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雜症 (10)

1. 泄瀉

泄瀉之症,水穀或化或不化,腹痛或不痛,並無努責,亦無膿血,及裡急後重,惟覺困倦耳,故與痢疾異。飲食入胃下小腸,得氣運行則清濁以分,水滲膀胱,谷趨大腸,二便調矣。何泄之有?若氣不運化,水穀不分,歸併大腸一路,則瀉矣。而氣之所以不運,則六淫七情種種之邪,皆得而滯之,略具如下。

或因於風。經曰:春傷於風,夏為飧泄。言春時傷於風寒,由皮膚而經絡,傳入腸胃,腹脹腸鳴,(風氣往來腸胃間,衝擊作響也。)因而飧泄也。(泄出原食不化。)此風非汗不出,始為寒氣,久則鬱熱。又肝木之氣,亦名為風。春時肝氣宜升,為邪所傷,鬱而下陷,郁久成熱,熱久蒸化為濕,遂至飧泄,此宜升清除濕。二證皆腸鳴,(肝風內煽亦鳴響。

白話文:

腹瀉的症狀,吃進去的食物或消化或不消化,肚子可能痛也可能不痛,並沒有用力排便的感覺,也沒有膿血,也沒有裡急後重,只覺得疲倦而已,所以和痢疾不一樣。食物進入胃,下到小腸,得到氣的運行,就會把清濁分開,水滲入膀胱,穀物進入大腸,大小便就會正常。為什麼會腹瀉呢?如果氣沒有運行,水和穀物就無法分開,全部都跑到大腸,就會腹瀉。氣不運行的原因,是因為六淫七情等各種邪氣入侵,阻滯氣的運行,具體來說:

可能是因為風。經書上說:「春傷於風,夏為飧泄。」意思是說,春天受風寒之邪,從皮膚進入經絡,傳入腸胃,就會腹脹腸鳴(風氣在腸胃之間來回衝擊,發出響聲),進而導致飧泄(排泄出沒有消化的食物)。這種風,一開始是寒氣,如果一直沒有出汗,久而久之就會變成鬱熱。另外,肝木之氣也稱為風。春天肝氣應該上升,如果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鬱結而下陷,鬱結久了就會化熱,熱久了就會蒸化成濕,最終導致飧泄,這時候應該要升清除濕。這兩種情況都會腸鳴(肝風內煽也會發出響聲)。

)脈弦,泄時或閉而不下,下多白沫,辟辟有聲,其氣不甚臭穢,以完穀不化也。夏以久言,勿泥。(或謂春木當令,雖不能升,亦不肯下趨,但郁成熱,至夏熱盛蒸濕,如雲蒸而雨降,故至夏乃泄,亦通。)

或因於寒。蓋寒則氣凝,無以運行水穀,故泄也。寒氣攻刺,腹中綿綿作痛,腸鳴,暴下無聲,水穀不化,所下清冷,如鴨屎之溏,(大便如水,中有少糞也。)小便白,脈沉遲,身冷。脈細,(心虛。)皮寒,(肺虛。)氣少,(肝虛。)前後泄利,(腎虛。)飲食不入,(脾虛。)為五虛,難治,用參朮補劑早救之,遲則不能挽矣。

或因於熱。蓋火性急迫,逼其水穀下注,往往不及傳化即出。勿因其完穀不化,誤作虛寒。其脈洪數,小便赤澀,腹中痛刺,痛一陣瀉一陣,口燥渴,糞出辟辟有聲,肛門熱痛。熱瀉固由火性急迫,亦有熱氣壅滯不行,不但寒不能運也,所下多垢黏,色黃赤,腹中悶痛。

白話文:

脈搏跳動像弦一樣,有時排泄時會閉塞不順暢,排泄物中帶有大量白色泡沫,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,但氣味並不臭,這是因為食物消化不良造成的。夏天時,應該要多說說話,不要過於固執。

也有可能是因為體寒造成的。寒氣會讓氣血凝滯,無法運化水谷,所以導致排泄。寒氣刺激腹部,造成綿綿不斷的疼痛,腸子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,排泄時沒有聲音,食物消化不良,排泄物清涼稀薄,像鴨屎一樣軟爛,小便顏色白,脈搏沉而緩慢,身體發冷。如果脈搏細弱,代表心臟虛弱;皮膚冰冷,代表肺臟虛弱;氣息微弱,代表肝臟虛弱;反覆排泄,代表腎臟虛弱;食慾不振,代表脾臟虛弱。這五臟皆虛弱,治療起來很困難,應該及早使用人蔘、白朮等補氣藥物治療,拖延下去就難以挽回。

也可能是因為體熱造成的。火性急躁,會迫使水谷向下流動,往往還沒消化就排泄出來。不要因為食物消化不良,就誤以為是虛寒。脈搏跳動洪大而迅速,小便顏色赤紅且澀,腹部疼痛刺痛,一陣疼痛就一陣排泄,口渴,排泄物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,肛門灼熱疼痛。熱瀉雖然是因為火性急躁,但也可能是熱氣鬱積不散,不僅寒氣無法運化,而且排泄物黏稠污濁,顏色黃赤,腹部悶痛。

或因於暑。與熱瀉同理。證則面垢,多汗,煩渴。

或因於濕。濕盛而小便不利,水走腸間,漉漉有聲,腹不痛,脈沉緩,體重軟弱。治濕宜利小便。若氣虛下陷而利之,是降而又降也,當升其陽,所謂下者舉之也。升陽用風藥,風藥又能勝濕。

或因於食。蓋傷食則脾滯,不能運行水穀,故泄,噫氣如敗卵臭,腹中絞痛,痛一陣瀉一陣,下過稍寬,少頃又痛,所下臭穢黏膩,(前食既滯,則後食繼停,陳陳相因,久而乃出,故臭穢。)色黃。

或傷於酒。每天明時瀉一二次。(酒質濕,夜氣陰寒,不能久攝,故至明必瀉。)

或因於飲。渴而飲,飲而瀉,瀉而復渴,復飲復瀉也。

白話文:

夏天酷热也会导致腹泻,原理和热泻相同,症状表现为面色污浊,汗多,口渴。

湿气过盛也会引起腹泻,表现为小便不利,水在肠道中流动,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,肚子不痛,脉象沉缓,身体沉重无力。治疗湿邪要以利小便为主,但如果气虚下陷而使用利水药物,则是降而又降,应该升提阳气,也就是所谓的“下者举之”。升阳气可以用辛温解表的风药,而风药也能克制湿邪。

食物积滞也会导致腹泻,因为食物积滞损伤脾胃,脾胃不能运化水谷,所以就出现了腹泻。患者会排出如败卵般臭味的嗳气,腹部绞痛,痛一阵泻一阵,泻后稍微宽快,过一会儿又痛,排泄物臭秽黏腻,颜色发黄(这是因为之前积滞的食物没有消化,新的食物又继续停滞,陈旧的食物与新食物相互影响,最终一起排出,所以臭秽)。

过量饮酒也会导致腹泻,每天早晨会泻一两次(酒性湿热,夜晚阴寒,身体不能长时间摄纳酒气,所以到早上一定会腹泻)。

过度饮水也会引起腹泻,渴了就喝,喝了就泻,泻了又渴,渴了又喝,周而复始。

或因於痰。痰滯氣不行,故水穀不分,腹中隱隱微痛,或覺冷,下如稠飲,時瀉時不瀉,或多或少,不食不飢,昔肥今瘦,脈滑。

有脾虛不能受食,食畢即腸鳴腹滿,必瀉出所食方快,不食則無事,名脾瀉。

每天明時瀉一二次,名腎瀉。(腎火虛寒也。)

有肝氣滯。兩肋痛而瀉者,名肝泄。

有患口舌糜爛而瀉者,乃心脾二經之熱,心開竅於舌,脾開竅於口,其熱上攻故糜爛。若移其熱於胃與小腸,則運化失職,故泄也,名口糜泄。

久瀉不已名滑瀉,又名洞泄。大孔如竹筒,飲食入口,直出無禁,氣將脫矣,飲食不進則無救矣。

治法:風瀉,升陽益胃湯(見惡寒)。寒瀉,理中湯(見中寒)、漿水散。熱瀉,益元散(見傷暑)加芩、連、燈心、竹葉。止瀉湯去白朮,加黃連、滑石、扁豆。熱止在上膈,渴而引飲,水入胃中,胃本無熱,不能行水,致瀉,灸第一椎下陷中,五苓散(見傷濕)。亦可。

白話文:

可能是因為痰濕阻滯,導致氣機不通暢,水谷不分,腹部隱隱作痛,或感覺冷,大便稀薄如稠粥,時瀉時止,或多或少,食慾不振,體重減輕,脈象滑數。

也可能是脾虛不能消化吸收食物,飯後立即腸鳴腹脹,必須排泄出所食的食物才能緩解,不進食則無恙,稱為脾瀉。

每天早晨固定瀉肚一兩次,稱為腎瀉,這是腎火虛寒所致。

還可能是肝氣鬱滯,兩肋疼痛並伴有腹瀉,稱為肝泄。

若出現口舌糜爛並腹瀉,則可能是心脾二經熱盛所致,心開竅於舌,脾開竅於口,熱邪上攻而導致口舌糜爛。若熱邪移向下焦,則胃和小腸運化失職,故而腹瀉,稱為口糜泄。

久瀉不止稱為滑瀉,又名洞泄,肛門像竹筒般敞開,飲食入口後直接排出,毫無控制,氣力將要耗盡,若不進食便無救治之法。

治療方法:風瀉,可用升陽益胃湯(見惡寒);寒瀉,可用理中湯(見中寒)、漿水散(見中寒);熱瀉,可用益元散(見傷暑)加黃芩、黃連、燈心、竹葉。止瀉湯去白朮,加黃連、滑石、扁豆。熱邪停留在上膈,口渴引飲,水入胃中,胃本無熱,不能行水,導致腹瀉,可灸第一椎下陷中,五苓散(見傷濕)亦可。

暑瀉,青六丸、(見痢。)玉龍丸。濕瀉,胃苓湯、五苓散、升陽除濕湯吞戊己丸、止瀉湯。寒濕加薑、桂,熱濕加黃連、葛根。食瀉,平胃散(見傷飲食)加枳實。審其曾傷何物,仍燒此物存性,調服三五錢。形氣實者下之。酒瀉,理中湯(見中寒)加乾葛,吞酒煮黃連丸(見傷暑),或葛花解酲湯(見傷飲食)。

白話文:

夏天引起的腹瀉,可以服用青六丸,如果出現痢疾,則服用玉龍丸。濕氣引起的腹瀉,可以服用胃苓湯、五苓散、升陽除濕湯,並吞服戊己丸,或者服用止瀉湯。如果是寒濕引起的,可以加薑、桂;如果是熱濕引起的,可以加黃連、葛根。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,可以服用平胃散,如果還有傷食的症狀,可以加枳實。要仔細判斷患者之前吃了什麼東西,然後將該食物燒成灰,調服三到五錢。體型健壯、氣血旺盛的人可以服用瀉藥。酒精引起的腹瀉,可以服用理中湯,如果有中寒的症狀,可以加乾葛,並吞服酒煮黃連丸,如果有傷暑的症狀,可以服用葛花解酲湯,如果有傷食的症狀,也可以服用葛花解酲湯。

飲瀉,實者神佑丸(見腫脹),虛者春澤湯(見傷濕)、白朮調中湯。痰瀉,止瀉湯加半夏、海粉。實者吐之下之,虛者六君子湯。(見氣。)脾瀉,快脾丸。腎瀉,四神丸,早晚二服。肝泄,止瀉湯加柴胡、青皮。若因肝氣不斂,致脾氣散而不運,加白芍。口糜泄,其證上發則下止,下泄則上愈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腹瀉,實證的人可以用神佑丸(如果伴隨腫脹),虛證的人可以用春澤湯(如果伴隨傷濕)或白朮調中湯。如果是痰瀉,在止瀉湯中加入半夏、海粉。實證的人用吐瀉法,虛證的人用六君子湯。(看氣色判斷)。脾瀉可以用快脾丸。腎瀉可以用四神丸,早晚各服一次。肝瀉則在止瀉湯中加入柴胡、青皮。如果因為肝氣不收斂,導致脾氣散失無法運化,可以加白芍。口糜泄的症狀,上半身出現時下半身就會停止,下半身出現時上半身就會好轉。

當口糜發時,用瀉心導赤散,滾湯淬服。若當泄瀉時,則早晚用參苓白朮散,糯米湯服。若小便少,利不止,乃水走大腸,用茯苓、車前子各等分,煎湯代茶。若服寒涼藥,口瘡不效,則為虛火上泛,理中湯加肉桂,大倍茯苓,降陽利水,陽降則口糜愈,水利則泄瀉止。久泄,八柱散,或四君子(見氣)加肉果、升麻。

白話文:

當嘴巴潰瘍發作時,可以用瀉心導赤散,用滾水沖服。如果同時出現腹瀉,則早晚用參苓白朮散,用糯米湯送服。若小便量少且頻尿,可能是水液流失到腸道,可用茯苓、車前子各等量,煎湯當茶喝。

如果服用寒涼藥物後,口瘡沒有好轉,可能是虛火上升,可以用理中湯加入肉桂,茯苓加倍,以降陽利水,陽氣下降則口潰瘍能痊癒,水液暢通則腹瀉能停止。

如果腹瀉時間長,可用八柱散,或四君子湯(針對氣虛)加入肉果、升麻。

仲景云:下利不止,以理中與之益甚,理中者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餘糧湯丸主之。瀉久不止,多變為痢,(詳痢門。)實者以厚朴枳實湯預防之,虛寒者四神丸。收澀之劑,固腸丸、訶子散皆治熱瀉,扶脾丸、桃花丸、訶子丸、赤石脂禹餘糧湯皆治寒滑。泄瀉久不止,不可離甘草、芍藥,為脾病也。

白話文:

仲景說:下痢不止,用理中湯來治療效果很好,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藥方,而這種下痢是在下焦發生的,可以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丸來治療。

瀉久不止,常常會變成痢疾(詳細內容請參閱痢疾部分)。如果是實證,可以用厚朴枳實湯來預防;如果是虛寒,可以用四神丸。

收澀藥物中,固腸丸、訶子散都用來治療熱瀉,扶脾丸、桃花丸、訶子丸、赤石脂禹餘糧湯都用來治療寒滑。

泄瀉久治不愈,不可缺少甘草和芍藥,因為這是脾臟疾病。

不可離白朮,為濕也。忌枳殼。為能寬腸也。忌當歸,為能滑腸也。(用補中益氣者白芍代之。)瀉已愈,至明年此月復發者,有積也。熱積大承氣湯,(見大便不通。)虛者保和丸(見傷飲食)加三稜、蓬朮之屬。寒積備急丸。(見傷飲食。)理中(見中寒)加茯苓、黃連,名連理湯,寒熱雜合而瀉者最宜。

(如暑瀉兼內傷生冷,或熱邪已解,而瀉仍不止,疑似之證,皆可服之。)凡瀉,津液既去,口必渴,小便多赤澀,未可便作熱論。(必初起即渴,即赤澀,乃為熱。)陰陽已分,瀉已止,而小便少者,此肺氣虛不能生水,補中益氣湯(見氣)加麥冬、五味。或腎陰虛而水自涸,六味丸(見虛損)加麥冬、五味。

白話文:

白朮不可缺少,因為它是針對濕氣的。忌用枳殼,因為它能通便。忌用當歸,因為它也能通便。可以用白芍代替當歸,因為白芍能補中益氣。如果瀉痢已癒,但到了明年同月又復發,就說明體內有積聚。如果是熱積,就用大承氣湯(如果大便不通)。如果是虛寒,就用保和丸(如果傷食)再加上三稜、蓬朮等藥。如果是寒積,就用備急丸(如果傷食)。如果體虛內寒,就用理中湯(如果中寒)再加上茯苓、黃連,稱為連理湯,這種寒熱雜合的瀉痢最適合服用連理湯。

凡是瀉痢,體內的津液流失,口渴、小便赤澀是正常的,不能就認為是熱證。只有從一開始就口渴、小便赤澀,才算是熱證。如果陰陽失調,瀉痢止住,但小便量少,這是肺氣虛弱,無法生津,要用補中益氣湯(針對氣虛)再加上麥冬、五味子。也可能是腎陰虛,導致水液虧損,要用六味丸(針對虛損)再加上麥冬、五味子。

或腎陽虛而陰無以化,八味丸。(見虛損。)若再行滲利,則小便益不行,而水入不消,腫脹之證反作矣。瀉脈必沉,宜細小,不宜大數實。下泄,上吐痰,皆不已,為上下俱脫,死。腹大脹,手足厥,利不止,形脫,死。

白話文:

意思是說,如果腎陽虛弱導致陰氣無法化生,就要使用八味丸治療。(詳細內容請參考虛損篇。)如果再繼續使用利尿滲濕的藥物,就會導致小便更加不利,水液無法代謝,反而加重水腫。脈象應該沉而細小,不宜出現有力且大的脈象。如果出現下瀉、上吐痰液等症狀,並且持續不止,就表示氣血兩虛,上下俱虛,會導致死亡。如果腹脹、手腳冰冷、腹瀉不止,身體虛弱,也會導致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