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12)
卷之三·雜症 (12)
1. 脈法
痢為里證,脈宜沉惡浮,(有表邪者不在此論。)宜細惡大,(初起邪盛者不在此論。)宜緩惡弦。
白話文:
痢疾屬於裡證,脈象應該是沈而帶有惡性,浮動的脈象則不在考慮之列。(這裡指的是如果有表症的情況不在討論範圍內。)適合細而惡劣的大脈象,(初期因為邪氣過盛的情況不在討論範圍內。)適合緩慢且帶有弦狀的脈象。
2. 治法
初起宜利濕清熱,疎通積滯。若久痢亡陰,濕轉為燥,則利濕又在所禁。(不特此也,濕不盛者,初起亦不可利,恐致津液乾涸,邪熱愈熾,不救。)本寒標熱,證見陽虛,則寒劑又在所禁。舊積已去,新積旋生,則下劑又在所禁矣。(積去而復生者,血氣凝滯故也,但當調其血氣耳。
不特此也,舊積而挾虛亦不可下。丹溪治葉氏,先補完胃氣而後下之。再按積垢膠固腸胃,與溝渠壅塞相似,刮磨疏通則可,木香檳榔丸之類是也。輕用硝、黃、牽牛、巴豆等,闢以清水蕩壅塞之渠,安得疏暢。必壯實人初起,始可以一下而愈,胃氣弱者不宜。)
白話文:
初期治療應以利濕清熱,疏通積滯為主要原則。若久痢導致陰液耗損,濕邪轉為燥邪,則利濕之法就不再適用。不僅如此,即使濕邪不盛,初期也不宜利濕,以免造成津液乾涸,邪熱更加熾盛,無法救治。
本性寒涼,症狀表現為陽虛,則寒涼藥物也不再適用。舊積已去除,但新的積滯又不斷產生,則下瀉之法也應避免。積滯去除後又復發,是因血氣凝滯導致,只需調和血氣即可。
不僅如此,即使是舊積,但伴隨虛弱體質也不宜下瀉。丹溪先生治療葉氏,先補益胃氣,然後再用下瀉之法。再次觀察,積垢粘附腸胃,如同溝渠阻塞,應以刮磨疏通的方式處理,例如木香檳榔丸之類的藥物。輕用硝石、黃連、牽牛、巴豆等藥物,就好比用清水沖刷阻塞的溝渠,怎麼可能達到疏通的效果呢?只有體質強壯的人,在疾病初期可以用一次下瀉藥來治癒,胃氣虛弱者則不適宜。
利濕,五苓散(見傷濕)、益元散(見傷暑)等。清熱,香連丸、白頭翁湯等。蕩積,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、芍藥湯、利積丸、導氣湯。脈浮大忌下。調氣,霍香正氣散(見中風)加木香,吞感應丸(見傷飲食)。血痢加黑豆三十粒,黃連阿膠丸、白頭翁湯、香連丸、蘇合丸。
白話文:
利水消腫,可以使用五苓散(適合傷濕症)和益元散(適合傷暑症)等。清熱解毒,可以使用香連丸和白頭翁湯等。排除積滯,可以使用承氣湯(適合大便不通)、芍藥湯、利積丸和導氣湯等。脈象浮大,忌用下瀉藥物。調整氣機,可以使用霍香正氣散(適合中風)加木香,並服用感應丸(適合傷飲食)。治療血痢,可以加黑豆三十粒,並使用黃連阿膠丸、白頭翁湯、香連丸和蘇合丸。
(見諸中。)和血,芍藥湯。腹痛,紫參湯。肺氣鬱於大腸,苦梗發之。或食粥稍多,或飢甚方食,在中作痛,白朮、陳皮各半,煎湯和之,仍奪食。傷冷水,瀉變痢,腹痛食減,躁熱困軟,茯苓湯。脈弦,或澀或浮虛,建中湯。(見勞倦。)當歸、芍藥、甘草,能和腹痛。
裡急,宜行氣清火。後重,宜調氣,木香、檳榔。宜下其積滯,下墜異常,積中有紫黑色,又痛甚,為死血,桃仁泥、滑石粉行之。蕩積後仍重,為大腸滑墜,餘邪未盡者,升消散,兼升兼消;已盡,宜御米殼等澀之,加升麻以升其陽。按東垣云: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或少有膿血,慎勿利之,宜升陽除濕防風湯(見血)。此當是濕熱鬱閉,上氣不通所致,故升其陽而便自下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腹痛,可以服用芍藥湯和血;如果是紫參湯的症狀,也能緩解腹痛。如果肺氣鬱結在大腸,導致苦梗發作,或者吃粥過多,或者飢餓過度才吃飯,導致腹部疼痛,可以用白朮和陳皮各半煎湯服用,並減少飲食。如果傷了冷水,導致瀉痢、腹痛、食慾減退、躁熱困軟,可以服用茯苓湯。如果脈象弦細,或者澀滯或浮虛,可以服用建中湯。
當歸、芍藥、甘草可以和緩腹痛。如果出現裡急後重,應該行氣清火;如果是後重,應該調氣,可以用木香和檳榔。如果需要下積滯,下墜異常,積中有紫黑色,而且疼痛劇烈,可能是死血,可以用桃仁泥和滑石粉治療。如果蕩積後仍然後重,可能是大腸滑墜,餘邪未盡,可以升消散,既升陽又消積;如果餘邪已盡,可以用米殼等收澀之物,並加入升麻以升陽。東垣認為:裡急後重,多次想大便卻排不出來,或者少量膿血,不可輕易使用瀉藥,應該服用升陽除濕防風湯。這是因為濕熱鬱閉,上氣不通,所以需要升陽,大便才會順利排出。
古云大便不通用升麻,即此意也。虛坐努責,血虛腸燥不能出,當歸為君,生血藥佐之。滑脫,桃花湯、斷下湯、養臟湯、白朮安胃散。固澀藥中須加陳皮為佐,恐太澀能作疼。甚者灸天樞、氣海。凡痢初起,邪實,當去積滯,俟腹不痛即愈,不愈可用鴉膽丸止之。脫肛,訶子皮散。
磁石末二錢,空腹米飲下,外用鐵鏽磨湯溫洗。大孔痛,熟艾、黃臘、訶子燒熏之,食淡味自安。大孔不閉,蔥和花椒末搗爛,塞穀道中。御米殼、訶子皮各一錢,為末,米湯下。噤口,以脈證辨之,如脾胃不弱,頭疼心煩,手足溫熱,未嘗多服涼藥者,此乃毒氣上衝心肺,所以嘔而不食,宜下之。
白話文:
古人曾說,大便不通時不應使用升麻,這是其含義。如果人虛弱,努力排便,但因血虛腸燥而無法排出,應以當歸作為主藥,並配以補血的藥物輔助。對於滑脫的情況,可以使用桃花湯、斷下湯、養臟湯、白朮安胃散等方劑。在使用固澀藥物時,必須加入陳皮作為輔助藥物,以防過於固澀導致疼痛。嚴重的情況下,可以灸天樞、氣海等穴位。痢疾初期,若邪氣實盛,應清除積滯,直到腹部不再疼痛即可痊癒,若不痊癒,可以使用鴉膽丸來止痢。若出現脫肛,可用訶子皮散治療。
取磁石粉末兩錢,於空腹時以米飲送服,外用鐵鏽磨成的湯水溫和清洗。若大便孔疼痛,可以使用熟艾、黃臘、訶子燒燻,保持清淡飲食,自然會感到安寧。若大便孔未閉合,可以將蔥與花椒粉搗碎後塞入直腸中。御米殼、訶子皮各一錢,研磨成粉末,以米湯送服。若出現啞口,需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。如果脾胃功能正常,頭痛心煩,手腳溫熱,未曾大量服用寒涼藥物,這可能是毒素上沖心肺所致,表現為嘔吐而不食,應當採取下法治療。
或用敗毒散(見傷濕),每服四錢,陳倉米一百粒,姜三片,棗一枚,水一盞半,煎八分,溫服。若其脈微弱,或心腹膨脹,手足厥冷,初病不嘔,因服罌粟殼、烏梅,苦澀寒冷太過,以致聞食先嘔者,此乃脾胃虛弱,用山藥一味,銼如小豆大,一半入瓦銚內炒熟,一半生用,同為末,飯飲調下。又方:石蓮捶去殼,留心,並肉研為末,每服二錢,陳米飲調下。
白話文:
可以服用敗毒散,每服四錢,加入一百粒陳倉米、三片薑、一枚棗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八分,溫熱服用。如果患者脈象微弱,或是心腹脹滿、手足冰冷,初病不嘔吐,但因服用罌粟殼、烏梅等寒涼藥物,導致聞食即嘔,這是脾胃虛弱所致,可用山藥一味,切成小豆大小,一半炒熟、一半生用,研磨成粉,飯後用溫水調服。另一個方子是用石蓮去除殼,只留心和肉,研磨成粉,每服二錢,用陳米湯調服。
此疾蓋是毒氣上衝心肺,藉此以通心氣,便覺思食。丹溪用人參、黃連、薑汁炒,濃煎汁,終日細細呷之。如吐再吃,但一呷下咽便開,痢亦自止,神效。人參、黃連、石蓮,煎湯徐呷,外用黃瓜藤莖葉經霜者,燒灰,香油調,納臍中即效。仁齋用參苓白朮散,(見泄瀉。)加石菖蒲末,以道地粳米飲乘熱調下。
或用人參、茯苓、石蓮肉,入些少菖蒲與之。愚謂莫妙於問病者所欲,食之即開。挾暑,自汗發熱,面垢煩渴,嘔逆,小便不通,香薷飲(見中暑)加黃連,益元散(見傷暑)。腹痛,食不進,六和湯(見傷暑)。藿香正氣散(見中風)各半服。挾寒,外感風寒,先宜發表,倉廩湯汗之,次乃治痢。
白話文:
这种病症应该是毒气上冲心肺,用这种方法疏通心气,就会感到想吃饭。丹溪先生用人参、黄连,用生姜汁炒,浓浓地煎汁,整天慢慢地喝。如果吐了就再吃,只要喝下去马上就舒服了,痢疾也会自然停止,效果神奇。人参、黄连、石莲,煎汤慢慢喝,外用霜打的黄瓜藤茎叶,烧成灰,用香油调和,放在肚脐中,马上见效。仁斋先生用参苓白术散,再加石菖蒲末,用道地的粳米饮趁热调服。
也可以用人参、茯苓、石莲肉,加入少许菖蒲。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根据病人想吃什么,吃下去就舒服。如果夹杂着暑气,自汗发热,面色晦暗口渴,呕吐,小便不通,就用香薷饮加黄连,再用益元散。如果肚子痛,吃不下东西,就用六和汤。如果夹杂着风寒,外感风寒,首先应该发表散寒,用仓廪汤发汗,然后才能治疗痢疾。
酒痢,葛根湯。久痢,或瘀血,或食積,或頑痰,或元氣虛弱,當隨證治之。丹溪治族叔,病雖久而神不瘁,小便澀少而不赤,兩手脈俱澀而頗弦,自言胸微悶,食亦減。因悟必多年沉積,癖在腸胃。詢其平生喜食何物,曰:喜食鯉魚,三年無日不用。此積痰在肺,肺為大腸之臟,宜大腸之不固也,當與澄其源而流自清。
以茱萸、陳皮、青蔥、蔍苜根、生薑煎濃湯,和以砂糖,飲一碗許,自以指探喉中,吐痰半升如膠,其夜減半,次早又服,又吐痰半升,而痢自止。又與平胃散(見傷飲食)加白朮、黃連,旬日而安。愚按小便澀而不赤,非熱也。非熱而澀,則肺氣為痰所滯,合之胸悶食減脈澀弦,知痰在肺也。
白話文:
酒痢可以用葛根湯治療。久痢則需要根據病因,如瘀血、食積、頑痰、元氣虛弱等,分別對症治療。丹溪先生曾治療他族叔,病症雖然久治不癒,但精神尚佳,小便澀少而不赤,兩手脈象都澀而偏弦,患者自述胸口略微悶,食慾也減退。丹溪先生認為這是多年積累的食積,阻塞了腸胃,便詢問患者平時喜歡吃什麼,患者回答說喜歡吃鯉魚,三年來幾乎每天都吃。丹溪先生判斷這是痰積在肺部,而肺是與大腸相表裏的臟器,痰積肺部會導致大腸不固,因此需要從根本上清除痰積。
丹溪先生用茱萸、陳皮、青蔥、蔍苜根、生薑煎煮成濃湯,加入砂糖,讓患者喝下一碗,然後用手指探入喉嚨,吐出半升像膠一樣的痰,當晚痢疾減輕一半。第二天早上再服用一次,又吐出半升痰,痢疾就此痊癒。之後又用平胃散加白朮、黃連,十天後患者痊癒。
丹溪先生認為,患者小便澀少而不赤,說明不是熱證。非熱證而小便澀少,則可能是肺氣被痰所阻滯,加上患者胸悶、食慾減退、脈象澀弦等症狀,可以確定是痰積在肺部。
休息痢,宜四君子湯(見氣)加陳皮、木香,吞駐車丸。兜塞太早,有餘積者,利積丸去之,後用神效參香散。經年累月,愈而復發,補脾不效,此係寒積在大腸之底,諸藥不能到,故無愈日。用巴豆一味研炒,蠟丸,桐子大,空腹米湯送下七八丸,一服永不再發。感應丸(見傷飲食)亦佳。
喻嘉言治周信川休息痢,陽邪陷入陰分,以布條捲成鵝蛋狀,墊肛門,厚被圍坐,熱飲人參敗毒散,(見傷濕。)良久又飲,遂覺皮間微有津潤,令其努力忍便,不得移身。約二時久,病者心躁畏熱不能忍,始令連被臥,病即減。改服補中益氣湯,(見氣。)旬日愈。蓋內陷之邪,須提出之,以挽其下趨之勢,又須緩緩透出,方為合法。
白話文:
休息痢,如果氣虛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陳皮、木香,並服用駐車丸。如果太早塞住腸道,導致餘積,可以用利積丸去除,之後再服用神效參香散。如果是經年累月反覆發作,補脾無效,可能是寒積在腸道底部,藥物無法到達,所以治不好。可以用巴豆研炒,做成蠟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七八丸,一次即可痊癒。感應丸也很有效。
喻嘉言治療周信川的休息痢,認為是陽邪陷入陰分,用布條捲成鵝蛋狀墊在肛門,厚被圍坐,喝熱的人參敗毒散,等感覺到皮膚微潤後,再努力忍住大便,不得移動。大約兩小時後,病人躁熱難忍,才讓病人連被臥床,病狀就減輕了。之後改服補中益氣湯,十天后痊癒。因為內陷的邪氣需要引出來,以阻止其向下發展,而且需要慢慢滲出,才能治好。
凡久痢、久瘧、久熱等症,皆須識此意。勞痢,痢久不愈致虛,五心發熱如勞證,蕷蓮飲:蓮肉、山藥各等分,赤多倍蓮肉,白多倍山藥。愈後異功散(見氣),或平胃散(見傷飲食)加參、苓。清陽下陷,始則飧泄,久則腸澼,亦見裡急後重,膿血相錯,專用補中益氣,(見氣。
)痢不治而自止。不效,是無火也,急用八味丸。(見虛損。)大瘕泄,亦見裡急後重,紅白雜,便則痛,欲小便大便先脫,欲大便小便自遺,或小便澀痛,或不通,或大小便牽痛,急用八味丸、(見虛損,)加故紙、肉蔻、阿膠治之,不可用痢門藥也。說詳《醫貫》瀉利門中。
白話文:
長期腹瀉、瘧疾、發熱等疾病,都需要了解以下原則。勞痢是指長期腹瀉導致虛弱,五心發熱如同勞損症狀,可用蓮肉、山藥各等分,赤多倍蓮肉,白多倍山藥製成「蕷蓮飲」來治療。痊癒後可根據情況加參、苓,分別使用「異功散」或「平胃散」。清陽下陷,初期會出現食積不消化,長期則會導致腸道內分泌物異常,也會有裡急後重、膿血交雜等症狀,這時需要用補中益氣的藥物治療。如果腹瀉沒有治療就自行停止,說明體內沒有火氣,需要用「八味丸」來治療。大瘕泄也會出現裡急後重,大便顏色混雜,排便時疼痛,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或排便困難、疼痛等症狀,需要用「八味丸」加上故紙、肉蔻、阿膠來治療,不可使用治療腹瀉的藥物。詳細內容可參閱《醫貫》瀉利門。
(參下淋症似淋非淋條。)刮腸,諸病壞證,久下膿血,或如死豬肝色,或五色雜下,頻出無禁,有類滯下,俗名刮腸。此乃虛脫之證,若投痢藥則誤,六柱散去附子,加益智仁、白芍藥,或可冀其萬一。痢後風,足痛,或痹軟,或脛腫,或膝腫,名痢後風。因痢後下虛,感受風濕,留滯關節所致。
獨活寄生湯(見腰痛),吞虎骨四斤丸(見腳氣),或大防風湯。外以杜牛膝、杉木節、白芷、南星、萆薢煎湯熏洗。若惡血痢下未盡,留滯經絡作痛叫號者,日久恐成鶴膝,四物湯(見血)。加桃仁、紅花、牛膝、黃芩、陳皮、甘草煎,生薑汁研潛行散,入少酒飲之,數十帖。
白話文:
刮腸症狀類似淋病卻又不完全是,通常是久瀉膿血,或是像死豬肝一樣的顏色,或是五色雜下,經常腹瀉不受控制,類似於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瀉,民間俗稱刮腸。這是身體虛弱的表現,如果使用治療痢疾的藥物就會錯治,應該用六柱散去附子,加入益智仁、白芍等藥物,或許有一線生機。痢疾之後,腳痛,或麻痺軟弱,或小腿腫脹,或膝蓋腫脹,稱為痢疾後風,這是因為痢疾之後身體虛弱,感受風濕,留滯關節所致。可以用獨活寄生湯(見腰痛條),吞服虎骨四斤丸(見腳氣條),或用大防風湯。外用杜牛膝、杉木節、白芷、南星、萆薢煎湯熏洗。如果惡血痢疾下瀉未盡,留滯經絡疼痛難忍,時間久了恐成鶴膝,可以用四物湯(見血條),加入桃仁、紅花、牛膝、黃芩、陳皮、甘草煎服,用生薑汁研磨成潛行散,加入少許酒服用,需服藥數十帖。
又刺委中出血。又方,松明節一兩,乳香二錢,炒焦存性,蒼朮、黃柏各一兩,紫葳一兩半,甘草五錢,桃仁去皮不去尖一兩,為末,每服三錢,生薑同杵細,水蕩起二三沸服。若由下多亡陰而致者,補脾胃生血,忌用風藥。
用藥禁忌:初起忌溫補,即胃氣虛弱亦不宜,黃耆尤禁,用之則發脹。忌兜塞,亦禁升麻,非元氣下陷而用之,升毒上干,速死之道。忌利小便,非濕盛小便不通而利之,致津竭熱熾,必劇。忌發汗,非表證而妄汗,致津涸熱盛,必劇。禁酒,痢時酒則難愈,愈後酒則復發。
白話文:
針刺委中穴使出血。另一個方子是,松明節一兩,乳香二錢,炒至焦黑存留藥性,蒼朮、黃柏各一兩,紫葳一兩半,甘草五錢,桃仁去皮不去尖一兩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生薑一起搗碎,加水煮沸兩三沸後服用。如果病因是由於大量失血導致陰虛,就需要補脾胃生血,忌用風藥。
用藥禁忌:病症初起時忌用溫補,即使胃氣虛弱也不宜,尤其是黃芪更要禁用,否則會引起腹脹。忌用兜塞法,也禁使用升麻,除非是元氣下陷才可以用,否則升毒上干,會導致快速死亡。忌利小便,除非是濕熱盛而小便不通才可以使用,否則會導致津液枯竭,熱盛,病情會加重。忌發汗,除非是表證才可以使用,否則會導致津液枯竭,熱盛,病情會加重。禁酒,痢疾時喝酒會難以痊癒,痊癒後喝酒則會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