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雜症 (8)

1. 瘟疫病論

如無瓜蒂,以淡豆豉二錢代之。此病飲食不能,胸膈煩而腹不滿,吐之則邪減,邪盡病自已。有心腹脹滿,不嘔不吐,或燥結便閉,或熱結旁流,或協熱下利,或大腸膠閉,邪傳裡之中、下也,宜承氣湯:大黃(五錢),厚朴(一錢),枳實(一錢),芒硝(二錢),若但上焦痞滿,無便結等病,去芒硝,即小承氣湯也。然雖無結糞,而大便黏膩極臭者,亦加之。

若不痞滿,止便結者,去厚朴、枳實,芒硝用二錢五分,加甘草一錢,即調胃承氣湯也。服此導去其邪,邪減病自減,邪盡病自已。有胸膈滿悶,心腹脹滿,下部熱結膠黏者,此上中皆病也。不可吐,吐之為逆,但用承氣湯,則上邪順流而下,嘔吐立止,脹滿漸除。其有吐後、下後既愈,二三日或四五日依前復發者,在上者仍用吐藥,在下仍用下藥。

此為再里之證,常事也。甚有三發者,亦少有。(以上論邪傳裡。)

若服達原飲後,或病失治,而三陽證悉具,里證亦具,又舌根先白胎,至此時根黃至中央,此表裡分傳也。其證:外則身熱頭痛,身疼,腰背項痛,眉稜痛,口苦耳聾,鼻乾;內則胸膈心腹滿悶,下部熱結。此瘟病常事也,斷不可強求其汗,宜用承氣湯先通其里,里邪去則氣通,乘勢盡發於肌表矣。若表裡證悉去而熱仍不退,(此膜原之邪未盡也。

)宜三消飲:檳榔、草果、厚朴、白芍、甘草、知母、黃芩、大黃、乾葛、羌活、柴胡、薑、棗煎服,調之可愈。服藥既愈,三兩日復發者,仍用三消飲復下復汗,如前而愈,此亦常事也。至有三發者,亦少有。若表邪多里證少,當治表兼治里,三消飲,大黃少用。若里證多表證少,但治里,或吐或下,表證自愈。

(以上論表裡分傳。)

若始病但發熱、頭痛、身疼、口苦、鼻乾,而內無里證,止宜達原飲加減法。若不見三經病,止於發熱,不用加法。繼而脈洪大數,自汗而渴,邪離膜原,未能出表也,宜白虎湯辛涼解散,脈靜身涼而愈。愈後數日依前發熱,仍宜達原飲。至後反加胸滿腹脹,不思食,煩渴,舌上刺等證,皆由表傳裡也,達原飲加大黃微利之。

久而不去,在上者用吐方,在下者用承氣下方。若始則發熱,漸加里病,既用承氣等湯下之,而里病除矣。數日內復發熱,反加頭痛身疼,此由里出表也,脈浮者宜白虎湯。下後熱減不甚,熱雖無,頭痛身疼,而三四日後精神不慧,脈浮者,亦宜白虎湯汗之。若服白虎湯不得汗者,因精液枯竭也,加人參,覆臥則汗解。

若大下後、大汗後,表裡證悉去矣,繼而一身盡痛,身如被杖,甚則不可轉側,周身骨寒而痛,(氣血虛故痛耳。)非表證也,當自愈。(以上論表裡遞傳。)

白話文:

如果沒有瓜蒂這種藥材,可以用淡豆豉二錢來代替。這種病會讓人吃不下東西,胸口和膈膜感到煩悶,但肚子卻不會脹滿,如果能吐出來,病邪就會減少,病邪排盡了,病自然就會好。如果出現心腹脹滿,卻吐不出來,也沒有想吐的感覺,或是大便乾燥堵塞,或是熱邪導致腹瀉但糞便像水一樣從旁邊流出,或是伴隨發熱的腹瀉,又或是大腸被堵塞無法排便,這些都是病邪從體表傳到身體內部中下部的現象,應該使用承氣湯來治療:大黃(五錢)、厚朴(一錢)、枳實(一錢)、芒硝(二錢)。如果只是上腹部感到痞悶,沒有便秘等問題,就去掉芒硝,使用小承氣湯即可。然而,即使沒有便秘,但大便非常黏膩而且惡臭,也要加入芒硝。

如果沒有痞悶的感覺,只是單純的便秘,就去掉厚朴和枳實,芒硝用二錢五分,加入甘草一錢,這就是調胃承氣湯。服用這些藥物來疏導排出病邪,病邪減少了,病情也會跟著減輕,病邪完全清除,病自然就會痊癒。如果胸膈感到悶脹,心腹脹滿,下腹部熱結且黏稠,這是上中下三處都有病的表現。這時候不能用催吐的方法,催吐反而會使病情加重,只能使用承氣湯,讓上部的病邪順著向下排出,嘔吐就會立刻停止,脹滿也會逐漸消除。有些人吐過、瀉過之後病情好轉了,但兩三天或四五天後又像之前一樣復發,這時,如果病在上部,就仍然要用催吐的藥物,如果病在下部,就仍然要用瀉下的藥物。

這是病邪再次進入體內的表現,是常見的情況。嚴重的甚至會復發三次,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。(以上論述病邪從體表傳入體內的情況。)

如果服用達原飲後,或是因為治療失當,導致三陽經的病症都出現了,體內也出現了病症,而且舌根先出現白色苔,這時候舌苔從根部開始變成黃色,一直蔓延到舌頭中央,這就是病邪從體表傳入體內的表現。它的症狀是:體表出現發熱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腰背和脖子疼痛、眉骨疼痛、口苦、耳鳴、鼻腔乾燥;體內出現胸膈和心腹悶脹,下腹部熱結。這是瘟疫常見的情況,絕對不能強行發汗,應該先用承氣湯來疏通體內,體內病邪清除後,氣血就能暢通,再趁勢將體表的病邪一併排出。如果體表和體內的病症都消除了,但發熱仍然不退,(這是病邪還殘留在膜原的緣故。)就應該使用三消飲:檳榔、草果、厚朴、白芍、甘草、知母、黃芩、大黃、葛根、羌活、柴胡、生薑、大棗煎服,調理後可以痊癒。服藥痊癒後,兩三天又復發的,仍要用三消飲來再次瀉下、發汗,像之前一樣治療就可以痊癒,這也是常見的情況。嚴重的也有復發三次的,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。如果體表的病邪多,體內的病邪少,就應該同時治療體表和體內,三消飲中的大黃要少用。如果體內的病邪多,體表的病邪少,就只要治療體內,可以催吐或瀉下,體表的病邪自然就會痊癒。

(以上論述病邪從體表和體內分開傳播的情況。)

如果一開始只是發熱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口苦、鼻腔乾燥,而體內沒有其他病症,就只適合用達原飲加減來治療。如果沒有出現三陽經的病症,只是發熱,就不需要加減藥物。接著,如果脈象變得洪大而數快,並且出現自汗和口渴,這是病邪已經離開膜原,但還沒能從體表排出,應該用白虎湯這種辛涼的藥物來解散病邪,脈象平和,身體涼爽後就會痊癒。痊癒後幾天又出現發熱,仍然適合用達原飲。等到之後反而出現胸悶腹脹、不想吃東西、煩躁口渴、舌頭上有芒刺等症狀,這些都是病邪從體表傳入體內的表現,應該在達原飲中加大黃來輕微地瀉下。

如果病邪久久不退,病在上部的就用催吐的藥方,病在下部的就用承氣湯這類瀉下的藥方。如果一開始只是發熱,後來逐漸出現體內病症,已經用承氣湯等藥物瀉下,體內病症已經消除了,但幾天內又出現發熱,反而出現頭痛和身體疼痛,這是病邪從體內又向體表移動的表現,脈象浮盛的,適合用白虎湯。瀉下後發熱減輕得不明顯,雖然不再發熱,但仍然頭痛身痛,並且三四天后精神不振,脈象浮盛的,也適合用白虎湯來發汗。如果服用白虎湯後不能發汗,是因為體內的精液枯竭了,要加入人參,然後覆蓋被子睡覺,這樣就能夠發汗痊癒。

如果經過大瀉、大汗之後,體表和體內的病症都消除了,接著全身都感到疼痛,身體像被鞭打過一樣,嚴重的時候連翻身都困難,全身骨頭都感到寒冷而疼痛,(這是氣血虛弱導致的疼痛。)這不是體表的病症,會自然痊癒。(以上論述病邪在體表和體內相互轉移的情況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