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12)
卷之二·雜症 (12)
1. 下後諸變證論
如表有餘熱,宜柴胡養榮湯:黃芩、陳皮、柴胡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知母、花粉,薑、棗煎服。如痰涎湧甚,胸膈不清,宜貝母養榮湯:知母、花粉、栝蔞仁、貝母、橘紅、白芍、當歸、蘇子,姜煎服。(忌參、術。)
下後餘熱不能頓除,以膜原之邪未盡,傳胃故也。當寬緩兩日,以柴胡清燥湯緩劑調理。
下後反痞。下後痞應去,而反痞者,虛也。其人素弱,或新病初起,脾失健運故也。再用行氣藥則非矣,宜參附養榮湯:當歸、白芍、人參、炒乾薑、(各一錢。)生地黃(三錢)、炮附子(七分)。若果是虛,一服必愈。虛實宜辨,表雖微熱,脈不甚數,口不渴者,是虛痞。若潮熱口渴,脈數者,是實痞,實痞宜再下之,用此則大害。
下後反嘔。下後嘔宜去而反嘔,此胃氣虛寒,少食便吞酸,宜半夏藿香湯,一服嘔止。半夏(一錢半)、藿香、炮薑、陳皮、白茯苓、白朮(各一錢)、甘草(五分),姜煎服。
下後脈浮,宜汗不得汗。(見奪液不得汗條。)
下後奪氣不語。下後氣血俱虛,神思不清,惟向里睡,似寐非寐,似寤非寤,呼之不應,此正氣奪也。與其服藥不當,莫如靜守。宜人參養榮湯補之,能食者自然虛回,前證自愈。設不食者,病轉加,法當峻補。
白話文:
如果表面還有殘留的熱,應該用柴胡養榮湯:黃芩、陳皮、柴胡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知母、花粉,加薑、棗一起煎煮服用。如果痰很多,胸口和膈膜不清爽,應該用貝母養榮湯:知母、花粉、栝蔞仁、貝母、橘紅、白芍、當歸、蘇子,加薑一起煎煮服用。(忌用人參和白朮。)
瀉藥後殘留的熱沒辦法馬上消除,是因為膜原的邪氣還沒完全清除,傳到胃裡引起的。應該寬緩兩天,用柴胡清燥湯這類的緩和藥劑來調理。
瀉藥後反而出現胸腹痞悶。瀉藥後痞悶應該消除,反而出現痞悶,這是因為虛弱。可能是這個人本來就虛弱,或是剛生病的時候,脾胃失去健康的運作功能。如果再用行氣的藥物就錯了,應該用參附養榮湯:當歸、白芍、人參、炒乾薑(各一錢)、生地黃(三錢)、炮附子(七分)。如果是虛弱引起的,吃一帖藥一定會好。虛和實要分辨清楚,如果表面有輕微發熱,脈象不快,口也不渴,這是虛弱引起的痞悶。如果出現潮熱、口渴,脈象很快,這是實熱引起的痞悶,實熱引起的痞悶應該再用瀉藥,用補藥會造成大害。
瀉藥後反而出現嘔吐。瀉藥後嘔吐應該消除,反而出現嘔吐,這是胃氣虛寒,稍微吃東西就吞酸,應該用半夏藿香湯,吃一帖嘔吐就會停止。半夏(一錢半)、藿香、炮薑、陳皮、白茯苓、白朮(各一錢)、甘草(五分),加薑一起煎煮服用。
瀉藥後脈象浮起來,應該發汗卻無法發汗。(參見因津液不足而無法發汗的條目。)
瀉藥後氣虛無力說不出話。瀉藥後氣血都虛弱,神智不清,只會向內睡,似睡非睡,似醒非醒,叫他沒有反應,這是正氣被耗損了。與其用藥不當,不如靜養。應該用人參養榮湯來補益,如果能吃東西,自然虛弱恢復,前面的症狀也會自己好。如果不能吃東西,病情就會加重,這種情況應該用峻補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