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3)
卷之一·雜症 (3)
1. 五臟生克說
五臟生克,須實從氣機病情講明,若徒作五行套語,茫然不知的,實多致錯誤。今略著其概如左。飲食入胃,脾為運行其精英之氣,雖曰周布諸臟,實先上輸於肺,(氣親上也。)肺先受其益,是為脾土生肺金。肺受脾之益,則氣愈旺,化水下降,澤及百體,是為肺金生腎水。
腎受肺之生,則水愈足,為命門之火所蒸,化氣上升,肝先受其益,是為腎水生肝木。肝受腎之益,則氣愈旺,上資心陽,發為光明,是為肝木生心火。脾之所以能運化飲食者,氣也。氣寒則凝滯而不行,得心火以溫之,乃健運而不息,是為心火生脾土。此五臟相生之氣機也。
肺在心上,心火上炎,肺受其傷,此為心火克肺金也。若由脾胃積熱,或由肝腎相火,或由本經鬱熱,皆與心無涉。腎陰太盛,寒氣上衝,心為之悸;或腎寒甚,而逼其龍火上乘,心為之煩,皆腎水克心火也。若飲水過多,停蓄不行,心火被逼不安而悸者,與腎無涉。脾氣過燥,則腎水為其所涸而失潤;或過濕,則腎水為其所壅而不流,皆脾土克腎水也。
白話文:
五臟生克的氣機講解
五臟相生相克,必須從氣機和病情來講解,不能僅僅套用五行理論,否則容易造成誤解。現在簡單說明如下:
飲食進入胃,脾臟負責運化精華之氣,雖然說周布各臟,但實際上先向上輸送到肺臟(氣性向上)。 肺臟首先受益,這就是脾土生肺金。
肺臟得到脾臟的滋養,氣息更加旺盛,化水下降,滋潤全身,這就是肺金生腎水。
腎臟得到肺臟的滋養,水氣更加充足,被命門之火蒸化,氣息上升,肝臟首先受益,這就是腎水生肝木。
肝臟得到腎臟的滋養,氣息更加旺盛,向上支援心陽,發揮光明,這就是肝木生心火。
脾臟之所以能運化飲食,是因為氣息的運行。 氣息寒涼就會凝滯停滯,得到心火溫煦才能健運不息,這就是心火生脾土。
以上是五臟相生的氣機。
肺臟在心臟之上,心火上炎,肺臟受到傷害,這就是心火克肺金。 這可能是由於脾胃積熱,或是肝腎相火,或是本經鬱熱引起,與心火無關。
腎陰過盛,寒氣上衝,心臟就會悸動;或者腎寒嚴重,逼迫龍火上升,心臟就會煩躁,這就是腎水克心火。 如果飲水過多,停滯不流,心火被逼迫不安而悸動,與腎臟無關。
脾氣過於乾燥,就會使腎水枯竭而失去滋潤;或者過於濕潤,就會使腎水壅塞而無法流通,這就是脾土克腎水。
若他臟之燥,外感之濕,與脾無涉。肝木疎泄太過,則脾胃因之而氣虛;或肝氣鬱結太甚,則脾胃因之而氣滯,皆肝木克脾土也。若自致耗散,自致凝滯,及由他臟腑所致者,與肝無涉。氣有降則有升,無降則無升,純降則不升,何則?濁陰從肺右降,則胸中曠若太虛,無有窒塞,清陽得以從肝左升,是謂有降有升。若濁陰壅滿胸中,不肯下降,則肝氣被遏,欲升不能,是謂無降無升。
(東垣謂食填太陰,為金剋木,即此說。詳見傷飲食門。)肺金肅斂太過,有秋無春,是謂純降不升。無降無升,純降不升,皆肺金克肝木也。若肝木自沉,或因他臟之寒鬱,與肺無涉。此五臟相剋之病情也。不足,則欲其生;太過,則欲其克。故木疏土而脾滯以行,金得火而肺寒以解,腎得脾之健運而水無氾濫之虞,肝得金之斂抑而木無疎散之患。人但知生之為生,而不知克之為生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燥熱是來自其他臟腑,或外感濕邪,與脾臟無關。肝臟疏泄過度,會導致脾胃氣虛;肝氣鬱結嚴重,則會造成脾胃氣滯,這些都是肝木克脾土的表現。至於自身消耗或阻塞,以及其他臟腑引起的病症,則與肝臟無關。氣機有下降就會有上升,沒有下降就沒有上升,只有下降沒有上升的原因是:濁陰從肺部右側下降,胸中就會空曠如虛無,沒有阻塞,清陽得以從肝臟左側上升,這就是有降有升。如果濁陰堵塞胸中,不願下降,肝氣就會受阻,想上升卻不能,這就是無降無升。
(東垣認為飲食過度填塞太陰,是金剋木的表現,就是這個道理。詳見傷飲食門。)肺金肅降過度,就會出現秋天而沒有春天,這就是純降不升。無降無升、純降不升,都是肺金克肝木的表現。如果肝木自身沉降,或是其他臟腑寒鬱導致,則與肺臟無關。這就是五臟相剋的病理。不足,則需要使其生長;過度,則需要使其克制。所以木疏泄土,脾土滯澀以促進流通;金得火,肺寒以化解;腎得脾臟健運,水就不會氾濫;肝得金收斂,木就不會疏泄過度。人們只知道生長是生長,卻不知道克制也是生長。
心火偏勝,則克肺金,若腎水充足,則火有所制,不但不剋金,且溫脾以生金,餘臟同此論之。此平人之無病,實由五臟互相剋制,故不至偏勝為災。即《經》所謂:亢則害,(亢,太盛也;害,克也。)承乃制,(承,相承也。水之承金,如子之承父,火耒剋金,水乃制之也。
)制生化。(火受水制,則不特不剋金,且益土以生金。化,猶生也。)若已病之人,則火盛者,不但刑金,且復涸水,肝脾皆被焚灼矣。不治之,而望其自然承製,有此理乎?乃醫者見其熱極血瘀而舌黑也,熱伏於內而外反寒慄也,謂黑為水色,寒慄為水象,是火極而反兼水化,乃金之子水,為母報火之仇,即亢害承製之理。其說雖本前人,終欠的當。
白話文:
心火過盛會剋制肺金,但如果腎水充足,則可以制衡心火,不僅不會剋制肺金,反而可以溫暖脾土,使脾土生金,其他臟腑也同理。這種五臟互相剋制、相生相克的平衡狀態,正是人們健康無病的根本原因。如同《經》中所說,過度則會產生危害,相生相剋則可以互相制衡。比如水剋制金,就像兒子承繼父親一樣,火剋制金,水則可以制衡火。火受到水的制衡,不僅不會剋制金,還會滋養土,使土生金。化,就是生。
然而,如果已經生病的人,火盛不僅會剋制金,還會消耗腎水,甚至灼傷肝脾。如果不去治療,單靠自然調節來制衡,可能嗎?有些醫生看到病人發燒,血瘀,舌頭發黑,還伴有寒顫,就認為黑是水的顏色,寒顫是水的象徵,認為這是火盛到極致,反過來變成水,而水是金的兒子,是為母報仇,這是亢害承製的道理。這種說法雖然來自前人,但仍然不夠妥當。
《醫貫》曰:人皆曰水剋火,予獨曰水養火。蓋水剋火者,後天有形之水火也。水養火者,先天無形之水火也。(先天水火,互相為根,故水養火,如燈得油而愈明也。)人皆曰金生水,予獨曰水生金。蓋肺氣,夜臥則歸藏於腎水之中,腎中火炎,則金為火刑而不能歸;無火則水冷金寒,亦不能歸。凡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,腎虛不能納氣歸元也。
毋徒治肺,或壯水之主,(此即承製之理,腎水心火一也。)或益火之元,(所謂水冷金寒用丙丁也,即制生化以克為生之理。)金向水中生矣。人皆曰土剋水,予獨於水中補土。八味丸從水中補火,以蒸腐水穀是也。(尋常土寒,止須補脾胃之陽,若命門火衰,猶釜底無薪,必須八味丸。
白話文:
《醫貫》說:大家都說水克火,我卻認為水滋養火。因為水克火指的是後天有形的物質層面的水和火,而水滋養火指的是先天無形的本源層面的水和火。先天水火彼此相依,所以水滋養火,就像燈火需要油才能更明亮一樣。
大家都說金生水,我卻認為水生金。因為肺氣在夜間休息時會歸藏於腎水中,腎中火旺盛,金就會被火灼傷而無法歸藏;沒有火則水冷金寒,金同樣無法歸藏。凡是氣從臍下逆流而上的情況,都是腎虛無法納氣歸元所致。
不要只治肺,應該要補強水的本源,也就是腎水和心火,或者滋養火的本源,也就是用丙丁來溫暖水冷金寒,這就是利用制生化以克為生的道理。如此,金才能在水中生長。
大家都說土克水,我卻認為應該在水中補土。八味丸就是從水中補火,以蒸熟水穀的食物。通常土寒,只要補脾胃之陽氣就可以,但如果命門火衰,就像鍋底沒有柴火一樣,就必須服用八味丸。
)人皆曰木剋土,予獨升木以培土。蓋木者,春生之氣也,與胃氣同出異名。當遂其發生之性,木氣升發,即胃氣升發也。及其發達既久,生意已竭,又當斂歸水土之中,以為來春發生之本,(明此則金之剋木,正所以斂聚其生意,不使散也,亦以克為生之理。)焉有伐之之理?此東垣《脾胃論》用升、柴以升木氣,諄諄言之詳也。
(土性中和,有升有降。鬱而不升,雖曰木病,亦即土病。故升木即是培土。由是言之,若有升無降,則降金亦未始非培土矣。)愚按趙氏之說甚有理,誠能觸類引伸,則五臟互相關係之故,無不了然矣。趙氏又論五行各有五,其說頗鑿,未甚的當。予謂五臟無一臟無血液,是皆有水也;無一臟無氣,是皆有火也;無一臟不發生,是皆有木也;無一臟不藏斂,是皆有金也。有氣、有血、有發、有斂,是無一臟不和平,則皆有土也。
知五臟各具五行,則其互相關涉之故,愈推愈覺無窮,而生克之妙,不愈可見哉。
白話文:
大家都說木剋土,但我卻認為應該要升木來培土。因為木是春天生長的氣息,和胃氣同源,只是名稱不同。應該順應木的生長特性,讓木氣升發,也就是讓胃氣升發。等到木氣發展成熟,生機耗盡後,就要收斂歸於水土之中,作為來年春天的生長基礎。金剋木的道理,其實是為了收斂木的生機,不讓它散失,也是以剋制來滋養的道理。怎麼能說要砍伐木頭呢?這是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,用升麻、柴胡來升發木氣,反覆強調的道理。
土性平和,有升有降。如果鬱積不升,雖然說是木病,其實也是土病。所以升木就是培土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如果只有升,沒有降,那麼降金也不失為培土的方法。我認為趙氏的說法非常有道理,只要能觸類引伸,就能明白五臟之間互相聯繫的道理。趙氏還說五行各有五,這個說法不太妥當。我認為五臟沒有哪個臟器不含血液,也就是都含有水;沒有哪個臟器不含氣,也就是都含有火;沒有哪臟器不生長,也就是都含有木;沒有哪個臟器不收斂,也就是都含有金。有氣、有血、有生長、有收斂,也就是沒有哪個臟器不和諧,就都含有土。
了解五臟各自包含五行,就能推斷出它們互相影響的道理,越推演就越發現無窮無盡,而生剋的奧妙也更加明顯。
2. 五邪說
五臟互相關涉,則五臟皆得為一臟之病,故有本臟自病者,有他臟傳來者,何以別之?以證之先後見者別之。如止見腰熱、足心熱,尺脈沉數,是腎水虛而熱也。若先見目赤脅痛,左關脈數,而後見前脈證,是子病及母也。若先見咳嗽喘滿,右寸脈數,而後見前脈證,是母病及子也。
若先見腹痛肚熱,大便秘結,右關脈數,而後見前脈證,是夫病傳妻也。若先見心煩舌赤,小便赤澀,左寸脈數,而後見前脈證,是妻病傳夫也。他臟仿此。《難經》論五邪,謂假令心病,因傷暑得之,為正邪。(暑屬心火,本經自病。)因中風得之,為虛邪,乃從後來者也。
白話文:
五臟彼此息息相關,所以一個臟腑生病,其他臟腑也可能受到影響。因此,有些疾病是本臟本身生病,有些則是其他臟腑傳來的。如何區分呢?可以根據症狀出現的先後順序來判斷。例如,只出現腰部發熱、腳心發熱,尺脈沉數,這是腎水虛而導致的熱症。如果先出現眼睛紅腫、脅肋疼痛,左關脈數,之後才出現上述症狀,這是子臟生病影響到母臟。如果先出現咳嗽、呼吸困難、胸悶,右寸脈數,之後才出現上述症狀,這是母臟生病影響到子臟。
同樣地,如果先出現腹痛、肚子發熱、便秘,右關脈數,之後才出現上述症狀,這是丈夫生病傳染給妻子。如果先出現心煩、舌頭發紅、小便赤澀,左寸脈數,之後才出現上述症狀,這是妻子生病傳染給丈夫。其他臟腑也是如此。
《難經》中論述五種邪氣,認為假如心臟生病,是因為受暑氣侵襲,就是正邪(暑氣屬於心火,本經自病)。如果因為中風而生病,就是虛邪,屬於外來邪氣。
(木向前生火,是火在木前,木在火後,心病自肝傳來,故曰從後來也。)因飲食勞倦得之,為實邪,從前來者也。因傷寒(猶言因肺受寒。)得之,為微邪,從所勝來者也。因中濕(《難經》以濕屬腎,以濕即水也。)得之,為賊邪,從所不勝來者也。《脈訣》又以脈言之,謂心火當夏令時,反見肝脈,為虛邪,虛則補其母,難愈。
反見脾脈,為實邪,實則瀉其子,易愈。反見肺脈,為微邪,雖不治,自愈。蓋以夏令心火當權,脈應洪大,今猶見春脈,是至而不至,不得乘時正位,為火氣不足,故見傷風飧泄之證,須用辛溫之品以補肝,使木氣上升以生火,而補正難於速效也。又脾脈未及長夏而先見,為土氣有餘,故見飲食停滯,大便燥結等證,須用苦寒以瀉其子,一瀉而邪即去,易於為力也。又火令當權,金偶來乘,立即避去,不逐自退。
白話文:
木生火,但若火在木前,木在火後,就如同心病由肝傳來,屬於從後而來的病症。飲食勞倦造成的疾病屬於實邪,從前而來的病症;傷寒造成的疾病則屬於微邪,從所勝而來的病症;而中濕造成的疾病屬於賊邪,從所不勝而來的病症。《脈訣》中又提到,心火在夏季,卻反見肝脈,屬於虛邪,需補其母,難以痊癒。
反見脾脈,屬於實邪,需瀉其子,容易痊癒。反見肺脈,屬於微邪,即使不治也能自癒。這是因為夏季心火當令,脈象應當洪大,但卻出現春季的脈象,表示心火不足,無法乘時正位,因此出現傷風飧泄等症狀,需要用辛溫之品來補肝,使木氣上升以生火,但補正不易快速見效。
脾脈未到長夏就出現,表示土氣有餘,因此出現飲食停滯、大便燥結等症狀,需要用苦寒之品來瀉其子,一瀉邪氣即去,容易奏效。夏季火令當權,金氣偶爾來乘,但會立即避去,不需追逐,自然會退去。
如夏月偶然感寒咳嗽,即不發表,而暑月多汗,邪隨汗散,不藥而愈也。然《脈訣》又謂:春得脾而難療,冬見心而不治,反以微邪為可畏者。何也?解者謂:本脈得令,而兼帶妻脈,則為微邪,不治自愈。(如夏令見洪肺,略帶澀也。)若本脈全無,而獨見妻脈,則不可以微邪論也。
(如夏令脈澀而不洪,是全見妻脈也,恐金生水,來剋火,故不治。)當細察之。
白話文:
如果夏天不小心受寒咳嗽,就不要急著發散寒邪,因為夏天多汗,邪氣會隨著汗液散去,不用藥也會自己痊癒。但《脈訣》又說,春天脾氣旺盛,不易治病,冬天心氣旺盛,也不宜治療,反而要小心微小的邪氣。這是為什麼呢?解釋是,如果本來的脈象旺盛,又稍微帶有其他臟腑的脈象,就屬於微小的邪氣,不用治也會自己好。比如夏天出現肺氣旺盛的脈象,但稍微有點澀,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本來的脈象完全沒有,只有其他臟腑的脈象,就不能說是微小的邪氣了。比如夏天脈象澀而不旺,就完全是其他臟腑的脈象,要小心金氣生水氣,會剋制火氣,所以不應該治療。要仔細觀察才能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