重,傷冷者悽清怯寒,挾熱則煩躁,受濕則重滯,有血則膈間腥悶,停水則心下怔忪。夏月火盛,宜滋水清金,黃連必用。感濕者,身體重痛,小便不利,或有汗,白朮酒。(見中濕。)秋燥宜潤,杏仁、栝蔞之屬。

有冷熱相兼者,因增減衣服,寒熱俱感,遇乍寒亦咳,遇乍熱亦咳,飲熱亦咳,飲冷亦咳,(肺火素盛者亦如此。)宜金沸草散、消風散(見頭痛)合煎。或款冬花散,以薄荷葉代麻黃。聲暴啞者寒包火也,宜辛涼解散。有痰壅於肺者,金實則不鳴也,必清肺中邪滯,清咽寧肺湯。

白話文:

咳嗽,是因為火邪侵犯肺部,導致肺陰虛而乾燥搔癢,讓人無法忍受所以咳嗽。咳嗽的原因是癢,而癢的原因是火邪燥熱,所以咳嗽必定有火,但有虛實之分,不能一概使用寒涼藥物。嗽的原因是痰,痰的根本原因是脾濕,脾胃有熱,濕氣蒸發就形成熱痰,脾胃虛寒,濕氣氾濫就形成寒痰。熱痰會挾帶火氣而使人搔癢,進而引發咳嗽;寒痰則沒有火氣不會搔癢,只會咳出痰。所以古人將有聲無痰稱為「咳」(並非一定沒有痰,而是因為咳的根本原因是癢,不是痰,所以不說痰),有痰無聲稱為「嗽」(並非一定沒有聲音,而是因為嗽的根本目的是排出痰,不是因為火氣上逆而發出聲音,所以不說聲音),有聲又有痰才稱為「咳嗽」。

咳嗽分為外感和內傷兩種,都以肺部為主要病因。外感是邪氣從皮膚毛孔入侵,而皮膚毛孔與肺相合,皮膚毛孔受寒會使汗孔因寒冷而閉鎖,導致肺氣鬱積而產生熱;或者皮膚毛孔受熱,也會傳入肺部而使肺部發熱,這都是以肺為主。如果是內傷的火氣,火的性質是向上升的,不論是哪個臟腑的火,都會向上侵擾肺部,所以也是以肺為主。

外感引起的咳嗽算是輕微的,因為肺氣雖然鬱積,但還能通暢,所以會有流清鼻涕、鼻子發癢打噴嚏、喉嚨發癢而咳嗽的症狀。如果鬱積嚴重,熱邪壅塞無法向上通達,就會鼻子乾燥且堵塞,沒有打噴嚏和咳嗽的症狀。因為鬱積不嚴重時,還想向外發散並向上通達;嚴重時就不向外發散而向內侵襲,不向上通達而向下鬱積。內傷引起的咳嗽則比較嚴重,例如肝腎的火,最初只是病在下焦,不會馬上向上侵擾,時間久了,火勢旺盛,才侵犯到肺部,這時病情就比較嚴重了。(如果肺火本身就很旺盛,就不在此討論範圍。)

感冒,可以用消風寧嗽湯來治療。肺部火氣旺盛的人容易感冒,因為肺有火就常常出汗導致毛孔打開,邪氣容易侵入。而且體內火氣旺盛,稍受抑制就會發熱,治療應該同時解除表邪和清除內火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的咳嗽,伴隨氣喘、喉嚨發出像水雞叫的聲音(這是痰飲和氣相碰撞發出的聲音),可以用射干麻黃湯來治療。上氣喘息、肺脹、呼吸困難,眼睛像要凸出來(形容喘咳嚴重到眼睛突出),脈搏浮大,可以用越婢加半夏湯來治療。

上氣急喘,且燥熱屬肺脹,可能會轉為水腫病(詳細內容請參閱水腫篇),發汗可以治癒,可以用小青龍湯(若有痰)加石膏。咳嗽且脈搏浮,用厚朴麻黃湯(用來驅散外來的邪氣);脈搏沉,用澤漆湯(用來驅逐體內的痰飲)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咳嗽,伴隨發熱、怕冷、鼻塞、呼吸急促,剛發病就臥床不起,一兩天就會減輕,俗稱「蛤蟆瘟」,可以用參蘇飲(詳見發熱篇)加細辛五分。外感風寒,沒有及時用藥解除表邪,久久不癒而導致咳血。

醫生誤以為是勞損病來治療,用清金降火的方法,頻繁使用寒涼藥物,導致外面的寒邪沒有解除,體內又產生寒氣,纏綿日久,身體虛弱,假勞損變成真勞損(俗話說感冒不癒就會變成勞損,就是這個原因),這一點最應該仔細分辨。《醫貫》說:肺經受寒,導致血脈凝滯不通,咳嗽會隨著痰一起咳出,病人一定會怕冷,脈搏會很緊,咳出的血會是紫黑色,或有數點(這裡也有可能是火熱的證候,不能只看咳血),可以用麻黃桂枝湯,微微發汗就能治癒。

因為汗和血是同源的,傷血則無汗,傷汗則無血,如果用滋陰降火的方法治療,就危險了。感受風邪,會鼻塞聲音沙啞;感受寒冷,會淒冷怕寒;挾帶熱邪,會煩躁;感受濕邪,會身體沉重遲鈍;咳血,會覺得胸膈腥悶;停積水飲,會覺得心下悸動不安。夏天火氣旺盛,適合滋陰清肺,黃連必須使用。感受濕邪,會身體沉重疼痛,小便不利,或有汗,可以用白朮酒(詳見中濕)。秋天乾燥適合滋潤,可以用杏仁、栝蔞之類的藥物。

有寒熱夾雜的情況,是因為增減衣物而同時感受寒熱,遇到忽冷忽熱的天氣會咳嗽,喝熱飲或冷飲也會咳嗽(肺火素旺的人也會這樣),適合用金沸草散、消風散(詳見頭痛篇)合在一起煎煮服用。或者用款冬花散,用薄荷葉代替麻黃。突然聲音沙啞,是因為寒氣包裏著火氣,適合用辛涼解表的藥物。如果痰壅塞在肺部,就像金屬堅硬無法發出聲音一樣,必須要清除肺部的邪氣,可以用清咽寧肺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