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9)
卷之二·雜症 (9)
1. 瘟病備用諸方
天行大頭,發熱頭項腫,或喉痹腫痛,芩連消毒湯:柴胡、甘草、桔梗、川芎、黃芩,、荊芥、黃連、防風、羌活、枳殼、連翹、射干、白芷。上方先入大黃,利去一二次後去之,加人參、當歸、牛蒡,姜煎服。
時行風瘟,寒熱,身頭痛,咳嗽,神朮散:藁本、羌活、甘草、白芷、細辛、蒼朮、川芎,薑、蔥煎。感冒聲啞,(是浪子瘟。)敗毒散:羌活、獨活、前胡、柴胡、枳殼、茯苓、川芎、乾葛、甘草、桔梗。
一鄉人皆感冒咳嗽,(亦是瘟。)用敗毒散。
一鄉人多發熱內熱,逐瘟湯:黃連(戊癸年倍)、黃芩(乙庚年倍)、黃柏(丙辛年倍)、甘草(甲己年倍)、山梔(丁壬年倍)、香附、紫蘇、(等分。)大黃,(三倍。)加硃砂、雄黃為丸。亦可湯,則冷服。
嵐瘴溪毒中人,病發則迷困躁狂,或聲啞,此敗血毒涎乘脾也。玄妙散:人參、枳殼、大黃、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。
腫頭傷寒,玄黃闢瘟丹:玄參、大黃、連翹、牛蒡(各一錢。),酒黃芩、酒黃連、(各二錢五分。)羌活、荊芥、防風(各五分)。石膏、桔梗、(各錢半。)甘草(一錢)食後,作二十次頻服。
蝦蟆瘟,類傷寒,身生濃泡疹子,防風通聖散:防風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連翹、薄荷、麻黃、(各四分。)石膏、桔梗、黃芩、(各八分。)白朮、梔子、荊芥、(各三分。)滑石、(二錢半。)大黃、芒硝、(各四分。)甘草。(一錢。)
白話文:
[瘟病備用各方]
-
若患天行大頭症,發熱且頭部和頸部腫脹,或喉嚨腫痛,可用芩連消毒湯:包括柴胡、甘草、桔梗、川芎、黃芩、荊芥、黃連、防風、羌活、枳殼、連翹、射干、白芷。這藥方先加入大黃,待排泄一兩次後去掉大黃,再加入人參、當歸、牛蒡,以生薑煎煮服用。
-
時行風瘟,有寒熱交替,頭痛身痛,咳嗽症狀者,可用神術散:包括藁本、羌活、甘草、白芷、細辛、蒼朮、川芎,以生薑、蔥白煎煮。
-
若因感冒而聲音嘶啞(這是浪子瘟的症狀),可用敗毒散:包括羌活、獨活、前胡、柴胡、枳殼、茯苓、川芎、幹葛、甘草、桔梗。
-
若一個鄉村的人普遍感冒咳嗽(這也是瘟疫的一種),使用敗毒散。
-
若一個鄉村的人多數發熱內熱,可用逐瘟湯:黃連(在戊癸年份加倍)、黃芩(在乙庚年份加倍)、黃柏(在丙辛年份加倍)、甘草(在甲己年份加倍)、山梔(在丁壬年份加倍)、香附、紫蘇(等分),大黃(三倍)。加入硃砂、雄黃製成丸藥,也可以煎成湯劑,需冷服。
-
若感染了山嵐瘴氣或溪毒,發病則會精神迷亂,煩躁不安,或聲音嘶啞,這是敗血毒涎影響脾胃的表現,可用玄妙散:包括人參、枳殼、大黃、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。
-
對於腫頭傷寒,可用玄黃闢瘟丹:玄參、大黃、連翹、牛蒡(各一錢),酒黃芩、酒黃連(各二錢五分),羌活、荊芥、防風(各五分),石膏、桔梗(各錢半),甘草(一錢)。飯後,分二十次頻繁服用。
-
若患蝦蟆瘟,類似傷寒,身上出現濃泡疹子,可用防風通聖散:防風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連翹、薄荷、麻黃(各四分),石膏、桔梗、黃芩(各八分),白朮、梔子、荊芥(各三分),滑石(二錢半),大黃、芒硝(各四分),甘草(一錢)。
2. 瘟疫雜病論
3. 汗論
不得汗,雖被覆火灼亦無,邪初發,定在半表半裡。至於傳變,有出表者,有入里者,有表裡分傳者。凡見有表復有里之病,必先攻裡,里邪去而後得汗。若裡氣壅滯,陽氣不舒,四肢且厥,安能氣液蒸蒸以達,長此,如水注閉其後竅,不能涓滴。凡見表裡分傳之證,務宜承氣,裡氣一通,不待發散,多有自能汗解。
不然者,雖大劑麻黃湯連進,非惟一毫無汗,且加煩躁矣。
戰汗,邪先表后里,忽得戰汗,經氣舒泄,當即脈靜身涼,煩渴頓除。若應下失下,氣消血耗,欲作戰汗,但戰而不汗者危,以中氣虧敝,但能陷降,不能升發也。次日當期復戰,厥回汗出者生,厥不回汗不出者死,以正氣脫,不勝邪也。戰而厥回無汗者,真陽尚在,表氣枯涸也,可使漸愈。
戰而不復,忽痙者必死。凡戰不可擾動,但可溫覆,擾動則戰而中止,次日當期復戰。(凡戰而汗不出,宜大劑歸、地加參內托。)
自汗,不因發散,自然汗出,邪欲去也。若身熱大渴,脈長洪而數,宜白虎湯,得戰汗方解。若下後得自汗,數日不止,熱甚汗甚,熱微汗微,此表有留邪,實病也,邪盡汗止。如不止者,柴胡湯佐之,表解汗當自止。設有三陽經證,當照前用本經藥加減法。若誤以認表虛自汗,用實表止汗之劑則誤矣。
有里證,時當盛暑,宜白虎湯。若面無神,唇刮白,表裡無陽證,喜飲熱,畏冷,脈微,忽自汗為虛脫。夜發晝死,晝發夜死,急當峻補,補不及者死。大病愈後數日,每飲食及驚動即汗,此表裡虛怯,宜人參養榮湯: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地黃、歸身、白芍、知母、陳皮、甘草,黃耆倍加。
盜汗,里證下後得盜汗者,內有微邪也。凡人目瞑,衛氣行於陰,今內有伏熱,兩陽相搏,則腠理開而盜汗出。若伏熱一盡,盜汗自止。如不止,柴胡湯佐之。柴胡(三錢)、黃芩(一錢)、陳皮(一錢)、甘草(一錢)、生薑(一錢)、大棗(二個),煎服。
愈後脈靜身涼,數日後反得盜汗及自汗,屬表虛,宜黃耆湯:,黃耆(三錢)、五味(三錢)、當歸、白朮、(各一錢。)甘草(五分。)仍不止,加麻黃根(一錢五分)。如有熱者屬實,不宜用此。
狂汗,邪將去而欲汗解,因其人稟素壯,陽氣盛,不能頓開,(三句當改云:陽浮盛於表,躁擾不寧。)忽然坐臥不安,發狂躁,少傾大汗而躁止,脈靜身涼,霍然而愈。
發斑,邪留血分,裡氣壅閉,則伏邪不得外透為斑。若下之,內壅一通,則衛氣疏暢,透表為斑,而邪外解矣。若下後斑漸出,不可更大下,設有宜下證,少與承氣湯緩緩下之。若復大下,中氣不振,斑毒內陷則危,宜托裡舉斑湯:白芍、當歸、(各一錢。)升麻(五分)、白芷、柴胡、(各七分。
白話文:
[汗的討論]
如果身體無法排汗,即使你蓋著被子或被火烤著,仍然不會出汗。疾病剛開始的時候,通常會在半表半里的狀態。當疾病轉化,有的會表現在外表,有的會深入體內,有的則是表裡同時出現。看到表裡同病的情況,必須先治療體內的病,體內的邪氣去除後才能出汗。如果體內氣血不順,陽氣無法運行,四肢就會冰冷,怎麼可能讓體內的氣和液體蒸騰出來呢?這種情況就像水道被堵住,無法流出。看到表裡同病的症狀,應該使用承氣湯,體內氣血一旦通暢,不需要刻意發汗,往往可以自己出汗解決問題。
如果不是這樣,即使大量服用麻黃湯,不但沒有汗,反而會更加煩躁。
戰汗,是邪氣先在表面,然後深入體內,突然間開始大量出汗,這是體內的氣血得到宣洩,脈象平穩,身體感覺涼爽,煩渴馬上消失。如果該用下法而沒有使用,氣血消耗過度,想排汗卻排不出來,這是很危險的,因為體內的中氣已經虛弱,只能向下沉,無法向上昇。第二天可能會再次出現戰汗的現象,如果四肢回溫且排汗,就有希望存活;如果四肢依然冰冷且不出汗,那就意味著死亡,因為正氣已經脫離,無法抵擋邪氣。如果排汗卻四肢不回暖,說明體內的真陽還在,只是表面的氣血已經乾涸,這種情況可以慢慢恢復。
如果戰汗後四肢不再回暖,突然發生抽搐,那必定會死亡。在戰汗期間,不要幹擾,只需保暖,幹擾可能會導致戰汗中斷,第二天可能再次出現戰汗。
自汗,不是因為發汗,而是自然出汗,這表示體內的邪氣正在排除。如果身體非常熱,口渴,脈象長而洪大且頻率高,應該使用白虎湯,只有戰汗後才會好轉。如果排便後自然出汗,連續幾天不停,熱度越高汗越多,熱度低時汗也少,這表示表面有殘留的邪氣,是真正的疾病,邪氣排除完畢,汗也會停止。如果不斷止,可以輔以柴胡湯,表面的邪氣排除,汗自然會停。如果有三陽經的症狀,應該根據前面的理論,使用對應的藥物,如果誤以為是表虛自汗,使用固表止汗的藥物,那就錯了。
盜汗,如果是體內的疾病,排便後出現盜汗,表示體內有微小的邪氣。人在閉眼休息時,衛氣會在體內運行,如果體內有潛藏的熱氣,兩個陽氣相互作用,就會導致毛孔打開,出現盜汗。如果潛藏的熱氣完全排除,盜汗自然會停止。如果不斷止,可以輔以柴胡湯。柴胡、黃芩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用水煎服。
病癒後,脈象平穩,身體感覺涼爽,幾天後反而出現盜汗或自汗,這屬於表虛,應該使用黃耆湯:黃耆、五味子、當歸、白朮、甘草,用水煎服。如果仍然不停,可以加入麻黃根。如果有熱感,屬於實證,不適合使用這個方法。
狂汗,邪氣即將排除,想要通過出汗的方式解決,但是由於個人體質壯碩,陽氣旺盛,無法立即排出,突然坐立不安,產生狂躁,短時間內大量出汗,狂躁停止,脈象平穩,身體感覺涼爽,病情突然好轉。
發斑,邪氣留在血液中,體內氣血堵塞,導致潛藏的邪氣無法通過斑點排出體外。如果使用排便的方式,體內的堵塞一旦通暢,衛氣就能順利流通,通過表面的斑點排出邪氣,邪氣就能從體外排除。如果排便後斑點逐漸出現,不可以再使用大量排便的方式,如果需要排便,可以少量使用承氣湯緩慢排便。如果再次使用大量排便的方式,中氣就會衰弱,斑毒就會向內侵襲,這是非常危險的,應該使用託裡舉斑湯:白芍、當歸、升麻、白芷、柴胡、穿山甲,用水、薑煎服。如果排便後斑點逐漸出現,再次使用大量排便的方式,斑毒就會再次隱藏,反而會導致循衣摸牀,脈象逐漸微弱,這是危險的信號,應該在原方中加入人參,如果補充不及時,就會死亡。如果在未排便前就出現斑點,如果需要排便,可以少量使用承氣湯緩慢排便。
熱結旁流,長期痢疾,清稀如水,無法通過出汗排除體內的濕氣。如果疫情期間沒有及時排便,或者伴有熱性下痢,脈象深沉,長期不排便,導致體內的津液枯竭,雖然後來排便,體內的疾病已經消失。脈象雖然浮起,應該出汗卻無法出汗,這就是津液流失而無法出汗。然而,體內的邪氣已經消失,只要能夠適量飲食,十幾天後,中氣就能順利流通。應該通過戰汗的方式解決。(可以滋養體內的陰氣,讓陰液充滿體內,自然就能出汗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