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四·雜症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·雜症 (5)

1.

一曰舌喑,乃舌不能轉運言語,而喉嚨聲音如故也。婁全善云:人舌短語不清,乃痰涎閉塞舌本之脈而然。蓋腎脈挾舌本,脾脈連舌本,心脈別系舌本,三脈有虛則痰涎入之,脈道閉塞不能運舌矣。以參、蓍、朮、歸、陳皮、竹瀝、薑汁治之,半月愈。若三脈亡血筋枯縮,亦喑。

《經》云:刺舌下,中脈太過,血出不止,為喑。又云:脈澀甚為喑,是也。前方加補血藥。又風寒客之則急縮。《經》云:脈搏堅而長,(即弦勁意。)病舌卷不能言,是也。大秦艽湯。(見中風。)又熱則脈弛緩,亦不能運,宜清熱。《經》云:脾脈病,舌本強,視盛虛熱寒,陷下取之。

白話文:

舌喑之病

一曰舌喑,是指舌頭無法靈活轉動說話,但喉嚨發聲功能卻沒有問題。

婁全善說:人若舌頭短小,說話不清,是因為痰涎阻塞了舌根的經脈所致。因為腎經、脾經和心經都與舌根相連,這三條經脈虛弱時,就會有痰涎進入,阻塞經脈,導致舌頭無法正常運轉。可用人參、蓍草、蒼朮、當歸、陳皮、竹瀝、薑汁治療,半個月即可痊癒。

若三條經脈失血,筋脈枯萎,也會導致舌喑。

《經》書中記載:針刺舌下,如果命中了太過的中脈,就會導致出血不止,引起舌喑。又說:脈象澀滞嚴重也會導致舌喑。以上情況可以用前面提到的藥方,再加補血藥物治療。

如果受到風寒,也會導致舌頭急縮,無法說話。《經》書中記載:脈搏堅實而有力,呈現弦勁的狀態,病症是舌頭捲縮無法說話,可用大秦艽湯治療。

如果體內有熱,脈象弛緩,也會導致舌頭無法靈活運轉,需要清熱治療。《經》書中記載:脾經病變,舌根就會強硬,根據身體的寒熱盛衰情況,選擇不同的部位進行針灸治療。

又云:手太陰之別曰通里,去腕下一寸五分,別而上行,入於心中,系舌本,虛則不能言,取之掌後一寸。產後敗血迷心竅,心氣不通,脈亦不行,舌強者,七珍散。妊娠喑者,其言啞細無音,由腎脈為胎盛阻絕,不能上通舌本也,不必治。

一曰喉喑,但喉中聲啞而舌則能轉運也。由勞嗽久而然,蓋聲出於肺,(凡物中空有竅者能鳴,肺有竅而虛者也。)喉為道路,勞病日久,火刑肺金,金傷,破則不鳴。又火盛則痰壅,痰塞肺竅,是為金實亦不鳴也。若熱壅成瘡,肺癰喉爛,則更甚矣。不甚者聲止嘶破,甚則竟不出聲也,此屬內傷。

白話文:

還有說法是,手太陰經的別支稱為通里,從腕關節下緣向上量一寸五分處分開,然後向上行,進入心臟,連接到舌根。如果通里經虛弱,就會導致不能說話。取穴在手掌後方一寸處。

產後血虛迷亂心竅,心氣不通暢,脈絡也不流通,舌頭僵硬的人,可以服用七珍散。

懷孕期間失聲,說話聲音細微沒有音調,是因為腎經的氣血被胎兒的旺盛之氣阻隔,無法上行至舌根,不用治療。

還有一種情況叫做喉喑,只有喉嚨發不出聲音,但舌頭能正常轉動。這是由於長期勞累咳嗽所致。因為聲音是由肺部發出的,凡是中空有孔洞的物體都能發出聲音,肺部有孔洞而虛弱。喉嚨是聲音的通道,長期勞累生病,就會導致肺金受損,金氣受傷,破裂就不能發聲。此外,火氣旺盛也會導致痰液阻塞,痰液堵塞肺部的孔洞,這就是金氣充實也不能發聲的原因。如果熱氣阻塞形成瘡瘍,肺癰喉嚨潰爛,就會更加嚴重。不嚴重的情況下,聲音嘶啞破裂,嚴重的情況下則完全無法發聲,這是屬於內傷。

又有外感風寒入肺,鬱熱成痰,痰火窒塞,肺竅不利,聲亦嘶啞重濁。又有大聲疾呼、謳歌失音者,亦金破之義也。平常痰火上壅,香附,童便浸透,為末,調服,以疏通上焦。訶子,泡,去核,以消痰、降火、開音;木通以降火清肺,導熱由小腸出;桔梗以利肺氣;童便以降火潤肺,故諸方通用之。發聲散,開結痰。

橘紅煎湯,化痰甚捷。寒包熱者,解表,鬱金、生地、阿膠、知母、杏仁、桔梗、沙參、蟬蛻、牛蒡子、童便。寒痰結滯,五粉丸。積血作痛失音,蛤蚧丸。(血為熱壅,結滯肺竅。)勞證血枯火盛,青黛、蛤粉,蜜調服。狐惑聲啞,詳傷寒。氣虛感濕,痰涎凝肺,補虛去濕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外感風寒入侵肺部,導致鬱熱化為痰,痰火堵塞肺竅,就會出現聲音嘶啞、沉重。另外,如果大聲呼喊、唱歌過度導致失聲,也是因為金氣受損。平常痰火上涌,可以用香附、童便浸透研末服用,疏通上焦。訶子去核泡水,可以消痰、降火、開音;木通可以降火清肺,將熱氣從小腸排出;桔梗可以利肺氣;童便可以降火潤肺,因此這些藥物都常被用於治療失音。發聲散可以開結痰。橘紅煎湯,化痰效果很快。寒包熱者,需要解表,可以用鬱金、生地、阿膠、知母、杏仁、桔梗、沙參、蟬蛻、牛蒡子、童便。寒痰結滯,可以用五粉丸。積血作痛失音,可以用蛤蚧丸(因為血熱壅滯,阻塞了肺竅)。勞證血枯火盛,可以用青黛、蛤粉,用蜂蜜調服。狐惑聲啞,則需參考傷寒論。氣虛感濕,痰涎凝肺,則需要補虛去濕。

風寒鬱熱,暴咳失音,杏仁煎。或灸豐隆二穴各三壯、照海二穴各一壯,立效,仍藥之。

又有寒客會厭而卒喑,吞吐不利者,生附子去皮、臍,切大片,蜜炙,噙之勿咽,一云咽津。忌苦寒藥,恐成瘡,難消難潰。

白話文:

如果遇到風寒鬱熱導致的突然咳嗽失聲,可以服用杏仁煎。也可以灸豐隆穴各三壯、照海穴各一壯,效果顯著,但仍需配合藥物治療。

另外,如果寒氣入侵會厭,導致突然失聲,吞吐困難,可以使用生附子去皮、臍,切成大片,用蜜炙後含在口中,不要吞下去,也有人說可以咽下其津液。忌食苦寒藥物,以免形成瘡傷,難以消散潰爛。

2. 皮毛鬚髮肌肉筋骨四肢二陰

皮毛,《經》曰:肺之合皮也,其榮毛也。又云:肺主皮毛,肺氣不榮,則皮毛焦,津液去,爪枯毛折。

皮膚痛,屬火邪傷肺。《經》云:夏脈太過,則病身熱膚痛,為浸淫。(濕熱小瘡。)

皮膚索澤,(枯索而不潤澤也。)由精血枯涸,清燥潤肺可也。(牛骨髓、真酥油合煉一處,每日空心熱酒調服三匙,治皮膚枯燥如魚鱗。)糙澀如鱗甲之相錯,曰甲錯。仲景謂:勞傷虛極羸瘦,內有乾血,兩目黯黑,肌膚甲錯,大黃䗪蟲丸(見虛勞)主之。又云:咳有微熱煩滿,胸中甲錯,為肺癰,葦莖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肺臟與皮膚相連,其氣血滋養毛髮。如果肺氣不足,皮膚就會乾燥,津液流失,指甲乾枯,毛髮脫落。

皮膚疼痛,可能是由於火邪損傷肺臟。夏季脈象過盛,會導致身體發熱,皮膚疼痛,這屬於濕熱引起的瘡瘍。

皮膚乾燥粗糙,是因為精血不足,可以滋陰潤肺來改善。可以用牛骨髓和酥油一起熬製,每天空腹用熱酒調服三匙,可以治療皮膚乾燥如魚鱗狀。如果皮膚粗糙像鱗片一樣交錯,稱為甲錯。張仲景認為,勞傷過度導致虛弱消瘦,體內有乾血,眼睛昏暗,皮膚粗糙,可以用大黃䗪蟲丸治療。他也說,咳嗽伴有輕微發熱、胸悶,皮膚粗糙,可能是肺癰,可以用葦莖湯治療。

皮膚麻木,(詳痹證門。)《傷寒論》曰:身如蟲行,汗多亡陽也。可見麻由氣虛,氣虛則運行不能流利,噓其痰液,紛然沸動,有如蟲行。若為風邪所湊,痰被風噓,如波浪沸騰,其麻更甚矣。先用生薑為嚮導,枳殼以開氣,半夏以逐痰,羌、防以散風,木通、牙皂以通經絡,又殭蠶為治麻聖藥。麻在手臂加桑條,在股、足加牛膝。

待病減用補中益氣(見氣)加參、耆。暑天熱傷元氣,手與背麻,參、耆、升、柴、白芍、五味、甘草,空心服。手摩患處,午前又一服。經年累月無日不木,乃死血凝滯於內,外挾風寒,用附、桂為嚮導,烏藥、木香行氣,當歸、桃仁、紅花、阿膠活血,木通、牙皂、穿山甲通經絡。待病減用八珍(見虛損)補氣血,必效。

白話文:

皮膚麻木的中醫治療

(詳見痺證門。)《傷寒論》記載:身體像蟲子爬行,並且大量出汗,這是陽氣耗損的表現。可見麻木是由於氣虛所致,氣虛則運行不暢,痰液堆積,如同蟲子爬行般沸騰。若再遭遇到風寒,痰液被風吹動,如同波浪翻滾,麻木感會更加嚴重。

治療方法:

  • 初期: 以生薑引導藥物,枳殼開氣,半夏祛痰,羌活、防風散風,木通、牙皂通經絡。麻木部位若在手臂,則加入桑條;若在股部或足部,則加入牛膝。
  • 病症減輕: 用補中益氣湯加人參、黃耆補氣。
  • 夏季熱傷元氣: 手臂與背部麻木,可以用人參、黃耆、升麻、柴胡、白芍、五味子、甘草,空腹服用。上午再服用一次,並用手按摩患處。
  • 經年累月麻木: 這是由於血瘀凝滯於內,外加風寒所致,用附子、桂枝引導藥物,烏藥、木香行氣,當歸、桃仁、紅花、阿膠活血,木通、牙皂、穿山甲通經絡。
  • 病症減輕: 用八珍湯補氣血,必能有效。

注:

  • 文中所列藥材名稱,請參照現代醫學藥典,避免自行服用。
  • 中醫治療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由專業醫師診斷後制定治療方案。

渾身麻木,八仙湯:當歸、茯苓、川芎、熟地、陳皮、半夏、羌活、白芍、人參、秦艽、牛膝、白朮、桂枝、柴胡、防風、炙草,煎服。四肢面目皆麻,補中益氣(見氣)加木香、炮附、麥冬、羌、防、烏藥。但在腿麻木沉重,黃耆、甘草、五味、升、柴、當歸、紅花、陳皮、青皮、澤瀉,名除濕益氣湯。瘀血麻木,四物(見血)加桃仁、紅花、韭汁。

白話文:

全身麻木,可以用當歸、茯苓、川芎、熟地、陳皮、半夏、羌活、白芍、人參、秦艽、牛膝、白朮、桂枝、柴胡、防風、炙草煎服。如果四肢和臉都麻木,可以加木香、炮附子、麥冬、羌活、防風、烏藥來補中益氣。如果腿部麻木沉重,可以用黃耆、甘草、五味子、升麻、柴胡、當歸、紅花、陳皮、青皮、澤瀉組成除濕益氣湯。如果麻木是因瘀血引起的,可以用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韭菜汁來治療。

因氣麻木,紫蘇、陳皮、香附、烏藥、川芎、羌活、蒼朮、南星、半夏、當歸、桂枝、甘草。身麻有痰,黃連、半夏、栝蔞仁、黃芩、茯苓、桔梗、枳殼、陳皮、天麻、細辛、南星、甘草,煎。口舌麻木吐涎者,並治。

皮膚癢,痛癢皆屬火,火甚則痛,微則癢。(觀火近灼則痛,遠烘則癢,可見。)或以為風者,風即火氣,非有二也。(此內風也。亦有火氣欲散,忽感外風,鬱火不得外散,進退皮膚間,擾動作癢者。仲景《傷寒論·太陽篇》有脈浮遲,面熱赤,不能得小汗,身必癢之文,可參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氣血不通而導致麻木,可以使用紫蘇、陳皮、香附、烏藥、川芎、羌活、蒼朮、南星、半夏、當歸、桂枝、甘草等藥材煎服。

如果身體麻木並且有痰,可以使用黃連、半夏、栝蔞仁、黃芩、茯苓、桔梗、枳殼、陳皮、天麻、細辛、南星、甘草等藥材煎服。口舌麻木並且吐口水的人,也可用此方治療。

皮膚癢,無論是疼痛還是單純癢,都是因為火氣。火氣旺盛就會疼痛,火氣微弱則會癢。就像靠近火源會被灼傷而疼痛,遠離火源則會感到溫暖而癢一樣。有些人認為是風引起的,其實風就是火氣,並非兩種不同的東西。這是內風,也可能是火氣想要散發出去,卻突然遇到外風,導致火氣無法散發出去,在皮膚之間進進出出,擾動身體而引起癢。仲景的《傷寒論·太陽篇》中有「脈浮遲,面熱赤,不能得小汗,身必癢」的記載,可以參考。

)若無外風,不得誤用風藥,以證既屬火,則血必虛,風藥燥血,不可用也,但宜清火養血。(血行風自滅。)又火與元氣不兩立,火之盛,氣之虛也。然瀉火便是補氣,不必用補中、四君(並見氣)等。大抵遍身瘙癢,由肺家血虛火盛而生風,宜四物(見血)加二冬、桑條、蟬蛻、殭蠶、牛蒡、刺蒺藜、威靈仙,外用蒼耳葉、地膚子、浮萍,煎水浴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沒有風邪外襲,就不要錯誤地使用風藥。因為病症既然屬於火證,就必然伴隨血虛,而風藥會燥血,因此不可使用。應該以清熱養血為主。(血行通暢,風邪自然消滅。)

此外,火與元氣不能同時旺盛,火氣盛則元氣虛。但是瀉火就是補氣,不必額外使用補中益氣、四君子湯等補氣藥物。

總之,全身瘙癢大多是因為肺部血虛火盛而生風,宜用四物湯(滋補血液)加上生地、熟地、桑枝、蟬蛻、僵蠶、牛蒡、刺蒺藜、威靈仙等藥物治療。外用蒼耳葉、地膚子、浮萍等藥物煎水洗澡。

遍身搔癢起疙瘩,俗名風疙瘩。紅者,名血風,血分風熱也;白者,名白膜,氣分風熱也,廣州名風落瘼。魚罾煮水浴,或羊桃葉火燂熱擦,並效。此與赤白遊風相類,所異者,彼遊走而此痞耳。又與發斑異,此無病而陡發,彼因病而後發也。暑月痱子癢痛,苦參四雨,菖蒲二兩,水五瓢,煎數滾,添水二瓢,蓋片時,臨洗和入公豬膽汁四五枚洗之,不三次痊愈。若抓破者,綠豆粉一兩、滑石五錢、黃柏三錢、輕粉二錢,搽之。

白話文:

全身發癢起疙瘩,俗稱風疙瘩。紅色的,叫做血風,是血分風熱;白色的,叫做白膜,是氣分風熱,廣州叫做風落瘼。用魚網煮水洗澡,或用羊桃葉燒熱擦拭,都有效果。這與赤白遊風相似,不同之處在於,赤白遊風是遊走性的,而風疙瘩是固定在一個地方。又與發斑不同,風疙瘩是沒有疾病突然發作的,而發斑是因病而後發生的。

夏季暑熱引起的痱子癢痛,可用苦參四錢、菖蒲二兩,水五瓢,煎煮數滾,再添水二瓢,蓋上蓋子,等藥液稍涼後,加入公豬膽汁四五枚,一起洗浴。一般三次就能痊癒。如果抓破了,可以用綠豆粉一兩、滑石五錢、黃柏三錢、輕粉二錢,混合在一起塗抹。

遍身青紫斑點,色若葡萄,初起用羚羊角、防風、玄參、麥冬、知母、黃芩、牛蒡各八分,甘草二分。

發須,《經》曰:腎之合骨也,其榮在發。多食甘,則骨痛而發落。又曰:女子七歲腎氣實,齒更髮長;五七陽明脈衰,面始焦,發始墮。丈夫八歲腎實,髮長齒更;五八腎氣衰,發墮齒槁。又曰:衝任皆起於胞中,上循胸裡,為經絡之海。其浮而外者,循腹上行,會於咽喉,別絡唇口。

婦人數脫血,衝任之脈不榮口唇;宦者,去其宗筋,傷其衝任,血瀉不復,唇口不榮,故須不生。有人未嘗有所傷,不脫於血,其須不生,何也?曰:此天之所不足也,稟衝任不盛,宗筋不成,有氣無血,唇口不榮,故須不生。張子和曰:年少發早白落,或頭起白屑者,血熱太過也。

白話文:

全身出現青紫色斑點,顏色像葡萄一樣,剛開始可以使用羚羊角、防風、玄參、麥冬、知母、黃芩、牛蒡各八分,甘草二分。

頭髮的生長,經書上說:腎氣與骨頭相連,頭髮是腎氣的外在表現。如果吃太多甜食,就會導致骨頭疼痛,頭髮脫落。經書上還說:女子七歲腎氣充盈,牙齒更換,頭髮長長;五七歲陽明脈衰退,臉色開始變得暗淡,頭髮開始脫落。男子八歲腎氣充盈,頭髮長長,牙齒更換;五八歲腎氣衰退,頭髮脫落,牙齒枯萎。經書上還說:衝任二脈都起源於胞中,向上循行於胸腔內,是經絡之海。其中,外在的衝任二脈,沿著腹部向上行,匯聚於咽喉,分支連接嘴唇和嘴巴。

婦女如果大量失血,衝任二脈不能滋養嘴唇;宦官,因為去除了宗筋,傷了衝任二脈,血氣不能回流,嘴唇和嘴巴不能得到滋養,所以頭髮不生長。有些人沒有受過傷,也沒有失血,但是頭髮不生長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天生的不足,先天衝任二脈不強壯,宗筋沒有形成,有氣沒有血,嘴唇和嘴巴不能得到滋養,所以頭髮不生長。張子和說:年輕人頭髮早白脫落,或者頭上長出白屑,是因為血熱過度。

世俗止知發者血之餘,以為血衰,不知血熱發反不茂,火多水少,木反不榮,火至於項,炎上之甚也。大熱病汗後、勞病後,發多脫落,豈有寒耶?用䤵針刺神庭、上星、囟會、前項、百會出血,次調鹽、油以塗髮根,甚者至再、至三,少白可黑,落髮可生。按子和所論甚是,嘗見人年三、四十後,頂發脫落者,其人必躁動多火,常患目疾;頂發茂密者,其人必沉靜少火,從不病目,可驗也。丹溪治一少年發盡脫,飲食起居如常,脈微弦而澀,輕重皆同。

此厚味成熱,濕痰在膈間,又平日多吃梅,(故脈弦澀。)酸味收濕熱之痰,隨氣上升,熏蒸髮根之血,漸成枯槁,故脫髮。處以補血升散之藥,用防風通聖散,(見中風。)去朴硝,(嫌其速下也。)大黃三度酒炒,(使上行瀉熱。)兼四物湯(見血)。酒製,合和作小劑,(治上故小其服。

白話文:

一般人只知道頭髮是血的餘氣,認為頭髮稀疏是血氣衰弱,卻不知道血熱反而會導致頭髮不茂盛。火氣旺盛,水氣不足,就會影響到頭髮的生長。火氣上炎到頭頂,代表火氣非常旺盛。大熱病出汗後或勞累過度之後,頭髮容易脫落,怎麼可能是寒氣導致呢?應該用鋒利的針刺神庭、上星、囟會、前項、百會等穴位放血,然後用鹽和油塗抹髮根,嚴重者可以重複幾次,白髮就會變黑,掉髮也會重新長出來。按子和的說法非常正確,我曾經見過一些人,三十、四十歲之後就開始掉頭髮,這些人大多性格急躁,火氣旺盛,經常患有眼疾。而頭髮茂盛的人,大多性格沉靜,火氣少,從來不患眼疾,這可以證明我的觀點。丹溪曾經治療一個年輕人,頭髮全部掉光,飲食起居都正常,脈象微弦而澀,無論輕按重按都是一樣。

這是因為他喜歡吃油膩的食物,導致火氣旺盛,濕痰停留在胸膈之間,再加上平時經常吃梅子(因此脈象弦澀),酸味會收斂濕熱的痰氣,隨氣上升到頭頂,薰蒸髮根的血液,漸漸導致頭髮枯萎脫落。治療方法是用補血升散的藥物,比如防風通聖散(去除朴硝,因為太過於快速瀉下),大黃用酒炒三次(使其上行瀉熱),再配合四物湯(補血),用酒製成小劑量服用(因為是治療頭部的問題,所以藥量要小)。

)煎以灰湯,(灰可治梅酸。)入水頻與之。(在上之藥,不厭小而頻也。)兩月後診其脈,濕熱漸解,停藥,淡味調養,二年髮長如初。甜瓜葉搗汁塗,即生。麻葉、桑葉,泔煮,沐發七次,可長六尺。三青膏可染須。

肌肉,《經》曰:脾主肉。邪在脾胃,則病肌肉痛。邪溢氣壅,脈熱肉敗,營衛不行,必將為膿。濕傷肉,風勝濕,甘傷肉,酸勝甘。又云:多食酸,則肉胝䐢而唇揭。久坐傷肉。形樂志樂,病生於肉,治之以針石。

白話文:

將藥草煎煮成灰湯服用,灰湯可以治療梅酸。頻繁地喝藥湯,因為上面提到的藥物,即使劑量小,也要頻繁服用。兩個月後診斷脈象,濕熱逐漸消退,便停止服藥,以清淡飲食調養身體,兩年後頭髮長回原狀。甜瓜葉搗汁塗抹在患處,即可痊癒。麻葉、桑葉用淘米水煮沸後,用來洗頭,連續洗七次,頭髮可以長到六尺長。三青膏可以染鬚。

人體的肌肉,《經》書上說:脾臟主司肌肉。邪氣入侵脾胃,就會導致肌肉疼痛。邪氣溢出,氣血阻塞,脈象熱盛,肌肉潰爛,營氣衛氣不能流通,就會化膿。濕氣傷害肌肉,風勝過濕氣,甜食過多也會傷害肌肉,酸味過多則會勝過甜味。古書還說:經常吃酸,就會導致肌肉粗糙,嘴唇乾裂。久坐會傷及肌肉。身體快樂,精神愉快,病就會從肌肉開始,可以用針灸石頭治療。

筋骨,《經》曰:肝主筋,筋病無多食酸,酸傷筋,辛勝酸。又云: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。(爪為筋之餘。)又云:久行傷筋。諸筋皆屬於節。手屈而不伸者,病在筋也;伸而不屈者,病在骨也。轉筋皆屬血熱,四物(見血)加黃芩、紅花、蒼朮、南星。(因於熱者用此。

)攣急疼痛,松節二兩,細銼如米粒,乳香一錢,共放銀石器內,慢火炒出火毒,研末,每服一二錢,熱木瓜酒調下。(因於寒者用此。)婁全善謂:轉筋之時,當隨其所痛之處,燔針刺之,以知為度。愚謂:用燈心蘸油燃焠,可也。(因寒因熱俱可用。)余詳霍亂門。腎主骨,寒則堅,熱則腐。

白話文:

筋骨

《經》上說:肝主筋,筋病的人不要吃太多酸性食物,酸性食物會傷筋,辛味勝過酸味。又說:吃太多辛辣食物,會導致筋急爪枯(指甲是筋的末端)。又說:久行會傷筋。所有的筋都屬於關節。

手能屈卻不能伸,是筋病;能伸卻不能屈,是骨病。轉筋都是由於血熱引起的,可以用四物湯(四物湯见血)加上黃芩、紅花、蒼朮、南星治療。(因為是因熱引起的,所以用這些藥。)

如果筋攣急疼痛,可以用松節二兩,細碎成米粒大小,乳香一錢,一起放在銀器中,用小火炒至去除火毒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用木瓜酒溫熱後服用。(因為是因寒引起的,所以用這些藥。)

婁全善說:轉筋的時候,應該根據疼痛的地方,用火針刺灸,以患者的感受為度。我認為:可以用燈芯蘸油燃燒,然後用它來灸,也是可以的。(因為無論是因寒還是因熱,都可以用這種方法。)我詳細地寫在霍亂那一章裡。

腎主骨,腎寒則骨質堅硬,腎熱則骨質腐敗。

骨病無多食甘,食甘積熱傷骨,故過食甜而齒病。(齒者骨之餘。)又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。久立傷骨。

四肢,《經》謂:四肢為諸陽之本。又云:陽受氣於四肢。又云:陽氣者,起於足五趾之表。其說可疑。人身陰陽之氣,皆從臟腑外達至於四肢,故四肢為末。今反以為本,謂陽受氣於此,起於此,可乎?若雲手之三陽從手走頭,則足之三陽又從頭走足矣。此等疑義,千古莫晰,何也?陽實則肢腫,熱腫也;陽虛則肢滿,寒脹也。

脾主四肢,脾實則四肢不舉,濕熱盛也;脾虛則四肢不用,氣困乏也。風淫末疾,故四肢顫掉。五臟有邪,留於肢節。《經》云:肺心有邪,其氣留於兩肘;肝有邪,其氣留於兩腋;脾有邪,心有邪,其氣留於兩髀;腎有邪,其氣留於兩膝,是也。手心熱屬心與包絡。手熱赤癢,掌皮厚裂,脾熱肝風也,(脾主四肢,風淫末疾)加味逍遙散加鉤藤、熟地。

白話文:

患骨病的人不應該吃太多甜食,因為甜食會積熱傷骨,所以吃太多甜食會導致牙齒疾病,因為牙齒是骨骼的延伸。另外,苦味會導致骨骼疼痛,所以骨病患者也不應該吃太多苦味的食物。長時間站立會傷害骨骼。

經書中提到四肢是諸陽之本,又說陽氣來自四肢,還說陽氣起於足五趾的表面。這些說法值得懷疑。人體的陰陽之氣,都是從臟腑外達至於四肢,所以四肢是末端。現在卻反過來認為四肢是根本,說陽氣來自四肢,起於四肢,合理嗎?如果說手的三陽經從手走到頭,那腳的三陽經又從頭走到腳了。這些疑問,千古以來都沒有得到明確的解釋,為什麼呢?陽氣盛則肢體腫脹,屬於熱腫;陽氣虛則肢體沉重,屬於寒脹。

脾臟主四肢,脾臟實則四肢不舉,這是濕熱盛的表現;脾臟虛則四肢無力,這是氣虛乏力的表現。風邪侵犯末梢,所以四肢會顫抖。五臟有邪氣,就會停留在肢節。《經書》說:肺和心有邪氣,就會停留在兩肘;肝臟有邪氣,就會停留在兩腋;脾臟和心臟有邪氣,就會停留在兩髀;腎臟有邪氣,就會停留在兩膝,這是正確的。手掌心發熱屬於心臟和包絡的問題。手掌發熱、發癢、掌皮厚裂,這是脾熱肝風引起的(脾臟主四肢,風邪侵犯末梢)。可以用加味逍遙散,再加上鉤藤和熟地治療。

手足心腫,風也,花椒、鹽、醋和敷之。手足抽掣動搖,弄舌吐沫,不可遽作風火痰治,其脈沉弱,即是脾虛生風之證,宜大補,歸脾湯最妙。臂發熱,四物湯加秦艽、丹皮、白朮、茯苓、鉤藤、甘草、柴胡。亦有怒動肝火,小柴胡加川芎、當歸,亦可用加味逍遙散。膝屬脾、腎、肝,凡人逸則痿軟無力,勞則痛如針刺,脈洪數有力,皆肝腎陰虛所致。

痿軟無力,真病之形,作痛如錐,邪火之象,六味加牛膝、車前。此證多疑其風痰而用發散者,是促其危也。有飲食過當,腿足或臂內酸脹浮腫作痛,又責之脾胃,補中益氣加茯苓、半夏。足腿熱漸至腰胯,蒼朮二兩,酒黃柏、熟地各一兩,川牛膝、歸尾、萆薢、防己各五錢,酒糊丸。

白話文:

手掌和腳掌腫脹,是風邪入侵造成的,可以用花椒、鹽、醋混合在一起敷在患處。手腳抽搐、搖晃,還會吐口水,不要急著把它當成風火痰來治療,如果脈象沉弱,就是脾虛生風的症狀,應該大力補脾,服用歸脾湯最有效。手臂發熱,可以用四物湯加入秦艽、丹皮、白朮、茯苓、鉤藤、甘草、柴胡來治療。如果是因为生气导致肝火上升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入川芎、當歸,或者用加味逍遙散来治療。膝蓋與脾、腎、肝經有關,如果過度休息就會導致膝蓋無力,勞累就會疼痛得像針扎一樣,脈象洪數有力,都是肝腎陰虛造成的。

膝蓋無力是疾病本身的表現,疼痛得像錐子扎一樣是邪火入侵的症狀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入牛膝、車前子來治療。很多情況下,人們會誤以為是風痰而使用發散的藥物,這會加重病情。如果飲食不節,導致腿腳或手臂內側酸脹腫痛,又歸咎於脾胃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入茯苓、半夏來治療。如果腳腿熱一直蔓延到腰胯,可以用蒼朮二兩,酒黃柏、熟地各一兩,川牛膝、歸尾、萆薢、防己各五錢,製成酒糊丸服用。

腳弱無力,及小兒不能行走,天麻、白附、牛膝、木鱉子各五錢,烏頭炮一錢,羌活五錢,地龍一分,乳香、沒藥各二錢,硃砂一錢,酒煮南星,末為丸,每十丸薄荷湯下。一切腿痛,乳香、官桂、血竭、丁香、麝香各六分,杏仁一分四釐,蘄艾一兩,木香六分,沉香四錢,檀香四錢,各為粗末,捲紙捻用油蘸點著,烏滅,照穴道針之。腨㾓,(足肚痠疼也。

白話文:

腳無力、小孩不會走路,可用天麻、白附、牛膝、木鱉子各五錢,烏頭炮製後一錢,羌活五錢,地龍一分,乳香、沒藥各二錢,硃砂一錢,將南星用酒煮後研磨成粉,製成丸藥,每次服用十丸,用薄荷湯送服。任何腿部疼痛,可以用乳香、官桂、血竭、丁香、麝香各六分,杏仁一分四釐,蘄艾一兩,木香六分,沉香四錢,檀香四錢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粉,用紙捲成捻,沾油點燃後用煙燻患處,並配合針灸治療。腨㾓是指足肚痠疼。

㾓音淵。)足太陽膀胱病,防風、羌活、紫蘇、蔓荊之類。腳赤腫痛潰膿,足三陽濕熱下注,可治;微赤微腫膿清,足三陰虧損,難治。若黑暗不腫痛不潰膿,煩熱作渴,小便淋漓,陰敗未傳,急證,急用八味丸,著肉灸,亦有生者。濕熱下注,隔蒜灸,解壅毒,次服補中益氣、六味丸,自愈。

又四肢皆稟氣於胃,胃血氣盛則善步,胃血氣少,足少肉、善寒,漸成痿厥足痹,故足疾必用補中益氣,不可不知。足跟痛,足跟屬膀胱、腎。熱痛,乃陰血虛極,聖愈湯:生地、熟地、當歸、人參、黃耆。又經驗方:牛膝一兩,苡仁一兩五錢,蒼朮七錢五分,杜仲、黃柏、當歸、石斛、萆薢、木瓜、秦艽、木通各五錢。足心屬腎,或熱或癢痛,(是水虛。

白話文:

腳踝疼痛,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病症,可以用防風、羌活、紫蘇、蔓荊等藥物治療。腳部發紅腫痛並潰爛,是足三陽經濕熱下注所致,可以治療;若僅輕微發紅腫痛,膿液清澈,則是足三陰經虛損,難以治療。如果腳部沒有明顯腫痛或潰爛,只是發熱、口渴、小便淋漓,說明陰虛未傳,屬於急症,需要緊急服用八味丸並灸炙,也有可能痊癒。濕熱下注導致的腳痛,可以使用隔蒜灸法解毒,之後再服用補中益氣丸和六味丸,就能自愈。

四肢都受胃氣的影響,胃血氣充足,行走就會輕鬆有力;胃血氣不足,則腳部瘦肉少,容易怕冷,逐漸發展成痿厥、足痺等症狀,所以治療足疾一定要用補中益氣丸,不可不知。足跟疼痛,屬於膀胱經和腎經的病症。熱痛是陰血虛弱造成的,可以用聖愈湯治療,藥方包括生地、熟地、當歸、人參、黃耆。另外還有經驗方:牛膝、苡仁、蒼朮、杜仲、黃柏、當歸、石斛、萆薢、木瓜、秦艽、木通各適量。足心屬腎經,如果發熱、瘙癢、疼痛,是腎虛引起的。

)或麻或腫脹,(是火虛。)皆腎虛,六味、八味消息之。又有足心如中箭,發歇不時,(腎不虛而熱盛也。)此腎之風毒,瀉腎則愈。余詳臂痛、厥逆、攣、抽搐、顫振、腳氣各門。

二陰,詳泄瀉、痢、二便不通、小便淋數、黃赤、遺尿不禁、交腸、關格、青皮、遺精、陰痿、陰縮陰縱、疝、脫肛、穀道癢痛各門。

白話文:

手腳麻痺或腫脹,都是腎虛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或八味地黃丸治療。如果腳心感覺像被箭射中一樣,時發時止,則不是腎虛而是熱盛,這是腎風毒,瀉腎就能治癒。此外,我還詳細探討了手臂疼痛、厥逆、攣縮、抽搐、顫抖、腳氣等各方面。

二陰方面,我詳細探討了泄瀉、痢疾、大小便不通、小便淋漓頻繁、顏色黃赤、遺尿、交腸、關格、遺精、陽痿、陰縮陰縱、疝氣、脫肛、肛門癢痛等各方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