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四·雜症 (29)
卷之四·雜症 (29)
1. 狂癲癇
狂者,猖狂剛暴,裸體詈罵,不避親疎,甚則持刀殺人,逾垣上屋,飛奔疾走,不問水陸,多怒不臥,目直叫呼,時或高歌大笑,妄自尊貴,妄自賢智者是也。癲者,如醉如囈,或悲或泣,或笑或歌,言語有頭無尾,穢潔不知,左顧右盼,如見鬼神,有時正性復明,深自愧沮,少頃狀態覆露者是也。
癇者,發則昏不知人,卒倒無知,口噤牙緊,將醒時吐痰涎,甚則手足抽搐,口眼相引,目睛上視,口作六畜之聲,醒後起居飲食皆若平人,心地明白,亦有久而神呆者,然終不似癲狂者常時迷惑也。(諸中卒僕似之,而僕時無聲,醒時無涎沫)《內經》論狂為陽證,其詞不一而足,病為火邪無疑。觀傷寒熱入胃府,往往發狂可見。
然傷寒乃暴病,不過一時火熱乘心,心神狂越,熱除則已。若經年累月病狂不省者,則豈徒火之為哉?必有痰涎迷留心竅,乃成固疾也。蓋火氣乘心則心血必虛,兼之心神浮越,不守其舍,以故痰涎得乘虛入踞耳。癲亦同此而痰火不甚,不似狂之火盛而暴也。癇病亦屬痰熱,而有發有止,則痰未入心,不過伏於心下,氣動則發而上乘,氣平則止而下退,與癲狂之痰常迷心竅者異矣。三證各別,皆屬於熱。
而《難經》以癇為癲,有重陽者狂。重陰者癲之說。於是後人以癇為陰寒之證,亦有分癇為陰陽二證,以陰癇為寒者。夫癇證,或因誤治而轉為虛寒者有之,未有初起即屬陰寒者。劉宗厚謂:陰陽癇,如小兒急慢驚。陽癇不因吐下,由痰熱客心胃間,因驚而作。(舊有胎癇之說,謂兒在母胎,母受驚恐,驚氣傳子,生後尚未即發,因遇大驚,與所受於母之驚氣相搏而作,作則神越舍空,痰得入心而成此疾。劉氏說本此。
)若熱盛,雖不驚亦作,治宜寒藥。陰癇亦本痰熱,因寒涼攻下太過,變而成陰,宜溫平補胃燥痰之藥。若謂不因壞證而有陰陽之分,則是指痰熱所客臟腑表裡淺深而言,癇病豈本有陰寒者哉?按《難經》謂脈居陰部,(尺也。沉分亦是。)而反見陽脈者,(常見浮滑長大數脈。
)為陽乘陰也。(陰虛陽入乘之,主發熱。)脈雖時浮滑而長,此為陰中伏陽也。(陽脈雖暫時一見,不如乘陰之常見,然此為陰中伏陽,至夏必病矣。)脈居陽部,而反見陰脈者,為陰乘陽也。(主惡寒。)脈雖時沉澀而短,此為陽中伏陰也。(至冬必病。原文錯簡,今訂正。
)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,(不論陰陽部皆見陽脈,為重陽;皆見陰脈,為重陰。)其說如此。然《難經》又云:癲病始發,意不樂,直視僵仆,(癲只癡呆,無直視僵仆。直視僵仆,乃癇證也。《難經》以癇為癲,故其詞如此。)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。既云三部陰陽俱盛,則重陰者癲一言,固未可泥定矣。
白話文:
狂病:指的是病人行為瘋狂、剛烈暴躁,會脫光衣服罵人,不分親疏,嚴重時甚至會拿刀殺人,翻牆上屋,奔跑迅速,不論水路陸地,經常發怒不睡覺,眼神呆直大喊大叫,有時高聲唱歌大笑,妄自尊大,自以為很賢能聰明。
癲病:指的是病人神情恍惚,像喝醉酒一樣胡言亂語,時而悲傷哭泣,時而歡笑唱歌,說話沒有邏輯,分不清乾淨髒亂,東張西望,好像看到鬼神一樣,有時會突然清醒,感到非常羞愧沮喪,但過沒多久又會恢復原狀。
癇病:指的是病人發作時會昏迷不省人事,突然倒地不省人事,牙關緊閉,快清醒時會吐痰,嚴重時手腳會抽搐,口眼歪斜,眼珠向上翻,嘴裡發出像牲畜般的叫聲,清醒後生活作息與平常人一樣,頭腦清楚,也有可能久了之後精神變得呆滯,但終究不會像癲狂病人一樣一直處於迷亂狀態。(其他原因導致的突然昏倒和癇病相似,但昏倒時沒有聲音,清醒時也沒有痰涎。)《黃帝內經》認為狂病是陽熱之證,但說法不一,總之病因是火熱之邪沒有疑問。就像傷寒病熱邪侵入胃腑,常常會出現狂病。
但傷寒病是急性病,只是一時的火熱之邪擾亂心神,心神因而狂亂失常,熱退了就會好。如果是多年累積的狂病而沒有清醒的,就不是單純的火熱之邪引起的了,一定是痰涎停留在心竅,才會形成頑固的疾病。因為火氣侵犯心臟,心血一定會虛弱,加上心神浮躁不安,無法安守在心臟,所以痰涎才會趁虛而入,盤踞心竅。癲病也類似這種情況,但痰火不如狂病那樣旺盛和暴烈。癇病也屬於痰熱,但發作有時停止有時又發作,說明痰沒有進入心竅,只是潛伏在心臟下方,氣機一動就會發作並往上衝,氣平靜時就會停止並往下退,和癲狂的痰一直阻塞心竅不一樣。這三種病症各有不同,但都屬於熱證。
而《難經》將癇病當成癲病,認為陽氣過盛是狂病,陰氣過盛是癲病。因此後人將癇病歸為陰寒之證,也有人將癇病分為陰陽兩種,認為陰癇是寒證。但癇病有可能是因為治療不當轉為虛寒,沒有一開始就屬於陰寒證的。劉宗厚認為陰陽癇,就像小孩的急驚風和慢驚風一樣。陽癇不是因為吐瀉造成,而是因為痰熱侵擾心胃,因為驚嚇而發作。(以前有胎癇的說法,認為嬰兒在母胎時,母親受到驚嚇,驚氣傳給孩子,出生後並非馬上發作,等到遇到大的驚嚇,和母親傳來的驚氣互相搏擊而發作,發作時心神離開居所,痰才能進入心臟而形成這種疾病。劉宗厚的說法就是根據這種理論。)如果熱邪過盛,即使沒有受到驚嚇也會發作,治療宜用寒涼藥。陰癇也是因為痰熱引起,但因為過度使用寒涼藥和攻下藥,轉變成陰證,治療宜用溫和補胃燥痰的藥。如果說不是因為誤治而有陰陽之分,那就指的是痰熱所侵犯的臟腑表裡深淺不同,癇病怎麼會本來就屬陰寒呢?根據《難經》所說,脈象在陰部(寸關尺的尺脈,沉脈也屬於陰部)出現陽脈(常見浮滑長大數脈),是陽氣侵乘陰氣的現象(陰虛而陽氣侵入,主要症狀是發熱)。脈象雖然有時會浮滑而長,這是陰中潛伏著陽氣(雖然陽脈短暫出現,但不如陽乘陰那樣常見,這表示體內陰氣不足,到夏天一定會發病)。脈象在陽部出現陰脈,是陰氣侵乘陽氣的現象(主要症狀是怕冷)。脈象雖然有時會沉澀而短,這是陽中潛伏著陰氣(到冬天一定會發病)。陽氣過盛是狂病,陰氣過盛是癲病,(不論陰陽部位,都出現陽脈是陽氣過盛;都出現陰脈是陰氣過盛),就是這種說法。但《難經》又說:癲病剛開始發作時,情緒不佳,眼神呆滯,身體僵硬倒地。(癲病只會癡呆,不會眼神呆滯僵硬倒地,眼神呆滯僵硬倒地是癇病的症狀。《難經》將癇病當成癲病,所以才這樣說。)而且癲病發作時,三部的陰陽脈象都很旺盛。既然說三部的陰陽脈象都很旺盛,那麼陰氣過盛是癲病這種說法,就不能完全依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