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二·雜症 (11)
卷之二·雜症 (11)
1. 下論
舌白胎,邪在膜原也。若變黃胎,邪入胃也,胎黃宜下。黑胎邪毒在胃,宜下,下後二三日,黑皮自脫。有一種但舌黑而無胎,此經氣,非下證也。妊娠有此,陰證亦有此,不可下。(經血瘀熱或寒凝,皆舌黑,以在經不在胃故無胎,故不可下。)下后里證去而舌尚黑,胎皮未脫,不可再下。
若無下證,設見離離黑色者危,急補之。舌芒刺,熱傷津液,此疫毒最重者,急下之。若老人微疫無下證,舌上乾燥生胎刺,用生脈散生津潤燥,胎刺自去。舌裂,日久失下多有此證,急下裂自滿。舌短、舌硬、舌卷,皆邪氣盛,真氣虧,急下之,舌自舒。白胎乾硬如砂皮,急下之。
唇燥裂,唇焦色,唇口皮起,口臭,鼻如煙煤,胃熱多有此證,當下。鼻孔煤焦,急下之。若唇皮起,仍用別證互較,慎下之,無遽也。
口渴,詳有下證者下之,邪去而渴自減,若用生津止渴藥,無效也。如大汗脈長洪而渴,未可下,宜白虎湯,汗更出而身涼渴止。
目赤,咽乾,氣噴如火,小便赤黑作痛,小便臭,揚手躑足,脈沉數,皆內熱也,當下之。
心下滿,心下高起如塊,心下痛,腹脹滿,腹痛按之愈痛,心下脹痛,皆宜下,氣通則已。
頭脹痛,詳有下證者下之。若初起頭痛,別無下證,未可下。
小便閉,行大便則小便通,利水藥無益也。
大便閉,下之無辭,若老人及素弱人,用蜜膽導法。
大腸膠黏,下之自愈。協熱下利,宜下。
四逆脈厥體厥,此氣閉也,宜下之。下後反見此證者為虛脫,宜補。(脈厥,無脈也。體厥,身冷也。)
白話文:
舌頭上有白色舌苔,表示病邪在體表的膜原層。如果舌苔變成黃色,說明病邪已經進入胃部,出現黃色舌苔時應採取瀉下的治療方式。黑色舌苔表示胃中有毒素,同樣需要瀉下治療,瀉下後兩三天,黑色的舌苔會自然消褪。然而,有一種情況是舌頭僅僅是黑色而沒有舌苔,這是經絡氣血的問題,並非需要瀉下的病症。孕婦或有陰虛症狀的人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,不應該輕易瀉下。(經血瘀滯或寒冷凝結,都可能導致舌頭發黑,但因為問題在經絡而非胃部,所以舌頭上沒有舌苔,因此不能瀉下。)瀉下後,體內的病證雖已消除,但舌頭仍然黑色,舌苔還未消褪,這時候不能再進行瀉下。
如果患者沒有瀉下的症狀,卻出現明顯的黑色,這是一個危險信號,需要立即進行補養。舌頭上有尖刺,表示身體津液受損,這是疫毒最嚴重的情況,應立即瀉下。對於年老或疫毒不嚴重且沒有瀉下症狀的患者,如果舌頭乾燥且出現舌苔尖刺,可以使用生脈散來滋潤津液,舌苔尖刺會自行消失。舌頭裂開,長期未瀉下時常常會出現這種症狀,應立即瀉下,裂痕就會自行癒合。舌頭短縮、僵硬、捲縮,都是邪氣旺盛,正氣虧損的表現,應立即瀉下,舌頭就能恢復正常。舌苔乾硬如同砂紙,應立即瀉下。
嘴脣乾燥、龜裂,嘴脣焦黑,嘴脣和口周皮膚起皮,口臭,鼻子像被煤灰燻黑,這些都是胃熱的表現,應進行瀉下治療。鼻孔像被煤灰燻過,應立即瀉下。如果嘴脣起皮,需要結合其他症狀進行判斷,謹慎地考慮是否瀉下,不要匆忙決定。
口渴,如果有瀉下的症狀,應進行瀉下,邪氣去除後口渴就會減輕,如果使用生津止渴的藥物,往往效果不佳。例如,大量出汗、脈象洪大且口渴,不應立即瀉下,應該使用白虎湯,出汗後身體會感到涼爽,口渴也會停止。
眼睛紅腫,咽喉乾燥,呼吸時感覺像有火燒一樣,小便呈現紅黑色且排尿疼痛,小便有異味,手腳亂動,脈搏沉而快速,這些都是體內熱毒的表現,應進行瀉下治療。
胸骨下方有飽脹感,胸骨下方突起像有塊狀物,胸骨下方疼痛,腹部脹滿,腹部疼痛且按壓時疼痛加重,胸骨下方脹痛,這些情況都適合進行瀉下,使氣血流通即可。
頭部脹痛,如果有瀉下的症狀,應進行瀉下。如果剛開始頭痛,沒有其他瀉下的症狀,不應立即瀉下。
小便不通,排大便後小便就能暢通,利尿藥物效果有限。
大便堵塞,應進行瀉下,對於老年人或身體素質較弱的人,可以使用蜂蜜和膽汁的導瀉方法。
大腸粘連,通過瀉下可以自行痊癒。協同熱毒導致的下痢,應進行瀉下。
四肢冰冷,脈搏微弱,身體冰冷,這些都是氣機閉塞的表現,應進行瀉下。瀉下後再次出現這些症狀,可能是虛弱脫水,應進行補養。(脈搏微弱,表示脈搏微弱或無法觸及;身體冰冷,表示身體冰涼。)
2. 下後諸變證論
下後脈浮。既下矣,脈浮而微數,身微熱,神思或不爽,此邪熱浮於肌表,雖無汗,宜白虎湯汗解之。若大下數下,脈空而數,按之如無,白虎湯加人參,覆杯則汗解。(似當加歸、地。)
下後脈浮而數,宜汗不得汗;或遷延五六日脈證不改,終不得汗;或素有虧虛也;亦或利久使然。用加人參白虎湯,得汗而解。
下後脈復沉。既下,脈宜浮,是汗解兆也。今不汗而脈復沉,餘邪復入胃也,宜更下之。
更下後脈再浮,仍當汗解,宜白虎湯。
下後病愈數日復發熱,此非關飲食勞役,勿歸咎於病人也。此餘邪匿而復發,必然之理,再少下之即愈,勿用大劑也。
下後身反加熱。下後當身涼,今反加熱,此結開而氣通,郁陽伸越也。即如爐中伏火,撥開雖焰,不久自熄。此與下後脈反數義同。若無下證,而妄下之過早者,其發熱乃病勢,原當逐漸發熱,非因誤用承氣更加發熱也。日後邪氣傳胃,有下證者,宜更下之。
下後脈反數,應下失下,口燥舌乾而渴,身熱反減,四肢時厥,欲得近火擁被,此陽氣壅伏也。既下矣,厥回不冷,脈大而加數,舌亦不乾渴,此里邪去,陽氣暴伸也,宜柴胡清燥湯:柴胡、黃芩、陳皮、甘草,去花粉,去知母,加葛根,隨其性而升泄之。
下後數日,舌上覆生胎刺,邪未盡也,再下之。胎刺未去,然已軟,但熱渴未除,更下之。胎刺既去,日後又熱,仍宜下之。其中或緩或急,或輕劑或重劑,或兼用柴胡清燥湯、犀角地黃湯,至投承氣湯,或宜多與,或宜少與,宜臨證斟酌。
下後病全愈,但腹中有塊,按之痛,氣時不利,常作蛙聲,此邪氣盡而宿結未除也。不可攻,徒損無益,待胃氣平復,自能潤下。(或滋陰,下潤自通。能食者,新致則陳自推。)
下後腹滿去,思食知味,而熱未除,脈近浮,此表尚有餘邪也,當得汗解。如不汗,以柴胡清燥湯和之。復不得汗者,以漸而解也,勿苛求其汗。
戰汗後復下後,越數日腹痛不止,欲作滯下也。勿論已見病未見病,宜芍藥湯:白芍、當歸、(各一錢)。檳榔(二錢)、厚朴(一錢)、甘草(七分)、裡急後重加大黃(三錢)、紅積倍白芍,白積倍檳榔。
下後自汗不止。(詳自汗下。)下後盜汗。(詳盜汗下。)
下後斑漸出。(詳發斑下。)下後斑出,復下斑反隱。(詳發斑下。)
下後或數下亡陰。瘟病有宜下者,不得已數下之,致兩目澀,舌枯乾,津不到咽,唇口燥裂,由其人素多火而陰虧,今重亡津液,宜清燥養榮湯:知母、花粉、當歸身、白芍、陳皮、地黃汁、甘草,燈心煎服。如熱渴未除,里證仍在,宜承氣養榮湯:知母、當歸、白芍藥、生地、大黃、枳實、厚朴,姜煎服。
白話文:
瀉藥使用後,如果脈象呈現浮象: 如果已經使用瀉藥,脈象卻呈現浮而且稍微快,身體微微發熱,精神思緒可能有點不清晰,這是邪熱浮在皮膚表面,雖然沒有出汗,應該用白虎湯來發汗解熱。如果多次使用瀉藥,脈象空虛而快,按下去感覺像沒有一樣,這時應該用白虎湯加人參,喝下後如果能出汗就會痊癒。(情況允許,可以考慮加入當歸、生地。)
瀉藥使用後,如果脈象呈現浮而且快: 應該要發汗卻沒有出汗;或者病情拖延五六天,脈象和症狀都沒有改變,始終無法出汗;這可能是因為患者本身體質虛弱,也可能是長期腹瀉導致。應該用加人參的白虎湯,發汗後就能痊癒。
瀉藥使用後,如果脈象反而沉下去: 使用瀉藥後,脈象應該呈現浮象,這是要發汗痊癒的徵兆。但現在沒有出汗,脈象反而沉下去,表示殘餘的邪氣又跑到胃裡面了,應該再次使用瀉藥。
再次使用瀉藥後,如果脈象又呈現浮象: 仍然應該發汗解熱,可以使用白虎湯。
瀉藥使用後,病癒數天又發熱: 這不是因為飲食或勞累所導致,不要責怪病人。這是殘餘的邪氣隱藏起來後再次發作,這是必然的道理,再次稍微使用瀉藥就會痊癒,不要使用過重的劑量。
瀉藥使用後,身體反而發熱: 使用瀉藥後應該感到身體涼爽,現在反而發熱,這是因為阻塞打開,氣機暢通,鬱積的陽氣舒展開來。就像爐子裡的火,撥開後雖然會冒出火焰,但不久就會自己熄滅。這和瀉藥使用後脈象反而變快的道理相同。如果沒有適合使用瀉藥的症狀,而過早地使用瀉藥,那發熱就是病情本身的發展,原本就會逐漸發熱,不是因為誤用承氣湯才更發熱。日後邪氣如果傳到胃,出現適合使用瀉藥的症狀,就應該再次使用瀉藥。
瀉藥使用後,如果脈象反而變快: 這是應該使用瀉藥卻沒有使用,導致口乾舌燥想喝水,身體發熱反而減輕,四肢時而冰冷,想靠近火取暖或蓋被子,這是陽氣被鬱積的現象。使用瀉藥後,如果手腳冰冷的情況消失,脈象變大而且更快,舌頭也不再乾渴,這是體內的邪氣已經去除,陽氣快速舒展的現象。這時候應該使用柴胡清燥湯:柴胡、黃芩、陳皮、甘草,去除花粉和知母,加入葛根,順著藥性來升發疏泄。
瀉藥使用後數日,舌頭上長出新的苔刺: 表示邪氣沒有完全清除,應該再次使用瀉藥。如果苔刺沒有消失,但已經變軟,只是發熱口渴還沒解除,應該再次使用瀉藥。如果苔刺已經消失,過幾天又發熱,仍然應該使用瀉藥。其中藥量的輕重、使用的急緩、是否合併使用柴胡清燥湯、犀角地黃湯,甚至使用承氣湯,用量多少,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斟酌。
瀉藥使用後,病都痊癒了,但是腹部有硬塊,按壓會痛,排氣時好時壞,常常發出像青蛙叫的聲音: 這是邪氣已經清除,但殘留的積結還沒去除。這時不要用攻伐的藥物,只會造成損害而沒有益處,等待胃氣恢復正常,身體自己就能潤滑通暢。(或者用滋陰的藥物,使腸道潤滑自然通暢。如果能吃東西,新的食物進入就會把舊的積結排出去。)
瀉藥使用後,腹脹消失,想吃東西而且能嚐到味道,但是發熱還沒解除,脈象接近浮象: 這表示身體表面還有殘餘的邪氣,應該發汗解熱。如果不能發汗,可以用柴胡清燥湯來調和。如果還是不能發汗,病情也會慢慢好轉,不要過分強求發汗。
大汗後又使用瀉藥,過幾天肚子疼痛不止,想要拉痢疾: 無論之前有沒有出現其他疾病症狀,都應該使用芍藥湯:白芍、當歸(各一錢)、檳榔(二錢)、厚朴(一錢)、甘草(七分),如果腹部有急迫感,想要上廁所卻拉不出來,就加入大黃(三錢)。如果大便都是紅色黏液,白芍的用量加倍,如果大便都是白色黏液,檳榔的用量加倍。
瀉藥使用後,一直出汗: (詳細內容請參考自汗部分。)
瀉藥使用後,夜間盜汗: (詳細內容請參考盜汗部分。)
瀉藥使用後,開始出現斑疹: (詳細內容請參考發斑部分。)
瀉藥使用後,出現斑疹,再次使用瀉藥斑疹反而消失: (詳細內容請參考發斑部分。)
瀉藥使用後,多次使用導致陰液虧損: 溫病中有適合使用瀉藥的情況,但如果不得已多次使用,會導致眼睛乾澀、舌頭乾枯、津液無法到達咽喉、嘴唇乾裂。這是因為患者本來就容易上火,陰液不足,現在又嚴重虧損津液,應該使用清燥養榮湯:知母、花粉、當歸身、白芍、陳皮、生地黃汁、甘草,用燈心草煎服。如果發熱口渴還沒解除,體內還有熱證,應該使用承氣養榮湯:知母、當歸、白芍藥、生地、大黃、枳實、厚朴,用生薑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