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45)
卷之二·雜症 (45)
1. 痰
)其人慾自利,(水欲去,不上出而嘔,則下行而利。)此為留飲欲去也。雖利,心下續堅滿,(乃伏飲盤結不得去,可知。)甘遂半夏湯。(甘遂、甘草並用,激之使出。因已利,故佐芍藥以約斂之,不令亡陰。)又謂:水在肝,脅下支滿,嚏而痛。(氣動則水動,而衝擊作痛。
)水在腎,心下悸。(心,當作臍。)又謂:支飲腹滿,(原文作胸滿,從《金鑑》改之。)厚朴大黃湯。又謂:腹滿,口舌乾燥,腸間有水氣,(即水聲。)己椒藶黃丸。(防己、椒目導飲從小便出,大黃、葶藶推飲從大便下,前後分消也。)又謂:脈沉弦者,懸飲內痛,十棗湯。
(見腫脹。)又謂:溢飲當發汗,大小青龍湯。又謂:肺飲脈不弦,但苦喘短氣,不能臥,(肺飲即支飲。)葶藶大棗湯。(見哮喘。)又謂:膈間支飲,喘滿心下痞堅,(自胸連膈盤結實甚。)面色黧黑,(水邪深結之色。)脈沉緊,得之數十日,醫吐下之不愈,(盤結可知。
)木防己湯(見喘)主之。(方中用參,以吐下後傷正也。)虛者即愈,(得參補之,故愈。)實者三日復發,復與。不愈,去石膏(惡其寒)加芒硝(開結)、茯苓(下滲)。又謂:脈弦數,有寒飲,(外寒而內鬱熱,故脈弦數也。)冬夏難治。(冬用熱藥,則妨其內之熱;夏用寒藥,則妨其外之寒也。
然不必泥。)又謂:久咳數歲,(詳下乃支飲漬肺而咳也。)脈弱可治,(久病脈應弱。)脈大數者死,脈虛必苦冒,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。(氣虛停飲則清陽不升,故昏冒如有物蔽之,即傷濕首如裹之義。)治屬飲家。(言不從咳嗽門治法也。按《金匱》所言停飲證,當與水腫門參看。
)
張子和謂:飲當去水,溫補轉甚。蓋寒飲在中,反以熱藥從上投之,為寒所拒,水濕未除,反增心火,火既不降,水反下注,其上焦枯,其下寒慄,當依《內經》留者攻之,十棗(見腫脹)、神祐(見腫脹)之屬為宜,次以淡劑流其餘蘊,以降火之劑開其胃口,自愈。
白話文:
這個人如果想要自我恢復,體內的水想要排出,但如果沒有往上從口中嘔吐出來,就會往下從大小便排出。這表示體內有積液想要排出。雖然排泄了,但心窩下方仍然感到持續的脹滿堅硬,這是因為積液盤踞在體內無法排出。這種情況可以用甘遂半夏湯來治療。(甘遂和甘草一起用,可以刺激體內積液排出。因為已經有排泄,所以佐以芍藥來收斂,避免陰液過度流失。)
還有一種情況是,當水液停留在肝臟時,肋骨下方會感到脹滿,打噴嚏時會感到疼痛。(這是因為氣機運行帶動了水液,衝擊而引起疼痛。)當水液停留在腎臟時,心下(應為肚臍)會有心悸的感覺。
另外,如果因支飲導致腹部脹滿(原文是胸滿,根據《金鑑》改正),可以用厚朴大黃湯來治療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,腹部脹滿,口舌乾燥,腸道間有水氣的聲音,可以用己椒藶黃丸來治療。(防己和椒目引導積液從小便排出,大黃和葶藶推動積液從大便排出,前後分開消除。)
還有一種情況是,脈搏沉而弦,表示體內有懸飲且內部疼痛,可以用十棗湯治療。(症狀可見於腫脹。)
還有一種情況是,溢飲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可以使用大小青龍湯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,肺飲的脈象不弦,但會感到喘氣、呼吸短促、無法平躺(肺飲即支飲),可以用葶藶大棗湯治療。(症狀可見於哮喘。)
還有一種情況是,膈膜間有支飲,會感到喘滿,心窩下方脹硬,(從胸部連到膈膜,積液盤踞得很嚴重。)面色發黑(這是水邪深結的表現),脈搏沉而緊,這種情況持續數十天,醫生用過催吐和瀉下的方法都沒能治好(可以知道是積液盤踞)。可以用木防己湯(症狀可見於喘)來治療。(方子裡使用人參,是因為吐下後會損傷正氣。)如果體質虛弱,服用後就會痊癒(因為人參可以補氣),如果體質強壯,三天後又會復發,需要再次服用。如果還沒痊癒,就去掉石膏(因為它性寒),加入芒硝(開通阻塞)和茯苓(利水滲濕)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,脈搏弦數,表示體內有寒飲(體外有寒氣,體內鬱積熱氣,所以脈象弦數)。這種情況在冬天和夏天都難以治療。(冬天用熱藥,會妨礙體內的熱;夏天用寒藥,會妨礙體外的寒。但不必拘泥於此。)
還有一種情況是,長期咳嗽數年(詳情如下,是支飲浸潤肺部引起的咳嗽),脈象虛弱可以治療(久病脈搏應該虛弱),如果脈搏大而快則會死亡。脈搏虛弱必然會感到頭暈,這是因為這個人原本胸中就有支飲。(氣虛導致水飲停滯,清陽之氣無法上升,所以會感到頭暈,像是被東西遮蔽住一樣,這是濕氣困住頭部的表現。)治療上屬於飲證的範疇。(表示不應該按照咳嗽的治療方法治療。)以上所說的停飲證,應當與水腫的相關內容一起參考。
張子和認為:治療飲證應該去除體內的水分,如果用溫補的方法反而會更嚴重。因為體內有寒飲,如果反過來用熱藥從上往下投藥,會被寒氣所阻礙,水濕沒有去除,反而會增加心火,心火無法下降,水液反而會往下注,上焦會變得枯燥,下焦會感到寒冷顫抖。應該按照《內經》裡說的,有停滯的就要攻破它,可以使用十棗湯(症狀可見於腫脹)或神祐丸(症狀可見於腫脹)之類的方劑,其次用清淡的藥物來疏通剩餘的積液,用降火的藥物來打開胃口,自然就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