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4)

1. 十二經配三陽三陰說

心經脈名手少陰經,小腸經脈名手太陽經,肺經脈名手太陰經,大腸經脈名手陽明經,心包絡經脈名手厥陰經,三焦經脈名手少陽經,以各脈俱行於手,故言手,以別於足經也。腎經脈名足少陰經,膀胱經脈名足太陽經,脾經脈名足太陰經,胃經脈名足陽明經,肝經脈名足厥陰經,膽經脈名足少陽經,以各經俱行於足,故言足,以別於手經也。陰陽之分,則從其所繫之臟腑而命之耳。

然太陽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,四象也。四象之外,又增陽明、厥陰名色,非蛇足乎?則何不直以心經、小腸經等稱稱之之為得乎?又《內經》嘗以厥陰為一陰,少陰為二陰,太陰為三陰;少陽為一陽,陽明為二陽,太陽為三陽矣。則又何不以一陰、二陰等稱稱之乎?竊謂五臟配五行,六經配六爻。

白話文:

心經脈叫做手少陰經,小腸經脈叫做手太陽經,肺經脈叫做手太陰經,大腸經脈叫做手陽明經,心包絡經脈叫做手厥陰經,三焦經脈叫做手少陽經,因為這些經脈都經過手,所以稱為手經,用來區分足經。腎經脈叫做足少陰經,膀胱經脈叫做足太陽經,脾經脈叫做足太陰經,胃經脈叫做足陽明經,肝經脈叫做足厥陰經,膽經脈叫做足少陽經,因為這些經脈都經過足,所以稱為足經,用來區分手經。陰陽的區分,則根據它們所連接的臟腑來命名。

然而,太陽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,這四個名稱是屬於四象的。四象之外,又增加了陽明、厥陰的名稱,這是不是多餘了呢?那為什麼不直接用心經、小腸經等等來稱呼呢?而且,《內經》曾經將厥陰稱為一陰,少陰稱為二陰,太陰稱為三陰;少陽稱為一陽,陽明稱為二陽,太陽稱為三陽。那為什麼不直接用一陰、二陰等等來稱呼呢?我認為五臟對應五行,六經對應六爻。

三陰經,坤之三畫也;三陽經,乾之三畫也。以一、二、三為序命之,似為妥當。而必立此太、少、厥等名色,且泥此生解,支離牽強,無當病情,千古相沿不改。此莊生所謂,呼牛者姑應以牛,呼馬姑應以馬耳。

白話文:

在中醫學中,「三陰經」是指屬坤卦的三條經脈,「三陽經」則是屬乾卦的三條經脈。若按照一、二、三的順序來命名這些經脈,似乎比較合適。然而,必須建立太、少、厥等名稱,並且固執地按照這些名稱進行解讀,這種做法既缺乏實際意義,又與病情無關,從古至今都一直如此延續。這正如莊子所言,叫人回答牛,就應答為牛;叫人回答馬,就應答為馬。

2. 六氣說

六氣,風、熱、暑、濕、燥、寒也。風屬木;暑、熱皆屬火,而分熱為君火,暑為相火;(此與心為君火,腎為相火之說各別。)濕屬土;燥屬金;寒屬水,此《內經》之說也。夫四時之氣,春則溫,夏則熱,秋則涼,冬則寒。然溫熱蒸而為濕,涼寒肅而為燥,此四氣之外,又添燥、濕二氣也。

濕極於夏,燥始於秋,故系濕於長夏,系燥於秋。一以終言,一以始言,乃互文以見意,非謂春無濕而冬無燥也。又四時皆有風,而屬巽木,故系之春,豈夏秋冬無風乎?不言溫涼者,以寒熱為舉隅,非謂春必當以風易溫,秋必當以燥易涼也。此等最宜活看,倘若執運氣之說,則於理難通矣。

白話文:

六種氣候,分別是風、熱、暑、濕、燥、寒。風屬於木;暑、熱都屬於火,其中熱為君火,暑為相火(這與心為君火、腎為相火的說法不同)。濕屬於土;燥屬於金;寒屬於水,這些都是《內經》中的說法。

一年四季的氣候,春天溫暖,夏天炎熱,秋天涼爽,冬天寒冷。然而溫熱蒸騰就會產生濕氣,涼寒肅殺就會產生燥氣,這四種氣候之外,又增添了燥、濕兩種氣候。

濕氣在夏天最盛,燥氣在秋天開始,因此將濕氣歸屬於長夏,將燥氣歸屬於秋天。一個從終點說,一個從起點說,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意思,並不是說春天沒有濕氣,冬天沒有燥氣。同樣,四季都有風,而風屬於巽木,所以將它歸屬於春天,難道夏、秋、冬就沒有風嗎?不說溫暖涼爽是因為用寒熱作為舉例,並不是說春天就一定用風來代替溫暖,秋天就一定用燥來代替涼爽。這些都需要灵活理解,如果一味執着于運氣的说法,就會與道理不通。

何則?陰陽水火,相為對待,本無偏勝,故四序不愆。若泥分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驚蟄屬風木,則混冬月之節令入於春矣。分春分、清明、穀雨、立夏屬熱火,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屬暑火,則春夏混亂,火令過多矣。分大暑、立秋、處暑、白露屬濕土,則秋氣反多於夏,而土為失位矣。

九秋皆屬燥氣,而割三節以與相反之濕,止存秋分、寒露、霜降三節,反取立冬一節以益之,牽混破碎,節序皆愆,尚可信乎?雖雲陽有餘陰不足,亦何至火二而水一。因分火為熱暑二氣,以致此盈彼縮,而四序皆愆,亦何為乎?竊謂溫涼寒熱四氣,分布四時,鐵板不易。

白話文:

陰陽水火互相依存,本來就沒有哪一方過於強勢,所以四季才能正常運作。如果硬要將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驚蟄歸屬於風木,就等於把冬天的節氣混入了春天。如果將春分、清明、穀雨、立夏歸屬於熱火,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歸屬於暑火,就等於把春天和夏天混淆,火氣過盛。如果將大暑、立秋、處暑、白露歸屬於濕土,就等於秋天的氣息比夏天還多,土氣失衡。

秋天本來就應該以燥氣為主,卻硬要將三節分給相反的濕氣,只留下秋分、寒露、霜降三節,還把立冬一節加進去,這樣混淆破碎,四季節序全亂,還能相信嗎?就算說陽氣過盛陰氣不足,也不能說火氣佔二成,水氣只佔一成。把火氣分成熱氣和暑氣,才導致這種此盛彼衰的情況,讓四季秩序紊亂,這是怎麼回事呢?我認為溫、涼、寒、熱四氣分佈在四季,這是不容置疑的。

燥濕二氣,皆屬之土,有寒濕,有熱濕,有寒燥,有熱燥,分布四季,月辰未為濕土,溫熱之所蒸也;戌醜為燥土,寒涼之所肅也,是為熱濕寒燥。又火在地中而土燥,坤土次於離火之後是也。水在地中而土濕,艮土次於坎水之後是也。是為熱燥寒濕。蓋土德兼該,有如是也。

風則無時不有,而秋冬更為凜烈,合之為七氣,夫何不可之有哉。昔人謂《內經》非岐黃書,乃後人之假託,要未必出於一手,故有醇有疵,分別觀之可耳。

白話文:

燥濕兩種氣候,都屬於土的特性,有寒濕、熱濕、寒燥、熱燥四種組合,分布在四季之中。農曆的未月是濕土,因為溫熱的氣息蒸騰;戌醜月是燥土,因為寒涼的氣息肅殺。因此,有熱濕和寒燥。另外,火在地中則土燥,坤土位於離火之後便是這個道理;水在地中則土濕,艮土位於坎水之後也是同樣的道理。因此,有熱燥和寒濕。因為土的特性包含了多種氣候,所以有這樣的變化。

風則隨時都有,但秋冬季節更為凜烈。加上其他六氣,這七種氣候,難道還有什麼不可理解的嗎?古人說《內經》不是岐黃的著作,是後人假託之名,也許並非出自一人之手,因此有真有假,應該仔細辨別。

3. 六氣後論

有在天之六氣,有在人之六氣。上篇所言,天之六氣也。此篇所言,人身之六氣也。《經》曰:人身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,是人身之氣,可名之為風也。各臟腑皆有氣,皆可名風,而屬之肝者。以風為動物,肝主動也。《經》曰: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,在人為肝。故古人於肝,或名之為木,或名之為風。

凡醫書中所言風證,作外感風寒看不合者,作肝氣看則合,初學之士,不可不知也。若誤作外邪治,妄行發散,則非矣。然內風亦有當發散者,以肝氣鬱抑於中,則與之升發,或服藥後,溫覆以取微汗,令之外發,或但服藥令之內升,不用溫覆取汗,酌之可也。外感之風多屬寒,雖夏月得風亦涼,可見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內也有六種氣,如同天上的六氣一樣。上一篇講的是天上的六氣,這一篇講的是人體的六氣。古籍說:人體的氣,以天地的疾風來命名,也就是說人體的氣可以稱為「風」。人體各個臟腑都有氣,都可以稱為風,而屬於肝臟的氣,則以「風」來命名。因為風是具有動力的,而肝臟主導著人體的運動。古籍也說:天上是風,地上是木,人體中是肝。所以古人有時把肝稱為「木」,有時也稱為「風」。

凡是醫書中提到「風證」的,如果單純用外感風寒來解釋,就不符合實際情況。如果用肝氣來解釋,就符合了。初學者一定要知道這一點。如果誤以為是外邪入侵而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那就錯了。然而,內風也有一些情況需要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肝氣鬱積在體內,就要讓它升發出來。可以服用藥物後,用溫暖的被子蓋住身體,讓它微微出汗,使之從體外發散出來;也可以只服用藥物,讓它從體內升發出來,不用溫暖被子蓋著身體出汗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外感風多屬寒性,即使是夏天,得風也會感到涼,這一點是可以觀察到的。

內生之風則多屬熱。何者?人身之氣,有寒有熱,氣寒則微,氣熱則盛,盛則鼓盪飄忽而風生焉,所謂熱極生風。又謂風從火斷,汗之宜也。風既為熱氣所生,則其氣必熱。而亦有寒者,以火氣暴盛者,元氣被其沖激,煽而為風,風動而生涼也。驗之焚燎,火起則風發,(風即虛空之氣耳,不煽不動,火之沖激,與用扇搧之無異也。

)習習生涼可見。故丹溪謂:寒氣自下上衝為火。即此義也。火在天為熱氣、(《經》以屬之春分後四氣。)暑氣,(《經》以屬之小滿後四氣。)在地為五行之火,在人身為君相之火,已詳水火論。濕,在天為濕氣,在地為土,在人為脾胃,故古人言脾胃,往往以土名之,或以濕名之。

白話文:

人體內產生的風通常是熱性的。這是因為人體的氣有寒有熱,氣寒則微弱,氣熱則強盛。強盛的氣會鼓盪飄忽,形成風,這就是「熱極生風」。也有人說,風是由火氣造成的,就像汗水一樣。由於風是由熱氣產生的,所以風的性質也必然是熱的。但也存在寒性的風,這是因為火氣過盛,導致元氣被衝擊,煽動形成風,風吹動後產生涼意。就像焚燒東西時,火起就會有風,風其實就是虛空中的氣,不煽動就不會動,火氣的衝擊就如同用扇子扇風一樣,會產生涼意。因此,丹溪說寒氣從下往上衝就會變成火,就是這個意思。火在天上是熱氣,屬於春分後四氣;在地是五行中的火;在人體則是君相之火,這些都可以在水火論中找到答案。濕氣在天上是濕氣,在地是土,在人體則是脾胃。因此古人經常以「土」或「濕」來稱呼脾胃。

然脾胃居中,兼該六氣,六氣皆能為之病,不獨主濕惡濕也。燥,在天為清氣,在地為金,在人為肺,故古人言肺,往往以金名之,以燥名之。而或主寒燥言,或主熱燥言,則當細與辨別,庶不致錯誤。寒,在天為寒氣,在地為水,在人為腎,故古人言腎,往往以水名之,以寒名之。

《經》曰:冬傷於寒。寒字即腎字之替身,非言時令之寒也。人身六氣為病,有自生者,有與天之六氣相感應而生者,故外感內傷,大端最宜分晰也。

白話文:

然而脾胃位於人體的中間,兼具調節六氣的功能,六氣皆能導致脾胃生病,不只是單純的濕氣會傷害脾胃。

燥氣,在天空中是清氣,在地球上是金,在人體中是肺,因此古人談到肺,經常以金來命名,以燥來形容。而有的時候會說寒燥,有的時候會說熱燥,這就需要仔細區分,才能避免錯誤。

寒氣,在天空中是寒氣,在地球上是水,在人體中是腎,因此古人談到腎,經常以水來命名,以寒來形容。

《經書》上說:「冬傷於寒。」這裡的「寒」字,其實是「腎」字的替身,並不是指季節的寒冷。人體的六氣生病,有的來源於自身,有的則是與天上的六氣相互感應而產生,所以外感和內傷,是醫治疾病時最應該清楚區分的。

4. 運氣說

運氣之說,拘牽不通,固為有識者所不信。然其大指,在詳舉六氣有許多變幻,寒中有熱,熱中有寒,邪正交錯,蕃變紛紜,莫可紀極。一以明人之病源,一以例人之病情耳。明人之病源者,言人感六氣而生病,欲人細推所感之氣,其中有無夾雜他氣,當兼治也。例人之病情者,天地之氣變幻無定,則人身之氣亦變幻無定,而病情不可以一律拘也。

如冬月固屬寒氣司令,然亦有客熱加臨,故冬月亦有溫時,所謂非時之暖也。人於冬月病外感,則未知為感寒而病歟?抑感非時之溫而病歟?是其源所當察也。寒氣在上,則陽伏地中,故土上凜烈,而井泉溫暖。以驗人身,則外感於寒,而內郁為熱也,是其情之有可例也。此言運氣者之大指。

取其大者,略其煩碎,棄其紕謬,而實實體驗於人身,是在善讀書者耳。

白話文:

關於運氣理論,被認為是不切實際,固然是被有識之士所不信的。然而,這理論的大原則在於詳細地列出六氣有多種變化,寒中有熱,熱中有寒,邪氣和正氣交錯,變化繁多,無法一一記述。這理論一方面用來說明人的病因,另一方面用來預測人的病情。

說明人的病因,指的是人受到六氣影響而生病,希望人們能細心推敲所受到的氣候,是否有其他氣候混雜,應當同時治療。預測人的病情,天地之氣變化不定,人體之氣也會隨之變化不定,病情不能僅僅依舊規則來定義。

例如,冬天固然屬於寒冷氣候主導,但也有可能有異常的熱氣來臨,所以冬天也有溫暖的時期,這是不按時節出現的溫暖。人如果在冬天受到外來感染,那麼他不知道是因為受寒而生病,還是因為不按時節的溫暖而生病?這是需要去觀察和判斷的。當寒氣在上,陽氣就潛伏在地下,所以地面冷冽,但井水卻溫暖。用人體作為驗證,則是外受寒氣,但內部積聚了熱氣,這是病情可以預測的情況之一。這是運氣理論的主要目的。

選擇重點,忽略繁瑣和錯誤,實際地在人體上體驗,就在於讀書人自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