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雜症 (6)

1. 春溫

(溫瘧,風溫,溫毒,濕溫)

溫,春陽之氣也,時至春而陽氣發動。人應之,身中之陽氣亦發動,一遇風寒外襲,閉其腠理,此氣不得升發,即鬱而為熱,與冬月傷風寒發熱無異。而有惡寒不惡寒之分者,以冬時陽氣潛藏,表陽虛,故怯寒;春月陽氣升發,表陽盛,故不怯寒也。無汗者當發散,然冬月陽微,可用辛溫,春月陽盛,宜用辛涼。

仲景麻黃湯止為冬月傷寒立法,不可混施於此證也。《經》謂: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又謂: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。又謂:凡病傷寒而成熱者,先夏至為病溫,後夏至為病暑。程郊倩謂:冬傷於寒,寒字當腎字看。蓋腎水屬冬,其氣寒,故古人往往言腎為寒,如言肝為風,言脾為濕之類,細閱前代醫書自見。

冬傷寒云云,謂耗傷腎水,陰精泄而不藏,陰虛則火炎,至春陽氣發動,炎炎之勢不可遏止,一為風寒所郁,故溫熱病生耳。然豈特不藏精者乃然哉?即在平人,當春陽氣升發,感受風寒鬱而成病者固多。《金鑑》謂能藏精者其病輕,不藏精者其病重,韙矣。或曰:《經》言溫瘧,謂得之冬中風寒,氣藏骨髓中,至春則氣大發,(寒鬱火成熱,因春陽而發為溫瘧也,即先夏至為病溫之意。)邪不能自出,(句上當有若字。

)因遇暑氣,腦髓灼,肌肉消,(言熱至骨。)腠理開發,(此五句,言若春時邪猶不能發,至夏乃發也,即後夏至為病暑意。)或有所用力,邪氣與汗皆出,此病藏於腎,先後內出於外也。如是者,陰虛而陽盛,盛則熱矣,衰(熱氣衰也)則氣復返入,入則陽虛,虛則寒矣。

(陽氣發泄太過,則表虛而怯寒,表怯寒則氣斂而內返,氣內返則表愈虛,故寒也。)明是言冬時觸寒,子何敢程說耶?曰:《禮記》謂:言非一端,而各有當。各求其當可也。風溫即春溫之重者。仲景曰: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(在冬月傷寒,則為陽明經證。)為熱病。

(春月感冒,邪在太陽,即得此證,不俟傳至陽明乃見,故知為春溫病也。)發汗已,(發汗則熱泄,應愈矣。)身灼熱者,名風溫。(熱盛得發表之劑,其勢益揚,如風之煽火,愈加熾盛也。)風溫為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(風溫原本有汗,由內熱熾盛蒸發之故,較春溫內熱不甚而無汗者為重矣。)身重,(壯熱傷氣,無氣以動,故重。

)多眠睡,鼻息必鼾,(熱壅神昏也)語言難出。(氣傷懶言。)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(亡陰泉竭。)直視,(精不榮於目也。)失溲。(陰不守於內也。)若被火者,微發黃色,(火上加火,熱濕欲發黃,而熱多濕少,故微黃也。)劇則如驚癇,(熱極生風。)時瘛瘲。

(筋為熱灼,干縮而抽搐也。)若火熏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大抵風溫忌汗,亦不宜下,(裡熱未實者不宜。)尤不宜火,當用雙解散去麻黃,加桂枝、石膏。(余謂桂枝不必加。)春溫無汗雖宜解表,然必兼清裡,雙解散,審其表裡之重輕為加減可也。(雙解散乃防風通聖散合六一散也,《金鑑》稱其神效,加減用之可也。

白話文:

標題:[春季發熱]

內容:

發熱,是春季陽氣的表現,當春天來臨時,陽氣開始活躍。人體響應這一變化,體內的陽氣也開始活躍,一旦遭遇風寒侵襲,導致毛孔閉塞,使得這股陽氣無法正常發散,於是就積聚成爲熱氣,與冬季受風寒引發的發熱並無二致。之所以會有怕冷和不怕冷的區別,在於冬天時人體的陽氣深藏,表面的陽氣較弱,因此容易感到寒冷;而春季陽氣上升,表面的陽氣較強,所以不會那麼怕冷。沒有出汗時應當採取發汗的方法,然而冬天陽氣較弱,可以用辛溫藥物,春季陽氣旺盛,則應使用辛涼藥物。

張仲景的麻黃湯主要是針對冬季感冒制定的,不適用於春季發熱的情況。《內經》提到:“冬季受寒,春季必然發熱。”又說:“冬季未能藏精,春季必然發熱。”還說:“凡是因傷寒轉爲發熱的疾病,在夏至前稱爲溫病,在夏至後則稱爲暑病。”程郊倩認爲:“冬季受寒”,這裏的“寒”應該理解爲“腎”。因爲腎屬冬季,其性質寒冷,因此古人常將腎描述爲寒冷,就像將肝描述爲風,脾描述爲溼一樣,詳細閱讀前代醫書即可瞭解。

冬季受寒云云,指的是消耗了腎水,陰精泄露而無法藏納,陰虛導致火旺,到了春季陽氣發動,火旺之勢無法遏制,一旦受到風寒抑制,溫熱病就會產生。然而,難道只有那些不能藏精的人才會如此嗎?即使在健康人身上,春季陽氣上升,如果感受到風寒而鬱結成病,也是常見的。《金鑑》指出,能夠藏精的人病情較輕,不能藏精的人病情較重,這是正確的。有人問:《內經》提到溫瘧,是指冬季受風寒,寒氣藏於骨髓之中,到了春季則大量發作,(寒氣鬱結生成熱氣,因春季陽氣而引發溫瘧,即在夏至前發病的溫病的意思。)邪氣無法自行排出,(這句話前面應有“若”字。)

遇到暑氣,腦髓受損,肌肉消瘦,(說明熱氣深入骨骼。)毛孔開放,(這五句話表示如果春季邪氣仍不能發作,到了夏季才發作,即在夏至後發病的暑病的意思。)有時過度用力,邪氣與汗水一同排出,這種疾病起源於腎,從內向外逐漸發展。如此一來,陰虛而陽氣旺盛,旺盛則發熱,衰弱(熱氣減弱)則氣體會再次向內迴流,迴流則陽虛,陽虛則寒冷。

(陽氣發泄過度,表皮會變得虛弱而怕冷,表皮怕冷則氣體會向內收斂並返回體內,氣體向內返回會使表皮更加虛弱,因此感到寒冷。)很明顯,這裏說的是冬季接觸寒冷,爲何要按照程郊倩的說法呢?回答是:《禮記》指出:“言語並非只有一個含義,各自都有其適用之處。”各自尋找其適用之處即可。風溫即是春季發熱的嚴重情況。張仲景說:太陽病,發熱且口渴,不畏寒,(在冬季感冒,則爲陽明經的症狀。)是熱病。

(春季感染,邪氣位於太陽經,立刻出現這種症狀,無需等到傳至陽明經才顯現,因此可知這是春季發熱病。)發汗後,(發汗則熱氣得以釋放,應當痊癒了。)身體仍然灼熱,稱爲風溫。(熱氣旺盛,遇到發汗藥物後,其力量反而增強,如同風吹火,更加熾烈。)風溫的病症,脈象陰陽皆浮,自然出汗,(風溫原本就有出汗現象,由於內部熱氣熾盛而蒸發,相比春季發熱但無汗、內部熱氣不嚴重的症狀更爲嚴重。)身體沉重,(高熱損傷元氣,缺乏動力,因此感覺沉重。)

睡眠增多,呼吸聲必定粗重,(熱氣阻塞,精神昏迷。)說話困難。(元氣受損,懶得說話。)如果使用下法治療,可能出現小便不暢,(陰液枯竭。)直視,(精氣無法滋養眼睛。)失禁。(陰液無法在體內保持。)如果採用火療,皮膚可能輕微泛黃,(火上加油,熱溼欲發黃,但由於熱多溼少,所以只是輕微泛黃。)嚴重時像驚厥,(極度發熱產生風象。)時常抽搐。

(筋肉受熱灼傷,乾燥收縮並抽搐。)如果採用火療,一次逆反尚可拖延時間,兩次逆反則縮短壽命。總的來說,風溫忌諱發汗,也不適合採用下法,(裏熱未實的情況不適合。)尤其不適合火療,應當使用雙解散去掉麻黃,加入桂枝和石膏。(我認爲桂枝不必添加。)春季發熱無汗雖然適合解表,但必須同時清除體內熱氣,雙解散可以根據表裏症狀的輕重進行增減使用。(雙解散是防風通聖散和六一散的組合,《金鑑》稱其非常有效,可以根據需要增減使用。)

這個方子雖然含有芒硝和大黃,但迅速排除熱氣的效果無出其右,而且劑量有限,不至於過度瀉下,因此不會造成傷害。前人說:發熱病症誤用下法無妨,誤用發汗則危險。硝黃,可以使用則使用,可以不用則去掉,這需要根據臨牀情況判斷。對於風溫,如果汗出過多導致脈象虛弱,可以使用桂枝湯(見傷溼)結合人參白虎湯。(見發熱。)溫病伴有暑症,稱爲溫毒,治療方法不出上述條目。

溼溫即是溫病伴有溼氣,其症狀包括:身體沉重、胸部滿悶、多汗、小腿冰冷,治療時可以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加入蒼朮和茯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