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四·雜症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·雜症 (2)

1.

脾開竅於口。胃筋脈夾口,胃經血氣少,兩吻多紋畫。大陽脈夾口,交人中。

口苦,心熱,黃連、生地、麥冬、丹皮必用。膽熱則膽汁上溢亦苦,柴胡、龍膽草、生甘草、棗仁、茯神、生地。口淡,胃熱,石斛、石膏、竹葉、青黛、濕盛加白朮、半夏、茯芩。又大瀉後多有口淡者,不可作熱治。口甘,脾熱,白芍、山梔、蘭草、花粉、黃連。口咸,腎熱,六味湯(見虛損)加玄參、知、柏。

白話文:

脾臟經絡與嘴巴相連。胃部的筋脈與嘴巴相連,胃經血氣不足,嘴巴周圍就會出現很多皺紋。太陽經絡與嘴巴相連,在人中穴交匯。

嘴巴發苦,心火旺盛,就要用黃連、生地、麥冬、丹皮。膽熱膽汁上溢也會引起口苦,要用柴胡、龍膽草、生甘草、棗仁、茯神、生地。嘴巴發淡,胃熱,要用石斛、石膏、竹葉、青黛,濕氣重還要加白朮、半夏、茯芩。大瀉後也可能出現口淡,不可用溫熱的藥物治療。嘴巴發甜,脾熱,要用白芍、山梔、蘭草、花粉、黃連。嘴巴發鹹,腎熱,要用六味湯加玄參、知母、柏子仁。

口酸,肝熱,柴胡、黃連、膽草,逍遙散、越鞠丸。(並見郁。)口辛,肺熱,桔梗、山梔、黃芩、桑皮、二冬、沙參。

口常流涎,脾胃熱,津溢也,清胃散。(見齒。)亦有脾虛不攝者,六君子(見氣)加益智妙。亦有腎熱者,六味丸(見虛損)加知、柏。

口乾澀,火盛津虛,大忌五苓、星、半。五味為君,加二冬、白芍、生甘草、人參、烏梅。又用黃芩、葛根、(生津)防風、薄荷、(二味疎風。按風,即熱也。)栝蔞。(去痰不用星、半而用此,取潤惡燥也。)又生津方神效。

白話文:

嘴巴發酸是肝火旺盛的表現,可以用柴胡、黃連、膽草等藥材治療,也可以參考逍遙散和越鞠丸。如果嘴巴發苦,則可能是肺熱,可以服用桔梗、山梔、黃芩、桑皮、二冬、沙參等藥材。

嘴巴經常流口水,可能是脾胃積熱導致津液外溢,可以使用清胃散治療。也可能是脾虛不能收攝津液,可以服用六君子湯加益智。如果伴隨腎熱,則可以在六味丸的基礎上加知母和柏子仁。

嘴巴乾澀,多半是火氣過盛、津液不足,忌用五苓散、星砂、半夏等藥材。可以用五味子為君藥,再搭配二冬、白芍、生甘草、人參、烏梅等藥材治療。也可以使用黃芩、葛根、防風、薄荷、栝蔞等藥材,其中防風和薄荷可以疏散風熱,栝蔞可以潤燥化痰,不用星砂、半夏。另外,生津方效果也很顯著。

口瘡,熱與痰上盛也。口舌狀如無皮,曰口瘡;糜爛,曰口糜。實熱者可用寒涼,金花丸、涼膈散、(見發熱。)升麻飲之類。西瓜漿最妙,冬月西瓜皮燒灰,噙。黃連散去熱涎。亦有虛熱者,脾胃氣虛下陷,鬱而成火,上炎所致,補中益氣湯(見氣)。加竹葉、花粉。若下焦虛寒,逼其無根之火上炎者,八味丸引火歸元,外用生附子末,唾調塗足心。

白話文:

嘴巴裡生瘡,是因為體內熱氣和痰濕過盛。嘴巴和舌頭表面像是沒有了皮,叫做口瘡;如果潰爛了,就叫做口糜。如果體內有實熱,可以用寒涼藥物治療,例如金花丸、涼膈散、升麻飲等。西瓜汁是最好的選擇,冬天可以用西瓜皮燒成灰,含在嘴裡。黃連散可以去除熱痰。也有一些人是因为脾胃虚弱,气虚下陷,郁积成火,上炎导致的口疮,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竹叶、花粉治疗。如果下焦虛寒,逼迫沒有根基的火氣上炎,可以用八味丸引火归元,外用生附子末,用唾液調和塗在腳心。

若腎水虛火炎者,六味丸加知、柏。晡熱、夜熱,血虛也,八物(並見虛損)加丹皮、五味、麥冬。口破,色紅,腮舌腫,乾渴,涼膈散(見發熱)、赴筵散;色淡白,不渴,由思煩多醒少睡,虛火所發,滋陰四物湯、柳花散。口瘡連牙根爛痛,玄參散。久不愈,以五倍末擦之,使收斂。

鵝口,初生小兒滿口生白屑也,心脾熱所致。先用綿蘸水洗去,後用冰硼散吹之。內服涼膈散。口疳,多食肥甘,積熱所致,用口疳藥吹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腎臟的精氣不足,導致虛火上升,可以用六味丸再加上知母、柏子仁。如果下午和晚上發熱,這是血虛的表現,可以用八物湯(這也適用於虛損)再加上丹皮、五味子、麥冬。如果嘴巴破裂,顏色發紅,腮幫子和舌頭腫脹,口渴,可以用涼膈散(適用於發熱),還有赴筵散。如果嘴巴顏色淡白,不口渴,是因為思慮過度導致神經衰弱,睡眠不足,這是虛火造成的,可以用滋陰四物湯、柳花散。如果口腔潰瘍連接到牙根,疼痛難忍,可以用玄參散。如果長期不癒合,可以用五倍子研磨成粉末擦拭患處,幫助收斂。

鵝口是指新生兒嘴巴裡長滿白色屑狀物,這是心脾積熱造成的。先用棉花蘸水擦拭乾淨,再用冰硼散吹在患處。內服涼膈散。口疳是指口腔潰瘍,通常是因為飲食過於油膩,積熱造成的,可以用口疳藥吹在患處。

口苦無皮,中氣虛熱,清熱補氣湯。

口臭,竹葉石膏湯(見煩躁)加減、甘露飲。(胃火之臭必穢濁,若臭而餿腐,則食停不化之臭,當辨。)口腥臭,肺熱也,桑白皮、地骨皮、黃芩、知母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、桔梗。

懸癰,生上齶,發紫泡者是。銀針挑破,吹口疳藥,碧丹(見咽喉)亦可。口菌,生牙肉上,隆起形如菌,紫黑,或生舌上,俱口疳藥吹,或用茄母蒂燒灰,鹽拌醋調,時擦。

白話文:

嘴裡發苦,沒有皮疹,身體虛弱,伴有內熱,可以服用清熱補氣湯。口臭,若伴隨煩躁不安,可服用竹葉石膏湯或甘露飲。胃火引起的口臭會帶有穢濁的味道,若口臭聞起來像腐敗的食物,則可能是食物停滯不化,需仔細辨證。口中有腥臭味,是肺熱的表現,可以用桑白皮、地骨皮、黃芩、知母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、桔梗等藥物治療。懸癰生於上顎,伴有紫色水泡,可用銀針挑破,吹入口疳藥,也可以服用碧丹。口菌生長在牙齦上,隆起像菌一樣,顏色紫黑,或生在舌頭上,可以用口疳藥吹入,或者用茄子蒂燒成灰,用鹽和醋調和,經常擦拭。

2.

脾之榮,在唇四白。胃脈環唇。肝脈環唇內。三經熱盛則唇紅甚,寒則青黑,氣血兩虛則黃白,血液虛熱則乾燥,燥甚則裂,風動則瞤。(唇動不止也。)驗臟腑之寒熱,莫便於此。

唇乾,生地、麥冬、山藥、當歸、白芍、人參、蜜。冬月唇乾折裂血出,用桃仁搗,豬脂調塗。唇裂,石膏、黃連、當歸、生地、石斛、竹茹、生甘草、蜜。風熱者,白芷、升麻、防風、黃芩、甘草。唇瞤,柴胡、防風、荊芥、山梔、生甘草、當歸、赤小豆、薏苡。唇青黑,理中湯(見中風)。

白話文:

嘴唇的顏色可以反映出脾胃肝臟的健康狀況。脾氣旺盛的人,嘴唇顏色白潤。胃經和肝經都與嘴唇有關,胃經環繞嘴唇,肝經則在嘴唇內側。如果三經熱盛,嘴唇就會很紅;如果寒氣重,嘴唇就會發青發黑;如果氣血不足,嘴唇就會發黃發白;如果血液虛熱,嘴唇就會乾燥,甚至裂開;如果風邪入體,嘴唇就會不停地抖動。觀察嘴唇的顏色和狀態,可以很方便地判斷臟腑的寒熱狀況。

嘴唇乾燥可以服用生地、麥冬、山藥、當歸、白芍、人參、蜂蜜等藥物。冬天嘴唇乾裂出血,可以用桃仁搗碎,再用豬油調和塗抹。嘴唇裂開可以服用石膏、黃連、當歸、生地、石斛、竹茹、生甘草、蜂蜜等藥物。風熱引起的唇部問題,可以用白芷、升麻、防風、黃芩、甘草等藥物治療。嘴唇不停地抖動,可以用柴胡、防風、荊芥、山梔、生甘草、當歸、赤小豆、薏苡等藥物治療。嘴唇發青發黑,可以服用理中湯(見中風)。

唇繭,腫起白皮,皺裂如蠶繭。亦有唇下腫如黑棗者。亦有不腫,縮緊小,起白皮者,名緊繭。皆燥熱所致,治須潤燥、清火、消風,大概以養血為要。腎虛者,內熱口乾,吐痰體瘦,濟陰地黃丸;肝火,柴胡清肝散;胃火,清胃散(見齒);脾經風濕,瀉黃飲子。唇瘡,蟲食喉則上唇瘡,聲啞;食肛則下唇瘡,咽乾,黃連、犀角、烏梅、木香、雄黃、桃仁,煎服。亦有氣鬱生瘡,甑上滴下汗,傳之如神,白荷花瓣貼之亦效。

白話文:

唇繭與唇瘡的中醫解說

唇繭,是指嘴唇腫起,表面出現白色皮屑,並出現像蠶繭般的皺裂。也可能出現嘴唇下方腫脹,像黑棗一樣。還有一些情況是嘴唇不腫,但縮緊變小,並出現白色皮屑,稱為緊繭。

這些都是由於體內燥熱所引起。治療需要潤燥、清火、消風,而其中滋養血液是最重要的。

根據不同原因,可採用以下治療方法:

  • 腎虛:伴隨口乾、吐痰、體瘦等症狀,可用濟陰地黃丸治療。
  • 肝火:可用柴胡清肝散治療。
  • 胃火:可用清胃散治療,此情況通常伴隨牙齒問題。
  • 脾經風濕:可用瀉黃飲子治療。

唇瘡,是指嘴唇上的瘡口。

  • **蟲食喉:**若蟲子侵蝕喉嚨,則會導致上嘴唇出現瘡口,並伴隨聲音嘶啞。
  • **食肛:**若蟲子侵蝕肛門,則會導致下嘴唇出現瘡口,並伴隨咽喉乾澀。

對於唇瘡,可用黃連、犀角、烏梅、木香、雄黃、桃仁煎服治療。

另外,還有一種情況是因氣鬱而導致的唇瘡,這種唇瘡傳染性很強,就像神一樣快速傳播。可以用白荷花瓣貼在患處治療,也能取得良好效果。

小兒燕口瘡,燕窠土擦,發灰擦,並效。大抵唇、口、舌諸瘡,暴發赤腫痛者,多實熱,涼膈散(見發熱)、梔子金花湯可用。若日久色淡瘡白,時痛時否,多屬虛熱,清心蓮子飲(見赤白濁)、四物湯(見血)加知、柏、丹皮,少佐肉桂,補中兼清可也。若服涼藥久不愈者,以七味地黃湯(見虛損)冷服,引火歸元,甚則加附子。

白話文:

小孩嘴破,可以用燕窠土或發灰擦拭,都有效。一般來說,嘴唇、嘴巴、舌頭等部位的瘡傷,如果突然發作,又紅又腫又痛,多半是實熱,可以用涼膈散或梔子金花湯治療。如果時間久了,顏色變淡,瘡口變白,偶爾會痛,多半是虛熱,可以用清心蓮子飲或四物湯加知母、柏子仁、丹皮,少加一點肉桂,既補中氣又清熱。如果服用涼藥很久都不見好,可以用七味地黃湯冷服,引火歸元,嚴重的話可以加附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