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三·雜症 (16)
卷之三·雜症 (16)
1. 關格
關格之說不一,而各有理。經謂寸口(即手寸關尺之總名)主中,(寸口本肺脈,屬臟,以候內。)人迎(在結喉旁,乃胃脈,屬腑,以候外)主外,兩者相應,大小齊等。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曰平人。(說見四診。)人迎一盛,(大於氣口一倍也。下仿此。)病在足少陽,一盛而躁,病在手少陽。
二盛,病在足太陽,二盛而躁,病在手太陽。三盛,病在足陽明,三盛而躁,病在手陽明。四盛,且大且數,(數即躁也。)名曰溢陽,(陽盛而溢。)為外格。(拒飲食不得入。)寸口脈一盛,病在足厥陰,一盛而躁,病在手厥陰。二盛,病在足少陰,二盛而躁,病在手少陰。
白話文:
關於關格的說法眾多,各有道理。經書上說,寸口(就是手寸關尺的統稱)主內,因為寸口是肺脈,屬臟,用來觀察內部;人迎(在喉結旁,是胃脈,屬腑,用來觀察外部)主外,兩者互相呼應,大小相等。春夏人迎略大,秋冬寸口略大,這叫做平人。人迎如果特別大,超過氣口一倍,則病在足少陽,如果特別大且躁,則病在手少陽。如果人迎比氣口大兩倍,則病在足太陽,如果比氣口大兩倍且躁,則病在手太陽。如果人迎比氣口大三倍,則病在足陽明,如果比氣口大三倍且躁,則病在手陽明。如果人迎比氣口大四倍,而且脈搏又大又快,稱為溢陽,屬於外格,患者會拒絕飲食。寸口脈如果特別大,則病在足厥陰,如果特別大且躁,則病在手厥陰。如果寸口脈比氣口大兩倍,則病在足少陰,如果比氣口大兩倍且躁,則病在手少陰。
三盛,病在足太陰,三盛而躁,病在手太陰。四盛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陰,為內關,(溲溺不通。)皆死不治。人迎、寸口俱盛四倍以上,命曰關格,與之短期。(按此皆以躁數為言,是主熱立論,乃舉隅之詞。觀其又一條云:必審按寒熱,以驗臟腑之病,可知此證有寒有熱矣。
)又謂五臟不和,則七竅(耳目口鼻)不通,(氣不通矣。)六腑不和,則留結為癰。故邪在腑,則陽脈不和,不和則氣留而陽盛矣。氣太盛,則陰脈不利,(此二句,當依《難經》云:邪在臟,則陰脈不利,接下不利則血留而陰盛,與上文邪在腑對講。今雲陽太盛則陰不利者,以見陰陽相關,彼此脈絡傳注之理,古人文字往往如此。
白話文:
如果三種脈象都盛,病在足太陰;三種脈象都盛且躁,病在手太陰。四種脈象都盛,而且脈搏又快又多,稱為溢陰,屬於內關,也會造成大小便不通,這些情況都難以治癒。如果人迎脈和寸口脈都比平常盛四倍以上,稱為關格,患者也活不久。雖然這些都是以脈象躁動和頻繁來判斷熱證,但也要根據寒熱情況來判斷臟腑的病症,所以這些症狀可能既有熱症也有寒症。
五臟不協調,就會導致七竅不通;六腑不協調,就會導致積聚成癰。如果邪氣在腑,陽脈就會不協調,不協調就會導致氣血停滯而陽氣過盛。陽氣過盛,就會導致陰脈不暢通。陰陽互為依存,彼此脈絡相互影響,古人的文字表達方式往往如此。
)不利則血留而陰氣盛矣。陰氣太盛,陽氣不能榮也,(氣血相和則榮茂,今血不行,而邪聚於陰經,則陽氣不能與通。)故曰關陽。(言閉關不使陽入也。)陽氣太盛,則陰氣不能榮也,故曰格陰。(拒格其陰不得入也。)陰陽俱盛,不得相榮,故曰關格,不得盡期而死。
按經言陰陽之邪,偏盛或俱盛,則其經脈不和,而見於人迎、寸口如此。後世獨診寸口,故秦越人以上魚為溢,(陽被陰格,脈從寸溢上魚際也。)為外關內格;(外陽為內陰所拒格,不得下通,如被關閉然。)入尺為覆,(陰被陽格,脈從尺覆,向臂上。覆,退卻之義。)為內關外格。
白話文:
如果氣血運行不順暢,血液就會停滯,導致陰氣過盛。陰氣過盛,陽氣就無法滋養身體。氣血和諧才能使身體健康,現在血液運行不暢,邪氣聚集在陰經,陽氣無法與之相通。因此稱為「關陽」,意思是關閉通道,不讓陽氣進入。
如果陽氣過盛,陰氣就無法滋養身體,因此稱為「格陰」,意思是阻擋陰氣,不讓它進入。陰陽都過盛,互相無法滋養,因此稱為「關格」,最終導致無法活到預期壽命而死亡。
根據經書記載,陰陽邪氣過盛,或單方面過盛,都會導致經脈失衡,在人迎脈和寸口脈上表現出來。後世只診寸口脈,因此秦越人將脈象向上溢出魚際稱為「溢」,代表陽氣被陰氣阻擋,脈象從寸口向上溢出魚際;將脈象在寸口處被阻擋,無法向下運行,如同被關閉一樣,稱為「外關內格」;將脈象從尺脈處反覆向上回到手臂,稱為「覆」,代表陰氣被陽氣阻擋,脈象從尺脈處反覆向上,退卻之意,稱為「內關外格」。
(陰被格不上通,如被關閉也。)仲景則謂,寸口脈浮而大,浮為虛,(正氣內虛,故外浮越。)大為實。(邪氣實也。)在尺為關,在寸為格,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(此與越人同意。越人以脈之長而有餘言,仲景以脈之大而有餘言,皆邪盛也。)又謂下微本大者。(下謂沉分,本謂尺言。
沉分脈微小,惟尺略大也。)則為關格不通,不得尿,(沉而微小,陰虛,尺大寒邪盛。虛寒無陽則不化,故小便不能出,不言格食者,省文也。)頭無汗者可治,有汗者死。(陽脫也。)又謂趺陽脈伏而澀,(伏則氣不行,澀則血不流,無以出納施化。)伏則吐逆,水穀不化,澀則食不得入,(血枯胃腕稿也。
白話文:
如果陰氣被阻礙無法通暢,就像被關閉了一樣。仲景認為,寸口脈浮大,浮表示虛弱,因為正氣不足所以外浮,大則代表實,因為邪氣盛。尺脈為關,寸脈為格,關脈不通則無法小便,格脈不通則會吐逆,這與越人醫學的觀點一致。越人說脈長而有餘,仲景說脈大而有餘,都是邪氣盛的表現。仲景還說,下微脈本大,下指的是沉分,本指的是尺脈,沉分脈微小,只有尺脈略大,則表示關格不通,無法小便,因為陰虛寒邪盛,虛寒無陽氣則無法代謝,所以小便不能排出。沒有提到格食是因為簡略了文字。頭部沒有汗可以治療,有汗則會死亡,因為陽氣脫落。仲景還說,趺陽脈沉伏而澀,沉伏表示氣血不通,澀則表示血液不流動,無法代謝。沉伏則會吐逆,水谷不化,澀則食慾不振,因為血枯胃腕損傷。
)名曰關格。(不言小便不通,亦省文也。上二條以尺、寸言,此以趺陽言也。)詳此二家所云,各有其理,亦推廣《內經》未盡之意也。又云岐子謂,關格為陰陽易位,蓋陽上陰下,定位也。今寒反在胸中,舌有白胎,而水漿不下,熱在丹田,而小便不通,曰關格。上寒治以熱,下熱治以寒。
若兼有寒熱,分主客治之,治主宜緩,治客宜急,此亦一說也。由此論之,則夫陽極於上,陰極於下,否隔不交者,當通其陰陽,轉否為泰,可知矣。又張景岳謂,《內經》謂人迎盛四倍以上,為有陽無陰;寸口盛四倍以上,為有陰無陽;二者俱盛四倍以上,為陽極於上,下焦無陽,陰極於下,上焦無陰,陰陽離絕。多由酒色傷其精氣,以致陽飛於上,陰走於下,脈浮豁無根,散大躁動如此,為欲脫危候。
白話文:
"關格"(不直接說明小便不通,是為了簡化文字)。這兩個段落都是用「足陽明胃經」的脈象來討論病情,深入理解這兩家的理論,各自都有其道理,並且擴展了《內經》的觀點。
岐伯認為,關格是因為陰陽的位置互換,陽氣在上,陰氣在下,這是固定的位置。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寒邪反而在胸中,舌頭上有白色的斑塊,表示水分不能吸收,熱氣在丹田,但小便卻無法排出,這就是關格的症狀。對於上部的寒冷,應以溫熱的方式治療;下部的熱氣,則應以冷涼的方式治療。
如果同時有寒熱的症狀,應分別處理主客,主症應緩慢治療,客症應迅速治療,這也是其中一種看法。從這些理論來看,當陽氣極度上升,陰氣極度下降,阻塞不交時,應該調和陰陽,使阻塞變為通暢,這就是理解的方式。張景嶽認為,《內經》提到人迎脈脈搏強大到四倍以上,表示只有陽氣沒有陰氣;寸口脈脈搏強大到四倍以上,表示只有陰氣沒有陽氣;兩者都強大到四倍以上,表示陽氣極度上升,下焦沒有陽氣,陰氣極度下降,上焦沒有陰氣,陽氣與陰氣相離。大多數情況是由於飲酒和房事傷害了精氣,導致陽氣飄升至上方,陰氣流動至下方,脈搏浮現且缺乏根基,散開且躁動,這是即將脫離危險的症狀。
凡見六脈如弦如革,洪大異常,而且躁數,脈動則身亦動,乳下之虛里及臍旁,皆有動氣,舂舂築築,與脈相應。上氣微喘,動作則甚,肢體無力。謂為虛損,則本無咳嗽失血等證,謂為痰火,則又無實邪發熱等證,此真陰敗竭,元海無根,最危之候也。彼不納食,不得小便,自有本證,與關格何涉哉?其說雖與前人異,然理甚精。
(按諸家皆就吐食不溺之證言,而無一定之脈,景岳則指定大數之脈言,而無吐食不溺之證,各如其說,施治可也。)
白話文:
如果看到六脈像弦線一樣緊繃,像皮革一樣僵硬,脈象洪大異常,而且跳動快速,脈動時身體也跟著晃動,乳房下方虛里處和肚臍旁都有氣體鼓動,像是在舂米或築牆一樣,與脈象相呼應。呼吸微弱,稍微活動就氣喘吁吁,四肢無力。這種情況不能說是虛損,因為沒有咳嗽、失血等症狀;也不能說是痰火,因為也沒有實邪發熱等症狀。這是真陰耗竭,元氣無根,非常危險的徵兆。患者不進食,也無法排尿,本來就存在這些症狀,和關格病有什麼關係呢?雖然這種說法與前人的觀點不同,但道理非常精妙。
2. 頭痛
頭為清陽之分,外而六淫之邪相侵,內而臟腑經脈之邪氣上逆,皆能亂其清氣,相搏擊致痛。須分內外虛實。實者,其人血氣本不虛,為外邪所犯,或蔽覆其清明,或壅塞其經絡,或內之實火上炎,因而血瘀涎滯,不得通行而痛,其痛必甚,此為實。虛者,其人氣血本虛,為外邪所犯,或內之濁陰上干,雖亦血瘀涎滯,不能通行,而搏擊無力,其痛不甚,此為虛。
(《準繩》謂真氣虛寒,遇外之寒濕所侵,血澀脈寒,捲縮緊急,引其小絡而痛,得暖則痛止。)實者,邪氣實而正氣不虛,可任攻。虛者,正氣自虛,而邪氣自實,補正仍須治邪。若邪亦不實,但補正則邪自退。六淫外邪,惟風寒濕三者,最能郁遏陽氣。火暑燥三者皆屬熱,受其熱則汗泄,非有風寒濕襲之,不為患也。
白話文:
頭部是陽氣上升聚集的地方,如果外邪入侵,或者內臟經脈的邪氣上逆,都會擾亂頭部的清氣,相互搏擊導致疼痛。需要區分內外虛實:實證是指原本血氣充盈的人,受到外邪侵襲,或者外邪阻礙頭部的清氣,或者阻塞經絡,或者內火上炎,導致血瘀痰滯,無法流通而疼痛,疼痛會很劇烈。虛證是指原本氣血虛弱的人,受到外邪侵襲,或者內部的濁陰上逆,雖然也會出現血瘀痰滯,無法流通,但由於力量不足,疼痛程度較輕。
《準繩》中提到,如果真氣虛寒,遇到外來的寒濕入侵,血液凝滯,經脈寒冷,收縮緊繃,牽引小血管而疼痛,只要溫暖就會止痛。實證是邪氣盛而正氣不虛,可以積極治療。虛證是正氣虛弱,邪氣盛實,需要補益正氣,同時還要治療邪氣。如果邪氣也不盛,只要補益正氣,邪氣就會自行退去。六淫外邪中,風寒濕三者最容易阻礙陽氣。火暑燥三者都屬熱,受到熱邪侵襲就會出汗,如果不是風寒濕入侵,就不會造成傷害。
然熱甚亦氣壅脈滿,而為痛矣。內邪不一,皆統於風,(風即氣之飄颺上升者。)以高巔之上,惟風可到也。故不論內外邪,湯劑中必加風藥以上引之。風藥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自地昇天者也,升麻、薄荷之類。痛如破,不能忍,蔓荊子。風在太陽,巔頂連頸強痛,脈浮緊,君羌活,加薑、蔥。
(蔥白宜連須用。)風在少陽,頭角痛,口苦,脈弦細,君柴胡,加薑、蔥。風在陽明,額痛連目,脈浮長,君白芷,加薑、蔥。少陰、太陰,脈至胸頸而還,故無頭痛。惟厥陰脈會巔頂,故巔痛,君藁本,如脈沉足冷,乾嘔吐沫,加吳茱萸、附子。用風藥者,由風木虛,不能升散,土寡於畏,得以壅塞而痛。
白話文:
如果熱度太高,就會導致氣血瘀滯,脈絡充盈,引起疼痛。各種內邪雖然不同,但都歸屬於風邪,因為風就是氣體飄揚上升的部分。頭頂最高,只有風才能到達。所以無論是內邪還是外邪,湯劑中都要加入風藥來引導它上升。風藥味道清淡,屬陰中之陽,從地升天的,比如升麻、薄荷。疼痛如裂,難以忍受,可以用蔓荊子。風在太陽經,頭頂連頸部疼痛劇烈,脈象浮緊,可以用羌活做君藥,再加入生薑、蔥。
蔥白最好連鬚一起使用。風在少陽經,頭角疼痛,口苦,脈象弦細,可以用柴胡做君藥,再加入生薑、蔥。風在陽明經,額頭疼痛連及眼睛,脈象浮長,可以用白芷做君藥,再加入生薑、蔥。少陰、太陰經脈只到達胸頸部就回流了,所以不會頭痛。只有厥陰經脈會合於頭頂,所以頭頂會疼痛,可以用藁本做君藥。如果脈象沉而足部冰冷,乾嘔吐沫,可以加入吳茱萸、附子。使用風藥是因為風木虛弱,不能升散,土氣不足以抵抗風邪,所以被風邪壅塞而導致疼痛。
(猶言少陽清氣不升,脾濕上壅不降耳。)故用風藥以散之。若疏散太過,服風藥反甚,(發散太過,清陽之氣愈虛,濁陰終不降,且表虛易招外侮。)宜補氣實表,順氣和中湯。凡外感頭痛,詳《傷寒論》。頭痛久不愈者,名頭風。頭風,頭面多汗,惡風,時止時發,先風一日則痛甚,至風日則少愈。
(清陽之氣被郁,故喜通而惡塞。風者,天氣之通者也。先郁後通,先風一日,正鬱極欲通之候也,欲通不通,故擾動而痛甚。至風日則天氣通,而人氣應之亦通,故少愈也。)由內有鬱熱,或痰火,毛竅常疏,風易入,外寒束內熱,閉逆為痛。醫用辛溫之藥散其標寒,雖暫效,以熱濟熱,病益深。
白話文:
意思是少陽清氣無法上升,脾濕向上堵塞,無法下降。因此用風藥來散開它。如果散得太過,服用風藥反而加重病情,因為散得太過,清陽之氣會更加虛弱,濁陰依然無法下降,而且表虛容易招來外邪。所以應該補氣固表,服用順氣和中湯。所有外感頭痛,詳細內容請參考《傷寒論》。頭痛很久不愈者,稱為頭風。頭風的症狀包括頭面多汗,怕風,時好時壞,在刮風前一天疼痛加劇,刮風當天則稍微減輕。
這是因為清陽之氣被鬱結,所以喜歡通暢,厭惡阻塞。風是天氣通暢的表現。先鬱結後通暢,在刮風前一天疼痛加劇,正是鬱結到極點,想要通暢的徵兆。想要通暢卻無法通暢,所以擾動而疼痛加劇。到了刮風當天,天氣通暢,人體之氣也隨之通暢,所以疼痛減輕。頭風的病因是由於體內有鬱熱或痰火,毛孔經常疏鬆,容易受風。外寒束縛內熱,閉塞不通,導致疼痛。醫生用辛溫的藥物散寒,雖然暫時有效,但以熱治熱,病情會更加嚴重。
宜瀉火涼血,佐以辛散,南星、蒼耳子、石菖蒲、天麻最當。頭風久不愈,恐損目,(邪害空竅。)澀脈主之。有痰加半夏,諸般頭痛並治。惟血虛頭痛(詳下)不宜,正巔頂痛者亦勿用。內傷頭痛,氣虛者耳鳴目眩,(清氣不升,陰火上衝。)九竅不利,(氣不能達於九竅也。
)自覺空虛,惡勞動,動則痛更甚,脈虛大,必包裹其頭乃少寧,四君子湯(見氣)加風藥。血虛頭痛,魚尾(眉尖後,近髮際)終日星星如細筋抽引,痛不甚,脈芤或數,善驚惕,當歸、川芎、連翹、熟地各二錢,水煎,泡薄荷末二錢、鼻吸其氣,候溫服,安臥效。或四物湯(見血)加風藥。
白話文:
應該用瀉火涼血的方法,配合辛散藥物,南星、蒼耳子、石菖蒲、天麻最適合。頭痛很久不癒,恐怕會傷眼睛,因為邪氣侵害空竅。澀脈是主要症狀。如果有痰,可以加半夏,各種頭痛都可以治療。但血虛引起的頭痛就不適合,頭頂疼痛者也不要用。內傷引起的頭痛,氣虛者會耳鳴目眩,因為清氣不能上升,陰火上衝。九竅不通,因為氣不能到達九竅。自覺虛弱,不喜歡活動,活動就更痛,脈象虛大,必須用藥包裹住頭部才能減輕疼痛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風藥。血虛頭痛,眉尖後靠近髮際的地方,整天像細筋抽動一樣,疼痛不嚴重,脈象虛弱或數,容易驚嚇,可以用當歸、川芎、連翹、熟地各二錢,水煎,泡薄荷末二錢,吸鼻子,等藥溫了再喝,躺下休息就有效果。也可以用四物湯加風藥。
氣血俱虛者,調中益氣湯(見勞倦)加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,神效。陰虛發熱,兩太陽穴作痛,此相火自下衝上,六味九(見虛損)。產後血瘀頭痛,膈熱上干也。熱厥頭痛,雖嚴寒猶喜風寒,在暖處或見煙火則甚,宜清上瀉火湯,後用補氣湯。頭目赤腫,胸膈煩悶,大便微秘,身半以下寒,足䯒尤甚,(此條詳寒熱篇上熱下寒條。
)既濟解毒湯(見寒熱)。痰厥頭痛,暈眩煩亂,噁心欲吐,半夏白朮天麻湯(見眩暈)。虛風內作,非天麻不治,痰非半夏不除,黃耆實表止自汗,人參補氣,二朮、澤瀉、茯苓除濕,橘皮調中升陽,炒曲、麥芽消食蕩胃,乾薑除寒,黃柏(酒炒)治伏火發燥。濕熱作痛,必昏重欲吐,兼眉稜骨痛,二陳(見痰)加風藥。
白話文:
氣血兩虛的人,可以用調中益氣湯,再加入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,效果很好。陰虛發熱,太陽穴疼痛,是相火從下往上衝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。產後血瘀頭痛,是熱氣往上衝的緣故。熱厥頭痛,即使嚴寒也喜歡風寒,在暖和的地方或靠近火就會加重,可以用清上瀉火湯,之後再用補氣湯。頭面紅腫,胸口煩悶,大便略微便秘,身體下半部發冷,腳尤其冷,可以用既濟解毒湯。痰厥頭痛,頭昏眼花,心煩意亂,噁心想吐,可以用半夏白朮天麻湯。虛風內襲,必須用天麻治療,痰必須用半夏去除,黃芪可以固表止汗,人參可以補氣,白朮、澤瀉、茯苓可以除濕,橘皮可以調中升陽,炒麥芽可以消食化積,乾薑可以除寒,黃柏可以治療伏火燥熱。濕熱頭痛,必定昏沉欲吐,還會伴隨著眉稜骨疼痛,可以用二陳湯再加上祛風藥。
傷食頭痛,胸膈痞塞,咽酸,噫敗卵臭,惡食,治中湯加砂仁一錢,或紅丸子,或平胃散(並見傷飲食)加枳實。傷酒頭痛,噁心,昏冒眩暈,葛花解酲湯。(見傷飲食。)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也。(寒濕上干。)過在足少陰太陽,甚則入腎,寒濕自經而入臟也。腎主骨髓,髓通腦,寒入骨髓,逆上至腦,阻礙清陽,故腦痛連齒,亦骨之餘也。
白話文:
吃壞東西導致頭痛,胸口悶塞,咽喉發酸,打嗝有臭雞蛋味,不想吃東西,可以服用中湯加砂仁,或服用紅丸子,或服用平胃散,加枳實。喝酒過度導致頭痛,噁心,頭昏眼花,可以服用葛花解酲湯。頭痛且頭頂疼痛,是因為下虛上實,寒濕向上侵犯。病症位於足少陰和太陽經脈,嚴重時會進入腎臟,寒濕沿著經脈進入臟腑。腎臟主掌骨髓,骨髓與腦相通,寒氣入侵骨髓,逆流向上至腦部,阻礙清陽之氣,因此頭疼連帶牙齒疼痛,這是因為頭骨也是骨骼的一部分。
(此几几乎真頭痛矣。)濕熱上乾者,必以苦吐之,輕者透頂散,搐鼻取涎。頭重如裹,由濕氣在頭,頭者輕清象天,清故輕也。濕者地之濁氣,濁故重也。外濕矇蔽故如裹,宜微汗,勿大汗,恐汗去濕留,紅豆搐鼻散。外有嗅毒頭痛,吃炒香附一味愈。真頭痛,手足寒至節,全腦連齒皆痛,旦發夕死,不治。
與黑錫丹,(見呃逆。)灸百會,猛進參、沉、烏、附或可生,然天柱折者必死。(真頭痛與真心痛皆寒證,陰滅陽也。)
白話文:
這幾種頭痛幾乎都是真的頭痛。濕熱上導致頭疼的人,一定要用苦寒之物吐出邪氣,症狀輕微的可以用透頂散,搐鼻取涎。頭重如裹,是因為濕氣停留在頭部,頭部輕清就像天空,清則輕;濕氣是地之濁氣,濁則重。外濕蒙蔽所以頭部感覺像裹着東西一樣,應該微微出汗,不能出大汗,以免汗去濕留,可以用紅豆搐鼻散。如果頭疼是因為外感毒氣所致,吃炒香附一味就能治癒。真正的頭痛,手腳冰冷到關節,整個頭部連牙齒都痛,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,無法治癒。可以服用黑錫丹,如果出現呃逆,就灸百會穴,猛進參、沉、烏、附也許可以救活,但是天柱骨斷裂的人一定會死。真正的頭痛和真心痛都是寒證,屬於陰氣滅絕陽氣衰敗。
偏頭痛。舊分右屬熱與痰,(熱用黃芩,痰用半夏、蒼朮。)以陽明胃腑居右,多熱多痰也。分左屬風屬血虛,以肝木主風居左,又左屬血也。(風用荊芥、薄荷,血虛用川芎、當歸、菊花。)然不必泥定。生蘿蔔汁,仰臥注鼻中,左痛注右,(左痛則左壅塞,雖注之亦不通,右通故可注,從右透左,則並通矣。)右痛注左。
蓽茇、(散熱。)豬膽(清熱)。搐鼻。川芎散、細辛散。川芎、柴胡為主,佐以蔓荊子、蒼耳葉、升麻、甘草、蔥、姜。大便秘,大黃下之。外用萆麻子五錢,大棗十五枚,搗成泥,塗綿紙上,箸捲成筒,去箸,納鼻中,良久下涕,痛止。又石膏二錢,牛蒡子二錢,為末酒下,飲大醉立愈。
白話文:
偏頭痛,過去認為右側偏頭痛是由於熱和痰引起的,治療上,熱證用黃芩,痰證用半夏和蒼朮。因為陽明胃腑位於右側,所以右側偏頭痛多半是熱證和痰證。左側偏頭痛則歸因於風和血虛,肝木主風,位於左側,而且左側也屬於血。風證用荊芥和薄荷治療,血虛用川芎、當歸和菊花治療。不過,也不必拘泥於此,可以用生蘿蔔汁仰臥注鼻中,左側疼痛就注入右側,右側疼痛就注入左側。因為左側疼痛時,左側鼻腔阻塞,即使注入藥汁也通不過,而右側通暢,所以可以從右側注入,藥汁會從右側穿透到左側,就能使左右兩側都通暢。
蓽茇可以散熱,豬膽可以清熱。如果鼻子抽搐,可以用川芎散和細辛散治療。川芎和柴胡是主藥,輔以蔓荊子、蒼耳葉、升麻、甘草、蔥和薑。如果便秘,可以用大黃瀉下。外用萆麻子五錢,大棗十五枚,搗成泥狀,塗在棉紙上,用筷子卷成筒狀,去掉筷子,塞入鼻中,過一會兒就會流出鼻涕,疼痛就會停止。另外,也可以用石膏二錢,牛蒡子二錢,研成粉末,用酒送服,喝到大醉,就能馬上治癒。
雷頭風。頭痛而起核塊,或頭中如雷鳴,(風動作聲,如籟之發。)清震湯。或不省人事,地膚子、生薑搗爛,熱酒沖服,取汗愈。子和用茶調散(見傷飲食)。吐之,後用神芎丸(見腫脹)下之,再服烏荊丸(見血),及愈風餅子之類。弱者用涼膈散,(見發熱。)消風散熱。
白話文:
雷頭風
雷頭風是一種頭痛,患者會感到頭部有核塊,或者頭中如雷鳴般響動(風的動作發出聲音,就像竹管發出的聲音)。可以服用清震湯治療。
如果患者昏迷不醒,可以用地膚子和生薑搗碎,用熱酒沖服,使其發汗,即可痊癒。
如果患者嘔吐,可以用茶調散(詳見傷飲食篇)來治療。嘔吐後可以用神芎丸(詳見腫脹篇)服用,再服用烏荊丸(詳見血篇),即可痊癒。
對於體弱者,可以用涼膈散(詳見發熱篇)治療,消風散則有助於去除熱氣。
痰熱生風作響,半夏(牙皂、薑汁煮過,一兩)、大黃(酒浸透,濕紙包煨,如是者三次,二兩)、白殭蠶、連翹、橘紅、桔梗、天麻(各五錢)、片芩(酒炒,七錢)、薄荷葉(三錢)、白芷、青礞石、粉草(各一錢),為末,水浸蒸餅丸,綠豆大,臨臥茶吞二錢,以痰利為度,後服清痰降火之藥。氣挾肝火作響,加味逍遙(見郁)最當。
亦有如蟲響者,名天白蟻,茶子為細末吹鼻。
白話文:
痰熱引起風邪,導致聲音嘶啞,可以用半夏(用牙皂和薑汁煮過,一兩)、大黃(用酒浸透,再用濕紙包起來煨,如此重複三次,二兩)、白殭蠶、連翹、橘紅、桔梗、天麻(各五錢)、片芩(用酒炒過,七錢)、薄荷葉(三錢)、白芷、青礞石、粉草(各一錢),磨成粉末,用水浸泡蒸餅做成丸藥,大小如綠豆,睡前用茶水送服兩錢,直到痰液順暢為止,之後再服用清痰降火的藥物。如果聲音嘶啞是肝火旺盛導致,則應該加服味逍遙散。
另外,如果聲音嘶啞聽起來像蟲子叫,叫做天白蟻,可以用茶籽研磨成細粉,吹入鼻中。
大頭痛。頭腫如斗,俗云大頭瘟,天行疫氣所發。頭面赤腫,或發疙瘩。先發鼻額屬陽明,先發耳前後屬少陽,先發腦後及項屬太陽。若三陽俱受邪,則各處併發,治戒急下。(恐遺高分之邪。)當先緩後急,退熱、(芩、連等。)消毒,(連翹、鼠黏子、板藍根之類。)緩緩治之。
(細口呷,或食後服,或酒炒使上升不速下,皆緩之義。)候大便熱結,上焦之邪熱皆降聚於中州,乃下之,三承氣(見大便不通)選用。此毒若結塊不散,必成膿,外用柏葉和蚯蚓糞泥搗敷。或井底泥調大黃、芒硝末亦可。赤腫結核,䤵針出血愈。頭搖掉眩屬風熱,風火主動也,羌活、川芎、白芷、藁本、蒼朮、細辛、甘草、天麻。
白話文:
頭痛劇烈,頭部腫脹如斗,俗稱大頭瘟,是由於流行的疫氣所引起的。頭面部發紅腫脹,可能出現疙瘩。如果先從鼻子和額頭開始,屬於陽明經受邪;先從耳朵前後開始,屬於少陽經受邪;先從後腦勺和頸部開始,屬於太陽經受邪。如果三陽經都受到邪氣侵襲,則各部位會同時發病。治療時要謹慎,不可急於瀉下,以免將上焦的熱邪排出體外。應該先緩和後急救,退熱、清熱解毒,慢慢治療。
如果出現大便熱結,說明上焦的邪熱已經下降聚積在中焦,這時就可以瀉下,可以使用三承氣湯,根據大便不通的程度選擇不同的藥方。如果毒氣結塊不散,就會化膿,可以用柏樹葉和蚯蚓糞泥搗碎外敷。也可以用井底泥調和黃連、芒硝末外敷。如果出現紅腫結塊,可以用針刺出血,有助於痊癒。頭部搖晃、頭暈目眩,屬於風熱,是由風火主動所致,可以用羌活、川芎、白芷、藁本、蒼朮、細辛、甘草、天麻等藥物治療。
若因肝腎二經血虧,致火炎生風,須養血。又凡人內有痛則頭搖,心絕則頭搖,狀如煙煤,直視者死。痙病亦頭搖。
頭風屑。羅謙甫謂肝風盛,金來克之,使頭有雪皮。(難解。大抵風熱上蒸,其液干,則化為白屑耳。)大便實,瀉青丸(見中風),虛者人參消風散。
眉稜骨痛。或外邪郁成風熱,上攻於腦,從目系過眉骨,下注於目。(目繫上屬於腦,過眉骨也。)或內之風熱濕痰上攻,選奇湯主之。(風熱者,清上散痰,二陳加酒芩、白芷。風寒羌烏散。)肝虛者,才見光明,眼眶骨痛,生熟地黃丸。(肝血虛火旺也。)肝經停飲,發則眉骨痛,眼不可開,晝靜夜劇,(濕為陰邪,故夜病甚。
白話文:
如果因為肝腎兩條經脈血氣虧損,導致內火旺盛生風,就必須要滋養血液。另外,人體內部如果有疼痛,就會頭部搖晃,心臟停止跳動也會頭部搖晃,看起來像煙灰一樣,眼睛直視的人就會死亡。抽搐症也會出現頭部搖晃。
頭部出現頭皮屑,羅謙甫認為是肝風盛行,金屬可以克制它,所以頭上會有像雪一樣的頭皮屑。(這段很難理解。大致上是因為風熱向上蒸發,體液乾燥,就會變成白色的頭皮屑。)大便乾燥,可以使用瀉青丸治療(見中風篇)。虛弱的人可以用人參消風散。
眉骨疼痛,可能是外邪鬱積成風熱,向上侵犯腦部,從眼睛的經脈經過眉骨,向下流到眼睛。(眼睛的經脈向上連接到腦部,經過眉骨。)也可能是體內的風熱濕痰向上侵犯,選奇湯可以治療。(風熱可以使用清上散治療,痰則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酒芩、白芷治療。風寒可以使用羌烏散治療。)肝臟虛弱的人,只要看到強烈的光線,眼眶骨就會疼痛,可以用生熟地黃丸治療。(這是因為肝血不足,導致內火旺盛。)肝經停滯了水分,就會出現眉骨疼痛,眼睛無法睜開,白天症狀輕,晚上症狀重。(濕氣屬於陰邪,所以晚上症狀比較嚴重。)
)導痰湯(見痰),或小芎辛湯加半夏、橘紅、南星、茯苓。
白話文:
對於有痰症狀,可以考慮使用「導痰湯」,或者在「小芎辛湯」中加入半夏、橘紅、南星、茯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