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15)
卷之二·雜症 (15)
1. 婦人小兒瘟病論
經水適來而瘟,邪不入胃,入於血室,至夜發熱譫語,或止夜熱而不譫語,宜柴胡湯: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、生地。
經水適斷而瘟,宜柴胡養榮湯,與適來有虛實之別。
妊娠瘟病,宜下者,照前法下之,毋惑參朮安胎之說而用補藥,則大凶矣。但下藥得下則已,勿過劑也。
小兒瘟病,遇時氣盛行,發熱、目吊、驚搐、發痙,是也。宜太極丸:天竺黃、膽星、(各五錢。)大黃(三錢)、麝香(三分)、冰片(三分)、殭蠶(三錢),糯米飯丸,如芡實大,硃砂為衣。凡遇疫證,薑湯下一丸,神效。
白話文:
【婦女和兒童瘟病討論】
如果一個女性正值月經期間染上瘟病,病邪不會進入胃部,而是侵入血室,導致夜晚發燒並說胡話,或者只在夜晚發燒但不說胡話,應使用柴胡湯治療,主要成分包括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、生地。
如果女性剛結束月經就染上瘟病,應使用柴胡養榮湯,這和正值月經期感染的病情有所差異,需要特別注意。
對於懷孕期間感染瘟病的婦女,如果需要進行排瀉治療,應按照上述方法進行,不要被一些參朮可以安胎的說法誤導而服用補藥,那會非常危險。然而,服用排瀉藥物後,一旦見效就應停止,避免過度服用。
兒童感染瘟病,尤其在瘟疫盛行時期,常見症狀如發燒、眼睛斜視、驚嚇抽搐、癲癇等,應使用太極丸,主要成分包括天竺黃、膽星、大黃、麝香、冰片、殭蠶,將這些成分和糯米飯混合成丸,大小約如芡實,外層裹上硃砂。凡是遇到瘟疫情況,用薑湯送服一丸,效果神奇。
2. 補遺病論
疫兼痢,發熱身痛,渴躁滿吐,最為危急,宜檳芍順氣湯:檳榔、白芍、枳實、厚朴、大黃,生薑煎服。
疫兼水腫,宜小承氣下之。
陽證似陰,外寒而內熱,則小便必赤,最易辨也。
陰證似陽,此傷寒有之,瘟病無有也。
白話文:
[補遺病論]
在談到疫情同時伴有痢疾的情況,病人出現發燒、身體疼痛、口渴、煩躁、腹部脹滿、嘔吐等症狀,這種情況非常危險,應使用檳芍順氣湯來治療:具體藥方包括檳榔、白芍、枳實、厚朴、大黃,並用生薑來煎煮服用。
對於疫情同時伴有水腫的情況,適合使用小承氣湯來進行瀉下治療。
在陽性症狀看似陰性的情形下,表面看來體表寒冷,但實際上體內卻是熱的,這種情況下,小便顏色必定偏紅,這是比較容易辨別的一種情況。
而陰性症狀看似陽性,這種情形會出現在一般的感冒上,但在瘟疫疾病中卻不會出現。
3. 瘧
《內經》論瘧,謂生於風。蓋外感風寒,邪在太陽陽明屬表,則發熱。在少陽屬半表半裡,則寒熱往來。觀《傷寒論》可見。瘧疾往來寒熱,邪在少陽也。故仲景有瘧脈自弦,弦數多熱,弦遲多寒之說。喻嘉言亦謂:邪在少陽或兼他經證則有之,謂他經而全不涉少陽則不成其為瘧。
故不論兼有何脈,皆不離弦之一字,以弦乃少陽脈也。然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無定期,而瘧病往來寒熱有定期者,以彼止受感無形之邪風,風者善行數變故無定期。此雖亦感無形之邪風,然必郁成有形之痰涎留滯一處,與日行之衛氣相遇,邪正交爭乃作,故有定期也。古謂無痰不成瘧以此。
夫瘧由於痰滯,而痰之滯也,豈獨由於風寒,一切外感內傷皆能致之。故又謂無食不成瘧,以食滯成痰也。外感以風寒為舉隅,內傷以食為舉隅,所當推廣以求之者也。又推之外感內傷,既能鬱熱蓄痰,獨不能停濕滯血而為是證乎?此楊仁齋所以有黃水瘀血之論也。問曰:痰血留滯之說深為有理,然嘗見痰滯血凝結為瘡腫,發為寒熱,亦無定期,且或有不發寒熱者,何也?曰:瘡腫初起發寒熱者,必其邪盛勢大者也。邪盛勢大,連踞表裡,無時不與衛氣相遇,旋滯旋通,旋通旋滯,故無定期。
其後不復發寒熱者,以日久正氣另闢行徑,不與之爭也。(說見積聚。)若其初亦不發寒熱者,必其瘡腫之小者乃然,小邪不足以滯大氣也。《經》曰:陽並於陰則寒,(並,兼併為一之義。衛氣與邪相爭。正為邪滯,內郁不通,不達於表則表寒,不行於里則裡寒,內外皆寒,似純陰無陽者然,故曰並也。河間謂並於陰乃陽氣入於陰分,亦即內郁之說。
)陰並於陽則熱,(陽郁成熱,郁久則伸,內熱外達,內外皆熱,似純陽無陰者然。)寒時毛髮豎立,欠伸,遍體寒慄,鼓頷,(陽並於陰則陽虛,陽明虛則鼓頷,以陽明脈循頰車也。高鼓峰謂:熱鬱將發,火氣衝突,元氣走散,故寒凜。與《經》少異,然亦通。)腰背頭項俱痛,(太陽虛也。
太陽脈抵腰夾背,上額交巔,下項。)中外皆寒,(此非真寒,乃陽郁之寒耳。)湯火不能溫也。(則此時不必用溫藥可知。)熱時內外皆熱,冰水不能寒也。(此時不必用涼藥可知。此段皆經文。)
有一日一作而或日早或日遲者,按《內經》謂風邪所客,視其虛而入之。如腰脊虛則入腰脊,手足虛則入手足,風府虛則入風府,因舉入風府者以例之。風府,穴名,在項上陷中。邪客風府,有淺有深。淺者,衛氣日行於表,與淺分之邪相遇,夜行於里,則不與遇矣。深者反此,故每日一遇。
如今日卯時與遇,明日卯時又與遇也。衛氣到則肉理開,邪氣之在風府者,得以入之,正不客邪,相爭而病作矣。此邪氣留滯其處,著而不行者,故每日如期而發。若邪氣行而不著,每日循夾脊之膂下行一節,自風府至尾骶骨,共二十五節,則風府之邪,計二十五日下行至骶骨,與衛氣每日離一節,故其作日遲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提到瘧疾的病因,認為是風邪引起的。大致來說,外感風寒之邪,如果停留在太陽或陽明這兩個經絡的表層,就會發燒;如果停留在少陽經這種半表半裡的狀態,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。《傷寒論》裡就有相關的論述。瘧疾的寒熱交替,病邪就在少陽經。所以張仲景說,瘧疾的脈象會呈現弦脈,弦脈如果快速跳動就多為發熱,弦脈跳動緩慢就多為發冷。喻嘉言也認為,病邪停留在少陽經,或者同時影響其他經絡時就會出現瘧疾,如果完全沒有影響到少陽經,就不會是瘧疾。
所以,不論出現什麼脈象,都離不開「弦」這個字,因為弦脈是少陽經的特徵。不過,傷寒病的少陽證雖然也會忽冷忽熱,但時間不固定;而瘧疾的寒熱交替時間卻是固定的。這是因為傷寒病只是單純感受了無形的風邪,風邪的特性是善於遊走變化,所以時間不固定。瘧疾雖然也是感受了無形的風邪,但風邪會凝聚成有形的痰液,停留在身體的某個部位。當這種痰液與每天運行的衛氣相遇時,正邪交戰才會發病,所以時間是固定的。古人說「沒有痰就沒有瘧疾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瘧疾是因為痰液停滯造成的,而痰液的停滯,不只是風寒引起的,所有外感和內傷都可能導致。所以又說「沒有飲食停滯,就不會得瘧疾」,因為飲食停滯會產生痰液。外感是以風寒為代表,內傷是以飲食停滯為代表,但我們應該要擴大思考,尋找其他的原因。此外,外感和內傷既然能使體內產生熱、積聚痰液,難道不能停滯濕氣、瘀滯血液而導致這種疾病嗎?這就是楊仁齋提出黃水和瘀血理論的原因。有人問:痰液停滯和血液凝結的說法很有道理,但我看過有些痰液和血瘀形成的瘡腫,也會發冷發熱,時間也不固定,甚至有些人不會發冷發熱,這是為什麼呢?答案是:瘡腫剛開始發冷發熱,通常是因為病邪強大,而且侵入身體的表裡,隨時都會與衛氣相遇,產生交戰,所以時間不固定。
後來不再發冷發熱,是因為時間久了,正氣會開闢新的運行途徑,不再和病邪交戰(這就像積聚的道理)。如果一開始就不發冷發熱,那通常是瘡腫比較小,微小的病邪不足以阻礙身體的氣血運行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陽氣與陰氣合併時就會發冷」(合併是指兩者合在一起的意思。衛氣與病邪交戰,正氣被病邪阻滯,內在鬱積不通暢,無法到達體表就會發冷,無法運行到體內也會發冷,內外都冷,看起來好像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一樣,所以說合併。河間認為,陽氣與陰氣合併,是陽氣進入陰分,也就是內鬱的意思。)「陰氣與陽氣合併時就會發熱」(陽氣鬱積成熱,鬱積久了就會散發,熱從內向外擴散,內外都熱,看起來好像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一樣。)發冷時,毛髮豎立,打呵欠,全身發冷顫抖,下巴顫動(陽氣與陰氣合併時陽氣會虛弱,陽明經虛弱就會下巴顫動,因為陽明經會經過臉頰。高鼓峰說:熱鬱將要發作時,火氣會向上衝,元氣就會消散,所以會發冷。這跟《黃帝內經》的說法稍有不同,但道理是相通的。)腰背頭頸都會疼痛(這是因為太陽經虛弱。太陽經會經過腰部、背部,向上到額頭,再到頭頂,然後向下到脖子。)身體內外都冷(這不是真正的寒冷,而是陽氣鬱積引起的寒冷。)用熱水或火烤都無法溫暖身體(所以這時不用溫熱的藥物)。發熱時,身體內外都熱,用冰水都無法冷卻身體(所以這時不用寒涼的藥物。這一段都是《黃帝內經》的內容。)
瘧疾有時一天發作一次,有時早上發作,有時晚點發作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風邪會侵入身體,會選擇虛弱的部位進入。如果腰背虛弱就會進入腰背,如果手腳虛弱就會進入手腳,如果風府穴虛弱就會進入風府穴。這裡就用侵入風府穴來舉例說明。風府穴是穴位的名稱,在脖子後面的凹陷處。邪氣進入風府穴,有淺有深。如果邪氣停留在淺層,衛氣白天運行在體表時,會和淺層的邪氣相遇;夜晚衛氣運行到體內時,就不會和邪氣相遇。如果邪氣停留在深層,情況則相反。所以,每天只有一次相遇的機會。
例如,今天卯時(早上5-7點)相遇,明天卯時又相遇。衛氣運行到時,皮膚的紋理會打開,停留在風府穴的邪氣就能夠進入體內,正氣會抵禦邪氣,產生疾病。這時,邪氣會停留在同一個地方,不會移動,所以每天會按時發作。如果邪氣會移動而不會停留,每天會沿著背脊的兩側向下移動一節,從風府穴到尾骶骨總共有二十五節,那麼風府穴的邪氣,大約會在二十五天後移動到尾骶骨,每天與衛氣錯開一節,所以發病時間就會逐漸延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