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四·雜症 (13)
卷之四·雜症 (13)
1. 狂癲癇
狂者,猖狂剛暴,裸體詈罵,不避親疎,甚則持刀殺人,逾垣上屋,飛奔疾走,不問水陸,多怒不臥,目直叫呼,時或高歌大笑,妄自尊貴,妄自賢智者是也。癲者,如醉如囈,或悲或泣,或笑或歌,言語有頭無尾,穢潔不知,左顧右盼,如見鬼神,有時正性復明,深自愧沮,少頃狀態覆露者是也。
癇者,發則昏不知人,卒倒無知,口噤牙緊,將醒時吐痰涎,甚則手足抽搐,口眼相引,目睛上視,口作六畜之聲,醒後起居飲食皆若平人,心地明白,亦有久而神呆者,然終不似癲狂者常時迷惑也。(諸中卒僕似之,而僕時無聲,醒時無涎沫)《內經》論狂為陽證,其詞不一而足,病為火邪無疑。觀傷寒熱入胃府,往往發狂可見。
白話文:
狂、癲、癇三種病症的中醫解說:
狂者,表現為行為猖狂暴躁,裸體罵人,不分親疏,甚至持刀殺人,翻牆越屋,瘋狂奔跑,不顧水陸,動輒發怒,無法入睡,雙眼直視,大聲叫喊,有時放聲高歌大笑,自以為尊貴,自以為聰明。
癲者,就像喝醉酒或做夢一樣,忽而悲傷哭泣,忽而歡笑唱歌,言語顛三倒四,不分清潔污穢,東張西望,好像看見鬼神一樣,有時會恢復正常,深感羞愧沮喪,但不久又會重現病態。
癇者,發作時昏迷不醒,突然倒地,嘴巴緊閉,牙齒緊咬,將要清醒時會吐出唾液,嚴重者會手腳抽搐,口眼歪斜,眼睛往上看,發出像牲畜一樣的聲音,清醒後生活起居飲食都正常,心智清醒,但也有久病神志呆滯者,但終究不像狂者那樣總是神志不清。
(其他類似病症:突然昏倒,但沒有聲音,清醒後沒有唾液。)
《內經》認為狂病是陽證,表現方式很多,病因是火邪無疑。觀察傷寒病熱邪入侵胃府,常常會導致發狂,由此可見。
然傷寒乃暴病,不過一時火熱乘心,心神狂越,熱除則已。若經年累月病狂不省者,則豈徒火之為哉?必有痰涎迷留心竅,乃成固疾也。蓋火氣乘心則心血必虛,兼之心神浮越,不守其舍,以故痰涎得乘虛入踞耳。癲亦同此而痰火不甚,不似狂之火盛而暴也。癇病亦屬痰熱,而有發有止,則痰未入心,不過伏於心下,氣動則發而上乘,氣平則止而下退,與癲狂之痰常迷心竅者異矣。三證各別,皆屬於熱。
而《難經》以癇為癲,有重陽者狂。重陰者癲之說。於是後人以癇為陰寒之證,亦有分癇為陰陽二證,以陰癇為寒者。夫癇證,或因誤治而轉為虛寒者有之,未有初起即屬陰寒者。劉宗厚謂:陰陽癇,如小兒急慢驚。陽癇不因吐下,由痰熱客心胃間,因驚而作。(舊有胎癇之說,謂兒在母胎,母受驚恐,驚氣傳子,生後尚未即發,因遇大驚,與所受於母之驚氣相搏而作,作則神越舍空,痰得入心而成此疾。劉氏說本此。
白話文:
然而傷寒是一種突然發作的疾病,只是短時間內火熱之氣侵犯心臟,導致心神狂亂,熱退自然就會好。如果經過多年,病患仍然神志不清,這就不仅仅是火热之气的作用了,必定是痰涎阻塞心窍,形成慢性疾病。因为火气侵犯心脏,会导致心血虛弱,而且心神躁動不安,無法安於其位,所以痰涎得以乘虛而入,占据心窍。癫病也和这类似,只是痰火不严重,不像狂病那样火热旺盛而突然发作。癇病也属于痰热,但它发作有规律,时而发作时而停止,是因为痰还没有进入心臟,只是停留在心下,气机运行时就向上发作,气机平静就向下退去,这与癫狂病的痰常年阻塞心窍有所不同。这三种病症各有特点,都属于热证。
而《难经》将癇病归为癲病,认为阳气盛者发狂,阴气盛者发癫。因此后人将癇病视为阴寒之证,也有人将癇病分为阴阳两种,将阴癇病视为寒证。其实,癇病有时候会因为治疗不当而转为虛寒,但是并没有一开始就属于阴寒的。刘宗厚说:阴阳癇病,就像小孩的急惊慢惊一样。陽癇病不是因为吐泻引起的,而是由于痰热停留在心胃之间,因为惊吓而发作。以前有胎癇的说法,说的是孩子在母胎的时候,母亲受到惊吓,惊气传给孩子,孩子出生后没有立即发病,等到遇到重大惊吓时,和母亲传来的惊气相撞而发病,发病时神志恍惚,痰进入心臟,就形成了這種病。劉氏的說法也是基於此。
)若熱盛,雖不驚亦作,治宜寒藥。陰癇亦本痰熱,因寒涼攻下太過,變而成陰,宜溫平補胃燥痰之藥。若謂不因壞證而有陰陽之分,則是指痰熱所客臟腑表裡淺深而言,癇病豈本有陰寒者哉?按《難經》謂脈居陰部,(尺也。沉分亦是。)而反見陽脈者,(常見浮滑長大數脈。
)為陽乘陰也。(陰虛陽入乘之,主發熱。)脈雖時浮滑而長,此為陰中伏陽也。(陽脈雖暫時一見,不如乘陰之常見,然此為陰中伏陽,至夏必病矣。)脈居陽部,而反見陰脈者,為陰乘陽也。(主惡寒。)脈雖時沉澀而短,此為陽中伏陰也。(至冬必病。原文錯簡,今訂正。
白話文:
若患者熱症嚴重,即使不驚恐也會發作,應當使用寒涼藥物治療。陰癇也源於痰熱,若因過度寒涼攻下導致體質轉寒,則應以溫平補胃燥痰的藥物治療。若說癇病不因虛證而有陰陽之分,指的是痰熱所侵犯的臟腑表裡、淺深不同而已,癇病本身並非有陰寒之症。根據《難經》記載,脈象位於陰部(尺脈、沉脈、分脈皆屬之),卻出現陽脈(浮、滑、長、大、數脈),這是陽氣乘虛入陰的表現,主發熱。雖然脈象偶爾出現浮滑長等陽脈特徵,但這是陰中伏陽的表現,夏季必然會發病。脈象位於陽部,卻出現陰脈(沉、澀、短脈),這是陰氣乘虛入陽的表現,主惡寒。雖然脈象偶爾出現沉澀短等陰脈特徵,但這是陽中伏陰的表現,冬季必然會發病。
)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,(不論陰陽部皆見陽脈,為重陽;皆見陰脈,為重陰。)其說如此。然《難經》又云:癲病始發,意不樂,直視僵仆,(癲只癡呆,無直視僵仆。直視僵仆,乃癇證也。《難經》以癇為癲,故其詞如此。)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。既云三部陰陽俱盛,則重陰者癲一言,固未可泥定矣。
治狂,《內經》謂:宜奪食。以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也。生鐵落飲、抱膽丸。陽明實則下之,當歸承氣湯(見大便不通),後用黃連解毒湯(見喜。)吐痰,瓜蒂散;下痰,清心滾痰丸。(並見痰。)病久而虛者,寧志膏、一醉膏、靈苑辰砂散。蓋此病少臥,衛氣不行於陰,故陽盛陰虛今昏其神,使得睡則衛氣得入於陰,陽不偏盛,陰不偏虛,陰陽均平矣。《經》謂:悲哀動中則傷魂,(魂屬陽,主動主升。
白話文:
古人認為,身體陽氣過盛的人容易發狂,陰氣過盛的人容易發癲。但《難經》又說,癲病發病初期,患者會表現出不快樂、直視、僵硬、倒地等症狀,而這些症狀其實是癇症的表現,而不是癲症。《難經》將癇症誤認為癲症,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描述。因為癲症患者的脈象表現為三部陰陽俱盛,所以說陰氣過盛就一定是癲症,這個說法並不一定可靠。
治療狂症,《內經》認為應該限制飲食。因為食物進入身體後會滋養陰氣,而陽氣會因此增長。可以用生鐵落飲和抱膽丸來治療。如果陽明經實熱,可以用當歸承氣湯來瀉下(如果患者大便不通);瀉下後可以用黃連解毒湯來治療(如果患者出現喜悅情緒)。如果患者有痰,可以用瓜蒂散來吐痰,可以用清心滾痰丸來化痰(如果患者有痰)。如果病程長久導致虛弱,可以用寧志膏、一醉膏和靈苑辰砂散來治療。狂症患者通常睡眠少,導致衛氣無法正常運行到陰分,造成陽盛陰虛,神志昏迷。所以要讓患者多睡,這樣衛氣才能進入陰分,陽氣不會過盛,陰氣也不會過虛,陰陽才能平衡。古籍記載,悲傷會影響脾臟,進而傷魂魄,魂魄屬陽,具有主動和升發的功能。
悲哀則斂抑,違其性故為傷。)故狂當以喜勝之。又謂:喜樂無節則傷魄,(魄主靜主降,喜則氣浮越故傷。)故狂當以恐騰之。按此係舉七情之致狂者言耳,夫致狂亦多端矣。
治癲,星香散(見中風)加石菖蒲,人參,和竹瀝、薑汁,下壽星丸。或湧去痰涎,後服寧神之劑。因驚而得者,抱膽丸。思慮所致者,酒調天門冬地黃膏,多服取效。鬱金七兩、明礬三兩為末,簿荷汁,丸桐子大,每服五六十丸,湯水任下,最能去心竅郁痰。孫兆治一僧,令食鹹物使渴,與藥,調酒飲之,愈。
白話文:
悲傷會讓氣息收斂壓抑,違背了人體的本性,因此會造成傷害。所以治療狂躁症應該用歡樂來克服。又說:過度歡樂會傷及魄,因為魄主靜主降,而歡樂會讓氣浮躁上揚,因此會造成傷害。所以治療狂躁症應該用恐懼來鎮壓。這些都是說明七種情志導致狂躁的道理,其實導致狂躁的原因有很多種。
治療癲癇,可以用星香散(見中風)加上石菖蒲、人參,再配合竹瀝、薑汁,服用壽星丸。也可以先清理痰涎,之後再服用寧神藥物。因為驚嚇導致的癲癇,可以用抱膽丸治療。思慮過度導致的癲癇,可以用酒調天門冬地黃膏,多服用就會有效。鬱金七兩、明礬三兩磨成粉末,用薄荷汁做成丸藥,每服五六十丸,用湯水送服,最能去除心竅鬱結的痰。孫兆治好了一個僧人,讓他吃鹹的東西,讓他口渴,然後給他藥,用酒調服,病就治好了。
問其治法,曰:醫能安神矣,而不能使神昏得睡,此乃靈苑辰砂散也,人不能用耳。若脈乍大乍小,乍有乍無,忽而如平人,忽而如雀啄、屋漏、遐遊、魚翔,此鬼祟也。秦承祖灸鬼法,及針鬼宮等十三穴。(見針灸。)
治癇,趙以德曰:癇疾淺者,止在經脈,氣不通,眩運仆倒;深者,入腎,邪留於陰不行,不行則陰氣蓄滿,鬱極乃發,發則相火自下逆上,填塞其聲音,惟迫其羊鳴者一二聲而出,遍身之涎沫皆迫而上胸臆,流於口,諸經脈筋骨皆不勝其沖逆,故卒倒無知,少頃火氣退散乃醒,不治則邪不散,遂成常證。《經》謂:癲者(《內經》亦以癇為癲,宜當癇字看。
白話文:
問起治療方法,醫生說:能安神,卻不能使神志昏沉而睡著,這就需要用到靈苑辰砂散,但普通人不能使用。如果脈象忽大忽小,忽有忽無,一會兒像正常人,一會兒像雀啄、屋漏、神遊、魚翔,這是鬼祟作祟。秦承祖的灸鬼法,以及針灸鬼宮等十三個穴位,都可以用來治療。(詳見針灸部分。)
治療癲癇,趙以德說:癲癇病症輕微的,只停留在經脈,氣血不通暢,就會頭昏眼花,跌倒昏迷;嚴重的,會侵入腎臟,邪氣停留在陰經,不能流通,不通暢就會積聚陰氣,陰氣鬱積到極點就會發作。發作時,相火從下往上逆流,堵塞聲音,只能發出像羊叫一樣的一兩聲,全身的唾沫都向上衝到胸臆,流入口中,所有經脈、筋骨都承受不住衝逆之氣,所以突然昏倒失去知覺,一會兒火氣散去才醒來。不治療的話,邪氣不會散去,就會變成常態。醫書上說:癲狂(《內經》中也把癲癇稱為癲狂,應該理解為癲癇)就是這樣。
)氣下泄,及發如狂者死。蓋邪入於陰者,陰氣滿,閉塞於下而逆上,令氣下泄,則腎氣下脫故死。又心之陽不勝其陰氣之沖逆,陽氣暴絕,故如狂亦死也。然不可一概論,蓋陰脫者尺脈不應,如狂者寸脈不應,若尺寸俱盛,則是陰陽俱實,不可斷為必死也。先身熱瘛瘲,驚啼叫呼乃發,脈浮,病在腑也,為陽癇易治。
先身冷,不驚掣,不啼呼,忽然而發,脈沉,病在臟,為陰癇難治。久則有六畜之聲,反折上竄,聲如犬吠屬肝;目瞪口呆,聲如羊叫屬心;直視腹滿,聲如牛叫屬脾;驚跳反折,聲如雞鳴屬肺;如屍,吐沫,聲如豬叫屬腎。然治法則一,總以行痰為主,逐痰飲:南星、半夏、竹瀝、薑汁、栝蔞、殭蠶、天麻、龍齒、石菖蒲、遠志,加附子少許。犬加柴胡,羊加黃連,牛加白芍,雞加黃芩,豬加知母。
白話文:
氣往下泄,而且發狂的人會死。因為邪氣入侵陰氣,陰氣充盈,在下焦閉塞而逆流向上,導致氣往下泄,腎氣下降脫落而死。同時,心臟的陽氣不能抵擋陰氣的衝擊逆襲,陽氣突然消失,所以像發狂一樣也會死。但不能一概而論,因為陰氣脫落的人尺脈不應,發狂的人寸脈不應,如果寸尺脈都旺盛,則陰陽俱實,不能斷定必死。
之前身體發熱,抽搐、驚叫、呼喊然後發病,脈象浮,病在腑,屬於陽癇,比較容易治療。
之前身體冰冷,不驚嚇抽搐,不哭喊,突然發病,脈象沉,病在臟,屬於陰癇,比較難治。時間久了,會有六畜的聲音,身體反折向上竄動,聲音像狗叫屬肝;眼睛瞪大,嘴巴呆滯,聲音像羊叫屬心;直視腹部飽滿,聲音像牛叫屬脾;驚跳反折,聲音像雞叫屬肺;像屍體一樣,吐口水,聲音像豬叫屬腎。
但是治療方法一樣,總是以行痰為主,使用逐痰飲:南星、半夏、竹瀝、薑汁、栝蔞、殭蠶、天麻、龍齒、石菖蒲、遠志,再加上附子少許。狗加柴胡,羊加黃連,牛加白芍,雞加黃芩,豬加知母。
痰盛必用吐,先一餐勿食,次早搗茶子煎湯,束小腹飲之即葉。虛者先補後攻。妙功丸、(久而有蟲亦用此丸。)妙香散、(見心痛。)牛黃丸、楊氏五癇丸選用。晝發灸陽蹺,夜發灸陰蹺,為二蹺能行下焦之氣也。(二蹺為病主癲癇,見奇經八脈。)各二七壯。凡灸癇,必須先下之乃可灸,否則氣不通能殺人。
平旦發者足少陽,晨朝發者足厥陰,日中發者足太陽,黃昏發者足太陰,人定發者足陽明,半夜發者足少陰,加引經藥。愈後,痰熱藥中加養血寧神之品。脈虛弦屬驚,沉數屬實熱。虛者脈宜虛緩,若急實沉小,或虛而弦急,皆難治。
白話文:
痰多就要用藥物來化痰,先禁食一餐,隔天早上用茶籽搗碎煎湯,綁住腹部喝下,就會有效果。體虛的人需要先補氣,再用藥物治療。妙功丸、妙香散、牛黃丸、楊氏五癇丸可以選用。白天發病就灸陽蹺穴,晚上發病就灸陰蹺穴,因為這兩個穴位能疏通下焦的氣血。每個穴位灸27壯。凡是灸治癲癇,一定要先瀉下才能灸,否則氣血不通會危及生命。
早上發病屬於足少陽經,清晨發病屬於足厥陰經,中午發病屬於足太陽經,黃昏發病屬於足太陰經,晚上發病屬於足陽明經,半夜發病屬於足少陰經,需要加入引經藥物。病癒後,痰熱藥中要加入養血寧神的中藥。脈象虛弦屬於驚恐,沉數屬於實熱。虛症的脈象應該虛緩,如果脈象急實沉小,或虛而弦急,都比較難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