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4)
卷之二·雜症 (4)
1. 傷濕
雨露本乎天,清陽也,故傷於上,止犯皮毛;(汗多衣濕不換,致濕氣返入於內者,同之。)泥水本乎地,濁陰也,故傷於下,侵及骨肉,二者皆自外入。飲食之濕、脾土所生之濕,本乎人,皆自內出。在外在上者汗之,以苦溫甘卒之劑,(辛散濕,苦燥濕,甘溫益氣以散邪。
)在內在下者利之,以苦熱酸淡之品。(恐其上行,故用酸以斂而降之,以淡泄之。)治飲食之濕,在上則吐之,在下則瀉之、(食濕則瀉大便。)利之。(飲濕則利小便。)治脾土所生之濕,則察其兼化,蓋土德兼該,挾風則為風濕,(走注者是。)挾火則熱濕,(煩熱者是。
)挾寒則為寒濕。(痹痛者是。)又上下中外,無處不到,(在上則頭重、胸滿、嘔吐;在中則腹脹痞塞;在下則足脛胕腫;在外則身腫重、骨節痛。)當分部位為治,隨所兼寒熱溫涼以用藥。又須察其為何臟之邪,如自病土虛生濕則補土;如火盛生濕則清心;如氣鬱成濕則升肝;如金寒水冷泛溢為災則暖腎。所治之藥,各從所入,不特二術也。
其症發熱惡寒,惡濕身重,自汗,骨節疼,小便秘澀,大便多泄,腰腳痹冷,跗腫肉如泥,除濕湯。(見中濕。)若兼腰痛特甚,不可轉側,如纏五六貫錢重者,濕入腎也,腎著湯、滲濕湯。小便秘,大便溏,五苓散吞戊己丸(見瀉)。若兼感風則證兼惡風,或額上微汗,除濕湯、桂枝湯各半帖,令微發汗。
(不可大發。)已得汗而發熱不去者,敗毒散加蒼朮一錢、防己五分。若兼感寒則無汗,慘凜煩痛,五積散(見中寒)和除濕湯(見中濕)、五苓散各半帖。若感寒又感風者,汗出身重,惡風喘滿,骨節煩痛,狀如歷節風,臍下至腳冷痹,不能屈伸,所謂風寒濕合而為痹也,防己黃耆湯或五痹湯(見痹)。
若浴出未解濕裙褲,忽爾熟睡,濕侵腎經,外腎腫痛,腰背彎曲,五苓散加入真壞少許,下青木香丸。(見氣)三服,臟腑通,腫消腰直痛止。坐濕處,腎丸腫痛,六味地黃(見損虛)加柴胡、吳茱萸、肉桂各一錢,獨活五分。若濕與熱相搏,清熱滲濕湯。其證肩背沉重疼痛,(有熱則上行於肩背也。
)上熱胸膈不利,及通身疼痛者,拈痛湯(見身體痛)。濕熱發黃,當從郁治,(凡濕熱之物,必鬱而後黃。)逍遙散。(勿用茵陳五苓。)酒面乳酪,停滯不化,除濕湯及蒼白二陳湯消息之。(即二陳加二術。二陳見痰飲。)上吐下利二法,利比吐為多,以濕水也多就下。
又利大便小便二法,利小便比利大便為多,以濕非挾痰食等濁物者,皆當由小便出也。故曰:利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燥濕三法:風以勝之,風動而地干也,羌防等;土以涸之,水得泥干也,苓朮等;酸以收之,斂約不使氾濫也,(肉緊縮則不糟)。黃丹、白礬等。(肉緊實則水不能藏,不得不從二便泄去。
白話文:
標題: [溼氣傷害]
內容:
雨露源自天際,爲清陽之氣,因此傷害主要發生在體表,僅影響皮膚。例如,如果出汗後衣物潮溼沒有更換,導致溼氣反向進入體內,情況相似。泥水來自地面,屬濁陰之質,所以傷害會從下方開始,侵蝕到骨骼肌肉。這兩種情況都是從外部侵入人體的。飲食中的溼氣,以及脾臟生成的溼氣,都源自人體內部。
對於體表和上方的溼氣,我們用出汗的方式排除,使用苦溫甘草的藥物(辛香可以驅溼,苦味可以乾燥溼氣,甘溫能增強體質以對抗邪氣)。對於體內和下方的溼氣,則用排尿的方式去除,使用苦熱酸淡的藥材(因爲擔心溼氣向上行,所以用酸味來收斂並使其下降,用淡味來排泄)。
處理飲食引起的溼氣,如果在上部則催吐,如果在下部則通過排便清除,或者通過排尿清除(水分過多則小便增多)。處理脾臟產生的溼氣,需要觀察它是否與其他病症結合。脾臟功能廣泛,如果與風結合,則產生風溼(表現爲遊走性症狀);如果與火結合,則成爲熱溼(表現爲煩躁發熱);如果與寒結合,則形成寒溼(表現爲疼痛麻木)。
溼氣可遍佈全身各處,無孔不入(頭部沉重、胸悶嘔吐表示在上;腹部脹滿表示在中;小腿腫脹表示在下;身體腫脹、關節疼痛表示在外)。治療時應根據溼氣所在部位,配合寒熱溫涼的藥物。同時,必須辨明是哪個臟器引發的溼氣,比如如果是脾虛引起的溼氣,則補脾;如果是火旺引起的溼氣,則清心;如果是氣滯引起的溼氣,則提升肝臟功能;如果是腎寒水冷導致溼氣氾濫,則溫補腎臟。治療溼氣的藥物,應針對不同臟器使用,不僅僅是使用蒼朮和白朮。
症狀包括髮熱怕冷、厭惡溼潤、身體沉重、自汗、骨節疼痛、小便不通暢、大便頻繁、腰腳麻木冰冷、腳踝腫脹如同泥濘,可用除溼湯治療。如果伴有嚴重的腰痛,難以翻身,感覺像被五六貫錢壓着,表明溼氣已經侵入腎臟,可用腎着湯和滲溼湯。小便不通暢,大便稀爛,可用五苓散和戊己丸。如果同時感染了風邪,則會出現畏風的症狀,或額頭微微出汗,除溼湯和桂枝湯各半量使用,讓患者輕微發汗。(切記不要大量發汗。)如果已經發汗但發熱仍未退去,可用敗毒散,加入一錢蒼朮、五分防己。如果同時感染了寒邪,則會出現無汗、寒冷痛苦,可用五積散和除溼湯、五苓散各半量使用。如果同時感染了風寒,患者會出汗且身體沉重,畏風喘息,骨節煩痛,類似歷節風症狀,臍下至腳冷痹,無法屈伸,這就是所謂的風寒溼綜合爲痹證,可用防己黃芪湯或五痹湯。
如果沐浴後未及時更換溼漉漉的衣物,突然熟睡,溼氣侵入腎經,造成外生殖器腫痛,腰背彎曲,可用五苓散加少量真壞,服用青木香丸三次,使腸道通暢,腫脹消除,腰直痛止。如果坐在溼地上,導致腎丸腫痛,可用六味地黃湯加柴胡、吳茱萸、肉桂各一錢,獨活五分。如果溼氣與熱氣相搏,可用清熱滲溼湯。如果肩背沉重疼痛(熱氣上行所致),上部熱,胸部不適,全身疼痛,可用拈痛湯。溼熱引起黃疸,應從鬱結治療,因爲溼熱物質往往在鬱結後纔會變黃,可用逍遙散。酒、面、乳酪等食物停滯不消化,可用除溼湯和蒼白二陳湯調整(即二陳湯加上蒼朮和白朮,二陳湯見痰飲部分)。上吐下瀉兩種方法中,瀉比吐更常用,因爲溼氣通常向下流動。
排尿和排便兩種方法中,排尿比排便更常用,因爲溼氣如果不是與痰食等混濁物質結合,通常應當通過小便排出。因此,排溼而不利尿,並非正確的治療方法。乾燥溼氣有三種方法:用風來戰勝溼氣,風吹過地面就會幹燥,使用羌活、防風等藥材;用地來吸收溼氣,水遇到泥土就會乾涸,使用茯苓、蒼朮等藥材;用酸味來收斂溼氣,防止其氾濫(肌肉緊縮就不會腐爛)。黃丹、白礬等藥材也有類似效果(肌肉堅實,水就不能藏匿,不得不通過大小便排出)。
溼氣的脈象通常是緩脈,如果伴有浮脈,則溼氣在表層;伴有沉脈,則溼氣在裏層;伴有弦脈,則爲風溼;伴有數脈,則爲熱溼;伴有遲脈,則爲寒溼。常用的藥材有蒼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木通、木瓜、石斛。如果溼氣在上部,可加入防風;在中部,可加倍使用蒼朮;在全身,可加入烏藥、羌活;在兩臂,可加入桑枝、威靈仙;在兩足,可加入牛膝、萆薢、防己。如果是寒溼,即使在夏天也會感到清涼,可加入虎骨、官桂。如果血液虛弱,可加入當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