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雜症 (16)

1.

如今日卯時衛氣到風府,與適在風府之邪遇而病者,明日卯時衛氣又到風府,與已離風府而下行一節之邪不相遇,則必待衛氣追及邪氣,相遇乃作,故日遲也。邪氣二十六入於脊內,注於伏行夾脊膂間之脈,其氣上行,無關節之間隔,故九日而上出於缺盆之中。衛氣從腹上行,從背下行,伏膂之脈亦背也。

下行之衛氣迎上行之邪氣,故其作日早也。此《內經》之說如是。然有忽早忽晏,又忽復早者,則邪氣忽上忽下,忽淺忽深,行無一定之故也。豈必下盡二十五節乃始上行乎?發於晝者為陽,邪淺在陽分也;發於夜者為陰,邪深在陰分也。日早者,邪由深出淺也;日晏者,邪由淺入深也。

《經》言上下,不言淺深者,以衛氣晝行於表,夜行於里,即是言淺深耳。有間一日而作者,有間二日而作者,有間數日而作者,皆邪氣深入陰分,逼近臟腑,橫連膜原。膜原者,膈膜之處,空曠若平原,邪正可以並容,阻礙不甚,故久滯乃發也。《靈樞·歲露篇》所謂蓄積乃作也。

發於子、午、卯、酉日為少陰經瘧;發於辰、戌、醜、未日為太陰經瘧;發於寅、申、巳、亥日為厥陰經瘧。舊說如此,不必泥。

按衛氣遇邪之說,《經》言不一而足。又一條云:夏傷於暑,熱氣藏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此營氣之所舍也。能令人汗孔疏,(熱舍營分,蒸汗故也。)腠理開,(暑邪若可泄矣。)因得秋氣,(至秋而感冒寒氣也。)汗出遇風,及遇水感寒,(些言或當時遇風、浴水,不必致秋乃感寒。

)氣藏膚內,(暑邪不得泄矣。或謂暑邪已從汗泄,此言寒邪內藏耳。然《經》又謂:夏暑汗不出,秋成風瘧。當從前說為是。)與衛氣並居。(相遇即並居。)衛氣日行陽,夜行陰,此氣(暑氣)得陽而外出,得陰而內搏,(暑邪在陽分則外爭,在陰分則內爭也。)內外相搏,(或在外或在內,與衛氣相迫搏。

故曰作。是亦以衛氣為言也。)乃又出一條云:夏傷於暑,汗出腠開,遇夏氣悽清之水寒,(吳鶴皋謂:水當作小。)藏於皮膚,至秋復傷於風,先傷於寒為陰邪,後傷於風為陽邪,故先寒後熱,名寒瘧。若先傷風后傷寒,則先熱後寒,名溫瘧。詳其意,是言陽風與陰寒相爭,而為寒熱往來,全與衛氣無涉。

果爾則遇時可作,何必每日一作耶?且風寒無大分別,無論冬月,即當暑令,得風則涼,是風亦即寒也。而謂風為熱氣可乎?其說可疑,必後人之偽託也。又《經》論溫瘧先熱後寒,謂得之冬中風寒,氣藏骨髓中,(此與《內經》所言,冬不藏精之人,外感風寒,深入骨髓,鬱熱於內,精不藏則腎水先虛,熱伏則腎水益涸,至春夏遇風寒,發為溫暑病意同。)至春則氣大發,(寒鬱成熱,因陽氣而大發也。

白話文:

今天早上五點到七點,衛氣運行到風府穴,如果這時遇到停留在風府穴的邪氣,就會發病。明天早上五點到七點,衛氣再次運行到風府穴時,邪氣已經離開風府穴並向下移動了一段距離,衛氣就無法與它相遇,必須等到衛氣追上邪氣,兩者相遇才會發病,所以發病的時間會比較晚。邪氣深入體內二十六節脊椎,進入夾脊兩側的脈絡中潛伏,它的氣向上運行,沒有關節的阻隔,所以九天後會從缺盆穴出來。衛氣從腹部向上運行,也從背部向下運行,夾脊兩側的脈絡也屬於背部。

向下運行的衛氣遇到向上運行的邪氣,所以發病的時間會比較早。這是《黃帝內經》的說法。然而,有時發病時間忽早忽晚,甚至又突然變早,這是因為邪氣有時向上有時向下,有時淺有時深,運行沒有固定路線的緣故。難道一定要深入到二十五節脊椎後才開始向上運行嗎?白天發病屬於陽,表示邪氣停留較淺,在陽分;夜晚發病屬於陰,表示邪氣停留較深,在陰分。發病時間比較早,表示邪氣從深處出來到淺處;發病時間比較晚,表示邪氣從淺處進入深處。

《黃帝內經》講上下,不講淺深,是因為衛氣白天在體表運行,夜晚在體內運行,這樣說就等於是說淺深了。有時隔一天發病,有時隔兩天發病,有時隔數天發病,都是因為邪氣深入陰分,逼近臟腑,並且橫向連接到膜原。膜原就是橫膈膜所在的地方,空曠如同平原,邪氣和正氣可以同時存在,阻礙不大,所以邪氣會停留很久才發病。《靈樞·歲露篇》所說的「蓄積乃作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
子時、午時、卯時、酉時發病屬於少陰經瘧;辰時、戌時、丑時、未時發病屬於太陰經瘧;寅時、申時、巳時、亥時發病屬於厥陰經瘧。以前是這樣說的,但不必拘泥於此。

依照衛氣遇到邪氣的說法,《黃帝內經》中有很多不同的解釋。還有一個說法是:夏天感受暑邪,熱氣藏在皮膚裡面,腸胃的外面,這裡是營氣所停留的地方。暑邪會使汗孔疏鬆(熱在營分,所以會蒸發汗液),皮膚紋理打開(暑邪本來可以發散出去)。如果這時又感受秋天的寒氣(到了秋天感受寒氣),出汗時遇到風,或者遇到水而感受寒邪(有時候是當時遇到風或洗澡時受寒,不一定非要到秋天才受寒),邪氣就藏在皮膚裡面(暑邪沒有辦法發散出去,或者說暑邪已經隨著汗液排出,這裡指的是寒邪進入體內)。然而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夏天受暑卻沒有出汗,秋天就會變成風瘧。應該以前面的說法為準。暑邪和衛氣一起停留在體內(遇到後就一起停留)。衛氣白天運行在陽分,夜晚運行在陰分,暑邪在陽分時就向外爭奪,在陰分時就向內搏鬥(暑邪在陽分就向外爭,在陰分就向內爭)。內外互相搏鬥(有時在體表,有時在體內,與衛氣互相搏鬥),所以會發病,這也是從衛氣的角度來說的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:夏天感受暑邪,出汗時皮膚紋理打開,遇到帶有涼意的寒水,邪氣就藏在皮膚裡面,到了秋天又感受風邪。先受寒邪是陰邪,後受風邪是陽邪,所以會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,叫做寒瘧。如果先受風邪後受寒邪,就會先感到發熱然後寒冷,叫做溫瘧。仔細分析這種說法,其實是說陽風和陰寒互相爭鬥,導致寒熱交替,完全與衛氣沒有關係。

如果真是這樣,那麼應該隨時都可能發病,為什麼一定要每天發作一次呢?而且風寒沒有太大的區別,無論冬天還是夏天,感受到風就會覺得涼爽,也就是說風也屬於寒邪。怎麼能說風是熱氣呢?這種說法值得懷疑,肯定是後人偽造的。《黃帝內經》討論溫瘧是先發熱後寒冷,認為是因為冬天感受風寒,邪氣藏在骨髓裡面(這與《內經》所說,冬天不注意保養精氣的人,感受風寒後,邪氣深入骨髓,導致體內鬱積熱邪,精氣虛弱導致腎水不足,熱邪潛伏導致腎水更加枯竭,到了春夏又感受風寒,就會發為溫暑病的意思相同)。到了春天,陽氣大盛時就會發作(寒邪鬱積變成熱邪,因為陽氣旺盛而發作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