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13)
卷之二·雜症 (13)
1. 瘟病兼證論
吐蛔,此胃熱也,必非臟寒。烏梅丸、理中湯萬不可用,但用調胃承氣,蛔自愈。
蓄血。疫久失下,血為熱搏,敗為紫黑,溢於腸胃,漱水不咽,小便利,大便黑,是其候也。宜桃仁承氣湯:大黃、芒硝、桃仁、當歸、芍藥、丹皮。服此藥熱除為愈。若餘熱尚存者,宜犀角地黃湯:地黃(五錢,搗爛加水絞汁,其渣入鍋煎)、白芍(一錢半)、丹皮(一錢)、犀角(一錢)、同地黃汁服。
發黃。疫邪傳裡,移熱下焦,小便不利,邪無輸泄,經氣鬱滯而發黃,身目如金,宜茵陳湯:菌陳(一錢)、山梔(二錢)、大黃(五錢)、姜煎服。
循衣摸床,撮空理線,筋惕肉瞤,肢體振戰,目睛不了了,皆為耽擱失下,或用緩藥覊遲之故,此元神將脫也。補之則毒甚,攻之則氣已虛,危證也。不得已,勉用黃龍湯: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芒硝、人參、地黃、當歸。或用人參養榮湯亦可,但虛候少退即宜屏去,勿久用也。
服藥不受,額汗,肢冷振戰,心煩,坐臥不安,此中氣虧,不能勝藥也,名藥煩。急投薑湯立已,或藥中多加生薑煎服,則無此狀矣。更宜均藥為兩三次服,以防嘔吐。
服承氣湯全不行,或次日方行,或半日仍吐原藥,此因中氣虧不能運藥也,大凶之兆,宜加生薑、人參,以助胃氣。然有病重劑輕,亦致不行,不在此例。
思冷飲,熱渴甚也。勿論四時,宜量與之。若盡意飲,則水停心下矣。
虛煩,坐臥不安,手足不定,六脈不顯,尺脈不至,此元氣不能主持,法當大補。
神虛譫語。未下之前譫語,必有內熱煩渴之證,此為實病,宜下。既下之後,數日內譫語不止,此元神未復也,急宜清燥養榮湯。
協熱下利,泄瀉稀糞,色必赤黃,或焦黃,此胃不留邪也。一二日利止熱退為病愈,利不止者宜小承下之,而利自止。若利止一二日,忽煩渴,又泄,此伏邪又發也,仍照前治。
大便閉結,內熱故也,宜下之,諸病如失。
呃逆有寒有熱,以本證參之。熱則白虎、承氣,寒則四逆湯。
熱結旁流。先便閉後純利清水,全無糞,此糞結於內也,宜承氣湯下結糞而利自止。若服藥後,結糞不下,仍利臭水,邪猶在也,病必不減,再下之。
大腸膠閉,極臭如黏膠,而卻不結,此熱極也,不下即死。
小便赤色,胃熱也,宜調胃承氣湯。
小便急數白膏如馬遺,膀胱熱也,宜豬苓湯:豬苓(二錢)、澤瀉(一錢)、滑石(五分)、甘草(八分)、木通(一錢)、車前(二錢)。
小腹按之硬痛,小便自調,此蓄血也,桃仁湯:桃仁(三錢)、丹皮、當歸、赤芍、(各一錢)。阿膠(二錢)、滑石(五分)。
脈厥,神色不敗,言動自如,別無怪證,忽六脈如絲,甚至於無,或一手先伏,此失下氣閉故也,宜承氣湯緩緩下之,六脈自復,忌生脈散。
白話文:
[瘟病兼症討論]
-
蟲吐:這是胃部過熱的跡象,並非臟器寒冷。烏梅丸和理中湯絕對不適合使用,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,蟲吐自然會痊癒。
-
血瘀:疾病長期未得到妥善處理,血液在熱力的作用下變得紫黑,溢出到腸胃,漱口的水無法吞嚥,小便正常,大便呈黑色,這是血瘀的症狀。適合服用桃仁承氣湯:大黃、芒硝、桃仁、當歸、芍藥、丹皮。服藥後熱度消退即可痊癒。如果體內仍有餘熱,應服用犀角地黃湯:地黃、白芍、丹皮、犀角。
-
黃疸:疾病傳入內臟,熱力向下焦移動,小便不通暢,邪氣無處發泄,經絡氣血鬱結導致黃疸,身體和眼睛如金色,適合服用茵陳湯:茵陳、山梔、大黃,煎煮後與姜一同服用。
-
精神混亂:患者可能有穿衣困難、抓空理線、肌肉抽搐、肢體震顫、視力模糊等症狀,這通常是由於病情延誤,或者使用緩效藥物造成的。這是元神即將離體的跡象,補充營養會使毒性加重,攻擊治療則會使體質虛弱,這是危險的狀況。在這種情況下,可以勉強使用黃龍湯: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芒硝、人參、地黃、當歸。或者也可以使用人參養榮湯,但一旦症狀稍微緩解,就應立即停止使用,不要長期服用。
-
服藥反應:如果服用藥物後感到不適,額頭上出汗,四肢冰冷顫抖,心情煩躁,坐臥不安,這是中氣不足,無法承受藥物的結果,被稱爲“藥煩”。應立即服用薑湯,或在藥物中加入大量生薑煎煮,可以防止這種情況出現。應該將藥物分成兩到三次服用,以防嘔吐。
-
便祕:便祕是內部過熱引起的,應該進行瀉下治療,各種疾病都會因此消失。
-
呃逆:呃逆可能由寒或熱引起,應根據具體情況判斷。如果是熱,則使用白虎湯或承氣湯;如果是寒,則使用四逆湯。
-
小便赤色:小便赤色是胃部過熱的表現,適合服用調胃承氣湯。
-
小便頻數:小便頻繁且帶有白色膏狀物,這是膀胱過熱的表現,適合服用豬苓湯:豬苓、澤瀉、滑石、甘草、木通、車前。
-
小腹硬痛:小腹按壓時硬痛,但小便正常,這是血瘀的表現,適合服用桃仁湯:桃仁、丹皮、當歸、赤芍、阿膠、滑石。
-
脈厥:脈搏微弱如絲,甚至消失,或者一隻手的脈象突然消失,這是由於病情延誤,氣閉所致,應該緩慢服用承氣湯,脈搏自然會恢復,避免使用生脈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