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7)
卷之二·雜症 (7)
1. 春溫
)此方雖內犯芒硝、大黃,然泄熱莫速於此,且分兩有限,不至太下,無傷也。前人云:溫熱證誤下不妨,誤汗則殆。硝黃,可用則用之,可不用則去之,是在臨證斟酌耳。風溫汗太多脈虛者,桂枝湯(見傷濕)合人參白虎湯。(見發熱。)溫病兼暑證,名溫毒,治法不出上條。
濕溫即溫病挾濕者,其證:身重、胸滿、多汗、兩脛冷,白虎湯加蒼朮、茯苓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雖然使用了芒硝、大黃這些瀉下的藥材,但沒有比這個更快瀉熱的了,而且它們的用量有限,不會過於瀉下,所以沒有傷害。前人說過:溫熱病即使誤用瀉下藥也沒關係,但如果誤用發汗藥就危險了。芒硝和大黃,可以使用就使用,可以不用就去掉,這要看臨證時的考慮。如果是風溫病,出汗太多、脈象虛弱的,可以用桂枝湯(參考傷濕篇)合併人參白虎湯(參考發熱篇)。溫病同時夾雜暑熱症狀,就叫做溫毒,治療方法和前面提到的一樣。
濕溫就是溫病夾雜濕邪,它的症狀是:身體沉重、胸悶、多汗、兩小腿發冷,可以用白虎湯加上蒼朮、茯苓。
2. 瘟疫病論
瘟疫非傷寒也,世醫誤以為傷寒矣。傷寒感天地之常氣,此感天地之厲氣也。邪自口鼻入,內不客臟腑,外不客經,舍於伏脊之內,去表不遠,附近於胃,乃表裡分界,是為半表半裡,《針經》)所謂橫連膜原是也。凡邪在經為表,在胃為里,今邪在膜原,正當經胃交關之所。
病之始發,凜凜惡寒,甚則厥逆,陽熱鬱極而通,則厥回而中外皆熱。始而惡寒,既而發熱,非若傷寒發熱而兼惡寒也。瘟初起,先憎寒後發熱,頭痛身疼,脈洪而數,其脈不浮不沉,蓋以邪在膜原故也。不可認為傷寒表證而發其汗,邪不在經,汗之徒傷。又不可下,邪不在裡,下之無益。
宜達原飲疏之,檳榔二錢,厚朴一錢,草果五分,知母一錢,芍藥、黃芩各一錢,甘草五分,午後溫服。上檳榔、厚朴、草果三味,消滯破結,協力並逐,使邪氣速離膜原。後四味為滋液和血、清燥和中之用。(按此湯初起可用,若病成熱熾,用此恐無濟。有表者宜用河間雙解散,無表者宜用東垣二聖救苦丹。
以及涼膈、白虎、黃連解毒、普濟消毒等劑。俱對證之藥,酌用可也。)其邪氣遊溢諸經不同,本方加減法:脅痛耳聾,寒熱。嘔而口苦,邪溢於少陽也,加柴胡(一錢);腰背項痛,邪溢於太陽也,加羌活(一錢);目痛,眉稜骨痛,眼眶痛,鼻乾,不眠,邪溢於陽明也,加乾葛(一錢)。若不見三陽經證,不必加藥,止照本方。
(以上論初起用達原飲。)
服此藥其邪不傳裡者,一二劑自解。其證候:頭痛身痛,發熱而復凜凜,但內無胸滿腹脹等證,穀食不絕,不煩不渴,此邪氣外傳,由肌表出。或自發斑消,或從出汗解。斑有斑疹、桃花斑、紫雲斑。汗有自汗、盜汗、狂汗之異。此病氣使然,不必較論,但求得斑、得汗為愈病耳。此邪自外傳,順證也,勿藥亦能自愈。
其有汗出不徹而熱不退者,宜白虎湯:生石膏、(一兩。)知母、甘草、(各五錢。)粳米(一撮)服此藥辛涼解散,或戰汗或自汗而解。蓋前服達原飲,毒結漸開,邪氣已離膜原,尚未出表,然內外之氣已通,故多汗、脈長洪數,故宜白虎辛涼散之也。其有斑出不透而熱不退者,宜舉斑湯:白芍、當歸、(各一錢。
)升麻(五分)、白芷、柴胡、(各七分。)穿山甲,(二錢炙黃。)水姜煎服。其有斑汗並行而熱不除者,宜白虎(合)舉斑湯。斑汗既愈,一二日或四五日後,依前發熱,無胸滿腹脹等證,脈洪而數,此膜原有隱伏之邪,發未盡也。勿藥,一二日間當仍自汗自斑而愈。未愈者,仍依前法治之,然亦少有,至於再三發者,更少有也。
(以上論邪傳表。)
若服達原飲而無汗無斑,外亦無頭疼身痛,惟胸膈痞滿,此邪傳裡也。有欲吐不吐者,有得少吐不快者,邪傳裡之上也,宜瓜蒂散吐之。甜瓜蒂(一錢)赤小豆(二錢)研、生梔仁(二錢),用水二鍾,煎至一鍾,後入赤豆煎至八分,先服四分,一時後不吐,再服,盡吐之。如未盡,煩滿尚存者,再煎服。
白話文:
瘟疫不是一般的傷寒,世上的醫生都把它誤認為傷寒了。傷寒是感受天地間正常的氣候變化所引起的,而瘟疫則是感受天地間強烈的戾氣所致。邪氣從口鼻進入體內,它既不侵犯內臟,也不侵犯經絡,而是停留在背脊內部,離體表不遠,靠近胃部,也就是體表與體內的分界處,屬於半表半裡的位置。《針經》所說的橫連膜原指的就是這裡。一般來說,邪氣在經絡為表證,在胃部為裡證,而現在邪氣在膜原,正好在經絡與胃部交界的地方。
疾病剛開始時,會感到非常寒冷,甚至會四肢冰冷、昏厥,當陽熱被壓抑到極點而通暢時,就會從昏厥中恢復,身體內外都感到發熱。開始時會感到怕冷,之後才發熱,這和傷寒那種發熱同時又怕冷的感覺不同。瘟疫初期,會先感到怕冷,然後才發熱,同時伴有頭痛、身體疼痛,脈搏會變得洪大而急促,脈象既不浮也不沉,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膜原的緣故。不能把它當作傷寒的表證來發汗,因為邪氣不在經絡,發汗只會徒勞損傷身體。也不能用瀉下的方法,因為邪氣不在體內,瀉下沒有任何幫助。
應該用達原飲來疏散邪氣,藥方包括:檳榔二錢、厚朴一錢、草果五分、知母一錢、芍藥一錢、黃芩一錢、甘草五分。在下午溫服。其中檳榔、厚朴、草果這三味藥能夠消除積滯、破除結塊,共同作用,使邪氣快速離開膜原。後面四味藥則有滋養體液、調和血液、清熱燥濕、調和脾胃的功效。(這個藥方在初期可以使用,如果病情已經發展到發熱嚴重,再用這個藥方恐怕沒有效果。如果還有表證,應該使用河間的雙解散;如果沒有表證,則應該使用東垣的二聖救苦丹。另外,像涼膈散、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、普濟消毒飲等藥方,都是針對不同病情的藥物,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。)由於邪氣在各個經絡遊走,情況不同,這個藥方可以根據需要加減:如果出現脅肋疼痛、耳聾、忽冷忽熱、嘔吐且口苦等症狀,說明邪氣蔓延到少陽經,可以加柴胡(一錢);如果出現腰背項部疼痛,說明邪氣蔓延到太陽經,可以加羌活(一錢);如果出現眼睛疼痛、眉骨疼痛、眼眶疼痛、鼻孔乾燥、失眠等症狀,說明邪氣蔓延到陽明經,可以加葛根(一錢)。如果沒有出現三陽經的症狀,就不需要加藥,直接使用原方即可。
(以上講的是初期使用達原飲的情況。)
服用這個藥方後,如果邪氣沒有傳入體內,服一兩劑就能自愈。病症表現為:頭痛、身體疼痛、發熱且又感到怕冷,但體內沒有胸悶腹脹等症狀,食慾正常,不感到煩躁口渴。這說明邪氣已經向外傳出,從肌膚表面排出,可能會自己出現斑疹然後消退,或者通過出汗來痊癒。斑疹有斑疹、桃花斑、紫雲斑等不同形態。汗液也有自汗、盜汗、狂汗的不同。這些都是疾病的自然表現,不需要過於計較,只要出現斑疹或出汗,就代表病情正在好轉。這種邪氣向外傳出的情況,是順利的病程,即使不吃藥也能自愈。
如果出現出汗不徹底,熱度不退的情況,應該使用白虎湯,藥方包括:生石膏(一兩)、知母、甘草(各五錢)、粳米(一撮)。服用這個藥方,可以通過辛涼的藥性來解散邪氣,可能會出現戰汗或自然出汗而痊癒。這是因為之前服用了達原飲,體內的毒素逐漸解開,邪氣已經離開膜原,但還沒有排出體表。然而,內外的氣機已經暢通,所以會出現大量出汗、脈搏洪大而急促的情況,因此適合使用白虎湯這種辛涼的藥方來驅散邪氣。如果出現斑疹發不出來,而且熱度不退的情況,應該使用舉斑湯,藥方包括:白芍、當歸(各一錢)、升麻(五分)、白芷、柴胡(各七分)、穿山甲(二錢,炙黃),用水煎服。如果斑疹和汗液同時出現,但熱度仍然不退,則應該使用白虎湯和舉斑湯合併使用。當斑疹和汗液都消退後,過一兩天或四五天,如果再次出現發熱,但沒有胸悶腹脹等症狀,脈搏洪大而急促,這說明膜原還有潛伏的邪氣沒有完全清除。不需要吃藥,過一兩天應該會再次出現自汗自斑而痊癒。如果沒有痊癒,仍然按照之前的辦法治療,不過這種情況很少見,至於反覆發作的情況就更少見了。
(以上講述的是邪氣向體表傳出的情況。)
如果服用達原飲後,沒有出汗、沒有斑疹,體表也沒有頭痛、身體疼痛的症狀,只有胸膈痞悶的感覺,這說明邪氣已經傳入體內。如果出現想吐又吐不出來,或者稍微吐了一些但不痛快的感覺,說明邪氣已經傳入體內的上部,應該使用瓜蒂散來催吐,藥方包括:甜瓜蒂(一錢)、赤小豆(二錢,研磨)、生梔子仁(二錢),用水兩碗煎至一碗,然後加入赤小豆煎至八分,先服用四分,過一會兒如果沒有吐,再服用剩餘的,直到吐出來為止。如果沒有完全吐乾淨,胸悶還在,就再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