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六·諸方(上) (4)
卷之六·諸方(上) (4)
1. 防風散
防風(去蘆),麻黃(去節),人參(去蘆),芎藭,附子(炮,去皮臍),桂心,黃耆(去蘆),赤茯苓(去皮),酸棗仁,白朮,獨活(去蘆),桑白皮(銼),羚羊角屑(各七錢半),甘草(炙,半兩),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中盞,姜五片,煎至六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。
白話文:
【防風散】
內容如下:防風(去除蘆頭部分)、麻黃(去除節部)、人參(去除蘆頭部分)、芎藭、炮製過的附子(去除外皮和臍部)、桂心、黃耆(去除蘆頭部分)、赤茯苓(去除外皮)、酸棗仁、白朮、獨活(去除蘆頭部分)、桑白皮(切碎)、羚羊角屑(以上各七錢半)、甘草(炒過,半兩)。以上藥材需研磨成適宜煮湯的大小。
每次服用時取四錢藥材,加入一碗水,再放入五片薑,煮至只剩下約六分之水量後,濾掉藥渣,趁溫熱時服用,服用時間不受限制。
2. 五味子湯
五味子,杏仁(炒,去皮尖),桂心(各半兩),防風,炙甘草,赤芍藥,川芎(各一兩),川椒(二錢半),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半,去滓溫服,不拘時。
白話文:
【五味子湯】
所需材料如下:五味子、杏仁(先炒過,然後去掉外皮和尖端)、桂心(以上三種各需半兩)、防風、炙甘草、赤芍藥、川芎(這四種各需一兩)、川椒(需二錢半)。
製作方法:將上述所有材料切碎或磨細,每次取五錢份量,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下一杯半水量,然後濾掉渣滓,趁溫熱服用,服用時間不限。
3. 獨活散
獨活(去蘆),附子(炮,去皮臍),當歸(去蘆),防風,天麻,桂心(各一兩),川芎,甘菊花,枳殼(去穰,麩炒),山茱萸(去核),黃耆,丹參(去蘆),牛膝(酒浸),萆薢(酒浸),甘草(炙),細辛(去苗),菖蒲,白朮(各半兩),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,無時。
白話文:
【獨活散】
所需藥材如下:獨活(去除蘆部)、附子(炮製後,去皮和臍部)、當歸(去除蘆部)、防風、天麻、桂心,以上藥材各取一兩;川芎、甘菊花、枳殼(去除穰部,用麩炒過)、山茱萸(去核)、黃耆、丹參(去除蘆部)、牛膝(用酒浸泡)、萆薢(用酒浸泡)、甘草(經過炙烤)、細辛(去除苗部)、菖蒲、白朮,這些藥材各取半兩。
將上述藥材切碎或磨成適當大小,每次服用時取四錢,加入一盞半的水,放入五片生薑,煮沸至剩下一盞的水量,濾去殘渣後溫熱飲用,不限定服用時間。
4. 地黃飲子
熟地黃,巴戟(去心),山茱萸(去核),蓯蓉(酒浸,焙),石斛,附子(炮),五味子,白茯苓菖蒲,遠志(去心),官桂,麥門冬(去心,各等分),上為末,每服三錢,生薑五片,棗一枚,薄荷七葉,水一盞半,煎八分服,無時。
白話文:
【地黃飲子】
成分包括:熟地黃、巴戟(需去除心部)、山茱萸(需去掉核)、蓯蓉(需先用酒浸泡後烘培)、石斛、附子(需炮製)、五味子、白茯苓、菖蒲、遠志(需去除心部)、官桂、麥門冬(需去除心部),以上藥材各取相等份量。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約三錢,再加入五片生薑、一顆棗子和七片薄荷,並倒入一盞半的水,煎煮至剩八分水量即可服用,不限定服用時間。
5. 清心湯
連翹(四兩),大黃(酒浸),芒硝,甘草(各二兩),梔子(炒黑),黃芩(酒炒),薄荷(各一兩),黃連(八錢),麥冬(去心,五錢),每服四錢,竹葉、燈心煎。
白話文:
【清心湯】
藥材如下:連翹(160克),大黃(經過酒浸泡),芒硝,甘草(以上三種各80克),炒至黑色的梔子,黃芩(兩者皆經過酒炒,各40克),薄荷(40克),黃連(32克),麥冬(去除心部,20克)。每次服用時,取上述藥物共16克,與竹葉和燈心一同煎煮服用。
6. 瀉心湯
黃連,大黃,黃芩(各一錢)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[瀉心湯]的配方在現代白話文中是:使用黃連、大黃、黃芩(每種藥材各三公克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7. 防風通聖散
(此方加人參、地黃、羌活、獨活、天麻、細辛、全蠍、黃柏、黃連,亦名至寶丹,乃中風之專方也。)
防風,荊芥,連翹,麻黃,薄荷,川芎,當歸,白芍(炒),白朮,山梔(炮黑)大黃(酒蒸),芒硝(各五錢),黃芩,石膏,桔梗(各一兩),甘草(二兩),滑石(三兩),加生薑、蔥白煎。自利去硝、黃,自汗去麻黃加桂枝,涎嗽加薑製半夏。
白話文:
[防風通聖散]
(如果在此處方中加入人參、地黃、羌活、獨活、天麻、細辛、全蠍、黃柏、黃連,這個處方也會被稱為至寶丹,是專門用於中風治療的處方。)
處方成分包括: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麻黃、薄荷、川芎、當歸、炒過的白芍、白朮、炮製成黑色的山梔、經過酒蒸的大黃、芒硝,以上每種藥材用量皆為五錢;黃芩、石膏和桔梗,每種藥材用量為一兩;甘草用量為二兩;滑石用量為三兩。煎煮時應加入生薑和蔥白。如果出現自行排泄的情況,應去掉芒硝和大黃;若出現自發性出汗,應去掉麻黃並加入桂枝;若有咳嗽多痰的情況,可加入薑製的半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