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雜症 (5)

1. 傷濕

)濕脈必緩,兼浮為在表,兼沉為在裡,兼弦為風濕,兼數為熱濕,兼遲為寒濕。通用蒼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木通、木瓜、石斛。在上加防風,在中倍蒼朮,在通身加烏藥、羌活,在兩臂加桑枝、威靈仙,在兩足加牛膝、萆薢、防己,寒濕雖暑月亦覺清冷加虎骨、官桂,血必虛加當歸。

白話文:

濕氣引起的脈象一定是緩慢的,如果同時摸到浮脈,表示濕氣在身體表面;如果同時摸到沉脈,表示濕氣在身體裡面。如果脈象同時帶有弦脈,表示是風濕;如果脈象同時帶有數脈,表示是熱濕;如果脈象同時帶有遲脈,表示是寒濕。

治療上一般會使用蒼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木通、木瓜、石斛這些藥材。如果濕氣在上半身,可以加防風;如果濕氣在身體中間部位,可以加倍使用蒼朮;如果濕氣遍佈全身,可以加烏藥和羌活;如果濕氣在兩隻手臂,可以加桑枝和威靈仙;如果濕氣在兩隻腳,可以加牛膝、萆薢和防己。

如果是寒濕,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會感到身體發冷,可以加虎骨和官桂。如果同時有血虛的情況,可以加當歸。

2. 傷燥

《經》曰:諸燥枯涸,幹勁(凡物之乾燥者,必硬勁。)皴揭,(皴,裂也。揭,掀起也。凡物乾者,其皮必皴裂而掀起。)皆屬於燥。燥為肺金之化,秋令也。所以致燥有二:一因於寒,秋風清肅,夏令之濕,至是而干,所謂風勝濕也;一因於熱,夏時熱盛,有濕以潤之,至秋則濕退而熱猶未除故燥,所謂燥萬物者莫熯乎火也。其因於熱者固熱矣,即因於寒者亦未始非熱。

何則?秋令降斂,陽氣內入,寒氣外束,故每當秋涼,多覺口鼻氣熱,是其理也。此言天時之致燥也。若或亡血亡津,腎虛火盛,致此多端,則又屬於人事矣。在外則皮膚皴揭枯澀,在上則鼻咽焦乾,在下則二便涸澀,在手足則痿弱無力,(血不榮筋所致。)在脈則澀滯虛衰。

治以甘寒潤劑,清肺以滋水源,庶幾血充液滿,澤及百骸,滋燥養榮湯、大補地黃丸、清涼飲子、導滯通幽湯、潤腸丸、(二方見大便不通。)八正散,(見淋。)皆可隨證選用也。《內經》每云秋傷於濕,蓋運氣之說,以立秋、處暑、白露三氣屬濕土也,畢竟傷燥者多。

白話文:

【受燥傷】

《經典》指出:所有乾燥枯竭、乾硬堅韌、皮膚龜裂掀開的情況,都是因為燥所導致。燥是肺臟與金屬元素相互影響的結果,象徵秋季。導致燥的原因有兩種:一種是由寒冷引起的,秋天風清肅,夏季的濕氣到此時已經乾燥,這就是所謂的風勝過濕;另一種是由熱引起的,夏天時氣溫高,有濕氣潤滑,但到了秋天,濕氣消失而熱氣尚未完全消散,因而產生燥,這就是所謂的「使萬物乾燥的,沒有比火更厲害的」。由熱引起的燥當然會讓人感覺熱,但由寒引起的燥,其實也是因為熱。

這是怎麼回事呢?秋天是收穫和收縮的季節,陽氣向內聚集,外面被寒氣束縛,因此,當秋天來臨,人們常會感到口鼻發熱,這就是其中的道理。這是在講述自然環境導致的燥。但如果出現失血、脫水、腎虛火旺等情況,導致燥的原因就變得複雜了,這就與人的生活習慣有關了。在外表上,皮膚會變得乾裂且粗糙;在上部,鼻腔和咽喉會感到乾燥;在下部,排泄系統會變得乾澀;在手腳上,會感到無力,這是血液無法滋養肌肉造成的;在脈搏上,會感到滯澀虛弱。

治療上應使用甘寒滋潤的藥物,清肺以滋養水分,這樣才能讓血液充盈,全身都能得到滋潤。滋燥養榮湯、大補地黃丸、清涼飲子、導滯通幽湯、潤腸丸、八正散等藥物,都可以根據病情選擇使用。《內經》經常提到秋天容易受濕氣影響,這是根據運氣學說,認為立秋、處暑、白露三個節氣都屬於濕土,但實際上,受燥傷的人更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