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4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雜症 (44)

1.

)曰支飲。(水停於胸,在心肺之側,如木之旁枝也。按此四飲,乃隨其部位分言耳。)又謂:心下有留飲,(久而不去名留。)背寒冷,如掌大,(阻遏心陽故背寒冷。)脅下痛引缺盆,(留於脅則礙肝氣,故脅痛。缺盆為十二經道路,故引及之。)咳嗽則轉甚。(氣逆也。

)胸中有留飲,其人短氣(肺氣被迫也)而渴,(水阻氣不布,不能化生津液,故胸雖停水,而咽喉則干也。)四肢歷節痛,(留於身體則塞經絡,故肢痛。由此推之,留於脾分則腹腫身重,留於腎部則囊、足脛腫,理必然矣。此言留飲,及下文言伏飲,乃上四飲之總綱也。

)又謂:膈上病痰,(飲留膈上,伏而不出,煎煉成痰也。)滿喘咳吐,(留伏日多,故胸滿。肺氣被迫,而喘咳且吐痰也。)發則寒熱,背痛腰冷,(發,謂伏而發也。今之值秋寒,或感春風而發。發則喘滿,咳吐痰多,寒熱,背痛腰疼,俗名吼喘病者此也。)目泣自出,(咳甚則肺葉舉,而目泣自出也。

)振振身瞤,(喘咳甚則身動,即抬肩搖身也。)必有伏飲。(伏而難攻也,比留為更甚矣。)又謂:水停心下,甚者則悸,(心氣為水所逼,而跳動不寧也。)微者短氣。脈雙弦者寒也,皆大下后里虛。偏弦者飲也,先渴後嘔,(言飲本偏弦,若大下里虛,虛寒相搏,變為雙弦也。

氣被水阻,不能化生津液,故渴。)小半夏茯苓湯,此屬飲家。(言平日多飲之人也。)又謂:嘔家本渴,(嘔家,謂非因停水而嘔者,乃別病也。嘔傷津液,故本應作渴。)渴者為欲解。(病從嘔去,故雖渴亦為欲解也)。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飲故也,(此辨證之法,言卒然嘔吐,則未知其為別病之嘔歟?抑留飲之吐歟?則以嘔後渴、不渴辨之。渴者是別病之嘔,不渴者乃留飲之嘔也。

留飲未嘔之先亦渴,而嘔後反不渴者,以嘔則水稍去而氣稍通,能布化生津也。)小半夏湯。又謂:心下痞,半夏加茯苓湯。臍下悸,(水停心下,則心下悸而痞塞。若停臍下,則臍下悸也。)吐涎沫,(觀此則上文所謂嘔者,為涎沫可知。)眩,(水逼火上浮也。)五苓散(見傷濕。

)又謂:短氣,有微飲,(水停心下,甚者為悸,微者短氣。)當從小便去之,桂苓朮甘湯、腎氣丸即八味丸。(《金鑑》云:呼出為陽,心肺主之;吸入為陰,肝腎主之。若呼之氣短,是心肺之陽為水所礙,用苓桂朮甘湯,益上氣以行水。若吸之氣短,是肝腎之陰為水所礙,用腎氣丸,溫陽以行水。

按呼出氣自下而上,故屬心肺。呼氣短者,言水在上焦,阻礙上焦呼吸之氣,致令喘促也。乃舉呼以該吸,非單言呼也。吸氣仿此,勿泥看。)又謂:脈浮而細滑,傷飲。(初病未深之診。)脈沉者,有留飲。(《經》云:沉潛水蓄。是也。病深之診。)病者脈伏。(沉甚為伏。

白話文:

支飲:這是指水液停留在胸腔,位於心臟和肺臟的旁邊,就像樹木的旁枝一樣。這些飲證(支飲、留飲、伏飲等)只是根據水液停留的部位來區分而已。

留飲:指停留在心下的水飲,時間久了不消散就稱為留飲。會導致背部感覺寒冷,像手掌那麼大一片範圍,這是因為水飲阻礙了心陽的運行。脅肋下方會疼痛,而且疼痛會牽引到鎖骨上方的缺盆穴,因為水飲停留在脅肋會阻礙肝氣運行,缺盆是經絡的通道,所以會牽引到那邊。咳嗽會使症狀更加嚴重,是因為氣機上逆的緣故。

胸中有留飲,人會感到呼吸短促(因為肺氣被壓迫),而且會口渴(水飲阻礙氣機運行,無法產生津液,所以胸腔雖然有水,但咽喉反而會乾燥)。四肢的關節會疼痛,因為水飲停留在身體裡會阻塞經絡。由此推論,如果水飲停留在脾臟,就會腹部腫脹、身體沉重;如果停留在腎臟,就會陰囊、腳踝和小腿腫脹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這裡說的「留飲」,以及下面說的「伏飲」,是總括上面說的四種飲證的總綱。

伏飲:指水飲停留在膈膜之上,潛伏而不發,經過煎熬煉化就形成痰。會出現胸悶、氣喘、咳嗽且吐痰,因為水飲停留太久。病情發作時會出現發冷發熱、背痛腰冷等症狀,這是指潛伏的病邪發作。現在秋天感受到寒冷,或春天吹到風都可能發作。發作時會氣喘、胸悶、咳嗽、吐很多痰、發冷發熱、背痛腰疼,俗稱「吼喘病」的就是這種情況。眼睛會不自主流淚,是因為咳嗽太厲害,導致肺葉上舉而眼睛流淚。

身體會不由自主地顫抖,這是因為喘咳太厲害導致身體搖晃,也就是聳肩搖身。這種情況必定有伏飲存在,因為伏飲難以攻克,比留飲更嚴重。還有一種情況,水飲停留在心下,嚴重時會心悸,因為心氣受到水飲壓迫而跳動不安;輕微時則會感到呼吸短促。脈象呈現雙弦的通常是體寒的表現,多是因為大瀉之後導致體內虛寒。脈象偏弦的通常是有飲證,會先口渴然後嘔吐(表示飲證本來是偏弦,如果大瀉後導致體內虛寒,虛寒相互搏擊就會變成雙弦)。

氣機被水飲阻礙,無法產生津液,所以會口渴。可用小半夏茯苓湯治療,這種情況通常是平時就喜歡多喝水的人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嘔吐的人本來應該口渴(指不是因為停水而嘔吐的情況,而是其他疾病導致的嘔吐。嘔吐會傷津液,所以本應口渴)。如果口渴,表示病情將要好轉(因為嘔吐的病因解除)。如果反而不口渴,那是因為心下有支飲停滯的緣故,這是辨別病症的方法。如果突然嘔吐,要區分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嘔吐,還是留飲引起的嘔吐,可以用嘔吐後是否口渴來判斷。口渴的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嘔吐,不口渴的是留飲引起的嘔吐。

留飲在還沒嘔吐前也會口渴,嘔吐後反而不渴,是因為嘔吐使水液稍微減少,氣機稍微通暢,能夠產生津液。這種情況可以用小半夏湯治療。如果心下感覺痞塞,可以用半夏加茯苓湯治療。如果肚臍下方出現跳動,是因為水飲停留在心下,會導致心下悸動且痞塞,如果停留在肚臍下方,則會肚臍下方跳動。會吐出清稀的唾液,由此可知前面所說的「嘔」指的就是吐出清稀的唾液。還會出現頭暈目眩,是因為水邪逼迫火氣上浮。可用五苓散來治療(具體請參見傷濕篇)。

呼吸短促,表示有輕微的水飲停留在體內,(水飲停留在心下,嚴重會心悸,輕微會呼吸短促)。應該從小便排出,可以用桂苓朮甘湯、腎氣丸(也就是八味丸)。《金鑑》說:呼氣是陽氣,由心肺主管;吸氣是陰氣,由肝腎主管。如果呼氣時感覺呼吸短促,表示心肺的陽氣被水邪阻礙,可以用苓桂朮甘湯來增強上焦的氣機,促進水液的運行。如果吸氣時感覺呼吸短促,表示肝腎的陰氣被水邪阻礙,可以用腎氣丸來溫陽以促進水液的運行。

呼氣的氣是從下往上走的,屬於心肺。呼氣時感覺呼吸短促,表示水邪在上焦,阻礙了上焦的呼吸之氣,導致喘促,這裡舉呼氣來概括吸氣,並非單指呼氣。吸氣的情況與此相似,不要過於執著於字面意思。

脈象浮而細滑,表示是初期患上飲證(病情還不深的表現)。脈象沉,表示體內有留飲(《黃帝內經》說:沉潛,表示有水蓄積。這是病情深入的表現)。病情嚴重時,脈象會伏(沉脈更嚴重稱為伏脈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