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四·雜症 (30)
卷之四·雜症 (30)
1. 狂癲癇
治狂,《內經》謂:宜奪食。以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也。生鐵落飲、抱膽丸。陽明實則下之,當歸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,後用黃連解毒湯(見喜。)吐痰,瓜蒂散;下痰,清心滾痰丸。(並見痰。)病久而虛者,寧志膏、一醉膏、靈苑辰砂散。蓋此病少臥,衛氣不行於陰,故陽盛陰虛今昏其神,使得睡則衛氣得入於陰,陽不偏盛,陰不偏虛,陰陽均平矣。《經》謂:悲哀動中則傷魂,(魂屬陽,主動主升。
悲哀則斂抑,違其性故為傷。)故狂當以喜勝之。又謂:喜樂無節則傷魄,(魄主靜主降,喜則氣浮越故傷。)故狂當以恐騰之。按此係舉七情之致狂者言耳,夫致狂亦多端矣。
治癲,星香散(見中風)加石菖蒲,人參,和竹瀝、薑汁,下壽星丸。或湧去痰涎,後服寧神之劑。因驚而得者,抱膽丸。思慮所致者,酒調天門冬地黃膏,多服取效。鬱金七兩、明礬三兩為末,簿荷汁,丸桐子大,每服五六十丸,湯水任下,最能去心竅郁痰。孫兆治一僧,令食鹹物使渴,與藥,調酒飲之,愈。
問其治法,曰:醫能安神矣,而不能使神昏得睡,此乃靈苑辰砂散也,人不能用耳。若脈乍大乍小,乍有乍無,忽而如平人,忽而如雀啄、屋漏、遐遊、魚翔,此鬼祟也。秦承祖灸鬼法,及針鬼宮等十三穴。(見針灸。)
治癇,趙以德曰:癇疾淺者,止在經脈,氣不通,眩運仆倒;深者,入腎,邪留於陰不行,不行則陰氣蓄滿,鬱極乃發,發則相火自下逆上,填塞其聲音,惟迫其羊鳴者一二聲而出,遍身之涎沫皆迫而上胸臆,流於口,諸經脈筋骨皆不勝其沖逆,故卒倒無知,少頃火氣退散乃醒,不治則邪不散,遂成常證。《經》謂:癲者(《內經》亦以癇為癲,宜當癇字看。
)氣下泄,及發如狂者死。蓋邪入於陰者,陰氣滿,閉塞於下而逆上,令氣下泄,則腎氣下脫故死。又心之陽不勝其陰氣之沖逆,陽氣暴絕,故如狂亦死也。然不可一概論,蓋陰脫者尺脈不應,如狂者寸脈不應,若尺寸俱盛,則是陰陽俱實,不可斷為必死也。先身熱瘛瘲,驚啼叫呼乃發,脈浮,病在腑也,為陽癇易治。
先身冷,不驚掣,不啼呼,忽然而發,脈沉,病在臟,為陰癇難治。久則有六畜之聲,反折上竄,聲如犬吠屬肝;目瞪口呆,聲如羊叫屬心;直視腹滿,聲如牛叫屬脾;驚跳反折,聲如雞鳴屬肺;如屍,吐沫,聲如豬叫屬腎。然治法則一,總以行痰為主,逐痰飲:南星、半夏、竹瀝、薑汁、栝蔞、殭蠶、天麻、龍齒、石菖蒲、遠志,加附子少許。犬加柴胡,羊加黃連,牛加白芍,雞加黃芩,豬加知母。
痰盛必用吐,先一餐勿食,次早搗茶子煎湯,束小腹飲之即葉。虛者先補後攻。妙功丸、(久而有蟲亦用此丸。)妙香散、(見心痛。)牛黃丸、楊氏五癇丸選用。晝發灸陽蹺,夜發灸陰蹺,為二蹺能行下焦之氣也。(二蹺為病主癲癇,見奇經八脈。)各二七壯。凡灸癇,必須先下之乃可灸,否則氣不通能殺人。
白話文:
狂病(躁狂症)的治療:
《內經》說,治療躁狂症應當減少飲食,因為食物會增加陰氣,而躁狂是陽氣過盛。可以使用生鐵落飲或抱膽丸。如果是陽明經實證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,如當歸承氣湯(如果大便不通)。之後若出現喜笑不止,則用黃連解毒湯。若有痰,可以用瓜蒂散催吐,或用清心滾痰丸來化痰(以上都針對有痰的情況)。如果病程長久且身體虛弱,則用寧志膏、一醉膏或靈苑辰砂散。
這種病症往往睡眠不足,導致衛氣不能運行到陰分,陽氣過於旺盛而陰氣虛弱,使神志昏亂。如果能使其入睡,衛氣就能進入陰分,陽氣就不會過於偏盛,陰氣也不會過於虛弱,陰陽就能達到平衡。《內經》說,悲傷過度會傷害魂(魂屬陽,主動主升,悲傷則會收斂抑制,違背其特性而致傷),所以治療躁狂症應當用喜悅來克制悲傷。又說,喜樂沒有節制會傷害魄(魄主靜主降,喜則氣浮越而致傷),所以治療躁狂症應當用恐懼來克制喜樂。這些是針對七情過度導致躁狂的說法,但導致躁狂的原因有很多種。
癲病(癲癇)的治療:
可以使用星香散(參考治療中風的方法),加入石菖蒲、人參,和竹瀝、薑汁一起服用,並配服壽星丸。或者先用湧吐的方法去除痰涎,再服用安神的藥物。如果是因驚嚇導致的,可以使用抱膽丸。如果是思慮過多導致的,可以用酒調和天門冬地黃膏,多服才能見效。也可以用鬱金七兩、明礬三兩磨成粉末,用薄荷汁調和,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五六十丸,用湯水送服,這個方子最能去除心竅的鬱結之痰。曾經有醫生讓一個僧人吃鹹的東西使其口渴,再給他服藥,用酒調和服用,病就好了。
有人問治療這種病的方法,回答說:「醫生能使神安定,卻不能使神志昏亂的人入睡,這時就得用靈苑辰砂散,只是人們沒有掌握使用方法罷了。」如果脈象時大時小,時有時無,時而像正常人,時而像雀啄、屋漏、遐遊、魚翔般不規則,這是鬼祟作怪。可以使用秦承祖的灸鬼法,以及針刺鬼宮等十三個穴位(參考針灸部分)。
癇病(癲癇)的治療:
趙以德說:癲癇病淺的,只在經脈,是氣不通暢,導致頭暈目眩而跌倒;深的,病邪進入腎臟,留在陰分不能排出,陰氣積蓄過滿,鬱結到極點就發作。發作時,相火從下逆向上沖,堵塞聲音,只能發出像羊叫一兩聲的聲音。全身的涎沫都會被擠壓到胸腔,流到口外。各經脈筋骨都承受不住這種沖逆,所以突然跌倒而失去知覺。過一會兒,火氣退散就醒來。如果不治療,病邪不能散去,就會成為常發的疾病。《內經》說:「癲病是氣向下泄,以及發作時像躁狂一樣的,都會死。」這是因為邪氣進入陰分,陰氣過滿,堵塞在下而向上逆沖,導致氣向下泄,腎氣因此脫失而死。又因為心陽不能勝過陰氣的沖逆,陽氣突然耗盡,所以像狂病一樣的也會死。但這不能一概而論,陰氣脫失的,尺脈會沒有反應,像狂病一樣的,寸脈會沒有反應。如果寸脈和尺脈都很強盛,則是陰陽都實,不能斷定一定會死。發作前先發熱、抽搐、驚叫哭鬧,脈象浮,這是病在腑,屬於陽癇,容易治療。發作前先身體發冷,不抽搐,不哭鬧,突然發作,脈象沉,這是病在臟,屬於陰癇,難以治療。
病情久了,會出現六種動物的叫聲,身體反折向上竄。聲音像狗叫,屬肝;目瞪口呆,聲音像羊叫,屬心;直視腹部脹滿,聲音像牛叫,屬脾;驚跳反折,聲音像雞叫,屬肺;像屍體一樣,吐沫,聲音像豬叫,屬腎。但治療的原則是一樣的,總以化痰為主。用南星、半夏、竹瀝、薑汁、栝蔞、殭蠶、天麻、龍齒、石菖蒲、遠志等藥物來驅逐痰飲,可加入少量附子。狗叫的加柴胡,羊叫的加黃連,牛叫的加白芍,雞叫的加黃芩,豬叫的加知母。
痰多必須用催吐的方法,先空一頓飯,第二天早上搗碎茶籽煎湯,束緊小腹喝下去就能吐。身體虛弱的要先補後攻。可以選擇使用妙功丸(久病有蟲也可以用此丸)、妙香散(參考治療心痛的方法)、牛黃丸或楊氏五癇丸。白天發作的灸陽蹺穴,夜晚發作的灸陰蹺穴,因為陰陽蹺穴能運行下焦的氣(陰陽蹺穴是治療癲癇的主要穴位,參考奇經八脈)。每次灸二七壯(十四壯)。凡是灸治癲癇,必須先用瀉下的方法,才能灸治,否則氣不通會導致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