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碥》~ 卷之一·雜症 (6)
卷之一·雜症 (6)
1. 五臟生克說
五臟生克,須實從氣機病情講明,若徒作五行套語,茫然不知的,實多致錯誤。今略著其概如左。飲食入胃,脾為運行其精英之氣,雖曰周布諸臟,實先上輸於肺,(氣親上也。)肺先受其益,是為脾土生肺金。肺受脾之益,則氣愈旺,化水下降,澤及百體,是為肺金生腎水。
腎受肺之生,則水愈足,為命門之火所蒸,化氣上升,肝先受其益,是為腎水生肝木。肝受腎之益,則氣愈旺,上資心陽,發為光明,是為肝木生心火。脾之所以能運化飲食者,氣也。氣寒則凝滯而不行,得心火以溫之,乃健運而不息,是為心火生脾土。此五臟相生之氣機也。
肺在心上,心火上炎,肺受其傷,此為心火克肺金也。若由脾胃積熱,或由肝腎相火,或由本經鬱熱,皆與心無涉。腎陰太盛,寒氣上衝,心為之悸;或腎寒甚,而逼其龍火上乘,心為之煩,皆腎水克心火也。若飲水過多,停蓄不行,心火被逼不安而悸者,與腎無涉。脾氣過燥,則腎水為其所涸而失潤;或過濕,則腎水為其所壅而不流,皆脾土克腎水也。
若他臟之燥,外感之濕,與脾無涉。肝木疎泄太過,則脾胃因之而氣虛;或肝氣鬱結太甚,則脾胃因之而氣滯,皆肝木克脾土也。若自致耗散,自致凝滯,及由他臟腑所致者,與肝無涉。氣有降則有升,無降則無升,純降則不升,何則?濁陰從肺右降,則胸中曠若太虛,無有窒塞,清陽得以從肝左升,是謂有降有升。若濁陰壅滿胸中,不肯下降,則肝氣被遏,欲升不能,是謂無降無升。
(東垣謂食填太陰,為金剋木,即此說。詳見傷飲食門。)肺金肅斂太過,有秋無春,是謂純降不升。無降無升,純降不升,皆肺金克肝木也。若肝木自沉,或因他臟之寒鬱,與肺無涉。此五臟相剋之病情也。不足,則欲其生;太過,則欲其克。故木疏土而脾滯以行,金得火而肺寒以解,腎得脾之健運而水無氾濫之虞,肝得金之斂抑而木無疎散之患。人但知生之為生,而不知克之為生。
心火偏勝,則克肺金,若腎水充足,則火有所制,不但不剋金,且溫脾以生金,餘臟同此論之。此平人之無病,實由五臟互相剋制,故不至偏勝為災。即《經》所謂:亢則害,(亢,太盛也;害,克也。)承乃制,(承,相承也。水之承金,如子之承父,火耒剋金,水乃制之也。
)制生化。(火受水制,則不特不剋金,且益土以生金。化,猶生也。)若已病之人,則火盛者,不但刑金,且復涸水,肝脾皆被焚灼矣。不治之,而望其自然承製,有此理乎?乃醫者見其熱極血瘀而舌黑也,熱伏於內而外反寒慄也,謂黑為水色,寒慄為水象,是火極而反兼水化,乃金之子水,為母報火之仇,即亢害承製之理。其說雖本前人,終欠的當。
白話文:
五臟之間的相生相剋,必須從氣機和病情來詳細說明,如果只是套用五行學說,卻不明白其中道理,常常會導致錯誤。現在我簡單地說明一下:
食物進入胃後,脾負責運化食物的精華之氣,雖然說會輸送到全身各個臟腑,但實際上是先向上輸送到肺(因為氣的特性是向上)。肺首先得到脾氣的滋養,這就是脾土生肺金。肺得到脾的滋養,氣就會更加旺盛,轉化成水液下降,滋潤全身,這就是肺金生腎水。
腎得到肺的滋養,水液就更加充足,經過命門的火蒸發,化成氣向上升,肝首先得到滋養,這就是腎水生肝木。肝得到腎的滋養,氣就會更加旺盛,向上資助心陽,使心陽發出光明,這就是肝木生心火。脾之所以能夠運化食物,是因為有氣的作用。如果脾氣寒冷就會凝結停滯而不運行,得到心火的溫暖,才能夠正常運轉而不停止,這就是心火生脾土。這就是五臟之間相互資生的氣機。
肺在心的上方,如果心火向上燃燒過於旺盛,肺就會受到損害,這就是心火剋肺金。但如果是由於脾胃積熱,或是肝腎相火過盛,或是本經脈的鬱熱所導致的,都和心無關。腎陰過於旺盛,寒氣向上衝擊,心就會產生悸動;或是腎寒很嚴重,逼迫命門之火上乘,心就會煩躁,這都是腎水剋心火。但如果是因為喝水過多,停留在體內無法運行,導致心火被逼迫而產生不安悸動,就和腎無關。如果脾氣過於乾燥,腎水就會被耗盡而失去滋潤;或是脾氣過於濕潤,腎水就會被壅塞而不流通,這都是脾土剋腎水。
如果其他臟腑的乾燥,或是外感濕邪,就和脾無關。肝木疏泄功能太過,脾胃就會因此而氣虛;或是肝氣鬱結太嚴重,脾胃就會因此而氣滯,這都是肝木剋脾土。如果是由於自身耗散,或是自身凝滯,或是由其他臟腑所引起的,就和肝無關。氣有下降就有上升,沒有下降就沒有上升,只有下降而沒有上升的原因是什麼呢?因為濁陰從肺向右下降,胸中就會變得空曠,沒有阻塞,清陽之氣才能夠從肝向左上升,這就叫做有降有升。如果濁陰壅塞在胸中,不肯下降,肝氣就會被遏制,想上升卻不能上升,這就叫做無降無升。
(李東垣說飲食填塞太陰,這是金剋木的現象,具體內容可以參見傷飲食的章節。)肺金的肅降功能太過,只有秋天的肅殺之氣而沒有春天的生發之氣,這就是純降不升。無論是無降無升,還是純降不升,都是肺金剋肝木。如果肝木自己下沉,或是因為其他臟腑的寒氣鬱結,就和肺無關。這就是五臟之間相剋的病情。不足的時候,就希望它得到資生;太過的時候,就希望它受到剋制。所以木能夠疏通土壤,使得脾的氣滯得以運行;金能夠得到火的鍛煉,使得肺寒得到緩解;腎能夠得到脾的健運,水液就不會有氾濫的危險;肝能夠得到金的收斂制約,木氣就不會有過於疏散的禍患。人們只知道生是好的,卻不知道克也是有益的。
如果心火過於旺盛,就會剋制肺金,如果腎水充足,火就會受到制約,不僅不會剋金,而且能夠溫養脾土以滋生金氣,其他臟腑的道理也是一樣的。正常人之所以不會生病,實際上是因為五臟之間相互制約,所以不會有某一個臟腑的氣過於偏盛而導致災害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過於亢盛就會產生危害(亢,是指太過;害,是指剋制);相互承接才能夠產生制約(承,是指承接,就像水承接金一樣,像兒子承接父親,火能夠剋金,但是水又能制約火);制約產生化生(火受到水的制約,就不僅僅不會剋金,而且能夠幫助土壤生金。化,就像是生養)。但如果已經生病的人,火氣過於旺盛,不僅僅會剋制金,而且還會耗盡水液,肝脾都會被焚燒殆盡。如果不去治療,卻希望它自然能夠相互制約,這怎麼可能呢?有些醫生看到病人熱到極點而出現血瘀,舌頭呈現黑色,內部熱盛卻反而表現出外在的寒慄現象,就認為黑色是水色,寒慄是水的表現,這實際上是火熱到了極點而產生了水化的假象,是金的子水(腎水)在為母親(肺金)報火之仇,這就是亢害承制的道理。他們的說法雖然是根據前人的理論,但終究還是有所欠缺。