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雜症 (14)

1. 愈後諸證論

愈後大便久不行,作嘔不進食,此下格病也。宜調胃承氣熱服,下宿結而嘔止。

愈後數日,腹痛裡急,此下焦伏邪,欲作滯下也,宜芍藥湯:白芍、當歸、厚朴(各一錢)、檳榔(二錢)、甘草(七分)。

愈後大便數日不行,別無他證,此虛燥也。切不可攻,宜蜜導法,甚則宜六成湯:當歸(一錢半)、白芍、麥冬、天冬、(各一錢。)地黃(五錢)、肉蓯蓉(三錢)、日後更燥,宜六味丸減澤瀉。

愈後五更夜半作瀉,其脈遲細而弱,此命門陽虛也,宜七成湯:故紙(三錢)、炮附、白茯苓、人參、(各一錢。)五味(八分)、甘草(五分)。愈後更發者,八味丸倍加附子。

愈後微渴微熱,不思飲食,此正氣虛也,強與之即為食復,漸進稀粥,以復胃氣。

愈後能飲食,肢體浮腫,此氣復也。胃氣大健則浮腫消,勿誤為水氣。若小便不利而腫,乃是水腫,宜濟生腎氣丸。

愈後因勞而復發熱,宜安神養血湯:茯神、棗仁、白芍藥、當歸、遠志、桔梗、地黃、陳皮、甘草、圓眼肉。

愈後傷食,吞酸噯氣而復熱,輕則少食,重則消導,自愈。若無故自復,此前邪未盡除也,稍與前證所服之藥,以徹其餘邪自愈。

白話文:

在病癒後如果大便長時間不通,且有噁心嘔吐的情況,無法進食,這可能是腸胃道的問題。應服用調胃承氣湯,溫熱服用,可幫助排出宿便,噁心嘔吐的情況也會停止。

病癒後幾天,如果有腹痛且感到內急,這可能是下焦潛伏的邪氣,將要導致慢性腹瀉。建議使用芍藥湯:白芍、當歸、厚朴(各一錢)、檳榔(二錢)、甘草(七分)。

在病癒後,如果大便數日未解,但沒有其他症狀,這可能是虛弱和乾燥的現象。切記不能強行通便,可以使用蜂蜜來引導排便,嚴重時可使用六成湯:當歸(一錢半)、白芍、麥冬、天冬(各一錢)、地黃(五錢)、肉蓯蓉(三錢)。如果情況持續惡化,可使用六味丸,但需減少澤瀉的份量。

病癒後,如果在凌晨或半夜出現腹瀉,且脈搏緩慢、細微且弱,這可能是命門陽氣虛弱的現象,建議使用七成湯:故紙(三錢)、炮附、白茯苓、人參(各一錢)、五味(八分)、甘草(五分)。如果病情再次發作,可以使用八味丸,並增加附子的用量。

病癒後,如果感覺口渴、低燒,且食慾不佳,這表示身體的正氣虛弱,如果強迫進食,可能會導致食復,應該慢慢恢復進食,從稀飯開始,以幫助恢復胃氣。

病癒後,如果胃口恢復,但出現四肢浮腫,這可能是氣復的現象。只要胃氣強壯,浮腫就會消失,不要誤以為是水腫。但如果尿量少且有浮腫,那就是水腫,可以使用濟生腎氣丸。

病癒後,如果因勞累而再次發燒,可以使用安神養血湯:茯神、棗仁、白芍藥、當歸、遠志、桔梗、地黃、陳皮、甘草、圓眼肉。

病癒後,如果因飲食不當導致噁心、嘔氣,並且再次發燒,輕微的可以少量飲食,嚴重的則需要消化導引,自然會痊癒。如果不明原因再次發病,可能是之前的病邪尚未完全清除,可以服用之前使用的藥物,以幫助排出剩餘的病邪,自然會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