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4)
卷之一·雜症 (4)
1. 水火說
蓋腎中水火同根,本無偏勝,若熱盛而水虧,則火必致上炎;寒盛而火虛,亦必火因寒逼,不安其宅而上浮也。故言相火為病者,乃因其在上之熱,而直探其在下之根言之。病既根於下,則不可以治上者治之矣,何也?火虛而治以寒涼,是益助其下焦之寒,火愈被逼而上浮矣。
且為寒所逼之火,本無根之殘焰,而又以寒折之,有不消滅者乎?水虛而火炎,若無妨於寒涼,不知火炎本乎水虛,不用平潤之劑以補水,而徒用苦寒以制火,是何異因金銀之缺少,而鑿平馬以相就,必致並傷其火而後已,故曰不可直折也。相火靜而藏則屬腎,動而發則屬肝膽,此火布𮑮於三焦,而心包絡為三焦之臟,若肝之配膽,故又曰:肝膽、三焦、心包絡相火也。
白話文:
腎中的水和火,本來是同一個根源,不會有哪一方特別強盛的情況。如果體內的熱氣過盛導致水分虧損,那麼火氣一定會向上燃燒;如果寒氣過盛導致火氣虛弱,也一定會因為寒氣的逼迫,讓火氣無法安穩待在它該在的位置,而向上漂浮。所以說相火是病症的根源,是因為它表現在上部的熱象,才直接追溯到它在下部的根源。既然病根在下,就不能用治療上部的藥物來治療,為什麼呢?如果火氣虛弱,卻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,這會更加助長下焦的寒氣,火氣會被寒氣逼得更厲害而向上漂浮。
況且被寒氣逼迫的火,本來就已經是沒有根的殘焰,又用寒涼的藥物去壓制它,難道不會把它消滅嗎?如果是水分虧損導致火氣上炎,就算用寒涼藥物似乎沒有壞處,卻不知道火氣上炎的根本原因是水分不足。不用平和滋潤的藥物來補充水分,反而只用苦寒的藥物去壓制火氣,這就像是因為缺乏金銀,就去鑿平馬匹來湊數一樣,一定會連帶傷害到火氣,直到把它完全消滅才停止。所以說不可以硬碰硬地壓制它。相火安靜潛藏時屬於腎,活動發散時屬於肝膽。這種火氣分布在三焦,而心包絡是三焦的臟腑,就像肝臟配對膽囊一樣,所以又說:肝膽、三焦、心包絡都是相火。
2. 命門說
《難經》謂:腎有兩枚,非皆腎也,左為腎,屬水,右為命門,屬火。後人非之,謂兩腎皆屬水,命門在兩腎之中,當脊骨自上數下第十四椎陷中;若自下數上,則為第七椎,正與臍對。引《內經》:鬲肓之上,中有父母,(謂心也。)七節(即第七椎)之旁,中有小心為證。
謂兩腎在七節之旁,兩腎中間,即七節之陷中也,小心即命門。《醫貫》又以中字為解,以太極形容。謂一中分太極,中篆作φ,○,太極也;│,分太極為○。者。│,象人之脊骨,○,象人之兩腎,兩腎○相合,仍為一太極○。其中空白處,象命門。又兩腎既分為兩儀,則左腎為陰水,右腎為陽水。
陽水者,氣之液也,坎水也。坎以一陽陷於二陰,水氣潛行地中,為萬物受命根本。《月令》於仲秋云:殺氣如盛,陽氣衰,水始涸。是水之涸,地之死也。於仲冬云:水泉動。是月一陽生,是水之動,地之生也。陰水者,形也。兌,澤也。一陰上徹於二陽之上,兌以有形之水,普施萬物,下降為資生之利澤,其說甚有理。
然與《難經》所言,大致亦自無殊。蓋皆言腎雖屬水,而水中有火耳。所用補火之藥,總屬一樣,豈有分別此味則入右腎,彼味則入七節?憂其岐誤,致煩辨正哉。至趙氏謂命火乃先天之元陽,腎水乃先天之元陰,為生命之根本,治病必須求本。故凡寒之不寒,(用寒藥以治熱,而熱不退。
)是無水也。無水者,壯水之主(主水者腎。)以制陽光,當主六味丸。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。無火者,益火之原以消陰翳,當主八味丸。(並見虛損。)遵其說而用之敗證。效誠如神。若初起遽以此投之,則謬矣。何則?初病止傷其後天之血氣,未遽累及先天之水火,故但熱之則寒消,寒之則熱退,隨手立應,何必他求。
乃不去其邪,而遽補其正,有不遷延時日,坐失事機者哉?何今之為醫者,泥於《醫貫》之說,不論新病久病,非六味則八味,非補中(見氣)。則歸脾,(見血。)竟若歷古方書,皆可刪卻,亦惑之甚矣。或問:氣即火也,血即水也,兒在胎中,氣血已具,是氣血亦先天所生;六味補水,八味補火,是水火亦後天所養。今謂氣血為後天,水火為先天,毋乃輕氣血而重水火乎?曰:氣血者,水火之大綱也。
人身呼吸運動,知覺神明,皆此火之為之也。氣可以言呼吸運動,不可以言知覺神明,是氣雖即火,而不足以盡火。人身之血液精髓,皆此水之為之也。血特水中之赤者耳,不可以概其餘,故血雖即水,而不足以盡水。有生之初,胎孕始結,形如露珠,父母之精氣也。是水火乃先天之先天,數月形成,而後血氣具,是血氣為先天之後天。
若夫既生之後,飲食所長養之氣血,其為後天,又不待言矣。此水火、氣血,先後天之分如此。先天實為後天之根,故水火為氣血之原,而下焦又為中上之根,故腎命為水火之本。其輕重之分,固不能以無別也。(先天水火,又互相為根,如噓氣成水,陰根於陽也;蒸水成氣,陽根於陰也。
白話文:
【命門理論】
《難經》指出:人體內的腎臟實際上有兩個,但這兩個並不全都是腎臟的功能,左邊的是真正的腎臟,屬性為水,而右邊的則被稱為命門,其屬性為火。然而,後世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,他們認為兩個腎臟都屬於水性,而命門則位於兩個腎臟之間,具體位置是在脊椎骨從上往下數的第十四節骨頭的凹陷處;如果從下往上數,則是第七節,這個位置正好對應肚臍。
引用《內經》的描述:膈膜上方,存在著生命的根本,指的是心臟。在第七節脊椎旁邊,存在著一個小的心臟,也就是命門作為佐證。
換句話說,兩個腎臟位於第七節脊椎周圍,而兩個腎臟中間,正是第七節脊椎的凹陷處,這裡的小心就是命門。《醫貫》進一步以「中」字來解釋,用太極的概念來形容。一個中字可分為太極,中字的符號為φ,圓圈代表太極;直線代表將太極一分為二。直線象徵人體的脊椎骨,圓圈象徵人體的兩個腎臟,兩個腎臟結合在一起,仍構成一個完整的太極。其中的空白部分象徵命門。再者,兩個腎臟分別代表陰和陽,左腎為陰水,右腎為陽水。
陽水,是氣的液態表現,是坎水。坎水的一個特點是一點陽氣陷於兩個陰氣之間,這使得水氣能在地下潛行,成為萬物生命的根本。《月令》在秋季中期提到:殺氣旺盛,陽氣衰退,水源開始乾涸。這是水源枯竭,大地失去活力的表現。而在冬季中期,它又說:水源開始活躍。這是一個月裡陽氣開始生長,水源再度活躍,大地重新充滿生命力的象徵。陰水,代表實質的形態。兌,代表沼澤。一陰上昇到兩個陽氣之上,兌象徵有形的水,普遍滋養萬物,下降成為滋潤萬物的源泉,這種說法十分合理。
然而,與《難經》所述的觀點相比,差異並不大。這些理論都在說明,雖然腎臟屬水,但在水中藏有火。所使用的補火藥物,基本上是相同的,並不會區分哪些藥物進入右腎,哪些藥物進入第七節脊椎。我們擔心這些差異會導致混淆,進而需要更多的辯論和澄清。至於趙氏認為命門之火是先天的元陽,腎水是先天的元陰,是生命的根本,治療疾病必須從根本入手。因此,凡是寒症不見寒象,使用寒藥治療熱症,但熱象未退,這是因為缺乏水源。對於缺乏水源的情況,應該增強腎臟的水性以控制陽光,應使用六味丸。對於熱症不見熱象,這是因為缺乏火源。對於缺乏火源的情況,應增強火的根源以消除陰影,應使用八味丸。
遵循這些理論使用藥物,效果神奇。然而,如果在病情初期就使用這些藥物,那就是錯誤的。為什麼呢?在疾病的早期,只傷害了後天的血氣,尚未立即影響到先天的水火,因此,只要用熱療法就可以消除寒象,用寒療法就可以消除熱象,立刻就能看到效果,何必再去尋找其他的解決方案?
然而,如果不去除邪氣,而立即補充正氣,可能會拖延時間,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。為什麼現在的醫生們,被《醫貫》的理論束縛,不分新病舊病,不是使用六味丸就是使用八味丸,不是補中(見氣),就是歸脾(見血),好像自古以來的所有藥方都可以刪去,這真是非常荒謬。有人問:氣就是火,血就是水,孩子在胎兒階段,氣血已經具備,所以氣血也是先天產生的;六味丸補水,八味丸補火,所以水火也是後天養成的。現在認為氣血是後天的,水火是先天的,難道是輕視氣血而重視水火嗎?回答是:氣血是水火的大綱。
人體的呼吸運動、知覺神明,都是由火造成的。氣可以描述呼吸運動,但無法描述知覺神明,所以雖然氣就是火,但氣無法完全代表火。人體的血液和精華,都是由水造成的。血只是水中的一種紅色物質,不能概括所有,所以雖然血就是水,但血無法完全代表水。生命的初始,胎兒開始形成,形狀像露珠,這是父母的精氣。水火是先天的先天,幾個月後,形體形成,然後纔有了血氣,所以血氣是先天的後天。
而出生後,飲食養成的氣血,當然屬於後天。這就是水火和氣血,先天和後天的區分。先天確實是後天的根源,所以水火是氣血的起源,而下焦又是中上焦的根源,所以腎和命門是水火的根本。它們的重要性,當然不能沒有區別。(先天的水火,也相互為根基,就像呼吸產生水份,陰根於陽;蒸發水份產生氣體,陽根於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