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夢瑤

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雜症 (6)

1. 表裡論

以周身言,則軀殼為表,臟腑為里。而以軀殼言,則皮膚為表,骨肉為里。以臟腑言,則腑為表,臟為里也。以經脈言,太陽陽明為表,三陰為里,少陽為半表半裡。而於表中又分表裡,則太陽乃表之表,陽明乃表之裡。於裡中又分表裡,則太陰為里之表,少陰為里之中,厥陰為里之裡也。

故傷寒傳經之次,首太陽,次陽明,次少陽,次太陰,次少陰,次厥陰。按太陽之腑為膀胱,陽明之腑為胃,二腑皆貯物,瀉而不藏,外通出表,故其經脈屬表。太陰之藏脾,少陰之藏腎,厥陰之藏肝,皆貯精,藏而不瀉,不能外出,故其經脈屬裡。少陽之府膽,所貯精汁,類於物,則似腑也,然亦藏而不瀉,則又似臟,故其經脈屬半表半裡,此無可疑。獨腎位肝下,最屬深藏,其經脈應為里之裡,乃反為里之中,此則不能無疑。

白話文:

人體就像一個房子,軀殼是外牆,臟腑是內室。外牆有皮膚是表層,骨肉是內層;內室有腑是外層,臟是內層。經脈中,太陽陽明屬於外層,三陰屬於內層,少陽則屬於外內交界處。更精細來說,太陽是外層中的最外層,陽明是外層中的內層。內層中,太陰是最外層,少陰是中間層,厥陰是最內層。

因此,傷寒傳播的順序是:先太陽,再陽明,接著少陽,然後太陰,再少陰,最後厥陰。膀胱和胃屬於腑,負責儲存和排泄,與外界相通,所以它們的經脈屬於外層。脾、腎和肝屬於臟,負責儲藏精氣,不與外界相通,所以它們的經脈屬於內層。膽屬於府,儲藏精汁,介於臟腑之間,所以它的經脈屬於外內交界處。唯獨腎位於肝下方,是最深層的臟器,它的經脈理應屬於內層中的最內層,卻反而是內層中的中間層,這一點值得探討。

豈經脈雖連繫於臟腑,而其表裡層次,自以其行於肌膚之淺深分,不照臟腑之部位為次序耶?且此止言足經耳,若手經之次第,亦有可得而言者耶?竊疑《內經·熱病論》論傷寒傳經之次,乃仿運氣,厥陰為一陰,少陰為二陰,太陰為三陰,少陽為一陽,陽明為二陽,太陽為三陽之說以為言。然此乃言客氣之次第,恐未可為病機之據也。

且運氣之說,亦謬而不足信矣。

白話文:

經脈雖然與臟腑相連繫,但其表裡層次的排列,應以經脈在肌膚上的淺深程度來區分,而不是按照臟腑的部位順序排列。而且這裡只提到足經,手經的順序也應該可以討論。

我懷疑《內經·熱病論》中論述傷寒傳經的順序,是仿照運氣的理論,將厥陰、少陰、太陰分別稱為一陰、二陰、三陰,少陽、陽明、太陽分別稱為一陽、二陽、三陽。然而,這只是描述客氣傳遞的順序,恐怕不能作為病機的依據。

而且運氣的說法本身也存在錯誤,不足以信賴。

2. 陰陽論

人身從臍中分,上部為陽,下部為陰,面為陽,背為陰,左為陽,右為陰,表為陽,里為陰,腑為陽,臟為陰,氣為陽,血為陰,動為陽,靜為陰,語為陽,默為陰,寤為陽,寐為陰,呼為陽,吸為陰,魂為陽,魄為陰。《內經》言背為陽,是對腹為陰說,非謂背為陽而面為陰也。

蓋腹處下,而背居上,故以上者為陽,下者為陰耳。後人不明其說,以腹字當面字看,誤矣。觀《易》卦,陽盛於午,陰盛於子。背,北也,北屬陰,陰靜陽動,背不動,屬陰明矣。又溺水死者,女屍必仰,女人陰氣重也。男屍必僕,男人陽氣重也。不更可驗背之屬陰,面之屬陽哉?夫陽盛於午,陰盛於子,此面陽背陰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陰陽對應:

人體從肚臍分為上下,上半身為陽,下半身為陰。臉為陽,背為陰;左邊為陽,右邊為陰;表面為陽,內裡為陰;腑臟為陽,臟器為陰;氣為陽,血為陰;運動為陽,靜止為陰;說話為陽,沉默為陰;醒著為陽,睡覺為陰;呼氣為陽,吸氣為陰;魂魄中的魂為陽,魄為陰。

《黃帝內經》提到背為陽,是指與腹為陰相對而言,並不是說背為陽而臉為陰。

因為腹部在下,背部在上,所以上面為陽,下面為陰。後人不明此理,把「腹」字誤看成「面」字,所以產生了誤解。

觀察《易經》的卦象,陽氣最盛於午時,陰氣最盛於子時。背,指的是北方,北方屬陰,陰靜陽動,背部不動,屬於陰氣明顯的部位。

另外,溺水身亡的人,女屍必仰,說明女人陰氣較重;男屍必僕,說明男人陽氣較重。這更加證明了背部屬陰,面部屬陽的道理。

陽氣最盛於午時,陰氣最盛於子時,這就是臉部屬陽,背部屬陰的道理。

由復至乾,左升為陽,由姤至坤,右降為陰,此左陽右陰之義也。陽主氣,陰主血,陽大而陰小。乃丹溪謂:左半血多,右半氣多,人右手足大於左手足。何也?曰:左右陰陽對待,本甚均平,無偏多偏少。然陽盛於午,至酉而猶熱,陰盛於子,至卯而猶寒,豈非極盛之勢,餘氣猶旺耶?然則左雖屬陽,而陰反盛,右雖屬陰,而陽反強,固可見矣。又何疑於左半身血多,右半身氣多,右手足之大於左手足乎。

(《醫貫》謂:冬至一陽生,當漸向暖和,乃臘月大寒,冰雪反甚,蓋陽伏於下,逼陰於上,故井水氣蒸而堅冰至。夏至一陰生,當漸向清涼,乃三伏潺暑,酷熱反熾,蓋陰盛於下,逼陽於上,故井水寒而雷電合。可以互證。)予嘗病眼熱,必右目先而甚,左目後而微,知左屬血,火不易傷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左邊屬陽,右邊屬陰。陽主氣,陰主血,陽氣旺盛,陰血相對較少。因此,左邊血液較多,右邊氣血較多,所以右手腳通常比左手腳大。雖然左右陰陽本應平衡,但由於陽盛於午,陰盛於子,因此左邊雖然屬陽,但陰氣較盛,右邊雖然屬陰,但陽氣較強,所以才會出現左邊血多右邊氣多的現象。同樣的道理,我曾經眼睛發熱,右眼先發熱且嚴重,左眼後發熱且輕微,說明左邊屬血,不容易被火氣傷害。

(所謂乾柴者先灼,濕者後燃也。)又病腳腫,必左先而甚,右後而微,知右屬氣,濕尚易運也。又嘗掩右目,用左目視月,則不如右目之明,以右目火盛,能遠燭也。掩左目,用右目觀書,則不如左目之朗,以左目水盛,能近鑑也。然此猶各有所長也。若較其強弱,則右必強於左。

嘗吹筒弋鳥,筒鳥相對若引繩,以為必中也,而不中,知二目之力有強弱不同也。因閉右目,獨用左目視筒鳥如引繩,乃開右目並用,則大異矣,是左目為右目所奪也。又閉左目,獨用右目,視筒鳥如引繩,乃開左目並視,其為如引繩者,亦無異也,是右目不為左目所奪也。豈非右目強而左目弱哉?故《經》言右耳目不如左耳目明者,吾不信也。

白話文:

意思是說,乾柴先燒,濕柴後燒。同樣道理,腳腫的話,左邊先腫而且嚴重,右邊後腫而且輕微,因為右邊屬氣,濕氣比較容易運化。另外,如果遮住右眼,用左眼看月亮,就沒有右眼看月亮明亮,因為右眼火氣旺盛,能看得更遠。遮住左眼,用右眼看書,就沒有左眼看書清晰,因為左眼水氣旺盛,能看得更近。不過這只是各自擅長的地方,如果比較強弱,右邊肯定比左邊強。

曾經用吹管射鳥,鳥和管子看起來像是用繩子連著,以為一定能射中,結果沒有射中。這說明兩隻眼睛的力量有強弱之分。於是閉上右眼,單用左眼看鳥和管子,還是像是用繩子連著,然後再打開右眼一起看,就完全不一樣了,這是左眼被右眼搶奪了力量。同樣,閉上左眼,單用右眼看鳥和管子,還是像是用繩子連著,然後再打開左眼一起看,還是像用繩子連著,這是右眼沒有被左眼搶奪力量。這難道不是右眼強而左眼弱嗎?所以《經》上說右耳目不如左耳目明亮,我不相信。

腑為陽,臟為陰。細分之,則心肺處上部為陽,肝腎居下部為陰。又心與肺較,則肺屬金為陰,心屬火為陽。肝與腎較,腎屬水為陰,肝屬木為陽。又肺與肝較,則肺主降為陰,肝主升為陽。又腎有水有火,腎火為陽,腎水為陰。紛紜蕃變,無有定名。醫書動言陰陽,而不切指其為何項,甚屬朦混,當細分之。

(如言陰虛,則未知其言血虛耶?肺虛耶?腎水虛耶?腎火虛耶?何不切指之曰血虛,曰肺虛,曰腎水虛,曰腎火虛,之為明白也。本集一一分晰之。)

白話文:

人體內臟腑分陰陽,其中上部的五臟心、肺屬陽,下部的五臟肝、腎屬陰。再細分下去,肺屬金為陰,心屬火為陽;腎屬水為陰,肝屬木為陽。此外,肺主降為陰,肝主升為陽。腎臟本身也分陰陽,腎火為陽,腎水為陰。這些陰陽概念變化多端,名稱繁雜。許多醫書談論陰陽,卻沒有明確指明究竟是哪一種陰陽,非常含糊不清,應該細分清楚。例如,說「陰虛」,究竟是指血虛、肺虛、腎水虛,還是腎火虛?應該明確說明是「血虛」、「肺虛」、「腎水虛」或「腎火虛」,這樣才能一目了然。本書將逐一詳述各類陰陽的特性。

3. 夏月伏陰辨

丹溪謂夏月炎暑盛行,人身內外皆熱,其說甚的。乃張景岳謂,夏月伏陰,人身外熱內寒,冬至伏陽,人身外寒內熱。以夏至陰生,地上熱而井水寒,冬至陽生,地上寒而井水溫為證。其說似是而非。乃知有天時,而不知有地理者也。人身之氣,與天地通,固從天時而變,亦隨地勢而移。

既有東西南北之殊,豈無上下高深之別。人之身固在地上也,非在地中也。設夏時而身處井中,則不特內寒,即外亦寒矣。尚得如其說謂外熱內寒耶?然則置身地上,不特外熱,即內亦熱,自可反觀而見矣。試觀浮瓜沉李,咽水飲冰,未嘗畏冷,其情可見。冬月能如是乎?或曰:夏月汗多,汗多則亡陽,陽亡則陰生於內,謂之伏陰,非歟?曰:夏月汗多,是人皆然,豈皆亡陽乎?不過虛其津液耳。津液虛即陰虛,陰虛則陽愈熾,觀小便之短而赤可知。

白話文:

丹溪先生認為夏季炎熱,人體內外皆熱,這話有道理。然而張景岳先生卻說夏季伏陰,人體外熱內寒,冬季伏陽,人體外寒內熱,以夏至陰生,地上熱而井水寒,冬至陽生,地上寒而井水溫為證。這個說法看似有理,卻是錯誤的。

張先生只知道天時,卻不知地理。人體之氣與天地相通,固然會隨天時變化,也會因地勢而有所不同。

不僅東西南北有差異,上下高低也有不同。人身在地上,而非地中。若是在夏季身處井中,不僅內寒,外也會寒。怎麼可能像張先生所說的外熱內寒呢?反之,身處地上,不僅外熱,內也會熱,這點從我們的感受就能看出來。

試想,人們在夏季吃西瓜、喝冷飲、飲冰水,都不怕冷,這足以說明一切。冬天能做到這樣嗎?

有人說:夏季汗多,汗多則失陽氣,陽氣失則陰氣生於內,這就是所謂的伏陰。

我認為:夏季汗多是人人都會有的現象,難道人人都失陽氣嗎?不過是損耗津液而已。津液虛則陰虛,陰虛則陽氣更加旺盛,從小便量少且顏色赤紅就能看出來。

不滋金水,而補火土,吾見其惑也。曰:古人於暑證,多用熱劑,非歟?曰:此因證轉虛寒乃然,不可一概混施也。問:夏月陽氣外泄,冬月陽氣內臟,非歟?曰:陽外泄則汗出而內涸,故清潤之品為宜;氣內斂則化水而陰滋,故溫熱之劑可任。觀夏月渴而小便短赤,冬月不渴而小便清長,則陽外泄者之內非冷,陽內藏者之中非熱,不辨自明矣。

白話文:

不滋養金水,卻去補益火土,我看這種做法實在令人迷惑。有人說,古人治療暑症多用熱藥,難道不對嗎?我說,那是因為暑症發展到後期轉為虛寒,所以才用熱藥,不能一概而論。

你問,夏天陽氣外泄,冬天陽氣內藏,不是這樣嗎?我說,陽氣外泄則會導致汗出而內部乾燥,因此應該使用清潤的藥物;陽氣內斂則會化為水液而滋養陰氣,所以溫熱的藥劑可以用。觀察夏天口渴,小便短赤,冬天不渴,小便清長,就知道陽氣外泄的人內部並不寒冷,陽氣內藏的人內部也不炎熱,道理很明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